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志強,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廣州學者特聘教授。
來源:《法制與社會發展》2019年第6期。由於篇幅所限,刊物在此推送未加注釋版本,請廣大讀者前往本刊物網站下載全文閱讀。
人權與公法、私法以及公私交叉法的互構,體現在由各項具體權利構成的基本人權規範體系中。人權法的具體法理可以提煉為權力制約型法理、私權自治型法理與社會保障型法理。這些具體法理從法律權利的明文規定中推導出來,也需要在憲法和具體部門法中加以提煉。法理的內在邏輯決定了具體法理之上還有一般法理。從一般法律原則中可以揭示出人權運行的兩種結構模式:防禦權結構模式與合作權結構模式。這是人權在規範語境下的兩種典型運行樣態,也是人權法的一般法理。處理好防禦權與合作權的微妙關係,可以促進人權事業的更好發展。除具體法理、一般法理外,還存在最高維度、最根本性的普遍法理。人權法的普遍法理所要揭示的是人權法的「法理中的法理」和「元法理」,這種普遍法理就是人權法中「人的尊嚴」的規範內涵,其負載了人權法律規範體系的基礎價值原理,詮釋著人權法的「法之價值」與「法之美德」。
關鍵詞:人權法;具體法理;一般法理;普遍法理
張文顯教授的論文《法理:法理學的中心主題和法學的共同關注》自發表以來,在法學界引發了廣泛關注和深入探討。該文認為「法理」是法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中心主題,倡導部門法學者共同關注和研究「法理」。基於此種理論自覺,人權法學需要承襲法理學的問題意識,對人權法學中的法理予以重新梳理和反思。法理存在於法律規範之中,包含了「法之道理」、「法之原理」、「法之條理」、「法之公理」、「法之原則」、「法之美德」、「法之價值」等構成性內容,這表明「法理」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和廣泛論域的概念。此外,在不同維度和不同層面上,法理還構成了一個邏輯融貫的體系。有學者提出,根據「法理」的抽象程度、指涉廣狹及層次關係,可將其分為具體法理、一般法理和基本法理,即體現在法律部門和法律個案中的具體法理、統攝部門法領域的一般法理、整個法理體系的基礎法理,這三種類型的法理彼此密切關聯而又層次不同。也有學者認為,法理存在於法律明文、法律基礎和法律之上,法律明文中的法理指直接存在於制定法中的法律原則,法律基礎中的法理為立法意旨,而法律之上的法理為法律的效力基礎,通常以法理念稱之。
還有諸多觀點不再列舉。關於法理層次結構的分析,人權法不同於具體部門法,相較於其他法律,人權法規範體系更為隱蔽與分散,分析概括人權法法理的層次結構需要通曉人權規範與實在法體系之間的關係。具體來說,人權滲透於實在法體系之中,主要包括公法、私法、公私綜合法三大部分,它們賦予人權以規範屬性。首先,關於公法與私法的界分主要有利益說、意思說、主體說。綜合來看,公法關係屬於國家管理的範疇,其法律主體至少一方代表公權力機關;私法關係屬於公民、法人等平等主體之間的範疇。也就是說,公法涉及到公權利,比如憲法權利、刑事上受保護的權利、行政上受保護的權利等。私法涉及市民權利,比如債權、物權、親屬權等。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公域與私域的交互地帶越來越多,比如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等,它們涉及到公民的勞動權、福利權、社會救助權等。其次,人權融入法律之中,從道德人權轉化為法定人權,從而形成人權規範體系。
