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飯時間。
寶寶拖拖拉拉的不肯吃早飯。
因為要準時送到校車上,所以奶奶急得像個熱鍋上的螞蟻,一直催快點吃,一會兒咱們不能遲到。
拿著筷子一動不動,突然冒出一句:我中午不想在學校吃飯睡覺,我想回家。
奶奶如臨大敵,畢竟我們現在這種情況,她中午不太可能回得來,於是不容反駁的問:為什麼!
當然,寶寶還是反駁了「我想媽媽!我想回家!」
奶奶下意識的回絕:你都這麼大了還想媽媽,你已經是小學生了,不是幼兒園的小朋友了。
再說,小學放學多早啊,4點多就回家了,比幼兒園還早一個小時呢。你上幼兒園都都不想媽媽了,現在就想媽媽了?
別生么蛾子逃避吃飯了,快點的。
顯然,寶寶是沒心情吃飯的,她更磨蹭了,原本搭在碗邊的筷子,都滑到餐桌上了。
奶奶看著時針一圈圈的轉,焦慮的坐都坐不住了,生怕來不及,也是沒有心情安慰寶寶的。
我立馬介入了這場「祖孫之爭」。
「媽,今天我送上校車吧,你帶弟弟玩吧。」
不想吃今天的早飯就不吃吧,跟媽媽說說,為什麼中午不想在學校了呢?飯不好吃嗎?中午睡不著嗎?還是跟小朋友相處的不開心?」
「飯好吃,小朋友也開心,我就是一到吃飯睡覺時候就想你,想回家。」
「我也是想你的,我每天一到中午都時刻關注著微信群,手機一響我就要看看是不是老師發你們照片啦,我得看看我的寶寶吃飯的樣子,睡覺的樣子呀。」
聽到我的反饋,寶寶安心了許多。「可我還是很想你。」
「那不然我們帶個玩偶去吧,中午的時候你把它帶到你床上,跟你一起午睡,讓她陪著你。」
寶寶眼睛一亮,可以嗎?
當然可以,現在你先吃完飯,然後去找一個玩偶吧。
對話耽誤的時間不到一分鐘,立馬呼嚕呼嚕吃完飯,麻溜的找好了一個玩偶,跟我出了門。
一路開心的說,我要把玩偶放在我枕頭底下,每天中午都跟它一起睡。
至此,早餐紛爭結束了,目送著校車離開,回家的路上我想了很多。
「一個6歲的孩子,新去一個陌生的環境,學習著陌生的知識、相處著陌生的同學,執行著陌生的一日流程,在吃飯或午睡停歇的某一刻,想媽媽、想家,有錯嗎?」
自然沒有。
我初中開始住宿,最開始還因為種種不習慣,半夜偷偷躲在被窩裡哭呢。
可為什麼我們下意識的,就會否定孩子的感受呢?
而且,還不遺餘力的,把這件事一路從小做到大。
2歲的時候孩子跟你說:媽媽我吃飽了。
你回答:你才吃多點就飽了,把碗裡的吃完了
為什麼啊?他明明都告訴你吃飽了?他不可以偶爾不想吃完嗎?
4歲的時候孩子跟你說:媽媽,我不喜歡王老師。
你回答:王老師哪裡不好了?又會彈琴,又會跳舞,對你嚴厲也是為你好~
為什麼啊?他明明都說不喜歡了,他不可以不喜歡某個老師嗎?
6歲的時候孩子上一年級跟你說:媽媽,我不想上小學。
你回答:上小學多好啊,可以交新朋友,可以學本事。
為什麼啊?陌生的環境,孩子有抗拒之心不可以嗎?
18歲的時候孩子跟你說:我不想報師範。
你回答:師範有什麼不好的,女孩子家家的畢業以後當老師有個穩定的工作不好嗎?
為什麼啊?她不可以有自己喜歡的未來嗎?
28歲的時候孩子跟你說:我不喜歡這個相親對象。
你回答:有什麼不好的, 有車有房有穩定工作……你有啥不滿意的?
為什麼啊?她沒有對某個優質男沒有好感的權利嗎?
