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人喝熱水,外國人喝涼水,一直爭論不休,一個兒科主任和一個中醫博士,在網上吵的不亦樂乎!
你們的學是怎麼上的,連這一點都看不明白,愣是把一個物理問題搞得像醫學一樣的門派之爭,純粹是沒事找事兒!
聽一聽連中學生都知道的道理吧!
01
和熱水和和涼水本質就是一個能量的問題。
中國人的飲食以穀物和蔬菜為主,能量少於以肉食為主的西方人,熱水就是快速補充能量的一種很好方式。所以中國人大多吃熱的東西,熱水、熱飯、熱菜等等。有利於能量及時的補充。
老外因為牛肉:奶酪、蛋糕等高熱量的東西,不需要外在的能量補充,甚至能量超標,所以喝涼水,用身體加熱後,排出體外,本質是減少能量。如果還是不行,就要大量的運動來消耗能量。
02
不同的能量獲取存儲方式導致喝熱冷水
中國人是一個農耕民族,穩定的居住和種植,老外祖先最早是遊牧民族,到處遊走,不同的生活方式,導致喝水的不同。
中國人可以有規律時間和地點持續不斷的獲取熱水,可以喝茶,喝熱水。
老外的祖先到處遊走,除非停下來住宿,否則沒有時間來保持熱水的供應。
時間久了,就養成習慣了!
03
能量分配的不均衡,導致飲食結構不同。
中國人自古就人口眾多,吃飯一直就是個問題,選擇穀物蔬菜,那是因為食物鏈傳遞中,能量損失最少,能養活更多的人。
這也是中國能用有限的土地養活這麼多的人一個原因。
但現在人們的飲食中肉類增加很多,所以必須進口糧食大豆肉類了!
老外地廣人稀,有大量的土地飼養肉牲畜,所以不用考慮這些。
這有回到第一點,能量進入體內的多少,導致喝冷熱水了!
04
活動範圍的程度不同,導致對環境影響和汙染的不同,熱水是為了消毒衛生。
中國人在一個地方大量的繁衍,必然導致環境的不同程度的汙染,間接導致水源中的細菌等增加,加熱到滾開,可以殺死病菌,有利於健康。
老外人口壓力下,出門就是森林,水源等保護幾乎沒壓力,衛生條件會好一些。
所以由於衛生條件的不同,導致需要不同的能量來處理病菌,喝熱水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這一點,在中餐和西餐的廚房就有很大的區別。西餐廚房必須非常乾淨,否則生冷的東西特別容易汙染,導致食物衛生問題。中餐廚房因為油煙的問題,相對會差一些,但幾乎所有的食物都是加熱完成的,細菌等被高溫殺死,結果和非常講究衛生的西餐是一樣的。一個是過程控制,一個是結果控制,效果一樣。
05
因為季節不同,導致的外在能量補充不同,中國人並不是一直和熱水,外國人也不是總喝冷水。
非常明顯的一個例子:老外生病時也和熱水,補充能量的最便捷方式。中國人在天氣熱時,喝涼開水,也是為了減少體能的能量而已。
老外的健康要求是每天8杯水,那是因為肉類食物中水分很少,需要補充水來參與新陳代謝。同樣中國人的食物中的蔬菜穀物水分含量比較多,完全按照老外的8杯水,那就是瞎鬧。
穀物蔬菜中能量少,必須大量的食用才能保證人體所需,所以中國人吃飯要好幾個菜,一桌子。
老外的肉類能量高,日常吃飯就很簡單,一個大漢堡就可以了,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
中國人吃的種類多,數量多,消化需要更多的能量,所以熱水是一種迅速提供高效能量的方式,我們吃飯喝茶!
反之亦然,老外喝冷水。
06
能量的供應均衡化,中國人喝涼水和老外喝熱水,成為一種常態。
世界迅速全球化,供應也便利化,食物的同質化,導致熱水冷水不再是衡量的標準。
我們的下一代已經在喝涼的牛奶和冰水了,因為他們的食譜日益西方化,肉和蛋奶佔很大比列,所以改變了習慣。
這是能量的重新分布趨勢,也是經濟發展的一個結果,更是能量流動的必然。
世界開始不再按中國人和西方人來區分,而是按照有錢人和窮人來區分了!
以後可能就是,窮人喝熱水,富人喝涼水了!因為人均的能源佔比不同。
07
同樣的問題還有發燒感冒用熱毛巾還是用冰毛巾
感冒了我們喜歡用熱毛巾蓋頭,西方用冰毛巾降溫,其實都只過是一個物理問題,只是解決的方式不同。
我們由於飲食的結果原因,希望迅速補充能量,然後利用能量帶走水分降溫,西方則是利用身體的高溫傳遞給冰塊毛巾能量,達到降溫的目的.
