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好像天生相剋?為什麼我們總會下意識的否定孩子的感受?

2020-09-15 仨個寶寶

昨天,早飯時間。

寶寶拖拖拉拉的不肯吃早飯。

因為要準時送到校車上,所以奶奶急得像個熱鍋上的螞蟻,一直催快點吃,一會兒咱們不能遲到。

拿著筷子一動不動,突然冒出一句:我中午不想在學校吃飯睡覺,我想回家。

奶奶如臨大敵,畢竟我們現在這種情況,她中午不太可能回得來,於是不容反駁的問:為什麼!

當然,寶寶還是反駁了「我想媽媽!我想回家!」

奶奶下意識的回絕:你都這麼大了還想媽媽,你已經是小學生了,不是幼兒園的小朋友了。

再說,小學放學多早啊,4點多就回家了,比幼兒園還早一個小時呢。你上幼兒園都都不想媽媽了,現在就想媽媽了?

別生么蛾子逃避吃飯了,快點的。

顯然,寶寶是沒心情吃飯的,她更磨蹭了,原本搭在碗邊的筷子,都滑到餐桌上了。

奶奶看著時針一圈圈的轉,焦慮的坐都坐不住了,生怕來不及,也是沒有心情安慰寶寶的。



我立馬介入了這場「祖孫之爭」。

「媽,今天我送上校車吧,你帶弟弟玩吧。」

不想吃今天的早飯就不吃吧,跟媽媽說說,為什麼中午不想在學校了呢?飯不好吃嗎?中午睡不著嗎?還是跟小朋友相處的不開心?」

「飯好吃,小朋友也開心,我就是一到吃飯睡覺時候就想你,想回家。」

「我也是想你的,我每天一到中午都時刻關注著微信群,手機一響我就要看看是不是老師發你們照片啦,我得看看我的寶寶吃飯的樣子,睡覺的樣子呀。」

聽到我的反饋,寶寶安心了許多。「可我還是很想你。」

「那不然我們帶個玩偶去吧,中午的時候你把它帶到你床上,跟你一起午睡,讓她陪著你。」

寶寶眼睛一亮,可以嗎?

當然可以,現在你先吃完飯,然後去找一個玩偶吧。

對話耽誤的時間不到一分鐘,立馬呼嚕呼嚕吃完飯,麻溜的找好了一個玩偶,跟我出了門。

一路開心的說,我要把玩偶放在我枕頭底下,每天中午都跟它一起睡。

至此,早餐紛爭結束了,目送著校車離開,回家的路上我想了很多。



「一個6歲的孩子,新去一個陌生的環境,學習著陌生的知識、相處著陌生的同學,執行著陌生的一日流程,在吃飯或午睡停歇的某一刻,想媽媽、想家,有錯嗎?」

自然沒有。

我初中開始住宿,最開始還因為種種不習慣,半夜偷偷躲在被窩裡哭呢。

可為什麼我們下意識的,就會否定孩子的感受呢?

而且,還不遺餘力的,把這件事一路從小做到大。

2歲的時候孩子跟你說:媽媽我吃飽了。

你回答:你才吃多點就飽了,把碗裡的吃完了

為什麼啊?他明明都告訴你吃飽了?他不可以偶爾不想吃完嗎?

4歲的時候孩子跟你說:媽媽,我不喜歡王老師。

你回答:王老師哪裡不好了?又會彈琴,又會跳舞,對你嚴厲也是為你好~

為什麼啊?他明明都說不喜歡了,他不可以不喜歡某個老師嗎?

6歲的時候孩子上一年級跟你說:媽媽,我不想上小學。

你回答:上小學多好啊,可以交新朋友,可以學本事。

為什麼啊?陌生的環境,孩子有抗拒之心不可以嗎?

18歲的時候孩子跟你說:我不想報師範。

你回答:師範有什麼不好的,女孩子家家的畢業以後當老師有個穩定的工作不好嗎?

為什麼啊?她不可以有自己喜歡的未來嗎?

28歲的時候孩子跟你說:我不喜歡這個相親對象。

你回答:有什麼不好的, 有車有房有穩定工作……你有啥不滿意的?

為什麼啊?她沒有對某個優質男沒有好感的權利嗎?

