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英語劇演員演華語劇 用戲劇語言感染生活

2020-12-11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中國僑網4月23日電 據《聯合早報》(文/王一鳴攝影/龍國雄 林澤銳)報導,在新加坡,曾經可說是涇渭分明的中英文戲劇界,近年來,不僅在各自劇目中程度不一地實現了對別種或多種語言的包容,甚至連中英劇場的新生代演員也「互通」,特別是一些自認是「紅毛派」的演員,為能自如地使用華語詮釋角色,在臺下花了不少心血。幾位受訪的演員指出,具有雙語能力應該是未來本地劇場演員所應有的素質。

&nbsp&nbsp&nbsp&nbsp陳思敏是相當多產的實力派英語劇演員,也擅編劇。(圖片來源:《聯合早報》龍國雄攝)

&nbsp&nbsp&nbsp&nbsp中國著名話劇演員、導演夏川曾說:「臺詞是語言水平的最高境界!而生活語言,是人人都會的,當然水準會有高低,但再怎麼高,都是無法和臺詞相提並論的。」

&nbsp&nbsp&nbsp&nbsp夏川一言點明了戲劇語言和生活語言的關係,從語言作為藝術表現手段這一點,相信很多人都認同舞臺是「高於」現實生活的,因舞臺、尤其是話劇舞臺所使用的語言,是對生活語言的投射、提煉、升華——在多元文化社會背景下,本地戲劇舞臺上所使用的語言高度反映了生活語言的使用狀況。曾經可說是涇渭分明的中英文戲劇界,近年來,不僅在各自劇目中程度不一地實現了對別種或多種語言的包容,比如在華語劇中出現英語對白,英語劇亦然,還有對馬來語、淡米爾語的使用,甚至連中英劇場的新生代演員也「互通」。

&nbsp&nbsp&nbsp&nbsp一些原本就雙語能力俱佳的華語劇演員涉足英語劇演出,早已不是新鮮事。這幾年來,蔚為風潮的是年輕英語劇演員「過檔」到華語劇舞臺,其中一些演員承認自己是「紅毛派」,但沒有人覺得這是他們在舞臺上堂而皇之展示「爛華語」的藉口,為表達對華語劇及觀眾的尊重,也為扮演好自己喜歡的角色,他們其實在臺下花了不少心血和功夫,才能做到自如地使用華語來表演和塑造角色。

&nbsp&nbsp&nbsp&nbsp決定雙向發展

&nbsp&nbsp&nbsp&nbsp去年5月從拉薩爾藝術學院音樂舞臺劇系畢業的盧家偉(Joel Low),上月底參演了自己戲劇生涯中的第一部華語、方言音樂劇《有時月光》,此前,他在校內校外參與的多為英語劇。

&nbsp&nbsp&nbsp&nbsp「我當時還猶豫到底要不要去為TOY肥料廠《有時月光》試鏡。」盧家偉說,「我的華語本不算太流利,更何況《有時月光》還要說福建話。最終去了試鏡,是抱著好玩的心態。」盧家偉特別標準地說「好hào玩」。

&nbsp&nbsp&nbsp&nbsp「華語劇並沒有那麼難演,也不難懂。」他說,「我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沒演華語劇前,我只是一個華語劇觀眾,去看了北京人藝和本地劇團的多部華語劇後,我的感想是,即使是華語口語表達能力不強,也不影響一個人去看懂,進而愛上華語劇。這可以說是啟發我去演華語劇的重要原因,我決定今後往華語和英語劇場雙向發展。」

&nbsp&nbsp&nbsp&nbsp在盧家偉觀察中,不少年輕演員開始遊走在中英舞臺上,他預見會有越來越多演員遵循這種發展模式。「我可以說這是必須的,演員們得工作,新加坡市場這麼小,如果能說多種語言,演出機會自然更多。」

&nbsp&nbsp&nbsp&nbsp精進臺詞功底

&nbsp&nbsp&nbsp&nbsp演員陳思敏(Jo Tan)認同盧家偉的觀點。「我贊成中英劇場的演員們互相交流,去對方舞臺上演一演,演員本身的素質也能提高。關鍵是,本地演員們多是自由職業者,學雙語是非常必要的,有才華的演員太多了,而且也面臨外來演員的良性刺激,語言是演員競爭力的一部分。」

&nbsp&nbsp&nbsp&nbsp這位演出過粗估50餘部英語劇的實力派女演員,卻只參演過約10部華語戲劇作品。她一直有心演華語劇,但以前為華語劇試鏡時常被刷下來,直到八年前第一次出演TOY肥料廠的《雨季》,才打開她的華語劇場之路,後來也被實踐劇場相中,2012年演出《老九》。

