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論文寫作的四個要點
要點一:恰當的選題
選題是撰寫教學論文關鍵的一步。所謂選題,顧名思義,就是選擇教學論文的論題,即在寫論文之前,選擇確定所要研究論證的問題。「題好文一半」是很多作者寫作經驗的總結,因為確立一個好的題目,就可能寫出一篇好論文;相反,論題選得不好,不僅會為收集整理材料、提煉論點、安排文章的結構和動筆寫作帶來一系列的困難,而且會造成半途而廢,即使勉強完成寫作,質量也堪憂。正確而又合適的選題,對撰寫論文具有重要意義。選題立意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確定論題的內容和方向
撰寫教學論文應該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出發,總結自己成功運用教育技術,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的案例,總結其中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即結合本專業的教學實踐,找出當前教學上的問題,然後在改革實踐過程中細緻地觀察、分析、比較、評論,把有關的知識都積累下來,到了一定的時候,改革效果就顯示出來了,經驗也能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了。這樣結合教學進行選題、研究並撰文,可以使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理論反過來又可以指導實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論題的大小應適宜
題目的大小要根據自己理論水平的高低、專業知識的深厚與否、研究能力的高低等主觀條件而定。同時也要依據當地教育水平、教育資料的訂閱及收藏情況等客觀條件,量力而行。在不少人的潛意識裡,似乎題目越大,論文的分量就越重,或者說就越像論文。一般來說,題目宜小不宜大。題目太大,論點過多,內容龐雜,不好駕馭,容易使之空泛、湮沒重點和中心,更容易顧此失彼,首尾脫節。與其空泛地議論一大堆問題,不如較深入地論證、闡明一兩個主要問題。論題研究的範圍小,可以研究得深入透徹,有獨到的見解,那麼這篇論文就有一定分量。當然,題目的大小也不是絕對的,大題可以小作,小題可以大作,關鍵還在於如何確定具體的論證角度。
(三)論題要有創新
撰寫教學論文,選題前要了解論題的研究動向與前沿,避免盲目性。要明晰哪些問題即將成為教學的熱點,哪些做法可以解決大家公認的難點,先進行教學實驗,取得經驗體會,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再將問題提高到理性上來認識,總結出幾點有價值的規律性的東西,在此基礎上再立意選題。選題要敢於創新,敢於標新立異,力求有一定新意。提倡敢於創新,並不是說凡是別人涉及的領域或問題都不能寫,換一個角度,換一個層次,照樣可以取得新的研究成果,這也應該屬於創新的範圍。當前,各學科教學研究的主攻方向是破除傳統的封閉型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諸如大面積提高各學科教學質量,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發展後進生的智能,討論改編新教材,建立新的教學體系,探討各學科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分析計算機多媒體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應用,闡述如何提高各學科教師的素質等均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要點二:合理的論點
確立論點,是教學論文寫作的關鍵。論文的論點是在對材料的分析、研究中產生的。論點的形成,就是對材料進行整理、分析、概括、提煉的過程。要確立一個明確的觀點,並且力求正確、有新意、有理有據,這是寫好教學論文的基本前提。撰寫者在確立論點的時候應注意:
(一)論點的正確性
論點應該從實際材料中提煉出來,做到正確和鮮明。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要表明作者的態度;提出的看法要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實際;確立的論點要揭示事物的本質。論點的說服力根植於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而這又取決於作者的立場、觀點、態度、方法是否正確,如果論點本身不正確,甚至是荒謬的,那麼再怎麼論證也不能說服人。因此,論點正確是議論文最起碼的要求。
(二)論點的鮮明性
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要非常鮮明,不能模稜兩可,含混不清。對於文章寫作,多次強調要力戒「概括不明」、「判斷不恰當」。而有些論文的中心論點提煉不夠,沒有把問題的實質想清楚,抽象概括也不準確,造成觀點含糊不清,似是而非,似有若無。
(三)論點的新穎性
科學研究就是要不斷開拓新的領域、新的途徑,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從而推動科學文化的不斷發展。因此,作為反映科研成果的教學論文,必須有新穎性和創造性,提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論、新的見解,有獨創性。而在教學論文中,有些文章重複別人已經談過的東西,人云亦云,亦步亦趨,「吃別人嚼過的饅頭」,沒有個人創見,沒有新角度、新材料。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作者不注意閱讀文獻資料,研究信息掌握不足,研究的問題是別人已研究或解決了的,或者是由於寫作者對某問題缺乏鑽研精神,沒有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要點三:清晰的寫作思路
