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小學生陸續返校,
每天要測體溫,奇怪的是,
不少人上午到校時體溫正常,
但是,趴在桌上午睡後,
體溫竟飆升了,幸好,
靜坐一會兒再測,體溫又恢復了。
同一個人,為啥體溫忽高忽低?大夥爭先在朋友圈吐槽。福州市第一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陳萍說,每個人的體溫不是固定不變的,不同時間、年齡、狀態下,體溫各不同;不同的測量儀器、測量方式、測量部位,也可能導致體溫不同。但是,就算體溫升高,也不一定是發燒,大夥不要太緊張。
午睡後體溫飆升 靜坐一會又降了
16歲的小樂(化名)讀高二,開學後,每天在校吃午餐、午休。前些天,她趴著午睡,睡醒後,老師拿著額溫槍,挨個測體溫,發現她的體溫竟飆到37.2℃。小樂很納悶,上午入校時,她剛測過體溫,明明才36.2℃,怎麼體溫突然高了?更奇怪的是,體溫飆升的不只是她,好幾個同學的體溫都明顯升高,幸好,還在正常範圍內。但一位男生的體溫飆升到37.6℃。
當時,老師讓大夥喝點涼開水,靜坐幾分鐘,然後再測體溫,結果體溫又降了下去。此後,這樣的事又發生了幾次,老師和同學都挺好奇。
陳萍主任說,午睡不會影響體溫,但是,睡覺的姿勢、環境可能影響體溫。她推測,午休時,學生們趴著睡,額頭緊壓著手臂,密不透風,時間一長,血液容易淤積在額頭,導致局部體溫偏高。
入夏出汗多 額溫不穩定
額溫槍
近幾個月,進學校、小區、醫院、地鐵、商場都得測體溫,用的都是額溫槍。但額溫槍經常「謊報」警情,測的體溫忽高忽低,嚇到不少人。
陳主任說,額溫槍測溫速度快,又能避免交叉感染,特別適合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篩查有發熱症狀的人。但額頭長時間暴露在外,溫度不穩定,尤其是入夏後,不少人出了汗,額頭被頭髮、汗水、油脂、汙垢覆蓋,會影響測量的準確性。因此,最好用額溫槍測量手腕、脖子,誤差小一些;用額溫槍時,可多測幾次取平均值,或在測溫環境中多待幾分鐘再測,一般認為額溫>38℃即為發熱。
體溫計
陳主任建議,要確定是否發熱,可用水銀體溫計或電子體溫計測腋溫,測量時,應保證腋窩乾燥並夾緊測量頭,測量5分鐘以上,>37.2℃即為發熱;使用時要小心,不要弄碎溫度計,萬一水銀流出,要用紙板小心收集,然後裝入密封袋拋棄,房間應立即通風。此外,還可以測耳溫,最好固定一隻耳朵測,或取雙耳的平均溫度,>38℃即為發熱。
口溫
通常,口溫、肛溫的誤差比較小,更接近人體真實溫度,但需要將體溫計插入口腔、肛門,測量時間比較長,又容易交叉感染,因此,不適合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篩查有發熱症狀的人。
體溫升高 不一定是發燒
「體溫升高,不一定是發燒!」陳主任說,除了生病,很多情況可能導致體溫升高。比如劇烈活動或勞動後,馬上測體溫,體溫可能升高;剛吃完飯測體溫,體溫可能升高;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興奮,體溫可能升高;女生生理期測體溫,體溫可能偏高;所處環境溫度高,測出的體溫也可能偏高。
此外,每個人的體溫不是固定不變的。早晚有差異,通常,下午相對較高,半夜、清晨相對較低;不同年齡有差異,嬰兒體溫普遍比成年人高。
這些都是生理性體溫升高,大夥不要太緊張。測體溫前,避免劇烈運動,儘量保持平靜心態。測量時,還會受到年齡、穿著、運動情況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如果排除生理性因素,就是病理性體溫升高,也就是真的發燒了,要及時到發熱門診檢查。
【來源:半島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