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人在兒時總會有一些奇怪的行為,長大後依舊還存在。比如喜歡的娃娃一定要陪著才能入睡等等。
在《我家那閨女》中,大家發現傅園慧一直隨身帶著一條紅色的帶子。傅園慧的爸爸解釋,這條帶子叫做「摸摸」,傅園慧小時候就一直離不開她的小毛巾,長大了為了方便就把毛巾改成了一根繩子。
當主持人問道:如果不摸會怎麼樣?
傅爸爸表示不行,必須帶著,不然她會不安。
除了這個節目,有幾個親子節目裡,孩子也有這個表現。《超人媽媽》裡離不開奶嘴安撫情緒的餃子,《爸爸去哪兒》Kimi心愛的小黃,在被拿走的時候都情緒崩潰,大哭大鬧。
生活中,有許多人或多或少有著小癖好,某些孩子喜歡抱著小熊入睡,或者聞著奇怪的味道入睡。不允許有人碰他們的東西,即使在破舊,在髒,他們也捨不得放棄。
孩子對物品的依戀一般發生在3歲之前,3歲之後就會慢慢的減輕這個症狀。孩子「戀物」是一種正常的行為,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就會從依戀行為中擺脫出來,變成一個獨立的人。
戀物就是孩子從完全依戀過渡到完全獨立的階段。
孩子在成長中,因為缺失父母的陪伴,沒有安全感,就會把對父母的需求轉換在別的東西身上。從喜歡的東西身上獲取滿足感、安全感。
1. 缺乏安全感
孩子在成長時,父母並不能時時刻刻陪著孩子。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就會想辦法從別的地方汲取他們需要的安全感。
於是身邊的物品就會成為他們依戀的東西,物和人不同,孩子隨時能控制它,不會像家長一樣需要的時候並不會出現在自己身邊。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獨立。
家長切不可隨意取走孩子的依戀物,會讓孩子情緒崩潰。
2. 皮膚對接觸的需要
當孩子長大些,父母就不會經常擁抱他,這時候孩子對於皮膚的接觸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尋找物品來替代,比如抱著毛絨玩具,抱著被子睡覺。
3. 物品是孩子依戀對象替代品
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就會渴望尋找一些物品來替代父母的關注,從這些物品身上找到自己和父母在一起的感覺。
孩子的內心是很清楚的,這些物品和父母是不一樣的,雖然如此,可是孩子還是選擇了用這些物品替代父母。
因為孩子對這些物品具有控制權,能隨時安撫孩子的焦躁不安,比父母給自己的安撫來得及時。這些物品能給他們帶來安全感。
1. 不要拿走孩子的「依戀物」
孩子有依戀物並不是可怕的行為,只是這些能夠安撫他們的情緒。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這種行為不好,會影響到以後的生活。就想著幫助孩子早點戒掉這個「壞習慣」,於是對孩子喜愛之物進行強取豪奪,狠下心來孩子就不會再對東西產生依戀了。
可是這樣的行為沒有減輕孩子的狀況,還增添了孩子的不安感。
父母千萬不要強硬地拿走孩子的物品,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甚至埋怨父母,對自己不關心,現在連自己唯一在乎的東西都要拿掉。
父母應當學會適當的使用措施,慢慢的幫助孩子改掉戀物依戀,也不用傷害到孩子的內心。
2. 不要過早讓孩子分房睡
父母們都會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安排讓孩子自己睡,如果有一定戀物癖的孩子,過早的分房睡只會加劇他們的戀物癖,因為本身孩子產生戀物行為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這時候父母和孩子分房睡,讓孩子的不安感加重。
所以父母和孩子可以稍晚一些分房睡,等孩子的獨立性變強了就可以真正的分房睡,既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又能減輕孩子的依戀行為。
3. 給予孩子多點關心
為什麼常說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陪伴。就是因為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愛,能給孩子一種內心的滿足,能給孩子一種被愛包圍的感覺。想要減少孩子對物品的依戀,家長就要從他們的內心滿足開始。
所以父母平時對孩子多關注,多陪伴就好,讓孩子擁有安全感比什麼都重要,孩子只是需要你的陪伴,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
戀物癖並不可怕,只是孩子對物品的依戀而已,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的。家長們發現這個原因也不必著急,只要多多關注孩子的行為,及時回應就好了。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