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快受不了了,孩子才上一年級就被班上學霸逼進了補習班。」南京一所名小的家長吳女士給本報熱線打來電話,對新升任的小學一年級家長工作表示苦不堪言。「沒想到現在有些小學生那麼可怕,竟然一年級學到了三年級的內容,這不把其他家長給焦慮死了。」對於吳女士的遭遇,揚子晚報記者日前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南京小學生校外「加餐」已經成風,小學外「第二課堂」愈演愈烈,不少家長「痛並無奈著」。
小學生家長痛訴「學霸」 「學霸」硬把我孩子逼進補習班 遭遇學霸:一年級學生在學三年級課本「給孩子報興趣班,我們說實話也很糾結。」吳女士的兒子正在南京一所知名小學讀一年級。已經到了下學期,但孩子的表現比起班級裡的「學霸」來說,差距顯得很明顯。為了讓孩子縮小學業上的差距,下學期剛開學的時候,吳女士給兒子報了數學和英語班。兩個班一上,兒子雙休日四個半天,立馬少了一半。「別說孩子了,我們成年人也覺得累,但是沒辦法。」原來,雖然才小學一年級,但班級裡的「學霸」們已經開始「顯露崢嶸」。吳女士告訴記者,兒子班上一個「學霸」的語文課本上的字早就全認識了,而且能把所有課文都背下來。據說,她的數學和語文都已經學習到小學三年級的內容了。「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特別震驚,感覺兒子和『學霸』們的差距真是很明顯。」吳女士擔憂地說。
兒子受挫:媽媽,是不是我太笨了據介紹,在孩子上小學之前,吳女士一直推崇「快樂童年」的觀念。從出生到上幼兒園,周圍的孩子上早教班、學拼音、學珠心算、上英語課等等,吳女士都不動心。「那個時候覺得孩子太小,這些知識不用那麼早學,經常出去長見識、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更重要。」正是如此,在上小學的時候,孩子的數學運算僅僅是幼兒園教的10以內的加減法,拼音也基本是「空白」。但是上了一年級之後,吳女士原本「淡定」的情緒逐步被「瓦解」。「第一學期開學後,我明顯感覺到孩子有點跟不上了。兒子10以內的加減法還算不利索,班級裡其他的孩子20以內加減法都很熟練了;拼音很多孩子都已經學完了,兒子每天學的都『磕巴』。看到別的孩子學得都很容易,兒子好幾次都問我,是不是自己太笨了。每當這個時候,我覺得特別無奈。」吳女士說,除了讓孩子感覺到「不自信」,每次考試成績也讓孩子和自己「抓狂」。「為了讓孩子追上『大部隊』,我和他爸爸每天回家都會輔導他寫家庭作業,就這樣他每次的成績頂多也就是中等。有好幾次,遇到一些『彎彎繞』的考題,他的成績還會排在後面。」為此,學校老師也找她談過話,認為他們對孩子「不夠上心」,孩子在班級裡的成績「不理想」。「當時覺得很委屈,但是老師這樣說也對,畢竟成績擺在那裡。」吳女士說。
糾結心理:心疼孩子但更怕孩子「落後」在幾次和班級其他家長聊天的過程中,吳女士越來越「坐不住」了。「兒子平時頂多也就是在家做做練習題。但是我現在才知道,雙休日班上基本上每個孩子都要上不同的補習班。」吳女士告訴記者說,比如英語、數學思維、看圖寫話、書法……有的孩子甚至周一到周五晚上還要上課。而這些家長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別的孩子都在學,你不學就落後」。
下學期剛開始,吳女士終於在其他家長的「忠告」下,給兒子報了數學和英語補習班。看到兒子忙碌的樣子,吳女士也不忍心,「我問過孩子幾次,這兩個興趣班如果不想上我們就不上,但是兒子每次都堅持要上,因為他也不想被班上同學看不起。」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給孩子報補習班的家長都處於這樣的「矛盾」狀態,一方面,心疼孩子太忙,沒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更希望孩子也能像班上學霸那樣,學習成績優異。「雖說現在是小學一年級,但是基礎萬一沒打好,想要在中高年級追上其他孩子就更難了,差距會更大。而且,孩子成績跟不上,這對自信心、三好生評選等都會有直接的關係。」在採訪中,不少一年級家長表示,堅持了多年的教育理念,在進入小學後無奈「倒戈」。
學霸家長自述 當精英必須要付出更多 小學五年級的孩子 英語達初三水平吳女士遭遇學霸的故事,讓她徹底改變了原本的教育理念。而學霸的家長,究竟為何如此未雨綢繆呢?