法制與社會發展論人權法的三種法理那麼,圍繞實在法體系,人權法的法理如何建構?本文擬從具體法理、一般法理、普遍法理三個維度來分析人權法的法理邏輯結構。在論證結構上,第一部分討論人權規範融入憲法及各部門法的具體法理。一方面,生存權、發展權、財產權、公民權、自由權等需要在憲法和具體部門法中落實與體現,比如,民法對公民產權的保護,也是保護作為人權的財產權利;刑事訴訟法對被追訴人辯護權的保護亦是保護作為人權的自由權。另一方面,具體法理也可以直接從法律明文規定中推導出來,也就是「條理」、「是理」、「器理」,其抽象程度較低。第二部分討論人權法的一般法理。在具體法理之上的一般法理以整個實然法體系為基準,重在揭示人權規範體系的一般性原理,而一般性原理需要在立法的一般性原則層面上提煉。立法原則有時明定於條文中,如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則;有時雖未明文規定,但仍作為法律實際適用的原則規範,如民法中的契約自由原則。本文認為,防禦權模式與合作權模式是人權在規範語境下兩種最典型的運行樣態,處理好防禦權與合作權的微妙關係能夠促進法定人權不斷轉化為實有人權。此兩種模式充分揭示了人權規範體系的背後機理,所以,本文將其提煉為人權法的一般法理。第三部分討論人權法的普遍法理。按邏輯層次,普遍法理高於具體法理和一般法理。法理是實在法條文的價值基礎,人權法法理必然要回應人權法的道德基礎,即「人之尊嚴」。
一、人權法的具體法理
人權與公法、私法和公私綜合法的互構體現為:由生存權、發展權、財產權、公民權、自由權等構成的基本人權體系融入實定法體系,下文以列表的方式具體論證。
(一)人權融入公法之具體法理
具體權利類權參見法律條文法理闡釋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民權《憲法》第三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每個成年公民都擁有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信仰自由權自由權《憲法》第三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人在信仰上都是自由的。辯護權自由權《刑事訴訟法》第十四條:「……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刑事訴訟應保證被告人充分爭辯;裁判者若只聽信一面之詞,即使裁判正確,也仍是錯誤的。通過表1對一些具體權利的梳理,可以看出,公法主要涉及公民的公權利和自由權,公民權的本質是作為政治人的公權利。不同於作為自然人、私人的私權利,也就是說,公民權或公權利的核心是政治權利,公民行使公權利可以監督和制約政府權力,推動政府權力的良性運行,從而維護社會整體的安全、秩序,為社會的個體和公眾謀福利。。自由權亦是最重要的人權之一,一方面表現為身體自由,不受非法侵害;另一方面則體現為精神和思想層面的自由。自由權具體表現為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批評與監督權、信仰自由權、言論自由權、結社權、遊行示威權、辯護權等,刑事訴訟的死刑覆核程序也體現出對生命權的保護和尊重等。因此,人權在公法中的具體法理,就是權力必須依正義而行使,而不得高於正義;法律約束國家權力;構建開放、陽光、透明的政府信息公開機制;保護公民的權利乃是政府之天職;放縱惡即是侵犯善;如果出現疑問,就應該優先選擇最寬容和仁慈的推定;個人的不便成全了公共利益,而個人損失則由公共利益進行補償;任何人都不能僅僅因為想犯罪就受到懲罰等。
(二)人權融入私法之具體法理
具體權利類權參見法律條文法理闡釋人格權人格權與人權的關係從根本上說是民法與憲法的關係,雖然分屬不同法域,但卻存在著緊密的雙向互動。這表現為:人格權擢升到更高效力層次,具有人權屬性;而人權在輸送價值的同時,也逐漸滲入其中。發展權《民法總則》第一百零九條:「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人格受到尊重乃是個人自由發展之前提。物權財產權《物權法》第四條:「……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土地承包經營權財產權《物權法》第一百二十五條:「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依法對其承包經營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佔有、使用、處分的權利。」只有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性才有利於維護公民的生產積極性。