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麻省大學教授盧山:歐美之後,還會出現新一波新冠疫情嗎

2020-12-11 澎湃新聞

● 美國現在的防疫策略就是沒有策略,這是很糟糕的事情。

● 事實上,我認為現在全球疫情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在於:我們還沒看到非洲、南美洲等第三世界地區正在發生什麼、將要發生什麼。

● 繼中國的第一波疫情、歐美的第二波疫情之後,其他地方會不會出現第三波大的疫情呢?

● 中國很幸運,有鍾南山、張文宏這樣具備公共衛生素養的臨床醫生。為什麼大家願意相信鍾南山、張文宏?因為臨床醫生有臨床醫生的敏銳,還有絕對不能說假話的信念——病人的病情是不會說謊的。

3月18日,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教授盧山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就全球疫情發展趨勢、中國未來疫情風險、公共衛生體系優化等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盧山持續關注新冠肺炎疫情發展,並將於3月20日在由未來論壇發起的《理解未來》科學講座——「病毒與人類健康專題科普」上解讀疫苗研發的最新動態。

以下為訪談全文:

《中國科學報》:目前一些國家選擇了比較「溫和」的管控措施來應對疫情,英國甚至提出通過感染大部分人來獲得群體免疫。

您怎麼看待這些國家採取的措施?

盧山:「溫和」這個詞不準確,這不是「溫和」,而是「殘酷」。

所謂「群體免疫」在理論層面上沒有錯,但社會和個人付出的代價將是非常巨大的——這一點大家都知道。現在世界各國和英國自己的媒體及專業期刊都在對此批評指責。對英國來說,「群體免疫」策略仍屬於個別顧問的建議,尚未被正式採納。

因此,大家擔心的「群體免疫」舉措及其惡劣後果,目前尚未發生,未來我想也不會發生。

《中國科學報》:隨著世界疫情日益嚴峻,境外輸入壓力越來越大,中國能保住目前來之不易的良好局面嗎?我們有重回「至暗時刻」的危險嗎?

盧山:我相信中國目前的局面可以一直保持。傳染病看起來很可怕,但如果我們大家的信息都很公開,病毒來了,就馬上圍堵它、消滅它,它的危險性就很小了。

14億中國人民,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相當於做了一個很偉大的人群試驗。這個病毒的人群感染有3種模式:武漢模式、湖北(除武漢外)模式、全國其他地區(包括北上廣)模式。

事實證明,病毒來到一個地區會不會造成嚴重危害,關鍵在於這一地區的感染患者和醫療資源的比例。

另外一個關鍵在於,真病例和假病例千萬不能混在一起,不能讓有感冒症狀的病人都衝進醫院,衝垮醫療系統——這也是方艙醫院在緩解壓力方面起到重大作用的原因。

在上述基礎上,境外雖然陸續有病例輸入,但總體數目不會太大。我們的大型機場、管理和醫療系統處理這些問題已經很有經驗:來了一個病例,怎麼管理、怎麼轉運、怎麼治療,都有全套的班子。

中國這套班子至少半年內不會撤掉。就算有人「漏」進來了,群眾的眼睛也是雪亮的,所有的老百姓和行政人員、執法人員都會儘快把他找出來。

所以我不擔心中國會回到武漢暴發早期的那個時刻。

《中國科學報》:看來您對國內控制疫情還是比較樂觀的,那您對世界疫情形勢的看法如何呢?

盧山:歐洲雖然表面上沒有採取像中國這樣積極的隔離措施,但在義大利的前車之鑑後,英國、德國等國家很有可能是採取了「外松內緊」的方式,雖然政府沒有太多的強制性措施,但各地和人民已經開始自我管理了。

再加上歐洲本身有比較好的衛生環境、醫療體系、社會保險和福利機構,我認為他們可能從另外一個角度達到疫情的控制。

而美國現在的防疫策略就是沒有策略,這是很糟糕的事情。

2月初,美國對於控制第一波可能感染者入境做的很好,但對於第二波病例輸入完全沒有思想準備,一直到3月11日才宣布限制歐洲旅客入境。消息一經公布,又有大量從歐洲回流的人趕在封鎖前湧入美國。

所以接下來美國會出現多少病例,要在2周後揭曉。

我在美國看到的情況是,老百姓已經出現大面積緊張情緒,多數單位已經自行開始正式或非正式地要求員工在家辦公,街上的人大大減少,在鄉下的咖啡店也掛牌提示:「您可以點餐帶走,但我們不希望您坐下來享用」。