&nbsp&nbsp&nbsp&nbsp「像吳文德導演,喜歡給新手機會,不會特別去限定演員的類別,更不會讓我們覺得自己的華語不好,他放手讓演員們玩這一點,給了我很大信心。」陳思敏說。自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演員得有意識地去強化華語。

&nbsp&nbsp&nbsp&nbsp上了九年劇場的華文臺詞課後,陳思敏才發現在生活中她的華語讀音讀錯了太多,深刻體會到生活語言和舞臺語言的巨大差別。她意識到,要登上華語劇舞臺,必須精進臺詞功底。「沒什麼簡單的方法,只能多上課和多練習,我的標準就是讓臺下觀眾看不出我是來自英語劇場的演員。」

&nbsp&nbsp&nbsp&nbsp她更指出,華族的英語劇演員演華語劇,非本地戲劇界的單一現象。「本地許多不同族裔的演員,也在英語劇和他們的母語戲劇,如馬來戲劇、印度戲劇間遊走,這是新加坡多元種族社會的表徵,也反映出本地演員的語言能力。」

&nbsp&nbsp&nbsp&nbsp葉貞芳(左)和陳思敏(右)在新劇《四馬路》中的扮相。(圖片來源:《聯合早報》龍國雄攝)

&nbsp&nbsp&nbsp&nbsp突破心房,擁抱華語

&nbsp&nbsp&nbsp&nbsp目前正和陳思敏一同出演實踐劇場新劇《四馬路》的演員葉貞芳(Ethel Yap),在陳思敏和盧家偉眼中,是近年來由英語劇場往華語劇場發展相當成功的演員之一。

&nbsp&nbsp&nbsp&nbsp事實上,葉貞芳出演第一部華語劇僅是四年前,那是實踐劇場的《天冷就回來》,當時她只是個負責合唱的群演,沒有任何臺詞卻已壓力頗大;而在2016年實踐劇場的《聊齋》中,她則躍升為女主角之一,演繹古色古香有傳統韻味的臺詞,細膩的演出獲得佳評。

&nbsp&nbsp&nbsp&nbsp「從根本上說,語言不是劇場的障礙,說華語臺詞、唱華語歌真的不難,難的是突破心房,擁抱華語。」畢業自倫敦皇家中央演講與戲劇學院,並有歌手身份的葉貞芳說:「華語劇是我給自己設下的挑戰,演員畢竟不能總安於一個舒適圈,這樣難有突破。從更大的格局來看,中英劇場演員交換演出舞臺,也顯示了本地劇場人才的流通,希望觀眾對我們抱以開放態度,也期待有更多導演勇於試用新人。」

&nbsp&nbsp&nbsp&nbsp葉貞芳相當感謝實踐劇場藝術總監郭踐紅給予的鼓勵和耐心,她說自己從和郭踐紅一次又一次的對話中,挖掘出對華語劇的熱情,進而找到勇氣,去爭取自己想演的華語劇角色。

&nbsp&nbsp&nbsp&nbsp當然,仍有觀眾覺得有些英語劇演員的臺詞水平有待提高,葉貞芳說觀眾要求高是可以理解的,但觀眾若能看到並認可這些演員在排練中所付出的更多努力,相信會給這群華語劇場的「新兵」帶來更多鼓舞。

&nbsp&nbsp&nbsp&nbsp戲劇語言分類目前仍需要

&nbsp&nbsp&nbsp&nbsp幾位演員都指出,儘管目前有華語劇和英語劇的分類,本地劇場未來或許可逐漸模糊對華語劇、英語劇的嚴格界別,因許多編劇都意識到本地的社會現實和語言現狀,在原創劇本中呈現出新加坡多語社會和多元文化的特色,因此雙語劇、多語劇近期頻出。

&nbsp&nbsp&nbsp&nbsp「比如《四馬路》,就有華語、英語、馬來語、日語、德語、法語等多個語種,特別豐富。」葉貞芳說,「不過,我覺得華語劇、英語劇這一分類的存在,是為了照顧一部分原本慣於看單一語言戲劇的觀眾,讓這部分觀眾在接受新劇目時比較舒服一點。」

&nbsp&nbsp&nbsp&nbsp「沒錯,我也感到中英戲劇各有忠實觀眾,觀眾群體不同。」盧家偉說,「這種情況下,還是要看臺詞的語言比例,看各語種摻雜多少,譬如,一個作品中,華語臺詞佔多數,還是應被稱為華語劇。」