教學論文的寫作,我們一般要先擬好一個寫作提綱,然後撰寫初稿,通過反覆修改,最後定稿,從而保證教學論文寫作思路的清晰和流暢。
(一)擬定提綱
寫好論文的一個很大障礙是條理不清。為了防止出現這種問題,在寫作之前應列出論文的提綱。擬定提綱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全局觀,從整體出發,檢驗每一個細節所佔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展現相互間的邏輯聯繫是否得當;各個部分之間的比例是否和諧;每一個部分、每一環節是否都是為全局所需要,是否絲絲入扣,配合默契,是否都能為主題服務,等等。擬定提綱要把握「先粗後細、先大後小」的原則,在寫作過程中還可以修改和完善提綱,但不能沒有。即便暫時沒有形成文字的提綱,也要有個「腹稿」。
(二)撰寫初稿
提綱只是論文的大致輪廓,不可能對每一細節都考慮周密完善,因而可以先寫一個初稿。選擇適當的時間和地點,使自己不受幹擾地一連工作幾個小時,儘快地根據提綱寫完初稿。即使論文不是很長,也應力求初稿一次寫成,這樣的論文讀起來有一氣呵成之感。有了它,很可能發現原來提綱中某些設想有不恰當之處,這時就應加以調整或修改。對於有錯誤的論點、論據,或發現新的論點、論據,還應及時抽掉與增補,使之逐步完善。撰寫初稿是填充提綱框架的過程,是論文寫作成敗關鍵的一環。因此,撰寫初稿要做到表述清楚、有理有據、結構嚴謹。
(三)反覆修改
完成初稿以後,可以放一放,等頭腦冷靜後再來審看和修訂,也可把自己的初稿送請同行老師徵求意見。通過這一環節,可以看出寫作意圖是否表達清楚,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是否準確、明確,材料用得是否恰當,論據是否有說服力,材料的安排與論證是否有邏輯效果,大小段落的結構是否完整、銜接自然,句子詞語是否正確妥當,文章是否合乎規範。這樣反覆推敲、精心修改,一能防止疏漏,二能充實提高,從而使文章恰如其分地表述自己的教學研究成果。修改的範圍可大可小,在內容上包括:修改觀點,修改材料。在形式上包括:修改結構,修改語言。
要點四:理論水平要提升
教師在撰寫教學論文時,最大的困難是如何把經驗上升為理論。教師一般都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如何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來進行理論探索,如何把自己的寶貴經驗總結提煉為一篇優秀論文,總是感到困難重重,無從下手。那麼,要提高教學論文中理論的含金量,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就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
(一)培養理論思考習慣
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不能脫離理論的指導,反而需要結合實踐發展提供的大量事實,進行理論探索。若缺少理論探索,教育研究就無法得到發展,因為理論來自實踐。教師要結合日常工作進行理論探索,不斷增強理論成分和思考的深度,慢慢磨練出理論思考的好習慣。「教學反思」是結合日常工作進行思考的最現成的方法。
有些教師認為,「工作都做不完,哪還有時間去反思」。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沒有反思好像節約了時間,實際上教學沒有改進,只能簡單地重複昨天的錯誤,造成「惡性循環」。如果教師進行教學反思,一次比一次有質的提高,就能形成「良性循環」,更重要的是教師在這種循環的過程中能養成寶貴的思考習慣。理論思考需要有理論素養和豐富的知識來支撐,而這些要靠長期的培養和日常的積累。教師作為教育實踐者,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只有學習理論才能完成教育改革的試驗研究。
(二)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
撰寫教學論文必須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教學論文在選題和觀點上必須注重聯繫科研教學的實際,密切注視科研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人們只有深入到實際問題中,同客觀事物廣泛接觸,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後運用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對這些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製作,才能從中發現既有現實意義又適合自己研究的新課題。在科研教學實踐中,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層出不窮,需要研究的問題方方面面,只要我們對現實問題有濃厚的興趣和高度的敏感性,善於捕捉那些生動而具有典型性的現實材料,通過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就能從中引出有利於科研教學的規律性認識,提高教學論文的價值。
教育教學論文的寫作要按要求寫,這是最基本的一點。其次教師就要在遵守寫作要求的基礎上,學會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點對所述論題進行合理分析,讓論點明確,論證充分,邏輯嚴密,才可以使得論文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創新能力,從而提升論文總體質量。
本文來源:網絡資源
☞點擊加入課題論文群免費諮詢>>
☞獲取一對一課題論文指導服務>>
好書推薦(點擊即可直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