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感受,不然,他會覺得自己像一個棄嬰

2020-09-05 蛋卷上學

原創 | 蛋卷,點擊按鈕關注,分享有料的家庭教育方法。

曾經問過孩子們,家長們最擅長對你們做什麼事情?


我媽最擅長打我,動不動就打我兩下;

我爸最擅長騙我,總說帶我去遊樂場,但從來沒去過;

我媽最擅長問我成績和其他同學的成績,如果我考的不如人家好,她就很不高興;

我媽最擅長逼我吃飯,總說我瘦,讓我多吃飯,但我真的吃不下;

我媽最擅長唱歌,但其實並不好聽;

……

孩子們可愛的「吐槽」,家長們從側面看到問題了嗎?

在他們眼裡,也是容易記得家長對他們做的「強迫」、「不理解」他們的事情。

回想,家長們是不是也用父輩對待我們的態度,現在又去對待孩子了呢?

舉個例子:

【孩子和媽媽】

孩子說:媽媽,我走不動了。

媽媽:怎麼又走不動了,剛走了兩步路,你自己走回家,然後給你吃冰淇淋……

孩子,無奈。


【夫妻】

妻子:我走不動了。

老公:那坐椅子上歇會,再走吧。

……


同樣的事情,放在不同的關係和場景下,就產生不同的作用,你怎麼知道孩子今天是不是鞋穿的不合適,確實走不動了;也不確定,孩子是不是真的累了……


為什麼大人之間可以相互體諒,一放到孩子身上就是孩子「過分要求」呢?

如果是孩子在短時間內說又餓了,家長會認為是沒事找事;

如果是爸爸在短時間內說又餓了,就會認為是沒吃飽,活動量大;

所以,是家長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家長更容易把自己的感覺,觀點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你不是他,你怎麼知道他的感受,你又憑什麼拒絕,否定他的感受。

如果孩子不小心走路摔倒了,當然也有教育理論說,讓孩子自己起來,可以鍛鍊孩子的意志。家長會說:「自己起來,做個男子漢,勇敢一點」。

那孩子的真實感受呢?

他本來高高興興,蹦蹦跳跳的玩耍,突然不小心絆了一下,摔倒了,有點疼【害怕】,然後周圍人可能下意識的看向他,讓他有點【尷尬】,而媽媽在旁邊,只是叫我」站起來「。我的害怕和尷尬,家長根本看不到。

來自爸爸媽媽的認同

認同孩子的感受,他確實害怕和尷尬,這不是什麼壞事和不值得關注的事情,這是孩子身上的真實感受,家長應該看到並給予支持。孩子摔倒了,眼角還泛著淚花看著你,而你冷漠的說「站起來」,你們的親子關係也在逐漸走向冷漠。你怎麼知道不疼,你要求他做的,是讓他在你的面前必須做一個堅強的人,哪怕是偽裝出來。

如果你支持他的感受:「摔倒了是不是有點疼,擦乾淨揉一揉,歇一下,不疼了再去玩好嗎?」家長用積極的態度給孩子的害怕,內疚,痛苦一個積極的反饋,他們會很好的處理掉這些消息的情緒,以後進入社會也更加樂觀。

來自爸媽恰到好處的愛

人生大多會被情緒控制,能控制好情緒的人,往往能更好的處理人際關係。其實孩子跌倒扶不扶的事情,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不幹涉,沒有社會化的孩子還不太懂尷尬。但當孩子有情緒變化了,是需要父母進行引導的,這時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才是家裡強有力的支持。

如果孩子總是輕視自己的感受,對自己的恐懼,害怕,生氣都不敢承認,把父母的期待凌駕自己情感之上,試想一下後果多麼可怕。

來自爸媽的一視同仁

孩子難過了,傷心了,發脾氣了那一定是在他們心理失衡的時候,這時候不分什麼性別,不分什麼年齡,不分什麼關係,對他們的情感引導關注,就是給他們最好的愛。因為,不會有別人比父母更愛孩子。如果把這個被認同的情感留給外人去做,那孩子就會追隨別人。比如,也就容易產生早戀等問題,因為父母不願意給的,有別人給了。

老公餓了是餓,孩子餓了一樣是餓,只可能他表達的並不如父親那麼理智。分辨孩子的真實感受 ,不要一上來就是質疑和否定。

當你手裡拎著袋子,孩子又不想走路的時候:

不要對孩子說:「你沒看到我沒有手抱你嗎?怎麼這麼不懂事,路又不遠,馬上就到了,趕緊走、別哭了,男子漢……」

「媽媽知道你有點累了,想讓媽媽抱著你回家,但是媽媽手裡拿著東西,現在抱不了你,如果你累了,咱們先在這裡坐一會,歇一會,然後在一起走回家」。

家長們覺得哪種更好呢?