&nbsp&nbsp&nbsp&nbsp陳思敏說,戲劇的語言分類也照顧了來自外國想觀賞本地表演的觀眾。畢竟不諳華語或英語的海外遊客在買票時,可以選擇一種自己聽得懂的語言來觀劇。「對於本地觀眾而言,我想戲劇的題材、主旨或性質,是吸引他們要不要來看戲的首要條件,語言應該不是決定因素。」

&nbsp&nbsp&nbsp&nbsp不應為迎合年輕觀眾降低臺詞標準

&nbsp&nbsp&nbsp&nbsp時下相當多年輕人,尤其是千禧世代「新派文青」也紛紛「進場」,成為新的觀眾來源。在新加坡年輕人華語能力普遍較低的情況下,演員們不覺得戲劇應該降低華語劇臺詞標準,來一味迎合年輕觀眾,年輕人的「紅毛華語」或洋腔洋調更不該是舞臺上的常態語言。

&nbsp&nbsp&nbsp&nbsp葉貞芳說:「很簡單的一點是,如果語言不準確,那麼要表達的感情也不精準。」

&nbsp&nbsp&nbsp&nbsp正統戲劇本身的感召、引領和教化功能,須建立在一種普遍認同的價值觀上,這包括對語言文本的正確使用。

&nbsp&nbsp&nbsp&nbsp盧家偉感嘆道:「看一看九年劇場的演出,你會被導演和演員們對華語的尊重和用心而感動,你會發現:標準華語不僅入耳,也帶來一種美的心靈感受。」

&nbsp&nbsp&nbsp&nbsp當然,所謂的紅毛華語或街頭巷尾皆可耳聞的草根華語,在盧家偉看來,亦非完全不能登大雅之堂。「得看不同戲劇主題和導演的要求,如果是時代劇、古裝劇的話,不標準的華語肯定不行,如果是反映時下新加坡人生活的寫實劇,倒未嘗不可吧。」

&nbsp&nbsp&nbsp&nbsp演華語劇的「副作用」

&nbsp&nbsp&nbsp&nbsp幾位演員一致贊同,跨足華語劇對他們來說,無論從藝術生涯還是個人生活上,都有極大助益。

&nbsp&nbsp&nbsp&nbsp盧家偉滿懷感激:「我非常感恩自己能參演華語劇,把在專業舞臺的第一次獻給了華語劇場,是我的榮幸,今後,我的華語會說得越來越好。」

&nbsp&nbsp&nbsp&nbsp「演華語劇絕對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文化上的欣賞。」葉貞芳笑說,「我也能把粉絲從英語劇場帶進華語劇場,像我每次都會叫家人、請朋友來看華語劇,他們原本很少有機會接觸華語劇,我幫他們打開對華語劇的興趣。」

&nbsp&nbsp&nbsp&nbsp而為戲劇猛練華語、方言的陳思敏,沉浸在更甜美的「副作用」中。她說:「我和講廣東話的婆婆關係越來越親密,溝通沒了障礙。為戲劇補習的語言,在生活中也用得很順。」

&nbsp&nbsp&nbsp&nbsp確實,也有年輕人進華語劇場是為了另類的「趕時髦」,為了在社交媒體上打卡炫耀,這類年輕人只佔極少數。

&nbsp&nbsp&nbsp&nbsp「我不擔心華語劇觀眾後繼無人,愛中文的人始終是會愛中文的,即使大環境以英語為主或教育上有任何不足之處,愛中文的年輕人、學生還是會用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彌補缺失。」盧家偉說。

