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論文寫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從選題構思到行文定稿,是一個從無到有、變虛為實的教研思維物化顯現的過程。而最終承載起一篇論文的,是文字(有時還會配以圖示)。唯有基於得當的文字進行表述,作者的本源意圖才有可能充分展露,文章的內涵張力才有可能得以顯現。
可見,教學論文寫作中的文字表述是極其重要的。本文試著梳理當前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論文寫作在文字表述方面存在的四大問題,進而提出改進建議,以饗讀者。
問題一:言意不符,文章「糊」了!
很多老師感嘆,自己寫論文時常會陷入詞不達意的尷尬。其實,一線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智慧,也不缺乏論文寫作所需的理性思考。然而,一旦開始寫作,由於語言文字修養的相對匱乏,行文總似擠牙膏。好不容易「擠」出一些詞句來,又總覺得與自己原本想要表達的意思存在落差,由此導致「言意脫節」的現象。如果此類現象過多,文章表達的清晰度便會降低,從而使讀者萌生糊塗感。
例如,有位教師撰寫《附加題:想說愛你不容易》時,有這樣一段描述:「一年級學生最大的思維特點是直觀形象。附加題作為一種更加考驗孩子智慧與思維能力的題型,需要教師針對孩子的思維特點讓題目化抽象為具體、變文字為直觀。」
讀後,筆者不禁產生疑問:是教師命制附加題時注意呈現方式,做到「化抽象為具體,變文字為直觀」呢,還是教師教學課本及作業本所編附加題時講究引導策略,力求「化抽象為具體,變文字為直觀」呢?依筆者猜測,作者本意應是後者,即「附加題的教學指導」,但觀其語言表述,確實讓人有些費解。
另外,總有一些文章會產生「言過其實」的弊病。例如,有位教師在《如何提高簡便計算教學效率》一文的開篇寫道:「在計算教學中,簡便計算給筆者留下的印象最深,因為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部重頭戲,留給教師和學生的困惑實在太多。」
簡便計算固然不可忽視,但稱其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頭戲」是否有些誇大了?在這裡,用「一塊重要內容」替換「一部重頭戲」,或許恰如其分。
對策:加強文字表述的準確性。進行論文寫作時,不要一味苛求詞藻的華麗、文筆的漂亮,首要的是努力促成「我這樣想」到「我這樣寫」的自然轉化,清晰、明確、完整地將所要表達的教研思考敘述清楚。無歧義,不偏頗,這是教學論文寫作文字表述的價值底線。
如筆者曾在《從「流於形式」到「指向實質」》(《小學教學研究》2013年第8期)一文中,對當前解決問題的教學現狀作出如下描述:「很多教師過分追求解題策略的豐富多樣,但對每種策略僅是點到即止,缺乏紮實的本質挖掘。這樣一來,解決問題常常顯得『轟轟烈烈』且『飄忽不定』,學生在由衷感嘆『方法真多啊』的同時,並沒能學到多少真正能夠發揮長效的策略思想。」由此,將解決問題教學「偏重策略擴面、忽視思維深挖」的激進化狀態進行了客觀再現與樸實記錄。
問題二:內容鬆散,文章「蔫」了!
在撰寫文章的過程中,很多老師會逐漸想到一個問題的多個方面,於是,想到一點,寫一點;再想到一點,再寫一點;又想到一點,又寫一點……這樣一來,論述視角齊全了,文章內容豐滿了,但總感覺是幾層意思的簡單疊加,顯得隨意散漫,缺乏精神。
例如,有位教師在《關於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思考》行文時這樣敘述:「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數學學習才有親近感,才富有活力和靈性。用生活中的例子來理解數學概念,總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體驗。」不難發現,作者企圖表達兩層意思「依託生活情境體驗數學」「藉助生活實例理解數學」,雖然寫得比較清楚,但總感覺兩層意思斷裂,讀起來不順溜,不如整合為「讓學生依託生活情境體驗數學、藉助生活實例理解數學,使數學學習更有親近感」。
案例與評析不匹配,是導致內容鬆散的又一原因。就當下小學數學論文樣貌而言,「案例+評析」是非常重要的寫作手法,但「案例」與「評析」常常淪為「兩張皮」。
例如,在《淺談常態化數學教學的策略》一文中,有位教師首先呈現了一個案例:課堂上,老師想挑兩名學生板演。其中一名學生已經發現自己錯了,老師還是要求學生將錯誤板演出來,並當著全班同學「檢討」錯誤原因……應該說,案例比較典型,也有現實意義,但作者評析時只是空洞談論時代背景、教育理念、課標精神、人文關愛等「大道理」,而沒能緊貼案例場景加以針對性剖析,進而提出改進策略。於是,文章的整體性、表達力便被削弱了許多。
對策:重視文字表述的整體性。寫論文不同於寫日記,它既需要觸及某個主題的方方面面,也需要適當整合、有效提煉,並將幾個方面的意思娓娓道來,努力實現步步深入、層層遞進。請看筆者在《糾錯:呼喚「平等對話」》(《小學教學》2007年第8期)中所寫的一段文字:「學生是尚未成熟的生命體,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一些錯誤,用成人眼光審視顯得一無是處,但從兒童視角體味則顯得可圈可點。因此,數學教師面對錯例,切忌武斷獨裁,而應巧拓學路。
案例中,華應龍老師基於『中立者』的客觀姿態,引導『出錯者』申辯錯理,組織『觀錯者』指明錯因,讓全體學生領會了錯例的合情成分和謬誤之處。」這段文字圍繞「錯例」關鍵詞,其三層意思較為清晰:一是「出錯」的背景,二是「迎錯」的立場,三是「糾錯」的實例,從理論到實踐,從背後到臺前,呼應提升,渾然一體。
問題三:廢話連篇,文章「空」了!
