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時間:吹響「停課不停學」集結號
戰「疫」就是一個絕好的教育契機。實驗小學抓住時機,構建「疫情課程」,尋找最佳路徑,把貫徹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落到實處。學校第一時間進行工作部署,第一時間啟動「疫情課程」建設,第一時間組織教師圍繞「國家課程」與「疫情防控知識」自主開發網絡課程。
為了提升空中教學質量,淘汰課程開發中的「水課」,提升「金課」的含金量,學校明確要求開展菜單式主題單元學習,進行疫情防護知識的普及,加強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科學素養教育、藝術教育、體育教育、勞動教育,要求組織學生認真學習防疫阻擊戰中湧現的先進事跡,弘揚社會美德,增強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情感。
「疫情就是教材,世界就是課堂,爸媽就是學習夥伴。」校長王笑梅率先垂範,以《在「疫情」的大課堂裡,開啟一場主題學習》為主題,給全校孩子上了一堂生動而豐富的「開學第一課」。圍繞「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逆行、感動、英雄、城市治理科學、生命、幸福」等18個主題,引導學生自由選擇合作夥伴,自行確定學習主題,自主構建研究系列,自願開展學習活動,自覺展示學習成果。
第一關注:聚焦「疫情課程」的廣度
有了校長的引領,老師們自主創編「疫情課程」就有了目標、有了路徑。五育並舉,以培養學生終身發展的能力為目標來展開網絡教學。
圍繞主題學習,課程設計有原則
學校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對各年級的「線上學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級,要求教師藉助QQ群、微信群等線上工具推送學習資源和活動方案等方式,指導家長安排好學生居家學習和生活。中高年級,要求教師藉助網絡進行線上授課、線上提問答疑和學習任務布置,但網上教學的時間不宜過長,每次學習宜控制在 20分鐘以內,注意保護學生的視力,不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學校教務部門在認真學習、領會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專業研究部門的指導意見的基礎上,制訂了具有「實小特質的」「線上教學」的校本方案。各學科組及時跟進,並擬訂了具有學科特質的授課方案。從學校到學科組、年級組,再到教師個體,都能做到心中有數,不打無準備之仗。
結合當下疫情,課程內容有重點
首先強化「愛國主義教育課程」。疫情期間,愛國主義教育正當時。學校充分發揮正副班主任的引領教育作用,利用網絡新媒體平臺,強化思想教育引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讓學生們感受到祖國的奮進,展現各行各業團結一心,舍小家為大家抗擊疫情的無私奉獻精神,給學生們上一堂和時事緊密結合的思想品德課程。
其次是深化「生命教育課程」。眼前的災難是最好的課程,災難中的人和事就是最好的教材。學校將「生命教育」作為當下最重要的課程列入「疫情課程」體系。學校通過多種課程形式,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生活觀。如心理教師開發的生命主題教育活動,科技老師開發的科普教育活動,其他學科開發的浸潤式教育活動等。
第三是優化「健康與體育課程」。學校貫徹「健康第一」的思想,合理指導學生居家鍛鍊。通過強化學生的健康觀念、鍛鍊習慣,增加學生的居家鍛鍊時間,體育組開發和錄製了「居家鍛鍊課程」,每天安排體育教師進行專業指導和示範。確保學生每天1小時的體育有內容、有趣味、有督查、有實效。
第四是感化「家庭親情課程」。家庭是學生在疫情期間的唯一場地,家長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校積極推進「小手牽大手,全家共抗疫」「我為疫情發聲」詩文創作、朗誦、「家務勞動我能行」等微型課程,引領學生漫長的居家時間成為家人傾心溝通、鍛鍊生活能力的好時機。
第五是細化「學科教學課程」。由於此次「線上教學」的特殊性,學校嚴格貫徹教學時間不超過20分鐘的硬性規定,不斷整合、優化教學、合理安排適合「線上教學」的內容。
