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兩歲小孩隨口能哼唱英語,因為父母做了這件事!

2021-02-21 Momself

作者:牛媽彭小蹦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牛馬彭小蹦(ID:pengxiaobeng)

今天這篇文章為純乾貨文,比較長,耐心看完會有一些啟發的,無論是母語學習還是英語啟蒙。從這篇文章,你應該獲取到三個主要信息

1、孩子是如何開口說話的,從中可以得到哪些思考。孩子開口晚還是早,有沒有區別?

2、我們小時候的英語啟蒙有哪些誤區,你是怎麼度過的,一起來反思一下。

3、英語啟蒙到底應該怎麼走,是不是比誰家孩子會的單詞多?

當「花開有期」遇見寶寶一歲八個月還不講話,「焦慮」來了。

當「靜待花開」遇到「別人家孩子可以說流利英語,黃多多8歲可以寫英文劇本了」,再也無法淡定了。

      

語言,是一項重要的能力,又是基本的技能,很多媽媽不能淡定是可以理解的,但成年人學習語言和兒童是有根本區別的,因此,如果按照我們的設想去教孩子學語言,只能是一個個的誤區!今天,我們就從母語學習開始,談英語啟蒙。


- 1 -

母語是如何學習的?


▌1.母語學習是為了適應環境生存

每個孩子體內,都有一種神秘的本能,促使他們既渴望說話,又具有潛在的能力!這是神造的,我也不知道這種本能從何而來,但真的存在!

雖然有這種神秘的本能,但如果孩子放入狼群,人竟然學會的是狼嚎,而不是人類語言!這說明,這種本能其實不是學習某種特定的語言,而是為了適應環境的需求!因此,環境是激發孩子語言啟蒙的重要因素!


2.在互動中識別人類語言而主動學習

放入狼圈,孩子就成為狼孩而學會狼嚎。可奇怪的是,你家也許也會養狗養豬養雞,孩子竟然在這麼多的不同雜音中,識別什麼是人類的語言,而不是學會雞叫!為什麼?

因為主要是人類和孩子之間,進行了互動!而其他的聲音並不能和孩子互動!

當孩子咿咿呀呀發出聲音,你對孩子進行了回應,孩子無意識的行為,就會被鼓勵,最後成為有意識的行為。

         

3.將場景和動作與語言建立聯繫

當互動激發了孩子對語言的捕捉,孩子就逐漸會明白,有一些場景和語言是有關聯的!他們通過固有的本能,在大腦中將紛繁複雜的信息進行處理和分類。

如果他們明白了什麼是葡萄,那麼在明白什麼是蘋果,什麼是香蕉的時候,就變得更簡單!哦,神奇的大腦!

               


4.經歷漫長的吸收輸入階段

我們常常聽人說「我家孩子什麼都懂,只是不會說!」沒錯!這就說明,孩子都理解了,可是還不能用語言表達。這是因為,他還在輸入階段。

 

每個孩子在說話之前,你以為啥也沒學會,但其實不然,孩子是在接收大量的信息,直到某天可以大量輸出。


▌5.輸出是爆炸式的

一旦那些「什麼都懂,只是不會說的」孩子開口說了,意外驚喜就接二連三了,他們似乎好像憋了很久一樣,在短短是幾個月時間裡,會說很多的話。你會常常很驚訝的喊出「我都沒教過,他是怎麼會說這句話的!」沒錯,孩子說話真的不是你教的!

         

▌6.素材是影響語言質量的重要因素


我們生活的環境和接觸的人群都是有限的,為何要帶孩子出去接觸大自然,要旅行,要讀繪本,就是突破環境的限制,讓孩子儘可能接觸到更多的語言素材。


▌7.最後語言變成了一種思維工具


當用母語進行思考的時候,思維就是順利的,而用陌生語言進行思考的時候,思維就有些「跟不上」。

 

這就是母語學習的整個過程!

 

那麼問題就來了:「我家孩子,我每天都陪他講話,讀繪本,也很嘮叨的和他互動,可是孩子兩歲了還是不會說話啊!我都急死了!

 

問題出在哪裡?