不知道為何,有時候父母與孩子好像天生相剋。

他們的每一個訴求,都剛好長在我們的否定點上。

我們當然很愛孩子,這裡面的哪一句答案,不是老母親用人生經歷凝結出來的愛。

但是,我們又總是帶著「自以為是的條框」去愛,以期望得到一個「方方面面令人滿意」的孩子。

TA們最好是個情緒管理大師,不會失控、不會發脾氣、不會害怕、不會尖叫、不會頂嘴,最好被批評都能沒感覺、永遠不會有負面情緒,喜怒不形於色。

TA們最好是個學習的永動機,可以一直沉迷學習不知疲倦,自覺的寫作作業讀英語、讀完英語練鋼琴永遠不要需要父母催。

TA們最好能自律到極致,不用催、不用管,可以按部就班的把自己所有該做的事都安排好。

TA們最好能察言觀色八面玲瓏,在父母心情愉悅的時候調皮搗蛋、在父母心情不好時謹言慎行,永遠不給父母丟臉,不給別人添麻煩,做個乖孩子。

陳可辛曾拍過一部微電影:《三分鐘》。

講述的是一位列車乘務員媽媽,因為跑的是中國最長的一條線,一趟就要歷時6天,許多時候只能把兒子丁丁交給小姨照看。

為了讓TA好好學習不給小姨添麻煩,離別之前媽媽嚇唬丁丁說「如果背不會乘法表,就上不了好小學,也就見不到媽媽了。」

又一次她值班,妹妹帶著丁丁在老家凱裡站臺,利用列車停靠的三分鐘,與媽媽見面。

短暫的三分鐘,單是組織旅客上下車就已經耗掉了1分多鐘。等她終於能把孩子抱進懷裡跟他說說話的時候。

孩子什麼都沒說,反而是背起了九九乘法表。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她焦急的對孩子說:「今天時間不夠了,咱們先不背了好不好?」

孩子頓了頓,不說話,妹妹打斷她:「讓他背完吧,丁丁已經準備好久了。」

還有45秒的時候,丁丁嘴裡依舊背著:「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

還有29秒的時候,列車門即將關閉,她不得不上車了,最後問孩子:「還有什麼要和媽媽說的嗎?」

孩子仿佛聽不見,繼續背著乘法表「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

在車門關閉的那一剎,孩子終於大聲背完最後一句:「九九八十一!」

乘法表終於背完了,可是火車也已經開動,母子之間沒有再多說任何一句話的機會了。

這個短片,我看一次,哭一次。

我們總是站在成人立場去審判孩子的行為和感受,並下達要求、給予指示。

這種上帝視角,讓我們覺得:那些我們認為不重要的事,孩子就應該覺得都是小事;那些我們認為莫名來的情緒,孩子就不應該無端生出。

不反抗、沒情緒的孩子,是聽話了,是省心了,但背後是為了換取父母之愛,放棄自我意志、忽略自我感受的妥協。

這樣孩子雖懂事卻莫名讓人心酸。

孩子本來就是問題的創造者、麻煩的帶來者、父母修行路上的攔路者,做父母沒有貪圖省事這回事。

如果你只想快刀斬亂麻的要個結果,那麼過程你就會失去很多。

兒童心理學家在艾莉森、把父母分為兩種,一種是木匠,一種是園丁。

木匠式父母,是奔著一個「塑造一個成品」去養孩子的。

所以,一旦出現不符合成品要求的部分,忽視、否認、壓制!

而園丁式父母:會澆水、施肥提供適合生長的環境,必要時修剪讓你不要長歪、助你成才,但花草樹木可以各自美麗。

這一世,作為父母,我們會幹預孩子很多事,管他的學習,管他的習慣,管他的擇偶,管他的就業,但這個過程中過,唯一不能忽略的,就是始終承認和接納孩子的感受。



養娃這麼多年,我覺得十分幸運的一點是,她從不避諱向我敞開心扉,即便是在爸爸/奶奶那吃了癟,她也會來找我訴說,聽我開解。

我覺得父母一場,父母之於兒女最大的價值就是接納,孩子幸福的至高點,就是被父母無條件接納。

長大後與父母漸行漸遠,唯有回到父母身邊的這一刻,她們不必做老師眼裡的好學生,同學眼中的好朋友,愛人眼裡的好妻子/丈夫,孩子眼中的好父母,他們就是那個「可以暢所欲言,為所欲為,不管說什麼,都有人會聽、有人願意接納」有父母疼的幸福小孩兒。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其實,孩子想要的,並不多,先接受她想表達的,再傳遞你所期待的,才是雙贏。

就像開篇的娃,你「聽到」了孩子說話,孩子才願配合你做事。

處理孩子之事,永遠應該先解決情緒,再處理問題,

所以,下次孩子的言論、觀點,不合你意時,請說服自己,先別急著否認,等一下、聽一聽好嗎?