由於基礎病例數不多,且美國各地的醫療體系已經嚴陣以待,我認為美國大部分地區未來的疫情狀況還是有可能會向之前的北京、上海模式靠攏,美國的疫情最終應該還是會控制住。

事實上,我認為現在全球疫情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在於:我們還沒看到非洲、南美洲等第三世界地區正在發生什麼、將要發生什麼。

繼中國的第一波疫情、歐美的第二波疫情之後,其他地方會不會出現第三波大的疫情呢?

《中國科學報》: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大環境下,疫苗的重要性已急劇凸顯。但是我們看到,至今還沒有任何人類可用的冠狀病毒疫苗上市。

冠狀病毒的疫苗研發是否比其他病毒更加困難?我們對新冠病毒的疫苗研發還能樂觀以待嗎?

盧山:新冠病毒出現之前,有6種冠狀病毒在人群中流行過,其中4個一直存在於人群中,每隔三五年就會流行一遭,因為症狀輕微所以沒人在乎。

引發社會大規模關注的冠狀病毒就是SARS和MERS,但這兩種病毒至今也沒有疫苗上市。為什麼呢?

一種傳染病,會不會有疫苗、什麼時候能得到疫苗,關鍵在於4大力量的競爭和制衡——科學、技術、監管機構和社會需求。

HIV病毒疫苗遲遲不能問世,更多是科學技術上的限制。但與HIV病毒能終身感染人體不同,這次新病毒是自限性感染的,這說明人體可以產生抗體去控制這種病毒,因此從理論層面,新冠病毒疫苗做成功的希望是比較大的。

一般來說,疫苗從研發到上市的周期確實很長,有人說需要8到20年,但這個周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政治因素,在確保候選疫苗沒有毒副作用的前提下,很多流程是比較靈活的,也是可以開綠燈的。

最後,疫苗能不能做下去,還跟生產規模、企業投資獲益期待、社會心理因素等有關。要看政府和老百姓是不是渴望這個疫苗出來,是不是願意接種這個疫苗。

《中國科學報》:當前新冠病毒的大範圍擴散傳播,是否會增加病毒的變異和多樣性,從而給疫苗研髮帶來更大的困難?

盧山:有一個認識需要澄清。很多人相信「新冠病毒是RNA病毒,而RNA病毒都很容易發生變異」——事實並非如此。

HIV病毒之所以突變率很高,是因為作為一種逆轉錄病毒,它缺少對基因組逆轉錄錯誤的校正(proofreading)機制。這跟新冠病毒是不一樣的。

那麼新冠病毒是否容易發生變異呢?至少我們看到這種病毒已經感染了逾20萬人,但尚未發現大的變異。我覺得這還談不到給疫苗研髮帶來阻礙。先把疫苗做出來,再擔憂是否有突變的可能。

《中國科學報》:此次疫情暴露出各國公共衛生體系的哪些問題?

盧山:50年前,如果一個政府領導人聽說發生了疫情,會找一些傳染病方面的臨床醫生來諮詢;20~30年前,領導人可能更青睞病毒學家等微生物方面的專家,因為他們能講出基因組等更加先進高級的信息;現在領導人則會聽取公共衛生系統專家的意見。這種演變趨勢是正常的,但也是危險的。

因為這三種人的專業背景雖然不同,但都非常重要。在面對傳染病時,單一知識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

中國很幸運,有鍾南山、張文宏這樣具備公共衛生素養的臨床醫生。為什麼大家願意相信鍾南山、張文宏?因為臨床醫生有臨床醫生的敏銳,還有絕對不能說假話的信念——病人的病情是不會說謊的。

但我絕不是說病毒學家、公共衛生專家不重要,而是說我們需要一個制度體系,把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集中在一起,綜合分析問題的方方面面。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公衛系統及其工作人員不能跟社會環境脫節。公共流行病調查,不是坐在辦公室裡用電腦就能解決的。

真正的流行病專家,要對地方,特別是具體的城市和鄉村有深刻的認識,要懂天文地理,要懂水文氣象,要懂社會風俗,人們怎麼飲食、怎麼過節、怎麼打招呼,都會影響傳染病的傳播形勢。

要「在幹中學」。

《中國科學報》:那麼以人類目前的科技和醫療條件,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那樣的情況會不會重現?