 

那是因為,孩子的差異主要在輸入和輸出時間的長短差異。有些孩子輸入時間並沒那麼長,很早就開始說話,這一類寶寶往往從幾個詞開始。而有些孩子輸入時間長,但是一旦輸出,往往會比那些說話早的孩子,要「進步」更快,很快就能掌握整句表達。我把進步打引號是想告訴大家,其實,孩子一直在進步,只是,說話早的孩子輸出更早,而後一種孩子,厚積而薄發。

說話的早晚,並不代表語言的能力!

我家哥哥和妹妹就是典型的例子,哥哥到兩周歲,才勉強開口說話,妹妹不到一歲半就能說話了,可哥哥的兩歲半和妹妹的兩歲半,語言並無差異了。而且,從現在來看,哥哥的語言能力是很棒的,不論公眾場合的演講比賽,還是口頭表達流暢度與邏輯性,都還不錯。

- 2 -

從母語學習,反思80、90後一代的英語啟蒙教育


▌1.錯過語言敏感期才開始啟蒙

從初中一年級開始上英語課,將語言學習等同其他學科,死記硬背,從單詞、到詞組,到語法和句子。我是在小學六年級第一次開始學英語,啟蒙老師是我老爸,當我學完字母,開始學單詞的時候,我爸爸指著comrade(同志)對我說,跟著我讀!這個字為什麼要這麼讀,怎樣才能記住呢?難道就靠背?這麼多單詞,這麼種組合?沒有方法?!

我至今還記得當時的那種詫異,我父親堅定的告訴我,沒有方法,只能靠記!

這是一種怎樣的挑戰啊!我驚呆了!

         

▌2.以考試為基礎,孤立的記單詞

四六級重點是突破詞彙,當年我沒少搬著單詞書在那啃啊啃啊,放眼望去,大學課堂裡,專業課啃,非專業課啃,總之好像所有的課都在那啃單詞。雖然,我可以主持英語角,可以參加英語演講比賽,但考級只能險過。

雖然很多人考試能得高分,可是基本很難和老外開口。一開口就很地道的Chinglish,老外也是邊聽邊猜結合肢體動作和表情略知一二。

 

而從母語學習來看,孩子並不用刻意去記單詞,而是在各種情景之下,重複反覆的向大腦輸入信息,並建立關聯。


▌3.輸入階段的要求太高,或不給足夠的輸入時間

我們幾乎在一開始做語言啟蒙的時候,就要求讀懂每個單詞,並且默寫,用小學一年級語文的方式去學英語。可是我們忽略了一個明顯的事實,在小學一年級之前,孩子已經經歷了長遠的語言積累,有些讀繪本多的孩子,在你不教的情況下已經學會了很多漢字。

也就是說,只是不會寫,讀和意思都已經不難了。可是英語的學習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卻以同樣的要求。


▌4.幾乎沒有太多輸入的機會

一本英語書,一個卡帶,幾乎是我們那個時候學英語的全部了,更別說你有機會和老外對話。繪本和原聲動畫都統統沒有接觸過。我記得初二那年,在黃鶴樓偶遇老外,我鼓足了勇氣上去搭訕,哈哈,那種互動和反饋絕對是學語言的動力!

 

輸入機會少,輸出機會更加有限,我想應該不少人都是在出國之後,才恍然大悟的發現,原來,我們那些年背的句型,人歪果仁雖然勉強能懂,但人家不是這麼說的,每個情境下用到的句型都不相同,歸根結底,沒有環境啊!這是語言學習的硬傷!

         

▌5.像唱數一樣唱單詞,死記硬背

mini現在也能唱數,但是每次問,這裡有幾個,她都是大聲的從一數到十,然後說:「嗯,有三個!」。不理解數理邏輯,唱數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同理,學單詞也是這樣。這絕對是啟蒙階段,學不好英語的重要阻礙,我覺得我自己英語學習輕鬆,可能更多的是因為一開始我就尋找到了方法,每當我看到大多數同學張著大嘴仰面大呼「A-P-P-L-E apple!」的時候,我很難描述那種不解的感覺,因為我唱不出來,我只知道,根據發音,就能大概知道如何拼寫,那麼大聲唱出來還怎麼感受發音呢,這裡面是有規律的!


