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媽彭小蹦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牛馬彭小蹦(ID:pengxiaobeng)
今天這篇文章為純乾貨文,比較長,耐心看完會有一些啟發的,無論是母語學習還是英語啟蒙。從這篇文章,你應該獲取到三個主要信息:
1、孩子是如何開口說話的,從中可以得到哪些思考。孩子開口晚還是早,有沒有區別?
2、我們小時候的英語啟蒙有哪些誤區,你是怎麼度過的,一起來反思一下。
3、英語啟蒙到底應該怎麼走,是不是比誰家孩子會的單詞多?
當「花開有期」遇見寶寶一歲八個月還不講話,「焦慮」來了。
當「靜待花開」遇到「別人家孩子可以說流利英語,黃多多8歲可以寫英文劇本了」,再也無法淡定了。
語言,是一項重要的能力,又是基本的技能,很多媽媽不能淡定是可以理解的,但成年人學習語言和兒童是有根本區別的,因此,如果按照我們的設想去教孩子學語言,只能是一個個的誤區!今天,我們就從母語學習開始,談英語啟蒙。
- 1 -
母語是如何學習的?
▌1.母語學習是為了適應環境生存
每個孩子體內,都有一種神秘的本能,促使他們既渴望說話,又具有潛在的能力!這是神造的,我也不知道這種本能從何而來,但真的存在!
雖然有這種神秘的本能,但如果孩子放入狼群,人竟然學會的是狼嚎,而不是人類語言!這說明,這種本能其實不是學習某種特定的語言,而是為了適應環境的需求!因此,環境是激發孩子語言啟蒙的重要因素!
▌2.在互動中識別人類語言而主動學習
放入狼圈,孩子就成為狼孩而學會狼嚎。可奇怪的是,你家也許也會養狗養豬養雞,孩子竟然在這麼多的不同雜音中,識別什麼是人類的語言,而不是學會雞叫!為什麼?
因為主要是人類和孩子之間,進行了互動!而其他的聲音並不能和孩子互動!
當孩子咿咿呀呀發出聲音,你對孩子進行了回應,孩子無意識的行為,就會被鼓勵,最後成為有意識的行為。
▌3.將場景和動作與語言建立聯繫
當互動激發了孩子對語言的捕捉,孩子就逐漸會明白,有一些場景和語言是有關聯的!他們通過固有的本能,在大腦中將紛繁複雜的信息進行處理和分類。
如果他們明白了什麼是葡萄,那麼在明白什麼是蘋果,什麼是香蕉的時候,就變得更簡單!哦,神奇的大腦!
▌4.經歷漫長的吸收輸入階段
我們常常聽人說「我家孩子什麼都懂,只是不會說!」沒錯!這就說明,孩子都理解了,可是還不能用語言表達。這是因為,他還在輸入階段。
每個孩子在說話之前,你以為啥也沒學會,但其實不然,孩子是在接收大量的信息,直到某天可以大量輸出。
▌5.輸出是爆炸式的
一旦那些「什麼都懂,只是不會說的」孩子開口說了,意外驚喜就接二連三了,他們似乎好像憋了很久一樣,在短短是幾個月時間裡,會說很多的話。你會常常很驚訝的喊出「我都沒教過,他是怎麼會說這句話的!」沒錯,孩子說話真的不是你教的!
▌6.素材是影響語言質量的重要因素
我們生活的環境和接觸的人群都是有限的,為何要帶孩子出去接觸大自然,要旅行,要讀繪本,就是突破環境的限制,讓孩子儘可能接觸到更多的語言素材。
▌7.最後語言變成了一種思維工具
當用母語進行思考的時候,思維就是順利的,而用陌生語言進行思考的時候,思維就有些「跟不上」。
這就是母語學習的整個過程!
那麼問題就來了:「我家孩子,我每天都陪他講話,讀繪本,也很嘮叨的和他互動,可是孩子兩歲了還是不會說話啊!我都急死了!」
問題出在哪裡?
