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叛逆,該揍就得揍,父母跟他們講道理就是對牛彈琴

2020-12-16 肯定式教養

去年有一檔幼兒園的綜藝節目《超能幼稚園》,邀請了俞灝明、秦奮、任嘉倫等五位男明星擔任老師,跟幼兒園孩子互動,宣傳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

在其中的一期節目中,俞灝明因為言辭過於激烈,因此受到受到一些網友的批評。

在節目中他們組織爬山,其中一個叫雲飛的小朋友不願意戴上《超能幼稚園》的專屬帽子,覺得穿一樣的衣服不好看,所以一個人在隊伍之外悶悶不樂。

而俞瀚明察覺到雲飛的負面情緒後,第一時間來到雲飛身邊,耐心的跟他溝通,給他講道理,強調所有的小朋友都戴帽子,但怎麼說雲飛也聽不進去,還對俞瀚明大喊,讓他別說了。

最後,俞瀚明也失去了耐性,不再管雲飛,讓節目組照顧雲飛,然後對還在跟雲飛講道理的任嘉倫大喊「不要廢話,走」。

同樣的情況,在節目中還多次出現,基本都是孩子任性,不聽話,然後俞瀚明講道理,孩子聽不進,最後爆發各種衝突,孩子又哭又叫結束。

其實做父母的都會發現,孩子越小的時候越容易發熊,越任性。而且一旦發熊,你跟他怎麼講道理他也聽不進去。所以我們會經常見到孩子在地上打滾、大哭大叫的情況。

為什麼孩子會這麼不講理呢?

要理解孩子為什麼這樣做,我們首選要了解孩子的行為準則。

兒童的行為準則

要理解小孩子為什麼特別任性,我們首先理解小孩子行為準則,他們是依靠什麼準則來指揮自己的行為的。

對於成人來說,我們指揮自己行為一般是遵循兩個規則:

第一個規則是追求快樂,滿足自己的欲望。

這是人的本能,人的絕大多數行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比如說上班是為了賺錢,而錢可以買到各種東西滿足自己的欲望;結婚是為了生孩子,從而繁衍後代;天天抱著手機玩,是因為手機裡的各種信息滿足自己的好奇欲望……

總之,我們的任何行為都是含有某種目的的,而這些目的大部分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欲望。

第二個準則是道德、規則。

如果所有人都只按第一條規則行事,所有的行為都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那麼人們是不是應該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搶,遇到自己討厭的東西就砸?那我們的社會是不是應該變得很混亂,各種打砸搶燒的現象很普遍。但是現實社會中是這樣嗎?顯然不是,這就是因為第二條行為準則在起作用,那就是人們會道德、規則。

儘管我們總想滿足自己的欲望,但是我們人是社會人,單獨依靠個人很難生存,因此為了不同人之間相互協作,更好的生存,我們社會發展出來了道德、規則。我們在滿足自己的欲望時,會給自己加上一道枷鎖,在道德、規則允許的範圍內滿足自己的欲望。這樣既最大限度的滿足了自己欲望,又維護了我們這個社會的秩序,從而最大限度的利於我們的生存。

現在再來觀察下小孩子的行為。

逛超市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拿,他才不會管是誰的;跟小朋友玩玩具,喜歡的就去拿,不給就搶,得不到就滿地打滾,又哭又鬧。

顯然他們行為是遵從第一條行為準則,所有的行為都是是為了滿足的自己的欲望,而沒有道德規則的約束,因此他們完全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行動。

孩子們為什麼只遵守滿足自己欲望的行為準則

好了,現在我們明白孩子的行為準則了,知道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但是為什麼孩子只遵守滿足欲望的本能,而不能像成人一樣遵守道德、規則準則呢?

{!-- PGC_COLUMN --}

最根本的原因是:滿足欲望的本能是先天的,一出生就會的,而道德、規則的形成是後天的,需要通過不斷教育才能形成的。

滿足欲望的本能是先天的,不止是人具有,所有的動物都具有這種本能,趨利避害,這樣才能使個體生存下來。而道德、規則是為了滿足社會性群體活動而產生的,比如購買東西要排隊的準則,只有在社會群體中這樣的準則才有意義,否則,如果只有你一個人,你還排什麼隊?

