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一檔幼兒園的綜藝節目《超能幼稚園》,邀請了俞灝明、秦奮、任嘉倫等五位男明星擔任老師,跟幼兒園孩子互動,宣傳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
在其中的一期節目中,俞灝明因為言辭過於激烈,因此受到受到一些網友的批評。
在節目中他們組織爬山,其中一個叫雲飛的小朋友不願意戴上《超能幼稚園》的專屬帽子,覺得穿一樣的衣服不好看,所以一個人在隊伍之外悶悶不樂。
而俞瀚明察覺到雲飛的負面情緒後,第一時間來到雲飛身邊,耐心的跟他溝通,給他講道理,強調所有的小朋友都戴帽子,但怎麼說雲飛也聽不進去,還對俞瀚明大喊,讓他別說了。
最後,俞瀚明也失去了耐性,不再管雲飛,讓節目組照顧雲飛,然後對還在跟雲飛講道理的任嘉倫大喊「不要廢話,走」。
同樣的情況,在節目中還多次出現,基本都是孩子任性,不聽話,然後俞瀚明講道理,孩子聽不進,最後爆發各種衝突,孩子又哭又叫結束。
其實做父母的都會發現,孩子越小的時候越容易發熊,越任性。而且一旦發熊,你跟他怎麼講道理他也聽不進去。所以我們會經常見到孩子在地上打滾、大哭大叫的情況。
為什麼孩子會這麼不講理呢?
要理解孩子為什麼這樣做,我們首選要了解孩子的行為準則。
兒童的行為準則
要理解小孩子為什麼特別任性,我們首先理解小孩子行為準則,他們是依靠什麼準則來指揮自己的行為的。
對於成人來說,我們指揮自己行為一般是遵循兩個規則:
第一個規則是追求快樂,滿足自己的欲望。
這是人的本能,人的絕大多數行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比如說上班是為了賺錢,而錢可以買到各種東西滿足自己的欲望;結婚是為了生孩子,從而繁衍後代;天天抱著手機玩,是因為手機裡的各種信息滿足自己的好奇欲望……
總之,我們的任何行為都是含有某種目的的,而這些目的大部分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欲望。
第二個準則是道德、規則。
如果所有人都只按第一條規則行事,所有的行為都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那麼人們是不是應該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搶,遇到自己討厭的東西就砸?那我們的社會是不是應該變得很混亂,各種打砸搶燒的現象很普遍。但是現實社會中是這樣嗎?顯然不是,這就是因為第二條行為準則在起作用,那就是人們會道德、規則。
儘管我們總想滿足自己的欲望,但是我們人是社會人,單獨依靠個人很難生存,因此為了不同人之間相互協作,更好的生存,我們社會發展出來了道德、規則。我們在滿足自己的欲望時,會給自己加上一道枷鎖,在道德、規則允許的範圍內滿足自己的欲望。這樣既最大限度的滿足了自己欲望,又維護了我們這個社會的秩序,從而最大限度的利於我們的生存。
現在再來觀察下小孩子的行為。
逛超市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拿,他才不會管是誰的;跟小朋友玩玩具,喜歡的就去拿,不給就搶,得不到就滿地打滾,又哭又鬧。
顯然他們行為是遵從第一條行為準則,所有的行為都是是為了滿足的自己的欲望,而沒有道德規則的約束,因此他們完全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行動。
孩子們為什麼只遵守滿足自己欲望的行為準則
好了,現在我們明白孩子的行為準則了,知道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但是為什麼孩子只遵守滿足欲望的本能,而不能像成人一樣遵守道德、規則準則呢?
{!-- PGC_COLUMN --}
最根本的原因是:滿足欲望的本能是先天的,一出生就會的,而道德、規則的形成是後天的,需要通過不斷教育才能形成的。
滿足欲望的本能是先天的,不止是人具有,所有的動物都具有這種本能,趨利避害,這樣才能使個體生存下來。而道德、規則是為了滿足社會性群體活動而產生的,比如購買東西要排隊的準則,只有在社會群體中這樣的準則才有意義,否則,如果只有你一個人,你還排什麼隊?
道德、規則都是通過後天父母、老師、社會教育後才逐漸形成的,而這個形成顯然是需要一個過程。只有通過不斷的教育,不斷的強化,孩子才會形成這種道德、規則認知,才會用道德、規則來約束自己。
兒童早期,恰恰是缺乏這種道德、規則認知的時期,因此他們的行為也就只遵從滿足自己欲望本能這條規則。
那麼為什麼我們告訴了他們,他們也不遵從呢?
對於父母來說,不怕孩子不懂,就怕告訴了孩子為什麼,孩子依然聽不進去,依然不改。就像《超能幼稚園》的俞瀚明似的,已經給孩子翻來覆去的講了好幾遍道理,但是孩子仍然聽不進去。
那麼為什麼父母講道理不管用,明明告訴了孩子道德、規則,孩子仍然不聽話呢?
因為這跟孩子的認知能力有很大的關係。
兒童並不是縮小的成人,他們在智力上跟成人相比有很大的缺陷。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2-6歲的孩子不具備守恆概念和可逆性。
1、不具備守恆概念皮亞傑設計了一個經典的守恆實驗:首先給兒童呈現兩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狀一樣),然後把這兩杯水倒入不同口徑的杯子裡,問兒童哪一個杯子的水多(或一樣多)。大部分2-6歲的孩子會認為水位高的杯子裡水多,而6歲以上的孩子會認為它們一樣多。
2、不具備可逆性:這階段的孩子思維具有單向性,不可逆的特點。比如孩子45+6=?孩子經過認真計算得出51,然後你再問孩子51-6=?,孩子並不能馬上打出45,他需要一步步的用51的減去計算,最終得出45.
正因為兒童在思維認知上的缺陷,加上孩子沒有足夠的生活相關經驗,所以父母跟孩子講道理時,孩子聽不進去,也不能完全理解,當然他們也就不會聽從父母的,就表現的蠻不講理,恣意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