「有夢想誰都了不起!」9月初,一條「貴陽視障青年組建折耳根樂隊」的詞條登上網絡熱搜榜,網友用這樣一句歌詞致敬詞條中所說的6位勇敢追夢的人。他們6個人當中,有5位是視力障礙者,但不影響他們在音樂中尋找光芒。白天,他們做著力所能及的工作餬口;晚上,他們聚在一起聊音樂、排練,為夢想努力。他們把自己的樂隊叫做折耳根樂隊,因為在他們看來,折耳根的根部與他們一樣——生長在黑暗的土壤裡,卻是全株最精華的部分;他們雖然生活在「黑暗」之中,身上洋溢的對音樂的自信卻是人生中最精華的一道光。 他們要像折耳根一樣,在黑暗的土壤裡把根扎得更深,即使沒有舞臺和觀眾,也要追逐音樂夢想。
重拾人生光芒
折耳根樂隊的排練室在貴陽市南明區觀水路的一家盲人按摩店內,房間不到十平方米,三把吉他、一架電子琴、一臺鼓、一支笛子,簡單卻充滿溫暖氣息。9月中旬的一個夜晚,楊志第一個走進排練室,調試手中的吉他,準備著當晚的排練,樂隊的其他成員隨後也陸續來到排練室各就各位。楊志是樂隊的主唱、吉他手,八歲多時,一次意外導致視神經萎縮,身邊可以談心的朋友越來越少。幸好,音樂讓這位失明少年的世界不至於太過孤寂。歌手許巍的一首《時光》,讓楊志重拾人生光芒,「我從許巍的歌聲裡、歌詞裡找回了自信與堅強。」在盲校讀書時,楊志依靠專注的聽力摸索著學習吉他,克服視力障礙感受每一個音符、每一段旋律。學習難度雖然異於常人,他卻越彈越快樂。樂隊的成立,也許是命運的安排。2011年,在貴州盛華職業學院,楊志遇到了同樣有視力障礙又熱愛音樂的陳昌海。在遇到楊志前,陳昌海對搞音樂沒什麼信心,甚至不敢唱歌。知道全盲的楊志彈吉他,能近距離稍微辨別顏色的他有些驚訝,問:「你專門去學過嗎?」「沒有,我就靠自己聽,慢慢摸索會的。」楊志的回答讓陳昌海燃起信心:他都能,那我也可以!一拍即合!陳昌海一邊鼓勵身邊兩位夥伴和他一起向楊志學習,一邊借錢去買來音樂設備和楊志及兩位夥伴組建了校園樂隊,並收穫了不少校園粉絲。「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我們在臺上表演,臺下有人為我們加油吶喊,我也沒想到會得到那麼多人的認可。」楊志說,他們在音樂中找回了對人生的自信。
「我們一起搞音樂」
校園時光雖美好,終有結束的一天。2014年夏天,面對畢業後的就業、生計問題,大家不得不各奔東西,他們的校園樂隊也因此解散,「在一起幾年的時光是真的不舍,但我們不得不面對生活。」陳昌海說。2015年,陳昌海從北京回到貴陽,在盲人按摩院打工,每日重複的單調生活讓陳昌海懷念起校園樂隊的美好時光,他給還在廣州打工的老朋友楊志打了個電話:「回來吧,我們一起搞音樂。」楊志一開始有些猶豫,「回來打工收入肯定沒有在廣州高。」但經過陳昌海再三勸說,他想起從前那些美好時光,不免動容,「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日子苦一點也不算什麼。」於是,兄弟二人重新組合在一起,白天打工,晚上演唱,在貴陽市大街小巷留下對音樂的追求。
「一直在街邊表演也不是辦法。」2016年,陳昌海又有新的想法——自己開按摩店穩定收入,重建樂隊,才能更好地做音樂。他把想法告訴恩師和朋友,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很快,他的盲人按摩店步入正軌,楊志也成了店中一員。「我們重建樂隊吧!」這個消息傳出後不久,陳昌海和楊志收穫了連連驚喜:吹奏楊林第一個加入了他們;身體健全、在學校學習時就喜歡他們音樂的外賣小哥彭萬海聞訊加入……2018年1月15日凌晨,剛下了班的幾個人聚在一起。在一家宵夜攤,一杯啤酒下肚後,組建折耳根樂隊的想法一拍即合。隨後,陳昌海和楊志當初在街邊演唱時遇到的陳克興也結束在外漂泊的日子加入了樂隊,7月底,樂隊又迎來了鍵盤手李萬品。「我雖然四肢健全,但真的挺佩服他們面對生活的勇氣。」主音吉他手彭萬海說,加入樂隊就是想學習他們如何面對生活,如何面對困難,也希望在平凡的生活中擁有屬於自己的快樂。
對困難甘之如飴
「有了音樂,黑暗擋不住夢想的腳步。」「在音樂的世界裡,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9月2日,央視新聞《24小時》欄目播出了折耳根樂隊追夢故事,此前寂寂無名的樂隊一下子「火」了——陳昌海接到了不少記者的採訪邀約,樂隊的抖音號也從曾經幾百的瀏覽量增到80萬,網友留言中有祝福的、有鼓勵的,甚至還有想加入他們的。「默默無聞了太久了,突然得到大家的關注,其實不太敢相信。」回想一路走來的艱辛,幾位「90後」感慨萬千。2018年5月18日,樂隊舉辦了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專場演出。這天是全國助殘日,演出現場在水東社區文化館,原來只有150人的場地來了近300人,很多觀眾站著聽完了全場。現場效果雖出乎意料,但準備過程充滿曲折。為了場地,隊長陳昌海碰了不少壁,直到演出的前幾天才敲定。
樂隊成立之初,成員們因為工作時間不固定,只能相約在晚上11點開始排練。沒有訓練場地,店裡關門後,陳昌海就把店裡的桌子、椅子搬開,騰出位置來排練。今年年初,吹奏手楊林所在的按摩店老闆得知他們的情況後,專門騰出了一個不到十平方米的房間供他們使用。他們自己動手裝上隔音棉,安上補光燈,才有了現在的排練室。擠在不到十平米的房間裡直播、排練,一旦大家都坐下,門就打不開了。因為視力原因,樂隊每次排練新歌,相比於正常人困難重重。他們要依靠盲人專用語音讀屏軟體,一邊聽歌曲一邊把樂器加進其中,一首歌要練習幾十遍。唯一視力正常的彭萬海此時起到了關鍵作用,鼓手陳昌海說:「彭萬海給我們念歌詞,有些譜我們聽不懂,他去網上搜然後念給我們聽。」面對重重困難,折耳根樂隊卻甘之如飴,幾乎每天都排練到凌晨兩三點鐘,「我們白天工作很累,但一進音樂房,精神頭就起來了。」「星期六去彈珠珠,星期天去捉麻雀,躲起貓貓找都找不著……」帶著《彈珠珠》《綻放光明》《夢在盛華》《爸爸媽媽》等六首原創歌曲,從今年5月開始,折耳根樂隊每周三和周六都會通過網絡直播,傳遞他們的音樂能量。 隨著各種演出機會越來越多,他們未來的「小目標」是:三年內發行一張屬於樂隊的原創專輯,用音樂講述自己的故事。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羅亮亮
編輯 韋倩
編審 李坤 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