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學專家鹿島茂先生曾經說過:
圖書都是有重點的,沒有必要從頭到尾詳讀。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點功夫讓自己對讀過的書有印象。」
你還對上一本看過的書有印象嗎?你記住了哪些對自己有用的觀點或方法?如果你能回憶出大概的內容,還能快速找出來使用而不需要重新翻看原著重新理解一遍。那麼說明你的閱讀效果是很好的,但如果不能,我想這篇文章能幫助到你。
信息是如何被刻進大腦的
想要進行有效的閱讀,我們就要先弄明白信息是如何被我們記憶的。
首先,記憶分為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兩種。短期記憶只有十幾秒,眼睛一掃而過之後就會忘記。而長期記憶則分為記憶鮮活區和真正的長期記憶兩大區域。
我們的目標,就是把讀到的有用信息從短期記憶一步步轉化到長期記憶中去。
讓信息待在記憶鮮活區——把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
根據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留存率(指學習者兩周以後還能記住的內容)有很大差異,具體可以看下面這張圖片。
我們可以看到它們的分界線在被動學習與主動學習之間。被動學習是只有「輸入」,而主動學習則是既有「輸入」也有「輸出」,而它們的區別在於「思考」。
那麼在閱讀中我們可以怎樣做輸出呢?
1.理解
我們說的記憶不是死記硬背的那種記憶,所以第一步,就是理解。在十幾秒的短期記憶區間中理解自己接收到的信息是最基本的一步,之後你就會快速忘記掉原文的闡述,而僅僅記得自己理解的內容,這時信息就已經到達了長期記憶中的鮮活區。但這還遠遠不夠,為了能更好的讓有用信息待在鮮活區,我們要做得更多。
2.及時做回顧
這個時間點通常是在看完一篇文章或者一個章節,又或是上完一節課後。此時我們要去重構內容,抓大結構,理順前後邏輯,讓大腦對信息從整體上有更清晰的認知。這時的回顧性價比很高,我們只需花費很少的時間就能大大提高信息在大腦中的留存率。
在閱讀中的具體做法是,先通讀文章,對有用的語句做標記,待全篇讀完後回過頭去看標記內容,並在腦海中構建文章的邏輯結構,完成上述步驟之後再去做筆記。
3.做連結,構建知識網絡。
思考一下哪些觀點是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讓我眼前一亮的,我們稱之為「新知」。哪些觀點是跟我之前的經歷或者知識是有關聯的,能舉一反三的,這些稱之為與「舊知」的連結。
4.應用
我讀到的內容有哪些是可以應用起來的,並且盡力為它們創造條件、環境去加以應用,檢驗這個方法是否適合自己。
5.記錄,便於再次回顧。
當完成了上述思考之後,就可以做筆記了。因為我們是經過思考的,此時做筆記就不會再是原文照搬了,你會自然而然的對筆記內容有所選擇並加入自己的理解。你還要把第3,4兩個步驟的想法一同記入筆記中去。
這裡推薦「康奈爾筆記法」,對於讀書筆記,我會在左邊一欄寫上大綱,也就是提煉出來的要點。右面記錄作者的觀點,下面用一句話簡單總結,再補充對於上面第三第四點的思考內容。
這樣的筆記既包含了作者的觀點,也有自己的思考,清晰地記錄了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
當我們完成了上面的幾點,信息已經很好地待在了長期記憶的鮮活區。
把鮮活區的信息留存在真正的長期記憶中
1.能夠提高我們記憶時長的有效方法就是回顧。對於長期記憶鮮活區的長短因人而異,它通常在6小時以上,一天以內。我們需要去測試一下自己的鮮活區長短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確定再次回顧的時間點。
遺忘並不可怕,當你試圖去回憶某些內容時卻發現腦袋空空,那就馬上作回顧。我們在腦海中提取某項內容時越是費力,那麼在重新得到之後,對該內容的記憶就會越紮實。也就是說,遺忘後再次回顧有助於促進記憶。重點是你要先努力回想,再及時回顧。
這時候,上面提到的筆記就能派上用場了。
2.實踐
想方設法去創造條件對知識加以應用、實踐,這是快速成長的捷徑。正如卡耐基先生說的「再好的理論知識如果不付諸實踐都等於零!」。把知識用於實處,大概就是我們學習的目的了。
3.複述
這也是上文提到的學習金字塔裡最底層,效率最高的學習方法——把知識傳授他人,這是學習的最高層次。
同理,當我們看完一本書後,想一想這本書的哪些內容對你的幫助是比較大的,並且把它複述出來。
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文章的內容。
提高閱讀或學習效率的方法在於把被動學習一層層地遞進為主動學習。它始於思考,用記錄與回顧的方式幫助記憶,而實踐與傳授他人則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做很麻煩,要多花好多時間。但正如鹿島茂先生說的,不管篇幅多少,我們總要下點功夫讓自己對讀過的書有印象。雖然我們可能因此而讀少了一些書,但卻真正吸收到了對自己有用的信息,這樣的交換不是很值得嗎?
圖片來自網絡
這裡是「麥子講逆襲必修課」,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就在留言區踩個腳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