隨著國家減弱對經濟和社會領域的控制,侵害人權的主體從公權力變為公權力與私人權力並重。而為了順應這一變化,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條款正式寫入《憲法》,「尊重」與「保障」並重。這就要求,國家要同時履行消極義務和積極義務。尊重是國家的消極義務;促進和提供是國家的積極義務,指國家通過積極行為提供人們獲取資源的條件,並增強人們享有這種權利的能力;保護的義務是一種程序上的義務,指國家為人權受到的政府或私人的侵害提供救濟。因此,人權在私法上主要表現為財產權、發展權、自由權。財產權是生存權實現的物質條件,這需要保護公民的財產不受私人和政府的不法危害;個人發展權的核心內容是個人能力的充分開發與個性的自由發展,包括處事方式的自我選擇、人生目標的自我確立、思想創造的不受限制等。發展權的實現需要國家積極創設各種條件,並保護公民人格權不受侵害。故以上作為人權的財產權、發展權、自由權,在私法層面具體轉化和表現為產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債權、婚姻自由權、繼承自由權、著作財產權等具體權利。人權融入私法的具體法理包括:法律傾向於使財產流轉而不是積累;對於未出生之人,只要符合其利益,就認為他已經出生;公民不能自由處分自己的財產是不正義的;每個人的住宅都應該成為安全之地;侵犯著作權的應按權利人實際損失予以賠償;契約因當事人達成合意而具有法律效力;債不受地點限制,不論在什麼地方,債務人跑到哪裡,債就跟到哪裡;一個人不得同時有兩個妻子等。
(三)人權融入公私交叉領域的具體法理
具體權利類權參見法律條文法理闡釋社會保障權生存權《社會保險法》第二條:「國家建立各種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法律必須要保護弱者。勞動權生存權、發展權《勞動法》第二十六條:「……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是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勞動權是生存權、個人發展權實現的一般手段。公平交易權財產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信息對稱才能公平交易。人權融入公私交叉法律體系的主要體現為:生存權、財產權等基本人權具體轉化為勞動權、獲取物質幫助權、社會保障權、知情權、公平交易權、食品安全權等。生存權的現代內容還包括如下幾個方面:我國以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作為生存權的首要問題,西方國家則將之轉入福利政策;勞動權是實現生存權的一般手段;社會保障是其救濟方式。財產權權益的實現也需要國家積極創設市場條件,故在公私交叉法中,人權法具體法理包括:國家和社會對依靠自身努力難以滿足其生存基本需求的公民給予物質幫助和服務;社會救助應公開、公平、公正、及時;勞動者有權拒絕執行有風險的作業;未經專業培訓的勞動者不得上崗;非因本人意願中斷就業的可領取失業保險金;經營者應當表明真實名稱和標記;公共福利是最高的法律;法律的制定乃是以人民福祉為目的;任何人都不可預料風險事件的發生;人權是弱者的權利等等。
概念、思想、理論都是概括出來的,沒有概括,就沒有概念、思想、理論,法理也是概括出來的。就具體法理而言,其抽象程度較低,大都可以從制定法中直觀地認識到。這種特性其實和上述各表列舉出來的具體權利密切相關,具體權利是基本人權的進一步細分,需要利用法律條文的技術細節轉換至可操作的程度。從法理學的特性也可以看出具體法理的重要性,法理學是一門說理性技藝,這不僅表現為與專業法律學者討論或者辯駁以求真理,更重要的是,也面向社會普通公眾,將枯燥乏味的法條、冷冰冰的文字詮釋得生動、形象、精煉,讓一個普通人能夠直觀準確地理解法律。具體法理便具有此種功能,當然,本部分的梳理旨在引出一般法理和普遍法理。
二、人權法的一般法理