那是因為,孩子的差異主要在輸入和輸出時間的長短差異。有些孩子輸入時間並沒那麼長,很早就開始說話,這一類寶寶往往從幾個詞開始。而有些孩子輸入時間長,但是一旦輸出,往往會比那些說話早的孩子,要「進步」更快,很快就能掌握整句表達。我把進步打引號是想告訴大家,其實,孩子一直在進步,只是,說話早的孩子輸出更早,而後一種孩子,厚積而薄發。
說話的早晚,並不代表語言的能力!
我家哥哥和妹妹就是典型的例子,哥哥到兩周歲,才勉強開口說話,妹妹不到一歲半就能說話了,可哥哥的兩歲半和妹妹的兩歲半,語言並無差異了。而且,從現在來看,哥哥的語言能力是很棒的,不論公眾場合的演講比賽,還是口頭表達流暢度與邏輯性,都還不錯。
- 2 -
從母語學習,反思80、90後一代的英語啟蒙教育
▌1.錯過語言敏感期才開始啟蒙
從初中一年級開始上英語課,將語言學習等同其他學科,死記硬背,從單詞、到詞組,到語法和句子。我是在小學六年級第一次開始學英語,啟蒙老師是我老爸,當我學完字母,開始學單詞的時候,我爸爸指著comrade(同志)對我說,跟著我讀!這個字為什麼要這麼讀,怎樣才能記住呢?難道就靠背?這麼多單詞,這麼種組合?沒有方法?!
我至今還記得當時的那種詫異,我父親堅定的告訴我,沒有方法,只能靠記!
這是一種怎樣的挑戰啊!我驚呆了!
▌2.以考試為基礎,孤立的記單詞
四六級重點是突破詞彙,當年我沒少搬著單詞書在那啃啊啃啊,放眼望去,大學課堂裡,專業課啃,非專業課啃,總之好像所有的課都在那啃單詞。雖然,我可以主持英語角,可以參加英語演講比賽,但考級只能險過。
雖然很多人考試能得高分,可是基本很難和老外開口。一開口就很地道的Chinglish,老外也是邊聽邊猜結合肢體動作和表情略知一二。
而從母語學習來看,孩子並不用刻意去記單詞,而是在各種情景之下,重複反覆的向大腦輸入信息,並建立關聯。
▌3.輸入階段的要求太高,或不給足夠的輸入時間
我們幾乎在一開始做語言啟蒙的時候,就要求讀懂每個單詞,並且默寫,用小學一年級語文的方式去學英語。可是我們忽略了一個明顯的事實,在小學一年級之前,孩子已經經歷了長遠的語言積累,有些讀繪本多的孩子,在你不教的情況下已經學會了很多漢字。
也就是說,只是不會寫,讀和意思都已經不難了。可是英語的學習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卻以同樣的要求。
▌4.幾乎沒有太多輸入的機會
一本英語書,一個卡帶,幾乎是我們那個時候學英語的全部了,更別說你有機會和老外對話。繪本和原聲動畫都統統沒有接觸過。我記得初二那年,在黃鶴樓偶遇老外,我鼓足了勇氣上去搭訕,哈哈,那種互動和反饋絕對是學語言的動力!
輸入機會少,輸出機會更加有限,我想應該不少人都是在出國之後,才恍然大悟的發現,原來,我們那些年背的句型,人歪果仁雖然勉強能懂,但人家不是這麼說的,每個情境下用到的句型都不相同,歸根結底,沒有環境啊!這是語言學習的硬傷!
