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場合,如何的稱呼別人的年齡(收藏)

2020-12-17 騰訊網

古時候的人們都好溫文爾雅,無論多通俗的名詞都有許許多多的雅稱,年齡也不例外。在中國古代,年齡在不同的階段,甚至不同的性別,都有各自不同的說法。

下面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年齡的代稱,滿滿都是乾貨哦!

度:又稱「初度」,指小兒初生之時,後來也引申為「生日」。出自《離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3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赤子、襁褓:本意是嬰兒的被子,後來指未滿周歲的嬰兒。《論語·子路》:「則四方之民襁褓負其子而至矣。」

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小孩開始學話,指1歲的小孩。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指2—3歲的兒童。《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童齔【chèn】:指兒童少年時期,《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意思是指男孩8歲,女孩7歲,此時乳牙脫落,長出恆牙。

總角:原指古時少兒男未冠,女未笄時的髮型,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如頭頂兩角。後代稱兒童時代,也就是8、9歲至13、14歲的少年。

九齡:指九歲,典故名,典出《禮記註疏》卷二十〈文王世子〉,也指九十歲,後引申為長壽。

黃口:指10歲以下的兒童,還有另一層意思是指雛鳥的嘴,借指雛鳥。

幼學:10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後引申為幼時的學業。

外傅之年:兒童10歲。外傅是指古代貴族子弟至一定年齡出外就學所從之師,與內傅相對。《禮記·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記。」

金釵之年:指女子12歲,古代女孩到了12歲要帶釵,金釵就是作為代稱。南朝梁 武帝《河中之水歌》:「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豆蔻:指女子13、14歲,出自唐 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由於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舞夕之年:指男孩13至15歲,也稱「舞勺之年」。《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

及笄:指女子15歲,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到了出嫁的年齡。出自《禮記 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志學之年:志學的意思是立志於學習,指人到了15歲的年齡,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曹植《武帝誄》:「年在志學,謀過老成。」

舞象之年:指男子15至20歲,「舞象」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意是古武舞名,為古代成童所學。

碧玉年華:又稱「瓜子處分」,「二八年紀」,「破瓜之年」,指女子16歲,正當青春年少,出自《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加冠:又稱弱冠,古時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加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

桃李年華:女子20歲,意思是這個時期的女子正像桃李盛開的時候一樣豔麗動人。

花信年華:女子24歲,指花開時期,泛指女子正處年輕貌美之時。

摽梅之年:摽梅是指梅子成熟後落下來,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齡。出自《詩經 召南 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而立:指30歲,立是「立身、立志」之意。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始室:指30歲,出自《禮記·內則》:「(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壯:指30歲,正當壯年,《禮記·曲禮》:「三十曰壯。」

半老徐娘:女子30歲,指尚有風韻的中年婦女,徐娘是梁元帝妃徐氏,泛指婦女。《南史 后妃傳下·梁元帝徐妃》:「蕭溧陽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猶尚多情。」

不惑:指男子40歲,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不糊塗。

艾:指50歲,出自《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知命之年:指50歲,又稱「知天命」、「半百」,知命的意思是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

耳順:指60歲,又稱「耳順之年」,意思是60歲時聽別人的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

花甲:指60歲,我國古代用幹支記時間,天幹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做「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唐 趙牧《對酒》詩:「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耆:指60歲的人,也稱為「壽考」,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耆年闕市井之遊,稚齒豐車馬之好。」

高齡:敬辭,指年紀很大的老人,多指60歲以上。

下壽:古人以60為下壽,指60歲以上。出自《莊子 盜蹠》:「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於按幹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從心之年:指70歲。

古稀:指70歲,一般來說古代人活到70歲,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指70、80歲的年紀,泛指老年。《易 離》「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

喜壽:指77歲壽辰,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朝枚之年:又稱朝枝之年、耄耋之年,指80、90歲。

傘壽:指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中壽:次於上壽為中壽,年齡的說法不一,一般指80歲以上。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其上下各是八,中間是十,可讀作八十八,也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鮐背:指90歲,泛指長壽老人,也指老人,也稱作「駘背」、「臺背」。

白壽:指99歲,因「百」字去掉上邊的一是「白」字,「百」數去一為九十九,故雅稱九十九歲為「白壽」。

期頤之年:又稱「人瑞」,指百歲高壽,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

上壽:謂最高的年壽,指百歲以上。出自《莊子 盜蹠》:「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茶壽:指108歲。因「茶」字的草字頭即雙「十」,相加即「二十」,中間的「人」分開即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再加上字頭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名。