只是那個時候,我還不能完全總結,直到我兒子學英文,在一個培訓機構,從那裡我才明白,那叫自然拼讀法!英文叫phonics,意思就是根據單詞就能讀音,反之,知道讀音也就能大概知道怎麼拼寫。

- 3 -

從母語學習,感悟英語啟蒙教育

坦白講,老二出生後,我才系統的研究和體會母語學習之路,然後再反思老大的英語啟蒙教育,自認為走了很多彎路。老大上了一年級之後,我更是在不斷的反思和總結。

 

▌1.英語啟蒙越早越好,會不會造成母語混淆?

其實關於這一點,我有過擔憂,當孩子在多語言環境會造成語言的混亂,而開口晚。現在對於這件事,我的觀點是:

①開口晚是有可能的,因為孩子的輸入時間會更長,但不要太過擔憂,早晚真的體現不了語言能力的差異。

②因為有強勢語言和第二語言,所以孩子在早期,既能通過語言敏感期同時消化多種語言的切換,又能在環境裡找到強勢語言為自己的母語,所以我並不認為多種語言環境會造成母語混亂,尤其國內的孩子,就根本沒有必要有這種擔憂了

③相信孩子的天分,上天賜予了孩子的力量,要給足夠的時間和耐心!

 

▌2.沒有語言環境怎麼辦?

一開始,決定語言能力主要是輸入,而不是輸出。那從哪裡輸入呢?就是我們說的母語中的語言素材,素材如果在現實中不夠,就造啊!其實中文的語言環境脫離了旅行、電影和讀書也是有限的!繪本、動畫、歌曲……都是不錯的環境!英語啟蒙也就是如此,充足的輸入,就能在今後某個階段大量輸出!

         既然輸入是重點,通過什麼方式進行輸入呢?


①磨耳朵有用嗎:有些觀點認為,孩子磨耳朵是沒用的,因為孩子不懂,沒有和情景建立聯繫,磨得再多又有何用?期初,我也是認同這個觀點的。但是現在,結合母語的學習,你會發現,磨耳朵的確有用,這就是環境中的頻率,不要低估了孩子!或者說,低估了神的旨意!

孩子能夠識別語言頻率,並以超出我們想像的能力在吸收!堅持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孩子的確不能聽懂每個單詞,但是磨了一段時間之後,孩子能用類似英語的頻率開始自言自語。識別母語和英語的不同,並且再過一些時間,如果放慢速度去學習,孩子能更快的接受。

 

選擇什麼磨耳朵呢?母語學習無非就是通過繪本,朗朗上口的兒歌,掌握韻律,在場景中多多嘮叨……那麼英語也應該如此嗎,對!不要忘記,孩子一開始掌握的就是韻律,簡單而朗朗上口的語言是孩子們特別喜歡的!

但,最開始,孩子並不知道在唱啥,不要以為這就沒有用了,那麼英語的學習也是一樣。從朗朗上口有韻律的兒歌就是最佳的啟蒙教材。所以,不用擔心孩子看原聲動畫看不懂有沒有意義,非常有意義!當到達一定階段,孩子就能爆發,輸入足夠了,才能爆發式的輸出,母語不就是這麼學的嗎?


brown bear 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韻律極強的英語啟蒙繪本

兩歲的mini小朋友拿著新買的吉他玩具,隨口就哼唱(還在打嗝哈哈哈哈)


不追求純正發音,所以輸入要不要純正地道?關於這一點,過去,我和很多家長都認為,沒關係啊,語言是溝通用的,就例如普通話不標準,又不是當播音員有何關係呢?

如果成年人學習,這是在理的,可是對啟蒙階段的孩子來說,是應該避免的!因為,帶著口音的啟蒙的確是一種誤導,破壞了正確的語感,他的韻律被打破,就會造成孩子的困擾和混亂感。


那麼如果家長自己不懂英語,是不是就沒法啟蒙了呢?不,你有很多工具可以用,可以用音頻一起共讀,可以用點讀筆,可以用原聲動畫、CD,還有很多免費的網站、APP,都可以借用!