▌5.像唱數一樣唱單詞,死記硬背
mini現在也能唱數,但是每次問,這裡有幾個,她都是大聲的從一數到十,然後說:「嗯,有三個!」。不理解數理邏輯,唱數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同理,學單詞也是這樣。這絕對是啟蒙階段,學不好英語的重要阻礙,我覺得我自己英語學習輕鬆,可能更多的是因為一開始我就尋找到了方法,每當我看到大多數同學張著大嘴仰面大呼「A-P-P-L-E apple!」的時候,我很難描述那種不解的感覺,因為我唱不出來,我只知道,根據發音,就能大概知道如何拼寫,那麼大聲唱出來還怎麼感受發音呢,這裡面是有規律的!
只是那個時候,我還不能完全總結,直到我兒子學英文,在一個培訓機構,從那裡我才明白,那叫自然拼讀法!英文叫phonics,意思就是根據單詞就能讀音,反之,知道讀音也就能大概知道怎麼拼寫。
- 3 -
從母語學習,感悟英語啟蒙教育
坦白講,老二出生後,我才系統的研究和體會母語學習之路,然後再反思老大的英語啟蒙教育,自認為走了很多彎路。老大上了一年級之後,我更是在不斷的反思和總結。
▌1.英語啟蒙越早越好,會不會造成母語混淆?
其實關於這一點,我有過擔憂,當孩子在多語言環境會造成語言的混亂,而開口晚。現在對於這件事,我的觀點是:
①開口晚是有可能的,因為孩子的輸入時間會更長,但不要太過擔憂,早晚真的體現不了語言能力的差異。
②因為有強勢語言和第二語言,所以孩子在早期,既能通過語言敏感期同時消化多種語言的切換,又能在環境裡找到強勢語言為自己的母語,所以我並不認為多種語言環境會造成母語混亂,尤其國內的孩子,就根本沒有必要有這種擔憂了
③相信孩子的天分,上天賜予了孩子的力量,要給足夠的時間和耐心!
▌2.沒有語言環境怎麼辦?
一開始,決定語言能力主要是輸入,而不是輸出。那從哪裡輸入呢?就是我們說的母語中的語言素材,素材如果在現實中不夠,就造啊!其實中文的語言環境脫離了旅行、電影和讀書也是有限的!繪本、動畫、歌曲……都是不錯的環境!英語啟蒙也就是如此,充足的輸入,就能在今後某個階段大量輸出!
既然輸入是重點,通過什麼方式進行輸入呢?
①磨耳朵有用嗎:有些觀點認為,孩子磨耳朵是沒用的,因為孩子不懂,沒有和情景建立聯繫,磨得再多又有何用?!期初,我也是認同這個觀點的。但是現在,結合母語的學習,你會發現,磨耳朵的確有用,這就是環境中的頻率,不要低估了孩子!或者說,低估了神的旨意!
孩子能夠識別語言頻率,並以超出我們想像的能力在吸收!堅持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孩子的確不能聽懂每個單詞,但是磨了一段時間之後,孩子能用類似英語的頻率開始自言自語。識別母語和英語的不同,並且再過一些時間,如果放慢速度去學習,孩子能更快的接受。
②選擇什麼磨耳朵呢?母語學習無非就是通過繪本,朗朗上口的兒歌,掌握韻律,在場景中多多嘮叨……那麼英語也應該如此嗎,對!不要忘記,孩子一開始掌握的就是韻律,簡單而朗朗上口的語言是孩子們特別喜歡的!
但,最開始,孩子並不知道在唱啥,不要以為這就沒有用了,那麼英語的學習也是一樣。從朗朗上口有韻律的兒歌就是最佳的啟蒙教材。所以,不用擔心孩子看原聲動畫看不懂有沒有意義,非常有意義!當到達一定階段,孩子就能爆發,輸入足夠了,才能爆發式的輸出,母語不就是這麼學的嗎?
brown bear 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韻律極強的英語啟蒙繪本
兩歲的mini小朋友拿著新買的吉他玩具,隨口就哼唱(還在打嗝哈哈哈哈)
③不追求純正發音,所以輸入要不要純正地道?關於這一點,過去,我和很多家長都認為,沒關係啊,語言是溝通用的,就例如普通話不標準,又不是當播音員有何關係呢?