不知道為何,有時候父母與孩子好像天生相剋。
他們的每一個訴求,都剛好長在我們的否定點上。
我們當然很愛孩子,這裡面的哪一句答案,不是老母親用人生經歷凝結出來的愛。
但是,我們又總是帶著「自以為是的條框」去愛,以期望得到一個「方方面面令人滿意」的孩子。
TA們最好是個情緒管理大師,不會失控、不會發脾氣、不會害怕、不會尖叫、不會頂嘴,最好被批評都能沒感覺、永遠不會有負面情緒,喜怒不形於色。
TA們最好是個學習的永動機,可以一直沉迷學習不知疲倦,自覺的寫作作業讀英語、讀完英語練鋼琴永遠不要需要父母催。
TA們最好能自律到極致,不用催、不用管,可以按部就班的把自己所有該做的事都安排好。
TA們最好能察言觀色八面玲瓏,在父母心情愉悅的時候調皮搗蛋、在父母心情不好時謹言慎行,永遠不給父母丟臉,不給別人添麻煩,做個乖孩子。
陳可辛曾拍過一部微電影:《三分鐘》。
講述的是一位列車乘務員媽媽,因為跑的是中國最長的一條線,一趟就要歷時6天,許多時候只能把兒子丁丁交給小姨照看。
為了讓TA好好學習不給小姨添麻煩,離別之前媽媽嚇唬丁丁說「如果背不會乘法表,就上不了好小學,也就見不到媽媽了。」
又一次她值班,妹妹帶著丁丁在老家凱裡站臺,利用列車停靠的三分鐘,與媽媽見面。
短暫的三分鐘,單是組織旅客上下車就已經耗掉了1分多鐘。等她終於能把孩子抱進懷裡跟他說說話的時候。
孩子什麼都沒說,反而是背起了九九乘法表。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她焦急的對孩子說:「今天時間不夠了,咱們先不背了好不好?」
孩子頓了頓,不說話,妹妹打斷她:「讓他背完吧,丁丁已經準備好久了。」
還有45秒的時候,丁丁嘴裡依舊背著:「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
還有29秒的時候,列車門即將關閉,她不得不上車了,最後問孩子:「還有什麼要和媽媽說的嗎?」
孩子仿佛聽不見,繼續背著乘法表「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
在車門關閉的那一剎,孩子終於大聲背完最後一句:「九九八十一!」
乘法表終於背完了,可是火車也已經開動,母子之間沒有再多說任何一句話的機會了。
這個短片,我看一次,哭一次。
我們總是站在成人立場去審判孩子的行為和感受,並下達要求、給予指示。
這種上帝視角,讓我們覺得:那些我們認為不重要的事,孩子就應該覺得都是小事;那些我們認為莫名來的情緒,孩子就不應該無端生出。
不反抗、沒情緒的孩子,是聽話了,是省心了,但背後是為了換取父母之愛,放棄自我意志、忽略自我感受的妥協。
這樣孩子雖懂事卻莫名讓人心酸。
孩子本來就是問題的創造者、麻煩的帶來者、父母修行路上的攔路者,做父母沒有貪圖省事這回事。
如果你只想快刀斬亂麻的要個結果,那麼過程你就會失去很多。
兒童心理學家在艾莉森、把父母分為兩種,一種是木匠,一種是園丁。
木匠式父母,是奔著一個「塑造一個成品」去養孩子的。
所以,一旦出現不符合成品要求的部分,忽視、否認、壓制!
而園丁式父母:會澆水、施肥提供適合生長的環境,必要時修剪讓你不要長歪、助你成才,但花草樹木可以各自美麗。
這一世,作為父母,我們會幹預孩子很多事,管他的學習,管他的習慣,管他的擇偶,管他的就業,但這個過程中過,唯一不能忽略的,就是始終承認和接納孩子的感受。
養娃這麼多年,我覺得十分幸運的一點是,她從不避諱向我敞開心扉,即便是在爸爸/奶奶那吃了癟,她也會來找我訴說,聽我開解。
我覺得父母一場,父母之於兒女最大的價值就是接納,孩子幸福的至高點,就是被父母無條件接納。
長大後與父母漸行漸遠,唯有回到父母身邊的這一刻,她們不必做老師眼裡的好學生,同學眼中的好朋友,愛人眼裡的好妻子/丈夫,孩子眼中的好父母,他們就是那個「可以暢所欲言,為所欲為,不管說什麼,都有人會聽、有人願意接納」有父母疼的幸福小孩兒。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其實,孩子想要的,並不多,先接受她想表達的,再傳遞你所期待的,才是雙贏。
就像開篇的娃,你「聽到」了孩子說話,孩子才願配合你做事。
處理孩子之事,永遠應該先解決情緒,再處理問題,
所以,下次孩子的言論、觀點,不合你意時,請說服自己,先別急著否認,等一下、聽一聽好嗎?
不要習慣性的否定孩子的感受,出發點是愛,說出口的話,卻儘是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