在這裡分享王小騫的親子教育拉波波特法則

  • 讓孩子知道你接收到了信息。「你想讓媽媽抱抱啊」
  • 情感認同。「你是不是累了啊?」
  • 肯定感受。「走得挺遠,確實有點累了」
  • 提出觀點,給出理由。「媽媽也有點累,你看媽媽手裡還拎著東西,沒法抱你,再堅持一下,馬上就到家了。

這樣的情感認同輸出,孩子一定不會覺得,爸媽的愛如同冷水。

不要輕易用自己的感知去否定,拒絕孩子的感受,這樣做如同把他們棄之門外,感受不到家的「溫暖」。

我是蛋卷,關注,分享有料的家庭教育方法。

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相關焦點

  • 不要輕易否定一個孩子!
    校長又問他:「另外我在你的草紙上,看到你寫的計算公式,唉呀這個給我們難住了,這道題對我們來說太難了,我們都無法知道,這個數字的意義,你能不能幫我們解開謎底,特別感謝你能把你的答案和我們分享一下嗎?」於是這個孩子就非常爽快,開心自豪地公布了答案:1裡+1裡=1公裡;2個月+1個月=1個季度;3天+4天=1周;5個月+7個月=1年;6小時+18小時=1天老師和校長為這位學生由衷地響起了掌聲!老師和校長沒有輕易的去否定一個孩子,從而沒有抹殺孩子不為人知的正確。
  • 父母總是否定,正在毀掉孩子的未來
    原創 師建國 心聲經典孩子是最敏感的,請不要輕易否定我們的孩子!因為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他們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們的尊嚴受到極大的傷害。輕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對他們的能力表示懷疑,是非常可怕的。
  • :不要輕易否定別人的付出
    其中就有一個同事,沒有點讚,不過他留了言:「你考個證有什麼意義?」這話問得人有點措手不及。沒有回他。其實,明白他什麼意思。無非就是你又不是專業的人,就算考過了,拿到證又有什麼用,不還得跟大家一樣的在公司上班。就是覺得是白費精力而已。說實話,很討厭這樣的人。你可以不點讚,可以當沒有看見。
  • 不要輕易承諾孩子
    想要孩子成長為有個性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學會放手,有些小事讓他自己選擇,大事商量著來。記住,他的人生是他自己的,而父母只是參與了他的人生,不代表父母能全權掌握他的人生。過分寵溺的孩子,性格會變得蠻橫,總覺得整個世界都應該順著他,這樣的孩子很容易成為熊孩子,而且長大後,大多不懂得感恩。
  • 否定孩子感受的後果,你可能想像不到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都聽過這樣一些耳熟能詳的話語,即「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你餓了」、「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了」;我們也經常看到這樣一些場景,比如: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或撞到了牆上,疼的哭了起來,爸爸會說:「不疼,不許哭!有什麼好哭的,你是男子漢大丈夫,肯定不疼!」以上這些經常發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否定感受。
  • 家長不斷批評孩子,只會讓孩子陷入自我否定,不會「愛自己」
    其實,像朵朵父母一樣教育孩子的父母,我們的身邊大有人在,他們不斷批評自己的孩子,摧毀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陷入自我否定的狀態中,還沾沾自喜自己教導有方,殊不知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多深。①孩子產生自我否定如果父母不斷的批評自己的孩子,會讓孩子產生自我否定的情緒,認為自己就如父母口中所批評的那個自己一樣,是個不值得人喜愛的失敗者。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面臨巨大的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另一方面孩子會面臨很多智力上的挑戰,這個時期成功和失敗的對比特別鮮明,對於他的衝擊也特別大,孩子開始真正的在很多社會功能上、從周圍的人際認同上開始找自己的位置,學業上的挫折會很大影響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而且心理上出現一個兩級分化的心態,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 第十節 不要輕易否定
    一位氣急敗壞的家長(向學校)提出諸多要求;據說是被我激怒了—因為學生打架問題,我剛停了他們孩子的學;現在我進入了解決問題的模式:平息怒火,構建融洽。情景表演結束,面試提問開始;整個過程大約持續了一個小時。面試結束後我就回家了。是的,我正在面試當地一所高中的副校長職位。在我到家之前,人力資源部助理主管就打來電話說,第二天早上我會面見校長和校董會。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我們常認為青春期是12-18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一般覺得孩子到而前額葉沒有長好,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做事不專注、缺乏自我控制、情緒化等現象。所以,不要動不動指責孩子是個「壞」孩子,青春期的大腦其實和我們成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這是受生理發展局限的。不要認為孩子平時的一些叛逆行為是有意跟你過不去,甚至認為是思想品德問題。叛逆心理其實是青春期孩子一個正常的心理特徵。
  • 孩子的看法和自己不同:不要著急否定孩子的想法,學會傾聽孩子