相關焦點

  • 新加坡華語怎麼樣?在職場上哪些語言更受歡迎?
    為此,新加坡教育部還計劃將語言學習納入「技能創前程」計劃,開設更多華語等母語相關課程,讓母語進修更加系統化。由此可以看出,未來新加坡的雙語學習將會成為主流的進修方式:新加坡的官方用語是英語,在整個小學到中學的課程當中,學校的全部課程用英語授課,華語作為第二外語教學;而新加坡精深技能發展局(SkillsFuture Singapore)已委任不同機構,幫助工作人士提升華語能力;
  • 在新加坡大學演中文戲劇
    在新加坡大學演中文戲劇 從此,白朔楊愛上了戲劇,並和它結下不解之緣。  從中國的高中畢業後,白朔楊通過SM2計劃赴新加坡讀大學,恰逢南洋理工大學中文學會戲劇組招人,他便報名參加。加入社團之後,白朔楊才發現,戲劇演出和自己原先的想像有很大不同。「看戲誰都會,但演戲要複雜多了。」  就讀於南洋理工大學電子電氣工程學院的劉委,是戲劇組去年的組長,經歷過三屆演出的他,深深意識到存在的不足。
  • 我們新加坡要堅持不懈地推廣華語
    所以,政府展開了「國家要進步,語言要溝通」的「講華語運動」。這個運動在推行了幾年後,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講方言的人數顯著減少了,而講華語的國人逐年增加,華語水平也提高了。後來,這股趨勢有所改變,講英語的華人漸漸增加。因此,到了1990年代,「講華語運動」就轉移了推廣的對象,著重鼓勵講英語的新加坡華人多講華語。
  • 李光耀:華語的劣勢顯而易見,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
    對於此事,李光耀曾在其著作《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有過這樣的記錄:「新加坡於1965年獨立時,中華總商會的一組代表向我遊說希望將華語選為國語。我對他們說:你得先把我打倒。」當時很多人想不通,李光耀同樣是華人後裔,並且他曾坦言,自己非常清楚得罪了中華總商會,對政治前途非常不利,那他為何寧願承擔風險,也仍然堅持不把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呢?
  • 李光耀為何推廣華語?因為,用普通話對新加坡非常有利
    他在很多場合都介紹了學習普通話的好處,他希望新加坡人能夠少用(不是「放棄」)廣東話,福建話,閩南語等方言。但後來,新加坡為提高在國際經貿中的競爭力,大力推行英語教育,中文淪為小學和中學的一門單獨學科。李光耀當初把英語列為「第一語言」是出於文化和經濟上的考慮。因為新加坡只是一個國土面積只有719.1平方平方公裡的國家,而山西的省會太原的面積是6999平方公裡,新加坡只有太原的1/10左右。
  • 李光耀:華語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這是為什麼?
    新加坡作為一個以華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卻將英語列為官方語言,而華語只是作為一個華人群體的母語而存在著,和馬來語、泰米爾語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母語處於同一地位
  • 獅城華語熱:新加坡開展「講華語COOL!」運動
    一樣,李顯龍用中文進行了演講,用實際行動和新加坡人一道共同掀起了獅城學習中文的熱潮。  中國崛起提升中文熱  在新加坡,華人佔總人口的75%以上。半個世紀前,新加坡有一整套包括中文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教育體系。但新加坡獨立後,大力推行英語教育,以期讓每位國民掌握英語,提高競爭力。中文雖貴為四種官方語言之一,但由於英語為行政與商業用語,使用頻率大大高於中文。
  • 新加坡華語規範之爭
    新加坡是一個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華語不過是佔人口76%的華人追求文化自覺與自娛自樂的手段,目的是要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這也是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所力主和推行的。為此,李先生從上世紀70年代始,便令有關部門年年推出「講華語運動」。這是因為當時(乃至現在)的新加坡華人多說方言,包括福建話、客家話、潮州話、海南話等,繁雜錯亂,不一而足。
  • 新加坡是如何推行華語和簡體字的?
    據1957年人口普查統計,新加坡的母語群體有25個之多,因此素有「種族博覽會」和「語言(方言)博覽會」之稱。       1959年新加坡脫離殖民統治成立自治邦,出於生存和政治策略的考慮,自治邦憲法規定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和英語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然而由於語言林立、種族摩擦頻發、國家意識淡薄,新加坡需要確立一種各族群都能接受的共同語言。
  • 張徵:英語戲劇的世界