 

▌3.不要再死記硬背了,給孩子一些規律和方法

從我自己學英語的體驗來說,自然拼讀法的確是非常好的一個思路。但在實際運用中,依然需要注意方法,因為一旦陷入為了記單詞而學拼讀法的泥潭,就和我們小時候的記單詞並無太大差異。

我認為自然拼讀法,首先應該建立在足夠的輸入基礎上。一開始學習的時候,不要摳單詞,要重韻律和情節。所以,書應該從容易到難,分級閱讀。

 

brown bear 是非常有韻律的英語啟蒙書。

        

在加拿大一些國家,在英語啟蒙階段,光字母的學習就要一年多。那是因為他們學的不是認識幾個字母就完了,還要把單詞拆分為類似於中文的偏旁一樣的東西,比如Bag,Bad,Bed,以B為偏旁。

每一次掌握一類單詞的發音,並且將這些簡單的單詞組成兒歌之類的讀物。就好像,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其中有很多都是ai這個音。這一類的兒歌就非常有利於孩子掌握規律。

 

目前國內也有很多出版社引入了類似理念的書,用自然拼讀法的理念分級閱讀,比如這本書,就重點介紹以字母B為開頭的單詞以及組成的句子,並且融入在繪本故事裡。

       

 

▌4.閱讀才是啟蒙重點,而不是記單詞

不要再用教孩子記單詞去做語言啟蒙了,結合母語學習一樣,孤立的教孩子單詞是沒有用的,應該結合場景、情境和孩子互動,結合繪本讓孩子擴大見識,通過旅行讓孩子更多素材。

如果你認為啟蒙階段重點在學會了多少詞彙,那就大錯特錯了,一旦孩子爆發,是爆炸性的,絕對不是你今天教孩子學會了梨子蘋果和香蕉。那麼到底是怎麼學會的呢?輸入,還是大量的輸入!

          

在很多西方國家,對於小學之前的階段,重點就是培養閱讀習慣,這是一輩子的積累,喜歡讀書的孩子就不會太差,在閱讀過程裡學會的吸收、思考和輸出轉化,必定是支撐起一個人自主學習的能量機器!

 

打開語言學習的大門,和母語學習都是一樣,首先應該是大量的輸入,培養閱讀習慣,讓孩子在閱讀中尋找語感,尋找正確的頻率和感受語言的魅力!

才能真正將語言只是作為一種工具,而不是一門學科去學!畢竟我們學語言不是為了研究語言藝術,而是為了精確的表達我們的思考。

Hi,你們的Momself送書小編登場啦

說起英語啟蒙,家裡有孩子的家長一定深有體會,有很多孩子甚至在沒出生的時候就開始接受胎教「學英語」了。

幼兒英語黃金期是3―6歲,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讓孩子接觸英語,配合好方法和工具,孩子能很好的吸收理解並形成英語的感覺和興趣,為以後的語言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次為了幫助大家啟蒙寶寶的英語,小編準備了全套整整30冊雙語學習繪本!還是免費送!

繪本從兒童生活情景出發,包含多場景主題,還有俏皮兒歌以及各種遊戲,樂學樂玩英語,讓英語學起來一點兒也不難哦。

還是限量300套,手慢無!

