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HR發來的辭退通知,面試偽裝成「社交牛逼症」(以下簡稱「社牛」)的孫悅傻眼了。
剛畢業的孫悅,曾經面試了很多家公司,但屢次因為話太少、存在感太低而被面試官忽略,後來孫悅特意避開需要群面的工作,找了一家小公司,與面試官一對多交流,表現得跟平時判若兩人,當場收穫了面試官「敢闖敢為」的贊語。
當天晚上,孫悅就收到了offer。
然而,入職之後,在開放的社交環境下,孫悅「社交恐懼症」(以下簡稱 「社恐」)的真實性格逐漸暴露:一個人吃飯下班、每天跟同事的交談不超過5句、工作沒能及時溝通……讓領導大失所望。
5天的試崗後,孫悅被勸退。
和孫悅經歷相似,張蕾也是個被迫表演「社牛」的「社恐」年輕人。她在面試時侃侃而談,把面試官侃暈了,最終獲得了offer,薪資漲了20%。
然而,表演「社牛」的年輕人,隨著與同事交往深入,一般都很難偽裝到底。他們往往被老闆識破後辭退,即使沒有,也長期處於擔憂自己將被勸退的焦慮中——這幾乎是偽裝者的共同命運。
張蕾也沒能例外。收到offer以後,她的第一感覺不是開心,而是擔心。離正式入職的時間越近,張蕾的焦慮就越嚴重,「入職以後,老闆發現我並沒有面試中『表演』得那麼優秀,最後把我勸退怎麼辦?」
像孫悅和張蕾這樣,原本社恐,但為了面試成功,偽裝「社牛」的年輕人,在職場中為數不少。他們中的很多人很快就裝不下去,遭遇了職場失敗,也有一些人偽裝成功,在職場中勉力維持著「社牛」人設。
在職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王健,就是這樣一個一直裝「社牛」的老社恐。無論什麼場合,王健都可以表現得非常「社牛」,然而,只有他自己才知道,那個員工面前親和力十足的上司、領導跟前嘴跟抹了蜜似的下屬,其實是個晚上回家必須一個人獨處好幾個小時、不許任何人打擾的資深老「社恐」。
也有人選擇躺平,不再表演。儘管失去了兩個機會,但丁峰還是慶幸自己醒悟的早。27歲的產品經理丁峰為了進大廠管理層,面試時偽裝成「社牛」,成為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經歷過幾次失敗後,丁峰終於能夠坦然面對自己。「職場上還是不要表演,向面試官袒露真正的性格,找適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
道理人人知道,但人在「江湖」,難免身不由己。類似的「表演」,在職場上每天都在發生。
字母榜跟四位曾經在職場表演「社牛」的年輕人聊了聊。以下是他們的口述實錄。
我剛畢業時,面試過不少家公司。
從創業公司到網際網路大廠,卻都以失敗告終,尤其是幾次群面,我都因為話太少、存在感太低而被面試官忽略,成為面試現場的NPC,每次收到的都是「很遺憾你沒有通過面試」信息。
在這些面試中,我發現了一個經驗:那些外向健談的人,的確很容易在面試尤其是群面中留下好印象,像我們這些不會在面試官面前出風頭,臨場反應不強的類型,就很吃虧。
為此,我特意避開那些需要群面的工作,後來找到一家小公司,崗位是活動策劃,沒有群面,只有我和面試官幾個人,在一個封閉空間面對面談話。
對於社恐來說,這算是比較友好的面試方式,因為面試官自始至終只對著你一個人,這能讓我把注意力投入到聊天內容本身,而不是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面試官在問我為什麼選擇這份工作,我表現的特別自信,落落大方介紹自己大學的實習經歷,做過班委會成員、組織過班級活動等,強調自己能把這份工作做好。
無知者無畏,當面試官問我怎麼看待抗壓能力,我直接霸氣地回了一句,「我肯定會盡力做到最好,畢竟我還年輕,有困難就跟著姐姐你們多學習嘛!」跟平時那個不愛油嘴滑舌的我判若兩人。
最後面試官特別滿意,「我們公司就需要你這樣敢闖敢為的年輕血液!」,當天晚上回去就收到了offer,這算是我所有面試經歷中最順利的一次。
但入職就不一樣了,在開放的環境裡,我跟所有人都不熟,在需要跟人打交道的場合,我「社恐」的真實性格很難不被暴露:
早上跟領導偶遇,我張不開嘴,還是領導先跟我打招呼,入職第二天中午,組長請客吃飯,我被迫進行自我介紹,說得磕磕絆絆,感覺非常尷尬。下班同事們呼朋引伴,交流下班後去哪裡玩,我總是第一時間默默離開。
每天跟同事的交流不超過5句。如果我記得沒錯的話,入職後的第一次聚餐,應該是我來公司後說話最多的一次。
我一開始的工作是設計活動方案,某天領導臨時派給我一個任務,我也是習慣性自己直接做,沒跟領導溝通。
當天沒做完,我也沒有在公司加班,而是把工作帶回家晚上做,第二天早上把活動方案發給領導,過了半個小時,領導慢悠悠回了句「ok」,我頓時有了種不祥的預感。
果不其然,結束5天的試崗以後,我接到了HR的通知,告訴我試崗沒通過,原因是我不夠積極,不主動跟同事交流,與公司的期望差距過大,這對於我簡直是一個晴天霹靂。