具體法理是在法律的明文規定中總結和提煉的,然而,法理的內在邏輯決定具體法理之上還有一般法理,這就要求澄明各法域的規範來源和規範運行的背後機理。一般法理和具體法理之間的關係是:一般法理是具體法理的抽象與概括,具體法理是圍繞一般法理所設定的理論安排。一般法理的提煉旨在整體把握人權實然規範體系的一般原理,揭示出在人權法秩序中具有規律性的一般運行模式。因此,人權法的一般法理需要在法律的一般原則層面加以提煉,也就是說,人權法一般法理蘊藏於各部門法的立法基本原則中。而這些立法基本原則,有時由法律明文表達,有時則未在法條文字上直接體現,尚須類型化的區分處理。
(一)一般法律原則的類型劃分
通過對公法、私法、公私交叉法的界分,我們發現公法中的一般原則主要體現在公權力的正當性,比如罪刑法定、法律保留、比例原則、法律監督、審判公開等。公法主要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和自由權,這類人權需要國家履行消極義務,而且要限制自身的權力。私法領域集中表現為產權神聖、人格平等、契約自由,表現為自願、平等、誠實守信、物權法定、物權正義、物權效率等原則,它們更強調對公民生存權、發展權以及財產權的保護。當然,社會法、經濟法也在人權實現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人權的這幾項重要權利並不是彼此分立、毫不相關的,而是相互聯結。生存權如果不以財產權為基礎,就無從談起;政治權、自由權又必須以生存權、發展權為前提,只有先滿足公民溫飽、培育精神素質,才能養成良性的公民社會,從而推動政治權利的實現。
第一,人權在公法中的權力制約型原則。公法關注公權力之間、公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的關係。這兩對核心範疇推動公法的制度變遷,「管理論」、「控權論」、「平衡論」都是為了尋找這二者之間的理想模式,從而更有效地保障公民權利。一般來說,立法機關要承擔消極義務,只有通過制定法律的方式,立法機關才可以對公民的基本權利作出限制,而且限制的理由必須是為了防止公共利益受到損害。行政機關不得違反法律保留原則,法律必須對行政行為作出明確的規定與授權;也不得違反比例原則,要符合行政行為的適當性、必要性、目的性。司法機關須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嚴格按照法定程序辦事,不得枉法裁判、濫用司法裁量權、違法進行司法強制。
第二,人權在私法中的私權自治型原則。私法的基本理念與價值主要體現為人格平等、產權神聖和契約自由等。人格平等是人類社會對自身構成的理想描述,也是人類作為整體所追求的目標。私法中的人格平等體現為主體在法律關係中處於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權利。所有權是所有人對物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並排除他人幹涉的權利。目前來看,在我國,絕對所有權尚未充分發展,而相對所有權與我國社會本位傳統相吻合,並由此獲得保持發展的正統合法理由。意思自由指個人依其意志自由形成私法上的權利義務,在合同中表現為合同自由,在婚姻中表現為婚姻自由,在遺囑中表現為遺囑自由。此為私法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則,旨在保護個人的自主決定及人格尊嚴。
第三,人權在公私綜合法中的社會保障型原則。公法、私法之外的第三法域,可稱之為公私綜合法,種類繁多,但在人權法視野下,主要指由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組成的社會法。嚴格的公私法區分界限並不總是那麼清晰,而是各法之間互相摻雜滲透。通常意義上的公私法界分用「交換正義」就可以得到澄清,然而,個人稟賦和社會地位的差異決定了要通過法律照顧弱勢群體,在「交換正義」之外還存在「分配正義」。這種法律關係必然要以一個超越平等主體的機關作為先決條件。比如,勞動法就屬於公私法交叉法,涉及到公民的社會救助權、平等就業權、職業選擇權等。
(二)一般法理的兩種模式