不要習慣性的否定孩子的感受,出發點是愛,說出口的話,卻儘是傷害。

相關焦點

  • 它與牛奶「天生相剋」,趕緊告訴孩子,它應該這樣做才對!
    它與牛奶「天生相剋」,趕緊告訴孩子,它應該這樣做才對!果汁與牛奶「天生相剋」,不能一起喝。這是因為果汁中酸性的物質會與牛奶中的蛋白質反應,使蛋白質凝結成塊,不容易被人體吸收,大大降低牛奶的營養。所以大家一定不要把果汁和牛奶一起喝哦!
  • 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感受,不然,他會覺得自己像一個棄嬰
    回想,家長們是不是也用父輩對待我們的態度,現在又去對待孩子了呢?如果是孩子在短時間內說又餓了,家長會認為是沒事找事;如果是爸爸在短時間內說又餓了,就會認為是沒吃飽,活動量大;所以,是家長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家長更容易把自己的感覺,觀點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你不是他,你怎麼知道他的感受,你又憑什麼拒絕,否定他的感受。
  • 否定孩子感受的後果,你可能想像不到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都聽過這樣一些耳熟能詳的話語,即「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你餓了」、「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了」;我們也經常看到這樣一些場景,比如: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或撞到了牆上,疼的哭了起來,爸爸會說:「不疼,不許哭!有什麼好哭的,你是男子漢大丈夫,肯定不疼!」以上這些經常發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否定感受。
  • 教會孩子如何面對自己的感受
    生活中我們很常見這樣的情況,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總是容易說「閉上嘴,不要哭。」「立刻安靜下來。」孩子的哭鬧讓家長們火冒三丈,與孩子相處我們也總是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起火來。是我們的孩子不懂我們?還是我們壓根不理解自己的孩子?
  • 寧說孩子笨,也別否定孩子這一點!莫過於殺人誅心
    網友之所以覺得刻薄,是因為,這句話是在否定孩子的努力。否認一個人的努力,真的就是在——殺人誅心。1否定努力,真的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可是在孩子眼裡,只不過是父母對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否定。這才是最可悲的地方,下意識的保護,變成無意識的傷害。3對孩子說假努力,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 孩子愛鬧脾氣,家長別急著否定他的感受,應讓孩子恰當地表達情緒
    孩子鬧脾氣的事情應該是所有家長深有體會的,放任不管吧,孩子越鬧越起勁;痛批一頓吧,又怕孩子會記仇。但其實改變孩子愛鬧脾氣的方法很簡單,首先就要從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入手。為什麼孩子喜歡鬧脾氣?2、 否定孩子的感受。
  • 星座:十二星座中,有哪些星座是天生相剋的
    在我們平時生活中,我們總有那麼一兩個害怕的人,就像那些妻管嚴啦,那麼十二星座中,又有哪些星座是天生相剋呢?天秤座VS處女座處女座可以說是天秤座的天敵啦,為什麼呢?因為天秤座的人們性格天生高傲,而處女座的人們偏偏要求還很高,而且也特別喜歡打擊別人,所以當天秤座遇到了處女座的老師或老闆,那處女座的人遇到天秤座時,肯定會狠狠的搓搓他們的銳氣,而天秤座可能因為自尊心受到打擊太大而選擇放棄。所以天秤座是很怕處女座的。
  • 摧毀一個孩子到底有多簡單?繼續每天說這句話就夠了
    奶奶如臨大敵,畢竟我們現在這種情況,她中午不太可能回得來,於是不容反駁的問:「為什麼!」當然,CC也進行了反駁:「我想媽媽!我想回家!」奶奶下意識的回絕:「你都這麼大了還想媽媽,你已經是小學生了,不是幼兒園的小朋友了。再說,小學放學多早啊,4點多就回家了,比幼兒園還早一個小時呢。你上幼兒園都不想媽媽了,現在就想媽媽了?別生么蛾子逃避吃飯了,快點的。」
  • 媽媽的嘮叨並不是真的嫌棄孩子,看到孩子的臉後,就會下意識反應
    ,也不是說明孩子做錯了什麼事,而是因為母親看到孩子的臉後就會下意識地對孩子嘮叨。為什麼母親一看到孩子的臉就會下意識嘮叨孩子呢那麼又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母親一看到孩子,就會下意識引起很多的擔心,愁苦的情緒,但是看到別人卻沒有這樣的情感。
  • 獲獎廣告《菠蘿棒冰》:父母否定局限孩子成長,學會智慧的不否定
    想像力在現實中會被逐漸地壓榨空間,因此我們說小時候還經常做的「白日夢」,長大後就真的只能在睡夢裡遇見了。在年幼的時候腦子裡總會出現許多奇奇怪怪的想法,這一階段的孩子會有一個很顯著的行為表現,經常問「為什麼」。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奇奇怪怪的問題都會生出不耐強行打斷孩子「你是十萬個為什麼嗎?為什麼這麼多為什麼?」
  •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不會去考慮家長的感受?