第六是美化「藝術素養課程」。學校本著「以美育人」的原則,總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的經驗和做法,指導學生在疫情期間切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居家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引領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引領學生用藝術來豐富精神生活、調節身心、陶冶性情,激勵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第七是開發「科學素養課程」。學校結合疫情,推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相關科普資源,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健康,掌握一些必要的防疫知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第八是開展「綜合實踐課程」。學校政教處組織正副班主任,引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居家開展適當的主題活動,並結合觀看紀錄片和科教片,增強對社會主義中國的自信和熱愛,加深對人民領袖的崇敬和景仰,增加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感激,擴展在科學知識、技術和能力等多維度的視野和見識。
發揮線上優勢,教學形式有新意
一是遵循「廣採博取、為我所用、立足實際、自主組合」的原則,將國家和地方平臺、在線教育機構的各種資源進行篩選整合,根據本校本班學情、學科特點做出選擇或組合,推送給學生自主學習。二是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自主開發和甄選好課程資源,實行線上集體備課,分工合作,去偽存真,備出最適合通州實小蕊春娃的教學內容,備出通州實小蕊春娃最喜歡的教學方法。三是發揮少先隊組織的教育作用,開展「線上少先隊主題活動」,通過開展紅領巾「十佳」童星線上評比,組織學生在家裡通過自己的方式助力疫情防控,向奮鬥在一線的廣大醫務人員、工作者們致敬,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四是發揮學生個體的創造性,鼓勵學生自主開發課程,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自主權,促進學生全面而自由地成長。
提升教學效果,評價多元有溫度
一是嚴格控制好作業量和測評次數,全體教師在組織線上學習時既注重作業內容的多元和形式的多樣,更注重作業講評的靈活性和趣味性;既有教師的在線答疑,也有同學間的相互探討;既有教師的在線指導,也有學生自主的網上搜索和處理。二是重點關注學生的「自控力」和「自學能力」,教學評價指向學生的適應力、自主力和有效性。三是鼓勵教師實行有針對性的「個別化評價」,通過「線上一對一」的個別評價和指導,尊重學生、呵護成長,放大「因人施教」的效果,了解每一孩子的特殊需求,更好地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支持。四是通過線上意見箱和定期個別線上訪談等手段,及時收集、分析各方數據,為改進教學提供可靠的依據。五是把對家長的評價納入學生評價體系。學校通過多種渠道建立疫情期間的家校溝通新機制,引導家長在準備學習設備、創設學習環境、協助督查學習和反饋教學建議等方面為教師提供儘可能多的支持和幫助。六是關愛特殊、照顧個別是教學評價的溫暖補充。學校要求對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子女要特別關心,並制訂一對一幫護方案,落實落細;對來自疫區的缺課學生或學習設備欠缺的學生進行了仔細核對,做好個案幫助;對技術運用有困難的學生耐心等待,個別輔導、鼓勵跟上,做到一個都不落下。
第一反思:拓展「學校教育」的寬度
