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市市立醫院本部肝膽外科成功為一名26歲女孩兒施行了完全腹腔鏡下保留脾臟的胰體尾腫瘤切除術(LSPDP),這一手術屬於肝膽外科領域的高難度手術,術後當天患者下床活動,6天後順利出院。
26歲的小嵐(化名)在一次體檢中發現胰體尾部有腫物。這可嚇壞了年輕的姑娘。5月31日,來到醫院就診,並收入院。
病人腹部CT提示胰腺體尾部直徑10cm大小囊實性腫物,與脾門和脾血管關係密切,初步診斷為胰體尾囊腺瘤可能性較大,需要行手術切除。
腫瘤位置深在「隱秘的角落」
由於胰腺是腹膜後位臟器,其解剖位置深在,周圍器官複雜、大血管多,被胃、十二指腸、脾臟、肝膽包繞著,因此顯露和解剖分離都比較困難,傳統的胰腺手術常常需要在腹部開一個很大的手術切口,一路「翻山越嶺」才能到達胰腺。這樣的手術方式,既增加了病人的疼痛,又影響病人腹部的美觀。
同時,胰腺體尾部和脾臟的解剖關係密切膠著,脾臟的動、靜脈走行於胰腺實質內,並有許多分支進入胰腺,傳統的手術通常會將脾臟和胰腺(體尾)一併切除,這造成了脾臟的「無妄之災」。而脾臟被認為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它的抗感染和免疫作用逐漸被大家所重視。因此,良性及良惡交界性腫瘤開展保留脾臟的胰腺切除手術既能很好的保留脾臟及其功能,又能避免諸如脾切除術後兇險性感染這類免疫相關的併發症。
舍易取難為患者謀求更大獲益
完全腹腔鏡下保留脾臟的胰體尾腫瘤切除術(LSPDP)有兩種術式:不保留脾動靜脈的Warshaw術式和保留脾動靜脈的Kimura術式。其中,Kimura法更有利於保障脾臟功能,避免術後發生脾臟血運障礙或區域性門脈高壓,對患者更為有益。然而,該術式手術難度高,術中易損傷脾臟血管引起大出血,因此對主刀醫生的腔鏡手術經驗及解剖精準性有極高的要求。
科室討論一致認為,病人年輕且腫物良性可能性大,建議實施腹腔鏡下保留脾臟的胰體尾Kimura法切除術,儘可能保障脾臟功能,減少術後併發症。
手術由主刀醫師葛忠主任,助手李鑫主治醫師完成。術中,葛忠主任熟練的鏡下操作顯露胰腺巨大腫瘤,採用鈍性與銳性相結合的方法分離腫瘤與脾臟血管,逐支結紮進入胰腺的血管分支,經過4個小時的奮戰,完整切除腫瘤,脾臟血運良好,出血100毫升,病理證實為粘液性囊腺瘤。
胰腺體尾部的囊性腫瘤以良性多見,但也存在惡變的可能,其長期壓迫周圍臟器會導致腹痛、腹脹等症狀,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全腹腔鏡下胰腺體尾部切除,一方面避免了傳統手術的大切口,延續了微創手術切口美觀、創傷小、恢復快的優點;另一方面,腹腔鏡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提供更為清晰的放大手術視野,為更好地保留脾臟提供了條件,避免了「無辜性脾切除」。(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肖芳 通訊員 劉芳 報導)
責任編輯: 宮梅 籤審: 王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