道德、規則都是通過後天父母、老師、社會教育後才逐漸形成的,而這個形成顯然是需要一個過程。只有通過不斷的教育,不斷的強化,孩子才會形成這種道德、規則認知,才會用道德、規則來約束自己。

兒童早期,恰恰是缺乏這種道德、規則認知的時期,因此他們的行為也就只遵從滿足自己欲望本能這條規則。

那麼為什麼我們告訴了他們,他們也不遵從呢?

對於父母來說,不怕孩子不懂,就怕告訴了孩子為什麼,孩子依然聽不進去,依然不改。就像《超能幼稚園》的俞瀚明似的,已經給孩子翻來覆去的講了好幾遍道理,但是孩子仍然聽不進去。

那麼為什麼父母講道理不管用,明明告訴了孩子道德、規則,孩子仍然不聽話呢?

因為這跟孩子的認知能力有很大的關係。

兒童並不是縮小的成人,他們在智力上跟成人相比有很大的缺陷。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2-6歲的孩子不具備守恆概念和可逆性。

1、不具備守恆概念皮亞傑設計了一個經典的守恆實驗:首先給兒童呈現兩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狀一樣),然後把這兩杯水倒入不同口徑的杯子裡,問兒童哪一個杯子的水多(或一樣多)。大部分2-6歲的孩子會認為水位高的杯子裡水多,而6歲以上的孩子會認為它們一樣多。

2、不具備可逆性:這階段的孩子思維具有單向性,不可逆的特點。比如孩子45+6=?孩子經過認真計算得出51,然後你再問孩子51-6=?,孩子並不能馬上打出45,他需要一步步的用51的減去計算,最終得出45.

正因為兒童在思維認知上的缺陷,加上孩子沒有足夠的生活相關經驗,所以父母跟孩子講道理時,孩子聽不進去,也不能完全理解,當然他們也就不會聽從父母的,就表現的蠻不講理,恣意妄為