我們喝熱水薑湯利用外在能量補充,然後蒙被子發汗退燒,西方則是直接用降低體表的溫度來退燒。這就是體內能量的不同導致採用不同的方式。
一個是用身體的所有機能參與,一個是局部的直接作用,沒有對錯,但哪一種消耗自身能量少,很顯然是前者。
喝熱水就是這個道理!
能量守恆是少數幾個被公認的定理,他幾乎涵蓋了方方面面,解釋很多問題,
但初中我們就學習了,還是不能活學活用,這不能不說,我們的退步。
西醫的碎片化理論和注重試驗的驗證方式,使得不能全面的看問題。中醫的通盤考慮本來是很好,但凡夫俗子不能體會它的博大精深,用玄乎的理論,而不是可以驗證的事例反駁,蒼白無力。
只有跳出現有的思維格局,看問題,熟路同歸,一個硬幣的兩個面而已。
正常人體體溫介於36~37攝氏度之間,這是人類千萬年進化過程中經過無數試錯後得出的「最優方案」。
人體是血肉之軀,重要器官如大腦、心臟、肝臟、腎臟等都是主要由蛋白質組成,如果任由體溫升高,發燒了不去讓人體散熱降低體溫,反而去捂熱,那麼體溫很快就飆到40以上。其後果就好比一個雞蛋加溫到40度、50度,蛋白質凝固,雞蛋都快熟了,還能孵出小雞嗎?人體器官中的蛋白質、代謝酶在過高溫度下就會熱變性失去生理活性,如果大腦和腎臟都被加熱快要「熟」了,那這個人神仙也救不活了。
所以如果高燒不及時退燒後果很嚴重。因中暑而死亡的新聞大家都聽過不少了,為什麼會這麼嚴重呢?重度中暑時體溫過高可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說通俗點,就是人都快被烤熟了,能不嚴重嗎?
在醫學上,因發燒導致的死亡病例並不鮮見。前不久,一個孕婦在夏天坐月子時捂被子避風,結果重度中暑救不活了。
中醫歷來就和西醫有著很大的區別,它們的醫學觀念和治療方法也都會各有不同。發熱本身就是人機體對感染的一個正常反應,是由於感染導致體內釋放致熱源,其致熱源物質的作用會使體溫調定點上移,引起調節性體溫升高,又稱為發燒。引起發燒的因素有很多,針對退燒這件事情,傳統的國人通常用被子捂,藉助自身發汗退燒,而西方人則是採取冷敷輔助降溫,退燒的原理完全相反,那到底是捂汗好還是冰敷好呢?
發燒捂汗是誤區
發燒對於人體健康來說,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人體在體溫高的情況下,機體的免疫力會增強,對病毒形成一個不利的生存環境。但是,發燒也會引起全身不適,對6歲以下的兒童而言容易引起高熱驚厥,嚴重的會影響腦功能。事實上,「發熱時蓋上被子捂一捂,多出點汗退燒快。」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對於退燒來說有害無利。尤其在高熱吃了退燒藥後,過度捂汗不但不利於散熱,反而會使體溫在短時間內升得更高,對於體質比較弱的人群,過度捂汗還可能造成脫水休克的嚴重後果。不但不能捂,還需要儘快把患者的衣服鬆開,增加體表與空氣接觸的面積,有利於汗液蒸發。
正常的降溫方式喲三種
1、發燒一旦開始,先使用氨酚黃那敏或氨酚烷胺類退熱藥,對於體溫超過38.5 的患者、兒童使用美林懸濁液,成人使用布洛芬緩釋膠囊。
2、藥物退燒的同時最好結合物理降溫治療,西方人的冷敷就是很好的一種物理降溫療法,可以冰敷額頭、腋窩、腹股溝等部位,但一定不要冷敷肚子。並且,冰敷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20分鐘左右,但是對於年老體弱、虛寒證明顯的人群以及妊娠期和月經期女性不宜使用。
3、不適合冰敷的這些人群可以考慮用酒精擦浴方式降溫,用25%-50%濃度的酒精擦拭身體,通過其蒸髮帶走人體熱量,將身體的熱散發出去。
簡而言之,每個人的體質和觀點都有所不同,不能說哪一種方法是最好的,但我們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對於發燒的治療也一樣,但最佳治療應該是視實際情況進行醫治,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平時也要多增強體質以預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