盧山:我們剛剛跟「1918」擦肩而過。

今年1月底2月初的時候,我非常擔憂,擔心武漢以至湖北醫療體系徹底崩潰,擔心前去支援的全國最一流的專家倒下,不僅因為其中一些人是我的好友,也因為這會摧毀國家抗疫的寶貴力量。

謝天謝地!這些都沒有發生。

感謝全國的醫護人員,感謝所有為抗擊疫情做出努力的行政人員、管理人員和各行各業的人們!

(專訪丨中國第一波、歐美第二波,還會出現第三波大疫情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美麻省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盧山:中國已做出很好的抗疫榜樣
    3月29日下午,第二屆新冠肺炎多學科論壇舉辦,李蘭娟、張文宏、葛均波等與會專家圍繞全球各國抗疫策略、重症新冠肺炎診治進展、中國經驗對全球抗疫啟示、COVID-19疫苗前景展望等話題展開探討。
  • 直播:第二屆新冠肺炎多學科論壇
    主題:全球抗疫,四海同心 第二屆新冠肺炎多學科論壇時間:2020年3月29日15:00~16:30主持人:張文宏教授參與專家:翁心華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終身教授李蘭娟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葛均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文宏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 歐美數百名兒童出現類川崎病,或與新冠病毒有關
    中國科技新聞網5月20日訊 (亦輝 綜合)近日,歐美國家數百名兒童出現多系統炎症綜合症,症狀與川崎病症狀類似,其中部分病例同時被發現感染新冠病毒。在新冠肺炎全球疫情蔓延的情況下,這類病例的出現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 新冠危機過後,歐美大學或將出現根本性轉變
    大約 3 個月前,美國西雅圖市出現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疫情爆發跡象。隨後,華盛頓大學宣布所有課程將暫時轉為網絡授課,4 萬多名學生被迫開始雲上課,沒人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副校長瑪麗 · 利茲託姆(Mary Lidstrom)當時表示,「很顯然,這種狀態不會很快結束。」
  • 美國多所大學出現嚴重疫情 新冠疫情迅速發展原因
    【美多所大學出現嚴重疫情 眾多學校恢復線上授課】當地時間8月28日,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沃斯堡的德克薩斯基督教大學報告稱,其教職員工及在校學生中已確診447例新冠肺炎。該校學生事務負責人表示,目前在校園內外大型聚會時有發生,這可能是新冠病毒迅速傳播的主要原因。目前,美國校園疫情正持續蔓延。美國南加州大學8月24日宣布,由於住在校外宿舍的學生中暴發新冠疫情,該校有100多名學生被隔離14天。
  • 校園疫情兇猛!美國聖母大學新增50例新冠病例
    校園疫情兇猛!美國聖母大學新增50例新冠病例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4日報導,美國聖母大學在剛剛過去的周末新增50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其中周六新增20例,周日新增30例,目前該校的總病例數已達448例。
  • 疫情究竟什麼時候結束?德國專家說可能要持續兩年
    疫情結束的時間,目前沒有標準答案,新冠肺炎疫情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張文宏說,「最美好的季節將會是今年的金秋10月,這個時候可能是個低谷,後面可能會有個高峰,所以今年基本上是綿延不斷。」陸蒙吉:防控新冠病毒是場持久戰,很可能要持續兩年
  • 美國大學生陸續返校 新一波校園新冠疫情悄然爆發
    看看新聞Knews綜合2020-08-18 13:06近日,美國大學陸續進入開學季。正值第二波新冠疫情肆虐各州,大量學生湧入校園及周邊地區,為高校與地方政府的防疫帶來了挑戰。部分大學正在極力阻止疫情爆發。在剛剛過去的周末,北喬治亞大學(North Georgia University)的一場學生派對視頻在社交媒體上瘋傳。
  • 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歐美輸入性病例導致日本新冠疫情大規模暴發
    環球時報 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發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來自歐美的新冠病毒或是3月以後新冠肺炎疫情在日本大規模暴發的「罪魁禍首」。有日本專家指出,日本政府針對歐美等國採取緩和的應對方式「不科學」,根據政治嗜好出臺措施是導致新冠病毒在日本大規模擴散的一大原因。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的調查是以世界和日本國內的5073例在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中呈陽性的病例為研究對象,進行了病毒全基因組測序並分析病毒基因特徵。