從一般法理推導來看,人權在公法上的權力制約型原則關涉公權的自身制約問題;人權在私法上的私權自治型原則關注的是私權自由問題,即要求國家公權力不得侵害到私人自由空間;人權在公私交叉法上的社會保障型原則可被視為私權自治的重要補充,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國家公權力得以正當介入私權範圍。這便揭示出了人權規範體系的原理,人權規範實際是調整公民與公民、公民與社會、公民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在公領域,當國家履行消極義務時,公民與國家之間呈現出一種防禦權結構模式。當國家履行積極義務時,公民與國家之間呈現出一種合作權模式。在私領域,私人履行消極義務時,私人之間也呈現出一種防禦權模式;履行積極義務時,呈現出一種合作權模式。而在第三法域,公民的勞動權、福利權、社會救助權則更加強調個人與社會的合作。
提煉出防禦權法理模式與合作權法理模式,旨在把握二者交互運行的微妙關係,以促進法定人權不斷地轉換為實有人權。因此,防禦權法理和合作權法理的關係集中體現為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三對範疇的區別與聯繫。
第一,個人與個人的關係。防禦權模式強調個人的競爭對抗,「適者生存」的邏輯走向極端就演變為社會達爾文主義。而且主體性哲學中的理性主義很大程度上是工具理性(算計能力),工具理性與人性「幽暗意識」「幽暗意識」一詞出自張灝。他以幽暗意識來概括人性中的貪婪、自私、罪惡;他認為,正是西方基督文明傳統對人性幽暗意識的關注構成了西方社會對權力的警覺,從而促進法治文明的演進。的人類學事實疊加起來,加劇了社會不平等現象。因而在私人關係上,人權實踐面臨的困境給理論和制度提出了難題。如果用規則來調整、制約,勢必侵犯公民的道德自治空間。共時性理論視域下的合作權模式則認為,社會個體除了持有各種異質的主觀目的外,總在不同內容、範圍和程度上分享著相同或相似的主觀目的和利益,這需要經由共同合作來實現。從「人性之善」角度的詮釋與闡發,能形成私人的自發合作品性。因此,這決定私法的制度選擇,首先是合作權,其次是防禦權。因此在私法關係中,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等可使私人之間平等對待、互相尊重、相互協商、相互建立信任,並使其具有主動、獨立、堅韌、寬容、負責任等一系列公民美德。
第二,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在防禦權模式中,個人與社會形成一種單向度關係,即個人權利優先於社會公共利益,社會集體利益服膺於個人利益,尤其在權益衝突中,個人權益往往具有不可置疑的優位性。這便導致社會利益的實質性空缺,而現代風險社會不只需要交換正義,還需要矯正正義。由此,合作權模式具有重要價值,在合作權模式中,個人與社會不再呈現出對立關係,而是交互關係,個人與社會的良性合作必將實現個人人權與集體人權的有機統合。
第三,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國家代表公權力。基於人性惡的前提假設,人性惡的屬性必然推導出權力之惡,所以,公法的方法是基於人性惡假設的方法,是這種方法的規則化、系統化衍生的體系。在個人與國家語境中,防禦權模式體現的個人主體性就要求限制國家公權力,正所謂「法無授權不可為」。比如,立法機關對公民權利的限制應遵循法律保留的方式,限制理由也僅是為了防止公共利益受到侵害;行政機關不得違反比例原則;司法機關不能枉法裁判和濫用司法裁量權 關於國家消極義務的內容,張翔認為無法從正面去說明國家機關的不作為,我們只能從反面,即國家機關對基本權利「侵害」的角度去界定國家機關的具體義務。當然,個人與國家之間也不是對抗關係,公民公權利的實現需要國家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私權受到侵害也需要國家予以充分救濟。故從國家履行積極義務的角度,還可以闡發出個人與國家的合作性。所以在此種關係下,防禦權是人權主體針對國家公權力的否定性權利,是人權的原始形態;合作權則是人權主體配合公權力的肯定性權利,要求國家在履行義務時提供條件,因此是人權的派生形態。
概括來說,防禦權法理強調個體之間、個體與社會、個體與國家的對立和排除。合作權法理則強調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個體與國家的協商和合作。須指出的是,這並非說兩種法理之間存在優劣之分,也絕非認為某一種法理就是濟世良方,關鍵在於如何使法律制度處理好防禦權與合作權的辯證關係,從而使法定人權不斷地轉化為實有人權。