相關焦點

  • 孩子該揍就得揍'復旦大學教授談育兒: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
    ''孩子該揍就得揍然後他表示:''孩子該揍就得揍!對孩子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確實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真的是無底線地容忍,孩子犯錯了自己就包庇,想辦法推脫。也就是在父母的包庇下,現在很多的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熊,越來越嬌氣。因此,錢文忠教授才會有這樣的說法。
  • "孩子該揍就得揍",復旦大學教授談育兒: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
    "孩子該揍就得揍",復旦大學教授談育兒然後他表示:"孩子該揍就得揍!對孩子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確實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真的是無底線地容忍,孩子犯錯了自己就包庇,想辦法推脫。也就是在父母的包庇下,現在很多的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熊,越來越嬌氣。因此,錢文忠教授才會有這樣的說法。
  • 低層次父母才和孩子掏心掏肺的講道理,一流父母是這樣過度矛盾的
    孩子成長道路上,總會有一些瞬間會讓父母火冒三丈,每一位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都大有不同,有的會直接拿起雞毛撣子揍上一頓,也有的會掏心掏肺和孩子講道理,希望通過這種苦口婆心的教育方式來徵服孩子。當然,直接揍一頓的教育方式我們並不提倡,毫無智慧的父母才會用武力來解決問題。可總是以講道理的方式來說教孩子,更是「低層次父母」的表現,你認為孩子能夠聽進去你說的那些大道理嗎?
  •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孩子該揍就得揍
    他曾在演講中表示,不要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該揍就得揍。他表示現在的孩子說不得、罵不得、批評不得,一點挫折就接受不了。但他們小時候,都受過家長老師的懲戒,但如今和他們的感情都很好。這就讓我好奇錢文忠教授會在什麼時候揍孩子呢?當時的演講他並沒有闡述,但是在之後一次談教育孩子的節目中,他提到自己提倡懲戒教育,對孩子該揍就得揍,但自己卻坦誠從未打過自己的孩子。當主持人問到,是因為孩子聽話嗎?錢文忠教授表示並不是,是因為他的行為舉止、接人待物都沒有什麼問題。
  • "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復旦教授談育兒,孩子犯錯該揍就得揍
    關於教育,到底要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在談到對孩子的教育的時候,曾經說過:"孩子犯錯的時候該揍就得揍,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那是害了孩子!"新時代的家長覺得自己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該對孩子動粗。對於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往往怒其不爭,卻也無計可施。孩子犯的錯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的時候,再追悔莫及。
  • 父母必看: 孩子被揍的時候都在想什麼?
    我這個小朋友吧,小時候蠢的時候很蠢,聰明的時候又很聰明,可偏偏在挨揍這種跟切身利益相關的大事上不聰明,好晚才發現中間的門道。我爸媽揍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很幸運他們從來不會男女混合雙打。我媽屬於那種如果我做錯事情了她要揍我,我是不許跑的,老老實實挨完這頓揍,揍完就完事兒了。那個時候她也很年輕,沒有學習,就是原始的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我。
  • 李玫瑾:「低層次」家長才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都有高招
    有些脾氣暴躁的家長會直接進行「棍棒教育」,認為只有打才能讓孩子聽話,還有的父母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選擇跟他們不斷的講道理,但是這樣真的有效果嗎? 最後的結果顯而易見,家長們跟孩子講道理,他們是完全聽不進去的,反而會令父母覺得,自己在這費心講話孩子卻越來越能鬧。 李玫瑾教授就曾經說過:"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大道理,"高層次"父母都有妙招!
  • 跟孩子講道理就像是「對牛彈琴」,恨鐵不成鋼的你,真懂孩子心嗎
    現在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們的教育,如何培養寶寶成為「人上人」,變成了每個父母最大的目標,家長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都要對孩子耳提面命一番,孩子鞋帶系不好,會被媽媽說成獨立性差,將來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自理,如何跟其他人競爭?
  • 「揍」孩子BGM神曲大盤點——奏出精神,揍出效率
