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注意過,孩子上小學時的同學,他們有的成績優異,但上中學後就慢慢變成了「差等生」。
其實這種現象很常見,小學的課程與初中不同,小學多以死記硬背為主,而初中的知識更多需要理解與分析。這其中的差距是導致了孩子從「學霸」變成「學渣」的原因,到了中學後,孩子即使很努力,但是成績始終不上不下。
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家長,其實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中分析了孩子的這種狀況,並總結出了小學時期是「學霸」,初中就變成「學渣」孩子的三個共同特徵。
一、只靠死記硬背,缺少理解
其實小學一二年級的考試成績有著很大的迷惑性,有時候孩子考了雙百,家長會認為自家孩子是個「天才」。然而到了三年級之後,孩子的分數突然轉折直線下滑。
其中的原因在於小學多是以死記硬背為主,多數考驗的是孩子的記憶力,而非孩子的學習理解能力。這種記憶力優勢僅體現在語文詩詞和英文單詞上,並不適用於數學問題。而數學又是能快速拉開差距的科目。
而且不光是數學,語文和英語從三年級往後,死記硬背將不再成為得分關鍵,這兩科都需要出色的理解能力才能得高分。
二、閱讀積累不夠,閱讀面窄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碩士尹建莉,在育兒領域不遜色李玫瑾教授,她曾在對孩子的成績進行過分析:沒有一個好的閱讀積累,等孩子年級越高越難提升。
現在教材上的知識面不夠全面,家長也會給孩子灌輸一些「別看閒書,只看教材就夠了」的思想。教材會束縛孩子的閱讀面,閱讀面過窄也會讓孩子的理解能力產生影響。
三、缺乏邏輯思維,不會變通
曾為全國高考數學卷出題的葛軍,人送外號「數學帝」。
他對數學有著自己的理解:所有科學技術的發展,都離不開數學基礎。在數學問題上,往往是抓住其中一種關鍵便能解決一類問題。
作為高考數學編卷人,葛軍的分析同樣適用於孩子們的小升初,理科成績的提升並非一味的題海戰術,而是掌握一道題內含的思路與解題方法。如果無法做到舉一反三,那麼再多的題海戰術對成績來說也是收效甚微。
把握小學階段,讓孩子成為「真學霸」
1、拓展孩子的閱讀面
不閱讀的孩子,是學習上潛在的差生。——蘇霍姆林斯基
小學課程對於孩子來說並不算多,家長要注重孩子課外時間的閱讀量積累,例如為孩子準備一些科普、數學、作文、文學名著等書籍,讓孩子多看多想,做到觸類旁通。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為孩子制定閱讀計劃,讓孩子每天都進行一段時間的閱讀,養成他們的閱讀習慣。
根據美國教授查爾的研究證明,9歲之前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關鍵期。
閱讀面的擴大會影響孩子看待事物的方式,涉獵廣泛也能夠讓孩子對教材上的內容理解更深刻。在閱讀上,我推薦兒童文學作品,三觀正、文化素養高,比如這套《魔法拼音名家經典》。
匯集了沈石溪、張秋生、湯素蘭、任溶溶、管家琪、王一梅、周銳、湯湯8位兒童文學家的名篇作品。
2、鍛鍊孩子的抗壓能力
英國心理學家德波諾提出過一個「鄉村維納斯效應」,即在偏僻的村落中,最好看的女人會成為村子裡的維納斯。
這也體現出了孩子小升初後,成績迅速滑落後對自身的認識不夠,或是自視甚高。中學的整體人數要比小學多,並且競爭力也遠超小學,當孩子從小學班級的一二名到中學年段排名中下遊,這個過程是對孩子的一種打擊。
家長要提前預防這種狀況的發生,在小學鍛鍊孩子「勝不驕,敗不餒」的性格。
在孩子六年級時可以做一些挫折教育,例如:帶他去中學看一看,搜集一些其他身邊優秀孩子的成績,給孩子一點壓力,防止孩子過度自大,導致上中學時無法接受現實。
三、培養孩子數學思維
數學需要的是邏輯思維能力,這種能力並非是題海戰術就能培養出來的。
家長要科學選材,在課餘時間為孩子準備一些益智書籍或遊戲,讓孩子在玩耍中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這種方法不僅有趣還能讓孩子感受到思維方式的薰陶。
在3-6歲綜合數學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可以初步建立數學思維,這個階段讓孩子多玩數學遊戲,能幫助孩子理解數學,培養數學興趣。所以,我推薦《德國好奇狗 數學啟蒙遊戲》。
這套遊戲書的主要目的就是從數學原理的解析建立孩子的數學思維。比如用遊戲教孩子學加減法時,會解釋背後的原理,而不是讓孩子背口訣。
從基礎上教孩子分析、總結規律、歸納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