立刻長按關注海報上二維碼,免費領

一整套30冊全送,0元包郵送到家哦~

相關焦點

  • 又一小孩離家出走!孩子受欺負父母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這3件事
    鄰居家小孩從小比較調皮搗蛋,整天跟別人打架,他的父母也經常被叫家長,他們對於孩子整天的惹是生非已經免疫了,哪天他家孩子安安靜靜的不惹事他們還覺得不正常呢!聽家裡人前段時間這個孩子家裡還出了不小的事,連派出所都驚動了。
  • 3歲準備入園的寶寶,這6件事父母在孩子兩歲時就需要準備了
    導讀:3歲準備入園的寶寶,這6件事父母在孩子兩歲時就需要準備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3歲準備入園的寶寶,這6件事父母在孩子兩歲時就需要準備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教育家陳鶴琴:做父母,一定要清楚這5件事
    一兩歲的小孩子,他的軀幹,與他全身的高度作比例,比我們成人要長些,四肢反而短得多。所以孩子站得久了,很容易變成歪腿以及足背彎曲等病。做父母的,要設法多給孩子坐著玩兒遊戲的機會,減少兩腿支持軀幹重量的疲勞。最好備幾種搖椅,三輪腳踏車這一類遊戲器具給孩子玩,還要在走廊、花園等處,安置幾隻矮的凳子,孩子們玩得倦了,可以坐下來休息休息,這對於孩子的身體很有益。
  • 這位媽媽說:這10件事絕對不能做
    我們總在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可是當父母的你,傾注了全部心血,卻不知道有些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是不對的。有些錯誤的方法,輕則傷害孩子身心,重則為未成年人走向違法犯罪道路埋下隱患。陳美齡,出生於香港她在14歲的時候就出道做了歌手在1970年代紅透半邊天曾與鄧麗君齊名
  • 父母須知:兩歲多小孩的怪異「規矩」
    你常常會聽到他們反覆強調說「這是我的」。但這並非壞事,因為他們只有先知道什麼是「我的」,才會明白什麼是「你的」。他們也很喜歡觀察身邊的世界,對環境的變化更是記得清楚。他們喜歡把動過的東西恢復原位。他們還喜歡每天都有和昨天一樣的事情發生,他們很享受這種有規律的感覺。
  • 這位媽媽說:這10件事絕對不能做
    我說,你可以說:「好,你洗乾淨,可以幫媽媽化妝」,如果是男孩,你可以跟他說:「你做好這件事,你可以跟爸爸化妝」,這樣他一定會喜歡的。你要讓小朋友知道,獎勵他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家庭成員之間可以交流的事。有很多媽媽,教育小孩的時候,為他們定製每天的時間表,做好功課才能玩。我會讓他們在學習時感覺在玩,在玩的時候也會學到東西,讓玩和學習分不開。
  • 4歲兒子放學不停哼唱「兒歌」,媽媽覺得不對勁,怒斥幼兒園老師
    文/樂媽學堂很多家長都很願意孩子上幼兒園,因為在幼兒園不僅能鍛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能學到一些學前知識,這樣也能更快適應學校的生活,很多私立幼兒園也越來越受歡迎,因為私立幼兒園的興趣課程很多,孩子也喜歡,但是孩子在幼兒園就真的能學到有用知識嗎
  • 孩子不愛英語?可能是因為你不愛英語 分享一位家長給兩歲孩子無痕啟蒙的經驗
    「隨性」的早期輸入果媽是典型的大雙子,對待孩子讀書和英語啟蒙這件事,一方面自己做的想的學習的非常多;另一方面,輸出到孩子身上又比較隨性。也就是說,從大方向來看,這件事是一定要做的,關於讀書和雙語的好處我可以慢慢羅列個百八十條,但落到孩子身上時,在適當引導的基礎上,比較尊重她自身的習慣、規律、意願以及敏感期。
  • 兩歲半兒子語言發育慢,因為這件事媽媽釋然了
    「你說我兒子都快兩歲了,還不會說話,怎麼辦啊,我都快愁死了!」曾經閨蜜一通電話,滿滿都是初為人母的焦慮。作者:龔新關印 製圖「這有什麼可著急的,反正小孩早晚都會說話,快一點慢一點有什麼區別?這又不是賽跑。」
  • 只因父母做了這件事
    剛開始,我以為是鄰居夫妻之間產生了生活上的摩擦,就沒怎麼在意,可是連著一周,幾乎每天都在吵,偶爾還能聽到孩子的哭聲,這就有點影響到正常的休息了。有一天放假,我想著去找物業說說這件事,不然每天晚上這樣吵也不是辦法。
  • 李玫瑾直言:孩子專注力和成績不好,因為父母每天都在做這5件事