    ——自從2020初開啟宅家模式,親子間的相處時間,突然成十幾倍地咔咔增加,矛盾一多,自然也就免不了給孩子加幾頓成長教育。父母教育到高能時刻,熊孩子如果再頂句嘴,虎爸媽五臟六腑開始燃燒,就難免四肢並用。「揍」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揍」不對方法。本文將推薦三大「揍」孩子背景音樂神曲,不僅適合氣頭上的父母聽,更適合被打的熊孩子一起聽,為有效教育孩子打好神助攻。
  • 「我不,我就不」,應對2歲孩子叛逆期,有效溝通比揍一頓更有效
    」,「我就要……」常掛嘴邊;想做什麼就得做了才行,否則就躺地上大哭大鬧;最近還學會了打架,跟樓下小朋友玩,一個不高興就開始動手……說了多少次,道理沒少說,可娃一句不聽,急脾氣的弟妹忍無可忍,最近開始動手,時不時就得揍上一頓。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道理心平氣和講得很清楚了,為什麼就是不聽?
    作為父母,我們到底該做什麼呢?我覺得核心在於兩個字:溝通。孩子不聽話。講一遍,不聽。講道理,講得很清楚了,依然不聽話。心平氣和,語重心長得講,還是不聽話。講了一遍又一遍,總是不聽話。慢慢長大,他們基本上就不跟我們說話了。一回家就扎進自己的房間,吃飯的時候喊很久才出來。
  • 家有「叛逆子」,是忍一忍還是揍一揍?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不過,叛逆的孩子,的確是一個家庭要面對的首要大事,因為父母的對應方法,可能決定了這個孩子的未來走向,甚至關係到一個家庭的和諧與否。這可不是聳人聽聞。第二個實例發生在小編的身邊,葛玄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他們對於孩子的教育還是很嚴格的,對於這個學習成績一向極好的兒子來說,這對父母也有他們的煩惱,比如對於頭型的要求。
  • 揍孩子需謹慎
    傳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一文化,當然現在家中獨子比較多,揍孩子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少了。少數家庭依然有這一文化的傳承,孩子太過分就懲罰一下,讓孩子能刻骨銘心的體會。 揍孩子,在教育界至少現在是不能容忍的,那叫體罰孩子,不尊重孩子。可實際上,孩子犯原則上的錯誤,屢教不改的情況下,用揍可以試試。但揍孩子,必須慎重,千萬不能在孩子身上發洩個人情緒。
  • 李玫瑾:給孩子講的"道理"都成了"垃圾",高層次的父母這樣講
    孩子做得差了,我們就不想再繼續這個話題了,只能說一句&34;而且孩子幾乎是不聽話的時候多,聽話的時候少,令我們很是頭疼。跟他們講道理,結果也沒見他們能聽進去,結果是離我們的正常軌道越來越遠。而且還持續地跟我們對著幹,真的是非常氣人了,那麼我們面對孩子的不聽話,嘮叨不起作用了,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 你們都揍過寶寶嗎?實在是忍不住啊
    :挑戰》一書中說:「如果孩子的行為破壞規則,那麼他就是再用錯誤的方法達到目的。」孩子有以下幾種情況不能放縱1、不尊重長輩有時候從新聞中看到,孩子過分嬌縱,辱罵爺爺奶奶的行為,這麼點兒的娃就不尊重家裡的老人,父母就要對他進行懲罰。
  • 聰明的媽媽,不會跟孩子講道理,教你3招搞定寶寶的壞習慣
    我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了這樣一句話:「父母往往只注意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從未想過自己做得到底多麼沒道理!」是人都不喜歡被說服,孩子也是一樣,當你對孩子喋喋不休的時候,大多數孩子都是聽不進去的,他們討厭聽父母們的嘮叨,和父母的講得大道理。
  • 非得揍了才聽話的孩子,到底是什麼問題?
    面對你的規矩,熊孩子也有他的方法,比如肆意哭鬧,歇斯裡底般打滾,無盡的尖叫好引起他人注意,甚至出現推人打人等現象,直到逼大人答應為止。否則,這樣的戲碼每天都會隨時上演。總而言之,熊孩子好好的話不聽,非要把當父母的搞到崩潰發怒,被大吼或者臭揍一頓,才乖乖的按照大人說的去做。不被虐的人生仿佛是不完整的人生,孩子天生就是來找抽的嗎?這樣的熊孩子我們能馴服的了嗎?很多家長都在糾結中夾縫生存!
  • 孩子叛逆不聽話?低層次父母打罵講道理,看看長沙高層次父母做法
    對父母來說,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很大的一個難題,畢竟孩子教育不好,影響的是他們的一生。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發生很多問題,比如孩子孩子叛逆或者鬧脾氣時,一些父母會選擇打罵或者給孩子講大道理,結果道理講了一大堆,現孩子依舊老樣子,一點變化都沒有。那麼,對於叛逆不聽話或者鬧脾氣的孩子,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 老爸揍兒子,天經地義?教育孩子,父母有沒有必要道歉?
    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還是孩子太過於叛逆了,亦或是兩人之間思想代溝太大了,父母永遠不懂孩子在想什麼?而孩子也不能懂父母的做法。糾結了無數次,想了無數遍。直到某一天,我和母親發生了爭執,我產生了一種永遠都不想回家的想法之後。我才明白,原來所有的離家出走歸根結底都是因為雙方思想有代溝。
  • 孩子叛逆不聽話?低層次父母喜歡打罵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卻這樣做
    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發生很多問題,比如孩子孩子叛逆或者鬧脾氣時,一些父母會選擇打罵或者給孩子講大道理,結果道理講了一大堆,現孩子依舊老樣子,一點變化都沒有。那麼,對於叛逆不聽話或者鬧脾氣的孩子,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