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蛋卷,點擊按鈕關注,分享有料的家庭教育方法。
曾經問過孩子們,家長們最擅長對你們做什麼事情?
我媽最擅長打我,動不動就打我兩下;
我爸最擅長騙我,總說帶我去遊樂場,但從來沒去過;
我媽最擅長問我成績和其他同學的成績,如果我考的不如人家好,她就很不高興;
我媽最擅長逼我吃飯,總說我瘦,讓我多吃飯,但我真的吃不下;
我媽最擅長唱歌,但其實並不好聽;
……
孩子們可愛的「吐槽」,家長們從側面看到問題了嗎?
在他們眼裡,也是容易記得家長對他們做的「強迫」、「不理解」他們的事情。
回想,家長們是不是也用父輩對待我們的態度,現在又去對待孩子了呢?
舉個例子:
【孩子和媽媽】
孩子說:媽媽,我走不動了。
媽媽:怎麼又走不動了,剛走了兩步路,你自己走回家,然後給你吃冰淇淋……
孩子,無奈。
【夫妻】
妻子:我走不動了。
老公:那坐椅子上歇會,再走吧。
……
同樣的事情,放在不同的關係和場景下,就產生不同的作用,你怎麼知道孩子今天是不是鞋穿的不合適,確實走不動了;也不確定,孩子是不是真的累了……
為什麼大人之間可以相互體諒,一放到孩子身上就是孩子「過分要求」呢?
如果是孩子在短時間內說又餓了,家長會認為是沒事找事;
如果是爸爸在短時間內說又餓了,就會認為是沒吃飽,活動量大;
所以,是家長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家長更容易把自己的感覺,觀點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你不是他,你怎麼知道他的感受,你又憑什麼拒絕,否定他的感受。
如果孩子不小心走路摔倒了,當然也有教育理論說,讓孩子自己起來,可以鍛鍊孩子的意志。家長會說:「自己起來,做個男子漢,勇敢一點」。
那孩子的真實感受呢?
他本來高高興興,蹦蹦跳跳的玩耍,突然不小心絆了一下,摔倒了,有點疼【害怕】,然後周圍人可能下意識的看向他,讓他有點【尷尬】,而媽媽在旁邊,只是叫我」站起來「。我的害怕和尷尬,家長根本看不到。
認同孩子的感受,他確實害怕和尷尬,這不是什麼壞事和不值得關注的事情,這是孩子身上的真實感受,家長應該看到並給予支持。孩子摔倒了,眼角還泛著淚花看著你,而你冷漠的說「站起來」,你們的親子關係也在逐漸走向冷漠。你怎麼知道不疼,你要求他做的,是讓他在你的面前必須做一個堅強的人,哪怕是偽裝出來。
如果你支持他的感受:「摔倒了是不是有點疼,擦乾淨揉一揉,歇一下,不疼了再去玩好嗎?」家長用積極的態度給孩子的害怕,內疚,痛苦一個積極的反饋,他們會很好的處理掉這些消息的情緒,以後進入社會也更加樂觀。
人生大多會被情緒控制,能控制好情緒的人,往往能更好的處理人際關係。其實孩子跌倒扶不扶的事情,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不幹涉,沒有社會化的孩子還不太懂尷尬。但當孩子有情緒變化了,是需要父母進行引導的,這時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才是家裡強有力的支持。
如果孩子總是輕視自己的感受,對自己的恐懼,害怕,生氣都不敢承認,把父母的期待凌駕自己情感之上,試想一下後果多麼可怕。
孩子難過了,傷心了,發脾氣了那一定是在他們心理失衡的時候,這時候不分什麼性別,不分什麼年齡,不分什麼關係,對他們的情感引導關注,就是給他們最好的愛。因為,不會有別人比父母更愛孩子。如果把這個被認同的情感留給外人去做,那孩子就會追隨別人。比如,也就容易產生早戀等問題,因為父母不願意給的,有別人給了。
老公餓了是餓,孩子餓了一樣是餓,只可能他表達的並不如父親那麼理智。分辨孩子的真實感受 ,不要一上來就是質疑和否定。
當你手裡拎著袋子,孩子又不想走路的時候:
不要對孩子說:「你沒看到我沒有手抱你嗎?怎麼這麼不懂事,路又不遠,馬上就到了,趕緊走、別哭了,男子漢……」
「媽媽知道你有點累了,想讓媽媽抱著你回家,但是媽媽手裡拿著東西,現在抱不了你,如果你累了,咱們先在這裡坐一會,歇一會,然後在一起走回家」。
家長們覺得哪種更好呢?
在這裡分享王小騫的親子教育拉波波特法則:
這樣的情感認同輸出,孩子一定不會覺得,爸媽的愛如同冷水。
不要輕易用自己的感知去否定,拒絕孩子的感受,這樣做如同把他們棄之門外,感受不到家的「溫暖」。
我是蛋卷,關注,分享有料的家庭教育方法。
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