(三)一般法理的哲學基礎
運用哲學的方法就是運用理論思維或邏輯思維的方法,通過高度抽象和概括以窮究事物或問題的根本和底蘊,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因此,本文力求上升至法哲學高度,來觀察和分析防禦權法理和合作權法理的解釋性理由。
其一,防禦權法理與主體性哲學。防禦權發端於西方主體性人權思想的建立,主體性哲學形成於近代西方社會,在產生時就表現出與西方傳統社會君權、神權和特權的對立。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形成了個人獨立、人性平等、權利等觀念,這些觀念為主體性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伴隨著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發生,西方形成了大陸唯理主義傳統與盎格魯-撒克遜經驗主義傳統。大陸唯理主義傳統崇尚人的理性認知能力,比如唯理主義的奠基者笛卡爾認為,採取數學方法,講究論證邏輯並建立形上學體系就能夠把握事物的真理。由此形成了一種「本體—自然」的主客體關係,這是主體性原則的開端。理性主義傳統延續至德國形成了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其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不斷強調人的理性能力、事物的因果關係。而經驗派由培根開創,並經霍布斯、洛克、貝克萊、休謨發揚光大。貝克萊和休謨更把經驗論推向極端,走入主觀唯心主義,只承認我們在感性中接受的知識。尤其是休謨在與獨斷論者辯論的過程中,提出了關於因果律的論證。康德對休謨的回應,標誌著主體性哲學最終確立,不從理論理性的角度去「發現」自然法,而是從實踐理性去「建構」自然法。這就是康德在認識論裡的一個「哥白尼式的革命」,他把主體和客體觀念作了一個顛倒,不是主體符合客體,而是主體建立起客體,客體符合主體。因此,人具有道德立法的能力,每個人都有內在地要求感性的自我服從理性的自我的權利,把它運用於「外在的自我」,則產生私法意義上的主觀權利。再通過社會契約的視角,道德主體以公民身份聯結起來而形成一個法律共同體,這便使人具有私人自主和公共自主的雙重屬性。參見注。綜合來看,主體性理論倡導個人的自主性,強調個人自由意志的實現,強調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強調個人要排除個人、社會和國家等外在因素的幹擾。
其二,合作權法理與共識性哲學。主體性導致了自然與精神、感性與知性、知性與理性、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判斷力和想像力、自我與非我、有限與無限、知識與信仰等在哲學上的對峙。至後形上學時代,一切進入反思之流。面對現代性的危機和後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哈貝馬斯仍然不斷強調必須堅持現代性,但重建現代性的策略在於摒棄主體性哲學範式。而主體間性理論的興起,則是對個人主義、防禦主義、對抗主義內在缺陷的彌補。最初,胡塞爾的先驗性主體間性理論認為,如果客觀世界和複雜性主體是一同被奠基的,那麼在最終構造層次上,主體間處於一種本質的相合中。而哈貝馬斯卻指出了胡塞爾方案的缺陷,認為其沒有採取普遍語言學的進路,導致了意識現象學無法實現主體間交流的目的。因而從社會交往來看,人權蘊含在交往行為中,人權在社會中的確立則是交往理性運用的結果。在交往行為中,單個主體與其他主體相互協調,主體間性、共識性代替了主體性,從而「克服了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兩難」。在交往行為中,不再以目的理性作為根本出發點,人們的主觀訴求、具體願望、審美旨趣都在多元的交互關係中得到充分體現。這就是說,私人權利不是一種競爭、敵對關係,而是主體之間在交往互動中得到承認的權利。