劉先生的兒子在南京鼓樓區一所小學上五年級,成績優異,堪稱「學霸」。「我們家從幼兒園開始就是一天一張數學口算題。」說起兒子的教育經,劉爸爸侃侃而談。「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就打算給他最好的教育,這中間,我們做家長的也確實付出了相當多。我總是給他找最好的老師,一個暑假5萬塊錢的補習費也在所不惜。」劉先生告訴記者,雖然自己家境殷實,但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和愛人就教導兒子要努力學習,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出人頭地。幸運的是,兒子很聽話,也很聰明,按照劉先生設計的道路一步一步的前進。劉先生的做法受到很多身邊家長的追捧,一群望子成龍的家長紛紛向他討教,大家一起「團課」,目的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劉先生透露道,每一屆學生都會有一群學業超前的「學霸」,而「學霸」之間既是高手過招,也很惺惺相惜,因為大家志同道合。「就拿小學階段的『種子選手』來說,語文、數學和外語都是要加餐的,尤其是數學和外語,很多人都是超前學。比如南京有一批孩子學新概念,在小學結束的時候,英語已經能達到初三學生的課內水平。而一些人學奧數和信息學,也都進步很快。有的孩子甚至都已經接觸到高等數學的知識。這些孩子,在學科學習上都努力比別人學得更早、學得更深。」
定位精英教育 讓孩子「勝人一籌」超前、加深的學習,對低年齡的孩子來說,總之是加重了負擔,至於為什麼要讓孩子學得這麼用功,劉先生有自己的一番理解:關鍵是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的定位,有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和期望不高,只要跟得上就行了,而有些家長對孩子實施的就是精英教育,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勝人一籌」。抱著這樣的目標,家長勢必在對孩子的要求和方法上是不一樣的。比如學校的義務教育,目的是「讓最後一名學生都聽懂」,而對一些想在「第一方陣」的孩子來說,必須要通過課外的學習去提高。「不過,想當精英,是必須要付出很多的。」
本報記者調查
一條扼殺「童年」的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學校不加壓家長加,「第二課堂」愈演愈烈「如果大家都在散步,一起看成長途中的風景,這該多美好。可是,正是有一群人先跑了起來,誰都不甘心輸在起跑線上,所以變得大家都跑了起來,然後氣喘籲籲,苦不堪言。」採訪中,一位家長的心理代表了很多家長的無奈。
採訪中,記者發現,「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口號幾乎騙了一代家長!「中國的家長對孩子的付出真是不惜代價。現在學校講減負、講素質教育,但是放了學,很多家長都在忙著給孩子加餐。這些家長有些是領頭的,更多的是從眾心理,擔心別人家的孩子學了,自己家的孩子沒學會落後。」採訪中,南京遊府西街小學萬代紅校長告訴記者,遊小一直秉承的是素質教育,學校活動很多,不給孩子太多學習任務。但是即使學校這樣倡導,仍然會有一些家長在外面的培訓機構去上課,而且還讓其他的家長心裡不淡定。「我個人認為,家長要關注的重點不應該是學生的學業,對小學生而言,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對他的一生都很重要。過早地去透支孩子,讓孩子背上沉重的學業負擔,往往是得不償失。」
「過來人」經驗讓很多家長「未雨綢繆」「真應該給主管部門領導看一看,在學校教育之外,活躍著那麼多強大的培訓機構。」採訪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小學校長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家長,學校之外給孩子開闢了「第二課堂」,正兒八經地去上課,有的家長還跟著孩子一起到培訓機構去聽課。甚至更為可怕的是,為了給孩子輔導奧數,一些家長把早就丟下的數學竟然又重拾起來研究,搞得苦不堪言。
「沒有辦法,家長圈裡也流傳著很多『過來人』的經驗,如果不早點給孩子搞起來,到小升初的時候就會後悔莫及。」採訪中,一位小學六年級家長告訴記者,自己的孩子從三年級開始就已經在外上課,到了五年級開始,就奔著拿競賽獎,因為就指望著靠這些獎項去敲開初中名校的大門。
「教育的方式跟家長的教育理念很有關係,有的家長認為狠抓沒有必要,而有的家長則內心沒法抵抗,很容易就從眾。」丁家橋小學主管教學的王校長告訴記者,比如現在外面,幼兒園不學拼音,外面辦班就是教拼音;現在引導奧數不是適合每個孩子學的,但是還有那麼多家長前赴後繼。「可見,複雜的社會環境和現存的招生及用人制度也讓家長變得很難淡定。到了高年級,迫於升學的壓力,家長甚至和老師都會變得越來越焦慮。其實,每個孩子並不一樣,家長還是要好好調整一下心態,功利化的學習對孩子的長遠發展並不好。」
學得多一定好嗎 太多補課讓孩子應接不暇 自主學習能力被扼殺提前學的孩子、學得多的孩子,就一定走得更遠嗎?答案並非這樣。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儘管很多經過「加料」的孩子在短期內會存在領先的現象,但是走得遠的優秀學生,有一個共同的特質—超強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得好的孩子有一點可以肯定,一定是習慣好,基礎打得實。」金陵中學河西分校校長王軍表示,家長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成長,尋找自己孩子的特長,發展孩子的特長,而不應該將孩子的業餘變成「第二課堂」,把「補課」當做對孩子負責。「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否起到促進作用,應該先了解這個家庭教育是否與學校教育配合好,好的配合會起到促進作用,因為家庭教育並不是專業的,與學校的方法不同。」
王軍告訴記者,「在他看來,不存在提前學就比後來學的孩子發展好的必然。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城市裡的孩子往往比農村的孩子學的早,付出的多,但是農村的孩子並不一定比城市的孩子學習差,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一個孩子坐下來有沒有學習的習慣、有沒有學習的興趣,這點很重要。孩子上課上得太多,他們的依賴性就強,終於會有一天,會遇到學習的瓶頸難以逾越。問題的關鍵,就是在這種長期的灌輸式學習中,孩子喪失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其實,最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讓孩子完成課內的學習任務,著重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家長要做的,只是『配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