    「我在課上會放英語話劇的片段,和他們分享我演英文話劇的感觸,就是想讓他們因此而喜歡上英語,而不會因為要去做題而厭惡。」「心裡最認可的還是和戲劇有關的工作。」他因戲劇表演迷上英語學習,如今又用英語翻譯和教學所得的收入去貼補對戲劇的愛好。第一次和他認識,是在一所農民工子弟學校。他作為志願者,在為孩子們導演一出英文的《喜羊羊與灰太狼》。談完話,他又要跑到河北易縣一個好萊塢劇組裡去演一個需要說英文的「匪兵甲」。雖然都不是重要的角色,但是張徵很慶幸每隔一段時間就能找到一個他英語特長與戲劇愛好之間地結合點。
  • 新加坡華人不愛用華語,究竟是誰的鍋
    :拼音摻英語,這樣「無縫銜接」的對話方式,在新加坡是挺常見的,更神奇的是,雙方理解毫無障礙。這個「案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加坡社會對於語言的糾結心態。新加坡超過75%的人口是華人,但很多華人慢慢地對華語失去了興趣,覺得說英文更有格調。
  • 新加坡英語 Singlish 是怎樣一種神奇的語言?
    因此這四種語言在新加坡社會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1、英語:作為曾經英殖民地的一部分,英語是新加坡長期以來的流通語言;2、華語:也叫漢語,它是為了團結華裔居民;3、馬來語:與上面相似,為了團結馬來裔居民和馬來居民;4、泰米爾語:與上面相似,為了團結印度裔居民和印度居民。
  • 新加坡八九十年代經典華語劇(下)
    新加坡華語電視劇的創作有意識地將中國背景和文化融入其中,拉近與中國觀眾的距離,並且由於文化的親緣性,使其當時非常有人緣。從1990到2000年期間,我國引進新加坡電視劇20多部,題材包括時裝劇、歷史劇、武俠劇、神話劇等。
  • 新加坡雙語教育:多講華語會使孩子英語退步?不存在的!
    尤其在孩子升上小學後,部分家長因過度重視孩子成績,導致他們減少以華語同孩子溝通,擔心妨礙孩子的英文學習。國立教育學院亞洲語言文化學部助理主任兼中文系主任胡月寶說,英語作為本地主流用語,家長有上述心態無可厚非,但常見的誤區是,多說華語會導致孩子的英語退步。尤其孩子入學後,成績成為家長決定是否讓孩子平衡接觸雙語的標準。
  • 新加坡年輕人對說華語更有信心,竟高過說英語
    常常有新移民家長抱怨說:我的孩子在新加坡長大,並不擔心英語水平,反而要擔心華語。雖然新加坡奉行雙語教育,不會讓孩子丟失說母語的能力,但他們好像更習慣於說英語,對英文的使用也更有信心!最新調查:本地年輕人英語/華語信心程度42.2% VS 45.6%最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NIE),公布了一項最新的調查結果:本地華族年輕人中(18-25歲),對英語和華語的自信心程度,分別為42.2%和45.6%。
  • 新加坡上演英語版《西廂記》 加拿大人演張生
    《西廂記》是中國戲曲代表作之一,導演沈廣仁將之改成了英語版音樂劇,參與演出的都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戲劇系學生,其中,飾演張生的是一名加拿大人。該劇曾在新加坡演出6場,並應邀赴澳大利亞演出,受到不少年輕人的歡迎,原因無它,只是因為其添加的Rock&Roll、現場樂隊等元素,讓他們覺得有趣、好玩。
  • 新加坡和馬來人的華語水平,我大寫的服
    吳小紅在家裡說一口客家話,但要是在社區裡碰到其他華人,她會改講馬來華語,後者的發音比較接近普通話。吳小紅稱:「只會說華語,你也能在當地生活下去。」上世紀60年代,華中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到70年代則逐步改為馬來語。現在,馬來西亞有70多所華中,主要用馬來語、英語教學。自馬來西亞教育改制至今,仍有61所中學堅持用華語教學,獨立辦校。這61所「獨立中學」(簡稱「獨中」)游離在官方教育體系之外,聯合舉辦類似高考的「統考」。
  • 首屆華語音樂劇大賞,上音音樂戲劇系深度合作、榮耀呈現
    、19個音樂劇劇組的100多位演員將同臺獻演,採取「線上直播+線下匯演」的方式,為觀眾帶來一場中國音樂劇視聽盛宴。2020華語音樂劇大賞本次活動在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指導下,由中國音樂劇產業基地主辦,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戲劇系專業合作,上音音樂戲劇系負責人、作曲家安棟教授擔任大賞藝術總監。
  • 包你猜不出來的新加坡華語詞彙(Singdarin)
    這個國家有75%以上人口是華人,大多數的新加坡華裔的祖先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因為是移民國家,新加坡華語融合了各地方言和外國語言。坡式華語(Singdarin)比我們中式英語(Chinglish)更有魔性,來跟小編一起來開眼。
  • 戲劇,正在走進孩子的生活
    37天,56臺中外優秀劇目,191場演出……日前閉幕的第九屆中國兒童戲劇節為許多孩子的暑期塗上了戲劇的顏色。由丹麥蘇菲·珂劇院帶來的木偶劇《大腕》講述了在一座歌劇院裡,不同角色發生碰撞產生的一系列有趣故事。《彼得兔和他的朋友們》(美國芝加哥兒童劇院)則以彼得兔為主人公,讚美英國的田園生活。與一般的兒童劇不同,由臺北如果兒童劇團創排的親子歌舞劇《舅舅的閣樓》用《紅蜻蜓》《一樣的月光》《守著陽光守著你》等老歌喚起了陪孩子來看戲的父母們的青春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