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幾日前,我在某母嬰論壇裡看到一則提問,題主是一名四歲男孩的媽媽,她在內容描述中放了一張飯菜照片和菜譜,說是想讓有廚師經驗的網友給分析下,菜譜或者飯菜有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放大看了一圈,也沒找出個所以然,看上去就是正常的家庭小炒,還沒我做得好呢,能有什麼獨到之處?
寶媽顯然也懷有同樣的疑惑,補充解釋說這是幼兒園的飯菜,孩子特別喜歡吃,回來的時候天天誇。出於不服氣的心理,寶媽就主動找幼兒園老師要了菜譜,想學習一下,但老師發過來後,寶媽懵了,因為菜譜就是普通的家常菜,品相更是很一般。
知道事情原委後,我心裡立刻有了答案。孩子喜歡幼兒園的飯菜是好事,但這並不代表幼兒園老師廚藝驚人,味道也未必就有寶媽做得好。能獲得孩子的喜愛,原因是很多樣的。
孩子受群體氛圍感染
孩子天性中存在一種比較心理,尤其跟同齡人在一起時,無論是寫作業還是吃飯,速度都會更快。這源於群體性氛圍的影響,在幼兒園裡也是如此。
當小夥伴們都在津津有味的吃飯菜時,再不喜歡吃飯的孩子都會跟著多吃幾口,尤其身邊若有個吃飯很香的小夥伴,原本能吃一碗飯的孩子甚至會吃下兩碗。說白了,就是簡單的從眾心理,因為大家都在吃,孩子在心理上就會認為飯菜是好吃的,於是更容易接受飯菜。
孩子活動量比較大
在幼兒園裡,孩子上午不僅要跟小夥伴們一起玩耍,偶爾還要學習新知識,這對孩子的體力和精力消耗都比較大,等到了飯點時,孩子早就餓的飢腸轆轆了,自然吃飯就會比較香。但這不代表老師廚藝多好,而是源於身體對能量的渴望本能。
在家裡時,很多孩子沒有那麼大的玩耍空間,餓的就比較慢,吃飯時自然會挑三揀四了。
幼兒園有獎勵政策
現實中,很多幼兒園老師為了鼓勵小朋友吃飯,會在班上特別設立獎勵制度。比如說,好好吃飯的孩子可以得到一朵小紅花,不剩飯的孩子會得到一顆小星星,這對幼小的孩子來說,不失為在班級上的榮光。所以,為了得到老師的認可,孩子大多會努力把飯菜吃完。
幼兒園裡沒有零食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幼兒園裡是沒有零食的。
就像這位題主,明明自身廚藝驚人,為何孩子還是更喜歡幼兒園的飯菜?那就是因為幼兒園裡沒有零食,孩子只能吃午飯。不像在家裡,打開冰箱就是小牛奶和兒童零食,零食吃多了,再豐盛的美食佳餚也沒興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