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不騷,羊不羶,皆無味。」這句話出自美食家蔡瀾的一篇文章《死前必吃清單》中,這篇文章近幾年火遍大江南北,成為無數年輕人追尋美食的聖經,而這句話也隨著這本書傳播開來,有人認為這句話乍一看粗俗不堪,但細細品味卻有一定的道理;還有的人認為蔡瀾是大男子主義者,以男人的喜好來判定女人的好壞。不管這句話的前半部分是對還是錯,至少它的後半部分是吃羊肉的精髓。
蔡瀾喜歡吃羊肉,他認為在肉類中羊肉是最好的,所謂「掛羊頭賣狗肉」,從這句俗語就可以看出羊肉是比狗肉還要珍貴美味的存在。在他的《蔡瀾旅行食記》中,他用一個篇章的專門介紹了一道全羊宴,把一隻羊分成:三胃包菜、羊脖湯、蒸羊排蘸酸奶、羊肚腸、手把肉,一隻羊吃的精光,酣暢淋漓。阿虜之前吃過一次手抓羊肉,到現在都還回味無窮,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手抓羊肉,一起來體驗一下蔡瀾先生所說:羊肉不羶,則無味。」
手抓羊肉又叫手把肉,是我國西北蒙、藏、回等民族的傳統食物,相傳從人類會使用火開始,就有了手抓羊肉的存在。手抓羊肉味道鮮美、不膩不羶、晶瑩剔透,吃起來滿口留香。手抓羊肉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三種吃法,第一種是蒸吃,把新鮮羊肉切成片後直接上蒸籠蒸熟,然後蘸醬吃;第二種是冷吃,羊肉切片後只蘸鹽巴,羊肉的鮮味突破到極致;第三種吃法是煎著吃,就像我們吃韓式烤肉,用平底鍋煎熱,邊煎邊吃。
手抓羊肉在中國美食中資歷甚高,但在現代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是西北牧民的日常食物,城市中的人極難得見,也就是涮羊肉的居多。
而讓手抓羊肉真正火起來的,也不過是幾十年前的事。十幾年前,一位東鄉人率先在臨夏市的一條偏僻巷子裡掛起了「東鄉手抓羊肉」招牌。手抓羊肉的香味霎時間飄滿了周鄰四縣,人們嘗到了羊肉的鮮美後,手抓羊肉的名聲開始勢不可擋,現在全國人民都希望在自己的城市裡有一家最正宗的手抓羊肉館。
手抓羊肉味道鮮美,不僅受到各大美食家的青睞,連文學作家也對它愛不釋口,汪曾祺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手把肉」。將大塊的羊肉不加佐料的放到清水中煮熟,一隻手「把」著大塊肉,另一隻手拿著刀子,自己割肉下來吃,遊牧民族的豪爽奔放盡顯無遺。手抓羊肉最正宗的吃法是不會準備其他佐料的,最多放一碟粗鹽蘸著吃,蒙古朋友表示:這是我們最後的妥協。手抓羊肉現殺現煮現吃,吃的就是羊肉的鮮嫩與獨特的羶味,在這一點上,美食家蔡瀾也深表認同。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青海湖邊吃一次手把羊肉,在青海湖邊,廣袤的草原就在自己腳下,朝遠處望去,零星的蒙古包點綴其間。在附近停下車後,向牧民買幾份糌粑和酸奶,喝一碗熱乎乎的酥油茶先墊墊肚子。再向老闆要二斤手抓羊肉,新鮮的羊肉大塊的放到鍋裡煮,清晨的青海湖藍的像一塊寶石,微風吹過來還有一絲涼意。等鍋裡的湯煮開了,羊肉的香味布滿了整個蒙古包,老闆把一根帶骨的羊肉撈出來,放到銀色的託盤中。
羊肉的吃法多種多樣,但最豪爽、最大氣的吃法就是手抓羊肉。新鮮宰殺的羊肉,切成大塊在鍋裡煮熟,撈出來稍稍放涼,兩隻手掰住骨頭,蘸上鹽巴等佐料,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鮮嫩的羊肉香氣撲鼻,羊肉肥厚的香味順著鼻子直衝腦門,吃不了羊羶味的人還真是降不了。
桌子邊上放著兩把刀,切肉的時候用,如果覺得羊肉蘸鹽巴吃起來太膩,還可以問老闆要一些辣椒醬或者醬油。吃到一半酒意襲來,把餐桌直接搬到湖邊,羊肉的熱氣在微風的吹拂下變成一縷白線扶搖直上。羊肉和烈酒一起下肚,肚子裡暖呼呼的,身體像泡在溫泉裡。走到湖邊向遠處眺望,湖水隨微風泛起漣漪,一眼望不到邊,深吸一口氣,草原上青草的香氣和泥土的味道充斥鼻腔,與羊肉的餘香混合到一起,別有一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