    自律首先表現在能不能心無旁騖,為所做之事盡職盡責,並保持足夠的專注。但是這種專注往往是孩子最缺乏的,很多媽媽非常擔心孩子這方面的問題,看書坐不住,總是走神,寫作業不認真。孩子們很難集中注意力,和他說話就像聽不見一樣。
  • 這幾件事父母常做!卻比打罵孩子更嚴重
    ,而這也是孩子最害怕的。你能想像嗎?第一句話和第二句話出自同一個家長,給了孩子希望又讓孩子失望,這樣的事你做過嗎?但有些父母經常會因為發現了孩子的朋友一些小缺點就不讓孩子繼續與之深交,遇上有主見的孩子,親子之間為了朋友吵架也是常有的事。
  • 兩歲可怕嗎?父母做好3件事,幫寶寶順利度過性格養成期
    因為以前那個乖寶寶,現在經常是不順他的心意,就大吼大叫,滿地打滾,又蹦又跳地哭鬧,而且還喜歡什麼事都要管,每天就知道說「不不不」,做什麼事都要按他的意思來,有時候急了,還會打人、咬人……孩子種種表現,常讓表姐陷入迷茫,孩子才2歲3個月,這麼小打不得,說又不聽,該怎麼教育才好?
  • 兒子兩歲時我做的這件事,直到現在還在後悔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也是育兒過程中,最難的一個問題。在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先想承認一件事。我打過大姜。在他兩歲的時候。大姜小時候是個吃飯困難戶,跟小貓似的,一頓只吃一點點,為了保證營養,我一直單獨給他做飯。
  • 想要孩子更優秀,父母一定要捨得做這4件事!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離不開父母的教導想要孩子更優秀,其實與父母有很大的關聯,俗話說「最好的教育是來自於父母」。不管多忙父母一定要捨得做這4件事!一、捨得陪伴 平常父母忙於工作,導致孩子內心缺少關愛,安全感不足就會用外表兇悍的方式來偽裝自己。幼年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時期,父母充足的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養成樂觀、溫柔等美好品格;相反,如果父母很少陪伴孩子,親子溝通少,就容易養成孩子內向、敏感或是叛逆的性格。
  • 父母從不抽菸,寶寶卻得肺癌,小心孕期這2件事
    兩歲寶寶高燒不退,竟是得了肺癌 今年才兩歲的寶寶小天,最近一直發燒不退,人也逐漸消瘦,父母剛開始以為只是感冒,吃點退燒藥就好,但是後來媽媽發現,寶寶下肢還發生水腫,甚至有出血現象。
  • 父母從不抽菸,寶寶卻得肺癌,小心孕期這2件事
    兩歲寶寶高燒不退,竟是得了肺癌今年才兩歲的寶寶小天,最近一直發燒不退,人也逐漸消瘦,父母剛開始以為只是感冒,吃點退燒藥就好,但是後來媽媽發現,寶寶下肢還發生水腫,甚至有出血現象。家人慌張之下,急忙將孩子送到醫院,沒想到經過檢查,卻被醫生告知孩子已經患上肺癌!這讓父母無比驚愕,簡直是晴天霹靂。
  • 「孩子很努力,成績卻很差」:父母弄懂這3件事,高分自然來
    很多人在上學時代,都聽過這句話:「同樣的學習時間、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教材,怎麼成績差距就那麼大呢?」如今,聽過這句話的人,很多都已經當了父母,也同樣產生了這個疑問:同樣的學習條件,為什麼自己家孩子的成績,總是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呢?
  • 孩子莫名其妙的發脾氣,因為家長做了這三件事
    因為3歲的小土豆又開始拽著媽媽的手開始哭哭鬧鬧了。這是短短2個小時的第三次了。土豆媽媽實在忍不住了,開始大聲呵斥小土豆不懂事。經常讓豆豆學習英語的時候,豆豆很喜歡學習,會跟著讀一些英語單詞,英語句子。但是,有時候學到一半的時候,豆豆會開始鬧脾氣,「爸爸,我不想再學習了」「還沒學完呢,繼續學」「不要,我不學了」開始賴在沙發上發脾氣。「再學一下嘛,還有5句」然後開始豆豆就開始哭鬧起來。
  • 父母再忙,這3件事也要去完成,能提高孩子的勇氣
    忙碌之餘,思念女兒心切的林徽因給8歲的女兒梁再冰寫了一封信,信的開頭是這樣的:「寶寶,媽媽不知道要怎樣告訴你許多的事,現在我分開來一件一件地講給你聽。」就這麼一句簡單的話,曾經幾度讓筆者落淚——作為一個母親,林徽因特有的細膩就藏在這樸實無華的文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