    當孩子覺得自己想要買那本有趣的科學漫畫時,家長就覺得漫畫書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當孩子提出一個人去附近的景點玩時,家長覺得那樣不安全不允許一個人去……當然家長這種想法是不可取的,兩個同齡人的看法不一樣很正常,兩個家長的教育觀念都一樣,更何況是和年齡差距大生活經歷不同的孩子們呢?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給父母老師的建議請收好
    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面臨巨大的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另一方面孩子會面臨很多智力上的挑戰,這個時期成功失敗的對比特別鮮明,對於ta的衝擊也特別大,孩子開始真正的在很多社會功能上、從周圍的人際認同上開始找自己的位置,學業上的挫折會很大影響ta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而且心理上出現一個兩級分化的心態,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 別做孩子的「摧夢師」,被你輕易否定的童年,需要他用一生來治癒
    孩子在父母面前做什麼的是不正確的,孩子的行為、言語、想法、甚至是興趣愛好都會被父母一一否定,孩子壓抑了自己的意願和內心真正的訴求,久而久之,就會習慣性地迎合他人忽視自己,他們會變得膽小,做事情小心翼翼生怕讓別人生氣、不滿意;他們會變得過於乖巧聽話、總是有限考慮別人的感受,生怕別人的情緒因為自己而受到影響;他們會變得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是「壞孩子」!這些給父母的建議請收好
    另一個是6-8歲時,經歷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前兩個叛逆期不是十分明顯,那時孩子小,家長也容易應對,沒有太多困擾。12-18歲時,是第三個叛逆期,這是家長感受最明顯、最深刻的「青春叛逆期」。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這些給父母老師的建議請收好
    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面臨巨大的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另一方面孩子會面臨很多智力上的挑戰,這個時期成功失敗的對比特別鮮明,對於ta的衝擊也特別大,孩子開始真正的在很多社會功能上、從周圍的人際認同上開始找自己的位置,學業上的挫折會很大影響ta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而且心理上出現一個兩級分化的心態,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這些給父母、老師的建議請收好
    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面臨巨大的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另一方面孩子會面臨很多智力上的挑戰,這個時期成功失敗的對比特別鮮明,對於ta的衝擊也特別大,孩子開始真正的在很多社會功能上、從周圍的人際認同上開始找自己的位置,學業上的挫折會很大影響ta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而且心理上出現一個兩級分化的心態,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 與孩子好像天生相剋?為什麼我們總會下意識的否定孩子的感受?
    可為什麼我們下意識的,就會否定孩子的感受呢?而且,還不遺餘力的,把這件事一路從小做到大。2歲的時候孩子跟你說:媽媽我吃飽了。你回答:你才吃多點就飽了,把碗裡的吃完了為什麼啊?他明明都告訴你吃飽了?他不可以偶爾不想吃完嗎?4歲的時候孩子跟你說:媽媽,我不喜歡王老師。
  • 動手打孩子在所難免,但父母要記住「4不要」,不然孩子會怨恨你
    導讀:動手打孩子在所難免,但父母要記住「4不要」,不然孩子會怨恨你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動手打孩子在所難免,但父母要記住「4不要」,不然孩子會怨恨你!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一生E本分享||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致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面臨巨大的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另一方面孩子會面臨很多智力上的挑戰,這個時期成功失敗的對比特別鮮明,對於ta的衝擊也特別大,孩子開始真正的在很多社會功能上、從周圍的人際認同上開始找自己的位置,學業上的挫折會很大影響ta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而且心理上出現一個兩級分化的心態,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 別否定孩子,因為你否定的是他對未來的熱愛和探索
    前段時間遇見孩子的姥爺帶著孩子在小區裡騎自行車,孩子應該是剛學的狀態,總是小心翼翼的反覆地小半圈蹬,當孩子騎到我身邊時,我對他說,你的自行車真漂亮,可以再試著用點力氣蹬一圈嘛?孩子真的做到了。這時姥爺又催促道「快點騎,咋這麼笨呢!
  • 濟南棄嬰島迎棄嬰最多一天:痛哭中22個孩子被棄
    看到眾人圍上來後,該中年婦女稱懷抱中的男嬰大腦發育遲緩,經常還會出現呼吸停止症狀,自己則是這名嬰兒的伯母。而家中無力醫治,因此把孩子送到這裡,希望政府能救救他。說著,便哭了。例行的勸阻,無奈的放行。  但進入棄嬰島後,這名中年婦女遲遲不舍放下懷中的男嬰,在棄嬰島內大哭起來。哭聲持續一分多鐘,在工作人員「把孩子放下吧」的反覆提醒聲中,她才把孩子緩慢的放到嬰兒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