如果成年人學習,這是在理的,可是對啟蒙階段的孩子來說,是應該避免的!因為,帶著口音的啟蒙的確是一種誤導,破壞了正確的語感,他的韻律被打破,就會造成孩子的困擾和混亂感。
那麼如果家長自己不懂英語,是不是就沒法啟蒙了呢?不,你有很多工具可以用,可以用音頻一起共讀,可以用點讀筆,可以用原聲動畫、CD,還有很多免費的網站、APP,都可以借用!
▌3.不要再死記硬背了,給孩子一些規律和方法
從我自己學英語的體驗來說,自然拼讀法的確是非常好的一個思路。但在實際運用中,依然需要注意方法,因為一旦陷入為了記單詞而學拼讀法的泥潭,就和我們小時候的記單詞並無太大差異。
我認為自然拼讀法,首先應該建立在足夠的輸入基礎上。一開始學習的時候,不要摳單詞,要重韻律和情節。所以,書應該從容易到難,分級閱讀。
brown bear 是非常有韻律的英語啟蒙書。
在加拿大一些國家,在英語啟蒙階段,光字母的學習就要一年多。那是因為他們學的不是認識幾個字母就完了,還要把單詞拆分為類似於中文的偏旁一樣的東西,比如Bag,Bad,Bed,以B為偏旁。
每一次掌握一類單詞的發音,並且將這些簡單的單詞組成兒歌之類的讀物。就好像,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其中有很多都是ai這個音。這一類的兒歌就非常有利於孩子掌握規律。
目前國內也有很多出版社引入了類似理念的書,用自然拼讀法的理念分級閱讀,比如這本書,就重點介紹以字母B為開頭的單詞以及組成的句子,並且融入在繪本故事裡。
▌4.閱讀才是啟蒙重點,而不是記單詞
不要再用教孩子記單詞去做語言啟蒙了,結合母語學習一樣,孤立的教孩子單詞是沒有用的,應該結合場景、情境和孩子互動,結合繪本讓孩子擴大見識,通過旅行讓孩子更多素材。
如果你認為啟蒙階段重點在學會了多少詞彙,那就大錯特錯了,一旦孩子爆發,是爆炸性的,絕對不是你今天教孩子學會了梨子蘋果和香蕉。那麼到底是怎麼學會的呢?輸入,還是大量的輸入!
在很多西方國家,對於小學之前的階段,重點就是培養閱讀習慣,這是一輩子的積累,喜歡讀書的孩子就不會太差,在閱讀過程裡學會的吸收、思考和輸出轉化,必定是支撐起一個人自主學習的能量機器!
打開語言學習的大門,和母語學習都是一樣,首先應該是大量的輸入,培養閱讀習慣,讓孩子在閱讀中尋找語感,尋找正確的頻率和感受語言的魅力!
才能真正將語言只是作為一種工具,而不是一門學科去學!畢竟我們學語言不是為了研究語言藝術,而是為了精確的表達我們的思考。
Hi,你們的Momself送書小編登場啦
說起英語啟蒙,家裡有孩子的家長一定深有體會,有很多孩子甚至在沒出生的時候就開始接受胎教「學英語」了。
幼兒英語黃金期是3―6歲,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讓孩子接觸英語,配合好方法和工具,孩子能很好的吸收理解並形成英語的感覺和興趣,為以後的語言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次為了幫助大家啟蒙寶寶的英語,小編準備了全套整整30冊雙語學習繪本!還是免費送!
繪本從兒童生活情景出發,包含多場景主題,還有俏皮兒歌以及各種遊戲,樂學樂玩英語,讓英語學起來一點兒也不難哦。
還是限量300套,手慢無!
立刻長按關注海報上二維碼,免費領
一整套30冊全送,0元包郵送到家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