    「為什麼很多孩子都不會去考慮家長的感受?」家長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但或許,孩子也會有同樣的問題問家長:「你們為什麼從來不考慮我們的感受?」是的,當我們家長都沒有真正去在乎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不會學著去考慮自己的感受,更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所以,在學習中跟別的同學發生衝突、打架的孩子,他往往都沒有感受到,打了同學後,同學是會痛、會難過的。因為他在家裡被父母打罵時,他的情感是被忽略的,沒有人去理解過他的感受。
  • 「我肯定做不到」,孩子總是自我否定?要教孩子「正確歸因」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家長在陪伴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會發現孩子總是猶猶豫豫,寫答案之前都會一個勁的問媽媽,"答案是正確的嗎?" 當我們鼓勵讓孩子自己判斷的時候,孩子總是會覺得自己的答案不是正確的。即使是做對了,也會覺得是運氣好。
  • 讓孩子接受我們的表達:家長該如何有效地肯定和否定?
    我們的拒絕也同樣是經過考慮的,明確的告知為什麼會這樣決定,讓孩子知道理由。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和孩子互動,孩子就會照著你的模樣學會尊重自己。是的,孩子有時會挑戰父母的底線,會提出超越約定的要求,這對我們是一個考驗。剛才這位爸爸的做法會讓孩子認為,約定不如爸爸一時高興的情緒來得有效。
  • 為什麼,同樣是一塊長大的孩子,為什麼別人的孩子特「自信」?
    那為什麼同樣一起長大的孩子們,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特自信?我曾經聽到一個做老師對教育孩子的談話,家裡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也非常的好,總是在家裡或者出門在外,父女倆個人都是其樂融融,家裡三個人總是其樂融融,即使爭吵,也是幾句。有人看到他的孩子非常自信,就問了這對夫妻,他就說:父母每次說什麼他都會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後父母和她一起討論,多讓孩子參與自己家庭的一些事情。
  • 為什麼孩子吃藥的時候,大人總會在旁邊準備一顆糖?
    其實不只是吃藥,當要給孩子打針、想讓孩子吃補湯等等,總少不了糖果。糖果在這個時候就仿佛是萬能的,總能讓孩子對不喜歡、不想做的事情提高接受程度。這種做法好像沒什麼理論說法,但大家一直就這樣做了,那麼為什麼給個糖,就能讓孩子們更願意接受做不喜歡的事呢?
  •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演說家,沒有不會說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天生就沒有演說能力,不敢在公眾場合講話,主要是因為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好,跟教育無關。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演說家,語言是思維的表達,孩子的語言就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的教育方式。1、家長剝奪孩子選擇和表達自己訴求的權利,孩子不會獨立思考,不會說。
  • 當心孩子被相剋食物給害了
    當心孩子被相剋食物給害了 不可同食的食物有很多,有的只是導致兩種食物的營養流失,達不到補充營養的目的,而有的卻會產生毒素,妨礙身體健康,嚴重時可能會致使人們嘔吐、腹瀉,甚至導致昏厥。所以平時的飲食父母一定要注意給孩子吃的食材,儘量避免「飛來橫禍」。
  • 否定你的另一半等於分裂孩子的心靈
    如果孩子對其中一方的連接有所缺乏,將會讓孩子感到空虛遺憾,而最令孩子難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內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樣,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例如,媽媽常說爸爸不好、不認同爸爸,孩子為了能和爸爸連接,會採取強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發生相同的事。
  • 孩子真的天生沒有同情心麼?該怎麼辦?
    很多家長在生活中,總是會發現很多孩子沒有同情心的表現,難免會心生擔憂。其實,人天生就具有同情心。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孩子天生就會跟周圍的人有同樣的感情,甚至一個不會說話的嬰兒,如果他身邊有其他的嬰兒在哭,他也會跟著一起哭起來。一位媽媽告訴我說,她兒子十個多月的時候,她的手被劃傷了,兒子又是用自己的小嘴幫媽媽吹傷口,又是撫摸媽媽的額頭,嘴裡還嘰裡呱啦地叫著。這就是孩子最原始的同情心的體現。
  • 摧毀一個孩子到底有多簡單?繼續每天說這句話就夠了!​
    可為什麼我們下意識的,就會否定孩子的感受呢?而且,還不遺餘力的,把這件事一路從小做到大。不知道為何,有時候父母與孩子好像天生相剋。他們的每一個訴求,都剛好長在我們的否定點上。我們總是站在成人立場去審判孩子的行為和感受,並下達要求、給予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