雙稀:指140歲,因古稀指70歲,所以雙稀是70的兩倍140,即雙稀為140歲。

相關焦點

  • 叫「老王」行嗎:如何稱呼比自己年齡大的下屬?
    如何稱呼,這是門藝術,要根據年齡差距、私交關係、時間場合的不同,來靈活稱呼。身在職場,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當你遇到年齡、資歷都比你大,但職位比你低的下屬,該怎麼稱呼?如果你們二者年齡差距不大,也就兩三歲的差距,那麼,在稱呼上可以放輕鬆點,沒那麼多講究。如果相差較大,甚至相差十來歲,如果不分時間場合長期直呼其名,下屬難免覺得你不尊重他,不利於上下級關係維護;如果長期使用尊稱,卻不利於領導威信的提高。
  • 社交場合的英語忌諱語
    避免指出某人很胖或對體重發表意見,除非你試圖用粗魯的方式對待別人。談論體重常常是非常敏感的話題,而類似"You're getting fat"評論則是非常之粗魯且侮辱人的。  Oh you're pregnant!  除非這是非常的明顯,否則就沒有必要故意提起這事。如果你說錯了的話,可能就會讓對方感到非常的侮辱。
  • 稱呼也有大學問!日語中稱呼自己和稱呼別人的一些基礎知識
    而如何合適地稱呼自己和他人,則是其中很基礎的一環,對於要學習日語或者有興趣了解日本文化的人來說,都是應該對此略知一二的。在各種待人接物的場合中,能做到準確而恰當地稱呼對方或自己,是最基本的一種禮貌。在我國古代也是這樣的,不過現在除非在正式的場合,一般已經沒有那麼講究了,但在日本哪怕在日常生活當中依然十分注重這一點。
  • 6種對人禮貌得體的稱呼,讓人聽罷如沐春風,值得學習收藏
    6種對人禮貌得體的稱呼,讓人聽罷如沐春風,值得學習收藏文/詩綠鳳就像在唱歌時要先有個前奏一樣,人與人之間在交談之初,總要先對對方有個禮貌得體的稱呼。但光有一個「同志」的稱呼太單調了,到了八十年代,大家又開始流行起「先生」「小姐」的叫法,也有不少人,見了生人一律喊「師傅」。那麼,怎樣稱呼別人才算禮貌親切呢?
  • 原來稱呼還有這麼多禮儀
    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尊重,合乎禮節的稱呼,正是表達對他人的尊重和表現自己有修養的一種方式。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來講講「稱呼禮儀」。  稱呼的種類  1、職務稱呼  主要以對方的行政職務相稱,具體方法有三種:一是僅稱職務,例如「部長」、「處長」、「主任」等;二是在職務前加上姓氏,例如「王部長」、「張局長」 等;三是在職務前加上姓名,適用於正式的場合,例如「劉濤書記」、「孫偉廳長」等。
  • [禮儀漫談(101)]社交場合女士舉止
    那麼,女士在公共場合以及出席社交活動時,如何把握自己的舉止呢?  走  走路姿態是最引人注目的身體語言,最能表現一個人的風度與活力。走路時,應抬頭、挺胸、收腹,目光平視前方,雙手自然下垂,掌心朝內,自然擺動。腳步不宜大,輕盈碎步較好。
  • 在中國,如何優雅的稱呼別人是一門學問
    那麼古人是如何稱呼呢?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時取字。字,與名意義相關,便於他人稱呼,如張學良,字漢卿,號毅庵。電視劇《少帥》中有一個片段,長江好二當家來談招安,問:誰是張公子,郭松齡回頭叫張學良「漢卿」,張學良從屋裡出來說:我是張學良。
  • 多數女人不喜歡別人叫自己「美女」,嘗試新鮮稱呼,脫單指日可待
    有些女人總是大大咧咧的,但就是特別的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稱呼,尤其是在自己喜歡的人面前。行走在大街上的時候,遇到有問路的,首先我們都能想到「美女,你知道去哪怎麼走嗎?」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這樣問。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女人不喜歡別人叫自己美女,不管自己的顏值有多高,在她們內心中也是拒絕這個稱呼的,雖然她們告訴這該怎麼走,但在她們內心也會趕緊讓你走,而且不會對你有好印象。
  • 我國古代對人的年齡是如何稱呼的?
    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在看古裝電視劇和古文中,或多或少接觸到人物的年齡,他們對各個年齡階段或年齡點的人稱呼嚴格區別於現代,甚至讀過去一臉懵。比如:豆蔻、耳順、期頤等等。當然,不是所有古人都會如此稱呼別人的年齡,這些稱呼的使用者多為士族階級。古代將人大致化為士、農、工、商四級,而士是讀書人,「學而優則士」,因此,這些稱呼的使用者多為讀書人、文化人。
  • 人多的場合不自在?那可能是社交恐懼症哦!