一篇教研論文,短的幾百字,長則幾千字。無論篇幅長短,每處文字均服務於主題論證,因而都是不可或缺的,可謂「少一字則嫌少,多一字則嫌多」。然而,受「越長越好、越厚越好」等錯誤價值觀的影響,當前一些文章「摻水」現象比較嚴重。
首先,講重要意義太多,寫個性對策偏少。圍繞主題(包括各級小標題),很多教師會用大量篇幅描述其價值意義、作用地位。比如,闡述「把握起點」的,會強調把握起點怎麼怎麼重要;探討「創設情境」的,則說明創設情境如何如何必要……事實上,絕大多數文章都不可能是關於某個研究主題的「處女作」,所以其重要性、必要性往往已被前人重複千百遍,成為眾所周知的「正確的廢話」。在這種背景下,論文寫作的生命力顯然在於:既然這個主題如此重要且必要,我是怎麼做的。而令人遺憾的是,本該濃墨重彩進行抒寫的「個性對策」卻被嚴重「縮水」了。
其次,引名家言論太多,亮自我聲音偏少。青年教師寫論文時,總習慣於旁徵博引,藉助專家學者的經典言論作為論據,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一篇文章中引用名家言論太多,則會喧賓奪主,蓋過作者自己的聲音,使文章顯得空洞。例如,有位教師撰寫《基於錯誤資源利用的數學教學策略》時,先後引用了蘇霍姆林斯基、契訶夫、蓋耶、葉瀾、魏書生、鄭毓信及格式塔心理學派的諸多理論,全文給人以「名人名言集萃」之感,但對「基於錯誤資源利用的數學教學策略」的詮釋卻很不充分。
對策:凸顯文字表述的具體性。教研論文作為教師日常教學及常態研究的心得梳理、經驗總結及疑惑探討,重要的是有感而發,並且感得真切、發得具體,切忌「無病呻吟」。而相關的背景資料,僅是「作料」,應控制比重。如筆者曾應邀撰寫《課改十年:數學教學的「美麗轉身」》(《小學教學研究》2012年第1期),裡邊關於「素材選擇」有這樣一段文字:「學習素材的重要意義無需多言。
但如果僅僅關注素材本身的時尚、『噱頭』,而忽視素材呈現之後的數學化過程,那麼,素材宛如『花瓶』,會成為幹擾學生數學學習的『誘惑因子』,導致數學學習走向低效。」應該說,將「素材選擇」中的普遍性問題作出了客觀、具體的闡述。
問題四:表述枯燥,文章「乏」了!
雖說教研論文無需刻意苛求文採,以「把思考說清楚」為主要目的,但是,作為一種通過文字記錄、有待讀者閱覽的書面作品,可讀性還是需要注意的。例如,有位教師寫到備課時,有這樣一段話:「一節課下來,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啊呀,我忘記提醒學生這一知識了,怪不得作業錯誤這麼多。現在流行集體備課,我也拿來了別人的教案,但看了一下,如果照他們的設計思路,我根本上不了課,完全不是自己能把握的,所以就老老實實自己備課吧……」
顯然,作為一篇論文,這裡的寫作語言比較瑣碎,有些囉嗦,且太過口語化。另外,有些文章的用語儘管是書面化的,但詞彙貧乏,讓人缺少了通讀下去的興趣。
對策:追尋文字表述的藝術性。不求通篇美似散文,但對重點部分的表述展開,還是需要適當講究文學性的。這樣做的終極目的,並非譁眾取寵,而是通過改變表達技巧,切實提升敘述張力,同時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如筆者撰寫《新課程:我們需要怎樣的教學設計》(《小學數學教育》2007年第9期)時,對於傳統教學中「線型設計」的弊端,曾有這樣一段描寫:「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習,就好像是跟隨著教師行進在一條狹窄封閉的通道裡。沒有旁逸斜出的餘地,沒有駐足細品的時間,更沒有回望反思的機會,師生雙方就在這樣貌似順利的數學課堂中『蜻蜓點水』。」這裡,藉助比喻來說明,通過排比來強調,文章活力便被激發了。
(選自《小學教學》數學版,作者葉柱,作者單位:浙江紹興市上虞區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