客觀法律秩序就是從這種相互關切、相互尊重的協商過程中演繹出來的。換言之,客觀法與主觀權利都是「同源地」產生的,它們都源於主體間的彼此協作與溝通、相互承認與關懷。所以,共識性哲學消解了主客體的二元對立關係,倡導主客體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從來沒有人可以理性地只把事實看作為任何事物給出的理由,必須一直存在一個『可評價的理由』」。對一般法理進行哲學層面論證的功能即在於此,思考人權法一般法理的哲學基礎能夠更為深刻地理解繁雜的人權規範體系的構造與邏輯。值得指出的是,尋找法理概念,需要區分描述性法律理論和規範性法律理論。前者試圖解釋實在法體系是什麼,是關於事實的理論;後者則關注法律應該是什麼,是關於價值的理論。關於描述性法律理論和規範性法律理論的探討。也就是說,前述關於人權法一般法理的討論基於實然法體系,是一種對法律一般原理的解釋性分析。規範性理論是一種價值性的思考,規範性論證帶來的後果是:要麼因為深入證明而使應然價值得以鞏固和加強,要麼認識到應然價值與事實存在距離。但無論如何,以上兩種情況對於人權法體系都是好的,而第三部分關於人權法普遍法理的論述正是對此進行的探討。
按人權法法理的邏輯層次,普遍法理超越具體法理、一般法理而形成具有最高維度、最根本性的法理。具體法理由條文析出,一般法理是以整個實定法為對象而闡明其背後的理論基礎。一般法理所提煉出來的防禦權模式與合作權模式,旨在把握二者關係,從而使法定人權不斷轉化為實有人權。究其根源,基本人權體系實際上全都指向「人的尊嚴」。因此,普遍法理揭示人權法的「法理中的法理」,即作為「法源」和道德人權核心的「人的尊嚴」的內涵,並詮釋這一命題如何作為基礎價值原理而支撐人權法律體系的構建。綜上所述,人權法有三種法理,即具體法理、一般法理、普遍法理。具體法理來源於法律明文規定,其抽象層次低、可適用性強,與個人具體權利關係緊密。一般法理在於闡明法律機理,即按一般法律原則探求人權法的一般運行模式,防禦權法理模式與合作權法理模式的提煉能夠較大限度地解釋實在法體系的繁蕪現象。普遍法理則在法律之上,體現著「正法」思想。世界並非當下現存事物的簡單羅列,其實同時包含著「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維度,現在是過去的未來,也是未來的當下,未來的因素通過「預期」的方式介入到當下世界的建構中。我們從具體規範追問至「人的尊嚴」層次,旨在從當下的維度反思過去的人權實踐,為未來改良人權現實提供新的思路。在這一過程中,人權實踐境遇也越來越清晰——人權同時具備了政治屬性和法律屬性。關於人權的烏託邦構想在社會現實圖景中也因無法實現而失去了目標,我們心存疑慮,到底是人享有權利,還是權利塑造了人?如果是權利塑造了人,為何在權利爆炸的時代,人們在權利中收穫的快樂卻微乎其微?這便導致重回傳統人權進路,然而傳統進路亦沒有提供充分的論據證明道德人權的存在。因此,我們需要超越西方人權標準的理論來重新解釋人權概念。這種理論必須跨越普遍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的鴻溝,以尋求一種最低限度的共識。
在後形上學視域下,對笛卡爾、康德以來主體性理論的解構以及從主體性走向主體間性的過程是否已經為我們提供了解決方案?現在仍無法給出答案,關係性人權理論從反思人權現實而來,也必經人權現實檢驗。有學者提出,法理學思維是一種普遍性思維、一種理想思維、一種求真思維、一種辯證思維、一種綜合思維等。筆者認為,還應加上一種反思性思維。這種反思不僅僅來源於純粹理性的推理和演繹,更重要的還在於從法治實踐中反思理論。沒有任何一種人為建構的理論是完美無缺的,作為有限理性的人只能從現實生活中不斷反思,才能使理論之樹常青。就此而言,提出問題,而非提供對策,或是本文的旨趣所在。
《法制與社會發展》2019年第1期目錄摘要
《法制與社會發展》2019年第2期目錄摘要
《法制與社會發展》2019年第3期目錄摘要
《法制與社會發展》2019年第4期目錄摘要
《法制與社會發展》2019年第5期目錄摘要
《法制與社會發展》2019年第6期目錄摘要
http://fzyshfz.paperon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