感動的教育與教育的感動。非常時期,「感動」成了永不變的旋律。黨總支書記、校長王笑梅成了全體師生的「抗疫主心骨」。黨總支副書記、副校長蔣曉飛不忘初心,身體力行,和老師一起奮戰在「抗疫一線」。無論是語數外,還是音體美、科學、實踐,每一個學科組、年級組第一時間響應學校號召,堅持抗疫有責,堅持育人有道,堅持教學有方,百分百參與到抗疫、防疫、教學工作中來——「我給自己設置了多個『防疫鬧鐘』,生怕漏掉一條重要信息。」「我不是工作8小時,而是24小時待命,手機24小時開機不斷電。」「我不僅是老師,也是孩子家庭矛盾的調解員。」「我雖然在外支教,但我還是實小的一員,我會堅持實驗小學、支教學校的教學兩不誤。」「我是滯留在疫區孩子的老師,一天不視頻,我就感覺有啥工作沒到位。」……張衛星等幾位即將退休的老師也沒有置身「疫」外。拉著子女、電話徒弟,從軟體安裝開始,添置設備,學習錄製,網上直播也很瀟灑……特級教師朱國忠、音樂王子葉磊老師心繫災區,聯手創作、演唱「戰疫」歌曲《妙手仁心戰疫情》,借歌曲歌頌湖北前線醫護人員懸壺濟世的無畏擔當與捨己救人的仁愛無疆……教育的感動就是情感旋律的一次優美變奏。感動的教育就是「抗疫防疫」期間實小教師與學生心心相印的過程。
感悟的教育與教育的感悟。非常疫情,非常成長。實小教師攜手學生,感悟一直是他們持久的尋求。王笑梅校長說:「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網絡、家庭、課堂……每一環節都是孩子們學習的最佳場所。疫情時期,我們不僅僅是在教育孩子,更是在重塑自己。」作為教師,一定堅守教育的根本,反思教育的目的,一定要加強網絡學習與線下學習的融合,一定要強化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優勢互補。朱水平、王俊、王樹峰副校長帶領疫情課程開發組的老師們快速啟動、積極應對,科學統籌、細化落實。實驗小學教科室、教師發展中心為引領全校教師在「特殊假期」實現精神成長和業務成長「雙提升」,提前吹響了「2020年度教育科研寫作」集結號,向全體教師推薦閱讀書目,呼籲大家「宅在家裡也要宅出人生厚度」,要求大家廣泛閱讀,著手醞釀構思,開始撰寫各項賽事的徵文。教科室朱國忠主任還擬了20個論文選題,讓老師撰寫、投稿、參賽。學校「心語小屋」專職心理輔導老師蔡江煒在第一時間聯繫了滯留湖北、溫州的所有學生和家長,了解他們的身心健康狀況,同時開通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為有需要的學生、家庭提供一對一的心理諮詢服務……教育的感悟就是心智視野的一次豁然明晰。感悟的教育就是實小教育人對兒童的精神引領,是實小孩子長大後也要做最美「逆行者」的錚錚誓言。
生成的教育與教育的生成。為全力做好 「停課不停學」的各項準備工作,從校長室到教務部門再到各備課組緊急動員,商討了多種方案,試用了多個授課平臺,嘗試下載了多種互動APP,最後在借鑑初高中直播經驗的基礎上,確定採用直播與錄播交互進行的方式,確保每一個孩子學有所得。學校創編、轉發的一份份防護建議,一封封書信,一篇篇「宅家」指南,一次次的溫馨提示,一句句貼心的心理指導,一則則震撼人心的「戰疫」小故事,一節節「空中課堂」就是最好的「生成教育」,如陽光雨露滋潤著廣大師生的心田,引領著他們宅之有法,宅之有道,宅之有樂。學校德育部門第一時間建立了滯留湖北、溫州等重點疫區學生動態管理體系,實行專人專項管理,做到每日交流、逐日記錄、及時反饋,一生一檔,並通過多種方式表達了對滯留在外學生和家長的溫情問候。季曉麗、陳衛華老師第一時間給學校保安送來了口罩。每一天,總有一些家長和社會人士送來口罩、消毒液、消毒片、護目鏡、噴壺、手套。春節剛過,三(3)班學生張正一手捧一個厚厚的大紅包,在父母陪同下來到區紅十字會。把準備辦「十歲生日宴」的一萬元錢節省下來捐助給武漢。實驗小學為奮戰在戰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子女實施「3(語數外三名老師)+2(兩名校級領導)+1(一名心理指導老師)」個性化定製,提供溫情助學……教育的生成就是教育田野上的四季牧歌,實小生成的教育是動態的、生長的。
生命的教育與教育的生命。生命的教育指向學生的成長,生命就是教育人文的終極關懷。生命教育的意義就在於它是關注人的差異性、獨特性,從而促進所有人的全面發展。生命教育是生命個體健康成長的必需。捍衛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潛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意義所在。生命教育同樣給了教育以生命,賦予其存在的價值。健康生命的成全才是教育的真諦,讓教育成為生命的包容場,成為生命成長的搖籃與樂園,將是我們永遠的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