調查發現,日本早期檢測出的與中國具有較深關聯的病毒2月就逐漸消失,第一輪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 北美觀察丨加州病例超200萬 美國新一波「假日疫情」蠢蠢欲動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據顯示,當地時間12月23日,加利福尼亞州成為美國首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數超過200萬例的州,成為美國疫情近日急劇惡化的一個縮影。但更嚴峻的形勢還在後面:隨著年底假日期間出現大規模人員流動,許多公共衛生專家警告稱,美國恐將重蹈此前「假日疫情」的覆轍。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發新冠檢測AI:聽咳嗽聲識別無症狀感染者
    華輿訊據美國僑報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有大量無症狀感染者不知不覺地傳播病毒。為了檢測出這一部分人群,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款人工智慧(AI)工具,可通過咳嗽聲的細微差別發現無症狀感染者。目前,研究者正對這一AI工具進行臨床測試,並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監督管理局(FDA)提出申請,希望能用來篩查無症狀感染者。
  • 秋冬時節,日本是否會出現新冠疫情大流行?
    秋冬時節,日本是否會出現新冠疫情大流行?而今年在這一個時期,會不會出現「病毒性感冒+新冠病毒」的「W流行期」?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比較擔憂?歐洲一些國家,已經出現新冠病毒捲土重來的問題,法德等國開始重新研究戒嚴。日本政府的專家委員會28日開會研究,也認為「最近一段時間,出現了微增趨勢」。
  • 福奇:美國出現第二波新冠疫情?第一波還沒結束呢
    隨著美國各州重新開放經濟,一些地區的新冠肺炎病例重新開始增加。美國傳染病專家安東尼·福奇近日表示,人們一直在談論第二波疫情,但實際上美國第一波疫情尚未結束。
  • 美國新冠疫情持續惡化,第三順位繼任者感染新冠,還有一波「殭屍...
    美國的新冠疫情持續惡化,累計病例超過1100萬,死亡人數超過25萬宗,多個州再收緊防疫限制措施。當地時間17日,美國參議院臨時議長、87歲的格拉斯利宣布自己的新冠檢測結果呈陽性。
  • 美國部分高校暴發新冠疫情,耶魯大學:仍可能出現死亡病例
    中新網8月20日消息,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19日報導稱,近期,多所美國高校在複課後已暴發聚集性新冠疫情。耶魯大學一個住宿學院的負責人稱,學生應該做好心理準備,校區內仍可能出現廣泛傳染,甚至死亡病例。
  • 加拿大第二波新冠疫情暴發!歐美多國已出現疫情反彈
    9月30日,中國駐加拿大使館通過微信公號提醒中國公民注意防範第二波新冠疫情。年輕人因參加聚會等感染比例較高,大使館提示,要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外出,儘可能避免參加節假日聚餐等各類聚集性活動。當地時間23日晚,加拿大政府首次正式承認已經發生第二波新冠疫情。
  • 美國新冠失控|紐約心理學家擔憂:疫情引發心理疾患將提升自殺率
    導讀:美國新冠疫情失控,美國人民不怕嗎?美國新冠疫情肆虐,每天都在制高點上刷新新的記錄。根據Worldometer實時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12月17日6時30分左右,美國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17351886例,累計死亡病例314141例[1](如圖1所示)。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 | 柏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麥可·齊恩:新...
    參考消息網6月5日報導(文/任珂)柏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柏林自由大學教授麥可·齊恩近日在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時說,不應高估新冠疫情導致的危機對世界的長期影響,全球化進程不會在疫情之後受挫。
  • 夏天來了,新冠疫情會走嗎?聽聽張文宏怎麼說
    ◎ 科技日報記者 何星輝夏季來臨,疫情會隨氣溫升高而遠走嗎?針對一系列問題,4月18日,在一場中新專家對話新冠「阻擊戰」視頻連線活動時,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給出了最新判斷。
  • 新冠疫情源自美國?這是臺灣節目斷章取義的陰謀論
    其二是潘懷宗,現任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學教授、新黨臺北市議員(士林區、北投區)。他畢業於臺灣東吳大學化學系,是美國埃默裡大學攻讀神經化學及分析化學博士。上述節目中還提到了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的說法,這也成為其推論的依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