    「我覺得我得了社交恐懼症,只想自己一個人,不喜歡和別人待在一起。」你是否也這樣,不想和別人待在一起,也不願參與社交,只喜歡窩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享受自己的世界?社交時:社交時一旦症狀出現會出現極度的緊張感,這個時候會逃避別人的眼神,過分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 75.9%受訪者初入職場時困擾於不知該如何稱呼前輩
    75.9%受訪者初入職場時有過「不知如何稱呼前輩」的困擾  「大家都比較謙虛,有些人會說你叫我『小劉』就好,但如果他是前輩的話,這樣稱呼多少有些不合適。」張夢雨(化名)大學畢業後在深圳某外貿公司已工作一年,剛開始工作時常因不知如何恰當稱呼同事而苦惱,「就職銜稱呼可能會顯得生疏,直接稱哥、姐又擔心不夠正式」。
  • 怎樣稱呼一名女性
    頓時來了精神,很少聽到有人這樣稱呼自己的妻子了。怎樣在公共場合稱呼一個素不相識的女性,這是個問題。近兩年「小姐姐」這個稱呼流行開來,是一種對年輕女性的暱稱,多用於年輕人之間。在正式場合稱呼別人似有不妥,對於年齡稍大的人來講顯得有些輕浮。
  • 除了先生女士,我們還能怎麼稱呼別人?
    Hi大家好,我是妮卡今天我們還是聊聊職場禮儀吧,稱呼禮儀。稱呼是交際的開始,只要你和別人有交往,就一定要用到稱呼,稱呼是除了外表外你給別人的第一印象,所以正確、恰當的稱呼在日常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稱呼除了體現自身素養,還體現了對對方的尊敬程度,尤其是商務職場的稱呼,更是正式和規範。
  • 給孩子起的小名再可愛,也別在這些場合叫他,會被別人取笑
    相比這個,小名,也就是孩子的乳名,就更簡單一些,父母喜歡什麼,願意怎麼親暱的稱呼,都可以,會更生活化,隨意一些。一般來說,除了像明星夫婦們起的這些「醒醒」「等等」「小糯米」之類的小名,大多數家長都更喜歡在孩子的名字後面加上「寶」,表示自己的寵愛。朋友的弟弟就是在家長的稱呼寵愛中長大,爸爸媽媽總是叫他「昊寶」。
  • 恰當的稱呼能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不恰當的稱呼則會造成對方不快
    恰當的稱呼能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不恰當的稱呼則會造成對方的不快,為交際製造障礙。要想成為一名受人歡迎的女人,就要根據對方的年齡、職業、地位、身份,以及同對方的親疏關係和談話場合。等一系列因素選擇恰當的稱呼,藉此提升自己的魅力指數以及親和能力指數。一次,我國著名的演講專家曲嘯同志應邀到一管教所給勞教人員作報告。
  • 英語中該如何稱呼老師?答案一定讓你意外!
    等過後,雙方再溝通如何稱呼。  親,……呃,網絡上凌哥就這樣稱呼你「親」了,你可能並不介意。但是,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見面,凌哥就這樣稱呼你,你能接受嗎?或者,換個角度,你覺得凌哥希望你怎麼稱呼?「凌哥、凌老師、老凌、凌老、小凌、凌兄、凌老弟、凌、應強、應強兄、凌應強、凌先生、凌應強先生」?  稱呼這件事,的確是需要協商的。
  • 稱呼:帥哥VS大叔,稱呼不當多尷尬?
    我們每天都需要經歷很多事,大家應該都有過被別人用不當的稱呼來稱呼自己的情景。這種感覺有多不好,大家自有體會。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周末,我幫爸媽看店,有一個和我年齡差不多的女孩向我問路,她竟然叫我叔叔,雖然當時心裡很驚訝,但我還是淡定地回答了她。在社交中稱呼是否恰當,是多麼的重要。
  • 職業體育訓練營的社交場合與禮儀訓練
    優雅禮儀培訓也是不同領域的結合,比如工作場所的優雅、約會中的優雅、用餐中的優雅,我們將與綏豐時尚圈優雅禮儀專家徐文波老師一起學習社交場合的優雅禮儀培訓。社交場合可以是餐桌、雞尾酒會或同學聚會,如何在社交場合脫穎而出?
  • 盤點20個最讓人尷尬的社交場合
    研究人員發現,78%的人對強制交際的場合心懷恐懼,而每人平均每月會經歷7次讓人尷尬的社交活動。這項研究除了發布了20個最讓人尷尬的社交場合,還指出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最近經歷了一次讓人冷汗直流的「問候失態」——最普遍的情形是當介紹甲給乙的時候忘記了甲的名字。
  • 在職場上的稱呼真的很重要嗎?其中有哪些禁忌?
    在稱呼他人時,要避免將對方的姓名念錯,對於把握不準的字,要事先請教,貿然稱呼對方。如將「查」、「蓋」等這些姓氏望字猜音,發生錯誤。對於交往對象的年齡、輩分、婚否、職務等情況拿不準時,千萬不要想當然地去稱 呼,而要摸準情況,再選擇合適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