這5天的工資只有200多塊錢,為了這點錢還要特地辦一張新的銀行卡,工資又要下個月才發,我乾脆直接放棄,5天等於白幹。
社恐人士偽裝成社交牛逼症,實在是太難了。
作為社恐,我最討厭的就是公司團建。
上家公司舉辦一次團建,老闆組織去泰國玩,因為不喜歡跟不熟的同事尬聊,我和另一位要好的女同事總是喜歡單獨行動。
有天晚上,老闆要組織唱K,同事們紛紛發送「收到」,我實在不喜歡KTV的吵鬧氣氛,就直接在群裡拒絕了。
結果老闆當天晚上就給我發了幾條微信,直接呵斥我沒有團隊意識,行事太過自我,這個毛病需要改。
估計那一次我給老闆留下了極其不好的印象,團建回來過了一周,我因為工作上出了一些紕漏,老闆找到我,因「能力不行」的理由把我勸退了。
到了我這個年齡,已經經歷過太多次面試,不再是職場小白,多少也能知道面試官喜歡什麼樣的人,以及怎麼回答能讓面試官滿意。
我在以後的面試中,就會刻意避開自己的短板,甚至美化它。當面試官問我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如何時,我列舉自己過去做過項目副組長,帶領團隊做過比較不錯的業績,又自賣自誇曾經做過的成績。
實際上我確實有過帶團隊的經歷,不過現實情況沒我說的那麼完美,項目的成績,不少都是我同事的功勞,但為了offer,我只能把功勞暫時都歸功於自己。
聽了我一頓「美化版」的自我介紹後,面試官果然露出了比較滿意的微笑。
工作久了,也能聽出職場的「潛臺詞」。當面試官接著問我對工資有什麼期望,又問我家住在哪裡時,我心知肚明,這是要錄取我的意思了。
果不其然,幾天以後我收到了offer,薪資比之前漲了20%,但我並沒有很開心。離正式入職的時間越近,我的焦慮越嚴重,害怕入職以後,老闆發現我並沒有面試中「表演」的那麼優秀,甚至還融不進集體,最後把我辭退怎麼辦?
「為了對付難纏的上司、客戶和下屬,硬生生逼出了社交牛逼症」
我一直是個資深的社恐患者,但我的同事們可不這樣想。
一切還是因為我表演的足夠好。
我是大廠的部門經理,有一段時間,我在的部門業績不太好,領導給我施壓之後,我自己每天九點鐘到公司,然後晚上十點鐘才走。
我的原則是,一定要讓自己的努力被人看見,只有看見的付出才是有意義的。
有時候與領導約飯,我會及時給自己」加戲「,用最平常的語氣,說自己最近又在敷什麼面膜,因為最近加班熬夜辛苦,在領導面前竭力展現出自己努力工作的樣子。
雖然工作上我對下屬非常嚴苛,但我並不想做一個只有負面印象的上司,我覺得大家只有先認可你這個人,才會聽你的指揮,直接說就是更容易找到「接盤俠」。
我要求下屬每天十點鐘以前打卡,為了讓同事能「開心」地幫我分擔任務,在狼性管理以後,我會時不時給同事買水果零食,組織聚餐,直接誇獎某個比較努力的同事,甚至把他誇到不好意思,拍一巴掌,再給個甜棗。
公司的年會、酒局、團建活動上,我永遠是最積極的一個,怕氣氛冷掉,我會主動誇女同事「你今天可真好看」;酒桌上跟領導敬酒,恭維幾句「領導辛苦了」、「多虧了領導提拔」,然後裝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樣子,哄得上級心花怒放,再順便吹一下自己的業績,領導不知道真實情況,反正也相信了。
在客戶面前,我也竭力表演「社交牛逼症」,把每位客戶當成自己親人一樣,我會提前預演跟客戶的百種對話場景,誇誇其談產品有多厲害,談一個項目之前,跟客戶信誓旦旦的保證業績,但實際什麼結果我自己心裡也沒底。
我的「社交牛逼症」都是迫於工作裝出來的。
我有一位領導,他才是真正的社交牛逼症、社交場的核心C位,可以輪軸轉參與各種活動,完全不嫌累。
而我不行,白天對著客戶、同事各種輸出,需要晚上回家獨處很長時間才算恢復精力,看看書,打會遊戲,這段時間不允許任何人打擾。
這一點,我的同事都不知道。
畢業後在某個創業公司肝了3年,一路做到部門小組長的地位,去年我想跳槽加薪,一個大廠的朋友說可以幫我內推。
我一直很想去大廠,聽朋友說他們公司正在招一個有經驗的主管。面試時,我使勁兒表現出很老練的樣子,對一個產品問題,我大談特談自己的見解,甚至因為「侃」的時間太長,面試官好幾次不得不打斷我。
因為我此前也有做面試官的經驗,甚至有幾次我都揪住了面試官,反問該情況下面試官應該如何應對。
我以為我表現的很好,沒想到最後居然失敗了。後來聽朋友透露,領導覺得我當時表現得有些自大,預計是個不好管的主兒,當場直接就給我pass了。
這也給我上了一課,「社交牛逼症」也不是隨時都好用的。
後來又有一次跳槽機會,有了經驗的我,決定這一次收起鋒芒,老老實實地跟著面試官的問題,問一句答一句,不搶話也不多說話。
結果還是被拒絕了,理由是覺得不夠有氣勢,給了管理崗offer恐怕難以服人。
有了這幾次失敗的經歷,我發現還是做自己最重要。
我的性格其實並不極端,既不是強大的社交牛逼症,也不是討厭與人打交道的社恐。職場上還是不要表演,向面試官袒露真正的性格,找適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