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21日6時訊(楊翔然) 為了推動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工信部開啟了為期一個月的《關於修改<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的決定(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雙積分」新版修正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10月11日,《雙積分政策》修改意見稿正式結束。具體來看,此次發布的《雙積分政策》修改意見稿主要調整了7項內容,其中給予低油耗車核算優惠、放寬小規模企業核算要求尤其引人關注。此外,甲醇汽車被納入新能源汽車同樣值得一提;那麼,「新版雙積分修正案」的落地能為甲醇汽車市場化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嗎?
根據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的預計,到2030年,我國內燃動力仍將佔據汽車總保有量的75%左右。同時,傳統燃油車的節能潛力超過30%。在一些業內專家看來,從汽車工業整體考慮,面對環境保護的壓力,新能源汽車並非唯一選項,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兩手抓」才是環境問題的解決之道。在「國際甲醇汽車及甲醇燃料應用大會」上,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提到「用甲醇做燃料,可以大幅度減少石油和天然氣對外進口的依賴;實現煤炭產業資源綜合利用;還有利於創建一個新興的甲醇燃料製備、儲備、輸配送、應用的新興產業」。
據悉,作為車用替代燃料,甲醇具有低碳、氧含量高、辛烷值高的特性,有利於充分燃燒,可有效提升發動機功率。實際上,甲醇作為汽油、柴油的替代燃料,近幾年才被廣泛熟知。但我國研究甲醇汽車研發和應用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經過40餘年的研發,目前自主品牌已經掌握了整個甲醇的生產技術、生產工藝和相關裝備的製造。例如,吉利汽車、陝重汽、宇通汽車、一汽靖燁等一批汽車和發動機製造企業已擁有甲醇汽車專有技術,同時解決了甲醇燃料存在的腐蝕性、冷啟動、溶脹性等關鍵技術問題,具備了甲醇汽車自主開發能力。
儘管甲醇燃料在我國無論是生產、應用都有很好的基礎,但在實際推廣應用中還存在諸多挑戰,尤其在產業鏈配套上仍有較大不足。與氫燃料電池汽車一樣,甲醇汽車也面臨加注站「拖後腿」的境遇。林嘯虎坦言,加醇站建設和甲醇汽車推廣正如「先有雞和先有蛋」的問題。目前,除了試點城市建有甲醇加注站外,其他地區主要依靠物流企業、甲醇生產企業以及車企自己建設甲醇站,缺乏國家統一標準。此外,受制於煤炭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甲醇多分布在西北等富煤地區,所以資源的運輸和供應鏈配套還有待加強。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新版雙積分修正案」發布前,甲醇汽車已經迎來了關鍵的「政策利好」。今年3月,「工信部聯節〔2019〕61號」文件正式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等8個部委,聯合發布《關於在部分地區開展甲醇汽車應用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推動甲醇汽車應用,實現車用燃料多元化,保障能源安全。其中,在山西、陝西、貴州、甘肅等資源稟賦條件較好且具有甲醇汽車運行經驗的地區,加快M100甲醇汽車應用。自此,甲醇汽車拉開了發展的另一個「序幕」。
汽車渝評
我國的甲醇產能已近億噸,甲醇產能和產量佔世界的一半以上。將甲醇作為燃料推廣應用,符合我國的能源結構,有助於形成發展多元化能源體系的同時,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不過,加快甲醇汽車的市場化仍需要政府、企業、上下遊產業鏈的多方努力。例如,以一個企業之力推動整個國家能源結構的變化,以及國家能源輸送方式的變化,輸送儲存生產等等方式的變化,是很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