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在我國民間流傳最廣的退燒方法莫過於「捂汗退燒」了。這已經成為了廣大老一輩家長的潛意識:不管小孩子還是大人發燒,吃點退燒藥,蓋兩床被子捂出一身汗就好了。那麼,發燒時捂出一身汗真的有利於退燒嗎?網絡闢謠舉報平臺記者採訪了福建省立醫院發熱門診的謝醫生了解到,捂汗退燒是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的,強行捂汗甚至會危及健康。
記者採訪福建省立醫院發熱門診的謝醫生時,謝醫生介紹說,發燒在醫學上稱為「發熱」。當體溫超過37.2℃時,臨床上即視為發熱,而發熱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感染。一般情況下,普通病原體進入人體時會被人體的免疫系統消滅,而當病原體過於強大或者患者免疫功能較弱時,人體會自動啟動內環境調節機制,調動更加強大的免疫細胞參與和病原體的「戰鬥」,而這需要相對更高的體溫。所以發熱過程就是人體免疫系統和病原體鬥爭的過程。
「發熱分為三個階段:寒戰期、高熱期、退熱期。寒戰期為免疫系統調兵遣將的過程,體溫升高,人會感覺異常寒冷;高熱期則是免疫系統和病原體交戰的白熱化時期,較高的體溫使人感到不適;退熱期則代表免疫系統和病原體的戰爭取得了初步勝利,人體開始排出熱量,並逐步調節至正常水平」謝醫生介紹。
由此可見,發燒後出汗是退熱產生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謝醫生表示,發熱是人體對抗致病因素的一種反應,在抵禦部分疾病時有積極作用,我們不應該通過「捂汗」等本末倒置的方式扼殺它,應該積極觀察,一旦超過人體的耐受程度則需要及時就醫,查明發燒的原因,從而對症治療。
此外,謝醫生還提醒大家,國內很多孩子在發燒時被家長捂出了「焐熱症候群」,反而對孩子的健康和恢復起到阻礙作用。所以在孩子低燒時,可以適當採用相對安全的物理降溫方式,多補水。持續高燒不退時,要主動、儘快就醫,及時獲得規範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