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語規範之爭

2021-02-17 語用學種草

拜讀4月11日《聯合早報》言論版刊登語文工作者汪惠迪新作《新加坡華語何以自處?》一文,感觸頗多。筆者移民新加坡近30年,親眼目睹了新中

兩國在中國崛起過程中的互動過程,謹想就此談談新加坡華語的過去與未來,與汪先生商榷。不當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新加坡是一個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華語不過是佔人口76%的華人追求文化自覺與自娛自樂的手段,目的是要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這也是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所力主和推行的。為此,李先生從上世紀70年代始,便令有關部門年年推出「講華語運動」。

這是因為當時(乃至現在)的新加坡華人多說方言,包括福建話、客家話、潮州話、海南話等,繁雜錯亂,不一而足。以高瞻遠矚著稱的李先生,確信除非華人統一說華語,否則新加坡在華語世界將無甚出路。為此,新加坡政府從臺灣大量引進華語人才,充實和豐富本地語言資源。故倘若讀那時的《南洋·星洲聯合早報》,會發現語句、語法多像臺灣用語,鮮少大陸用詞用語。

然而,隨著1991年新中建交,大陸移民開始湧入新加坡;90年代的新加坡投資中國熱,更讓《聯合早報》在中國多個城市設立記者站,報導中國動態;俯仰之間,大陸普通話便取代臺灣國語成為早報語碼,逐步為本地華人接納與吸收。

不消說,這就是知識的力量;確切說,是知識分子傳播語言的力量。語言源於民間,但有賴於知識分子予以優化和規範。所謂「面向草根族」的意義,僅在於通過廣播報紙對人民進行文化導向與教化,非如此便不能「增強全社會規範意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人類從群居部落到一城一池,再到國家,語言是在不斷迭代中演化的。即使同族同語如英國和美國,語言的發展也不盡相同。新加坡華語之於臺灣大陸華語,即如美式英語之於英式英語,前者脫胎於後者,後者承載著前者。

問題來了:作為彈丸之地新加坡的華人,對於自身語言的繼承發展,究竟應該採用中國大陸的標準華語,還是應該如汪先生所說,自走自路,「不能唯中國、唯《現漢》馬首是瞻,應該有自己的考量」?

李光耀於70年代倡導新加坡華人學習華語時,中國正在搞文化大革命;李先生當時是否預見到中國後來會撥亂反正、回歸正途不得而知,但至少1990年代初新中兩國建交後,他已看到未來中國的崛起勢不可擋。為此,他老驥伏櫪,身先士卒,每周學習華語不綴,可謂「起舞落日爭光輝」。

李先生之所以對華語孜孜以求,緣於讓自己跟上中國發展的步伐,而其苦口婆心地勸新加坡人學好華語,又在於他要讓自己一手打造的現代新加坡,在動蕩不定的世界經濟中立於不敗之地。想到此,便不難明白李先生力主新加坡學習中國大陸華語並與時俱進的良苦用心。原因只有一個,新加坡華語雖脫胎於「華語的故鄉中國」,但新加坡並不具備脫胎於英國之美國所具有的龐大體量和規模。

換言之,美國人可以完全不顧英國人的感受,而自創出許多在英國人看來不登大雅之堂的習語、俚語(儘管美國知識界始終對正宗英國英語懷有特殊敬意),因為它有其可以「特立獨行」的資本或能力。請問:新加坡有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既如此,汪先生的論點便有待商榷了。

既然新加坡是小國寡民,說華語族群僅佔550萬總人口一半強(很多華人家庭仍然不講華語,遑論訂閱《聯合早報》等華文報刊);既然現今旅新的中國人(包括新移民)數量有幾十萬之眾;既然按照李光耀先生預測中國未來20年至3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超級強國,加之全球華語熱已近燎原之勢,我們不禁要捫心自問:新加坡是否有必要保留使用所謂「富有濃鬱地方色彩的」「烏公」「多隆」「隆幫」等,在全球99%華人看來都不知所云的新馬華人用語,並為曾經「學而時習之」而沾沾自喜、沉浸其中嗎?說如此華語的新加坡人,未來何以融入中國的「一帶一路」乃至其全球化進程?又何以在全球的華語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就像當初新馬流行「網際網絡」等資訊科技名稱,而最終被流行於大中華圈的「網際網路」取而代之一樣,未來的新加坡華語切勿考慮「何以自處」,而應思考如何融入中國大陸主導的世界華語圈。只有當新加坡華語擁有眾多網絡節點時,它才能達到最大的網絡效應。

據此而言,《聯合早報》作為新加坡的權威華文媒體,足以有能力將新加坡華語融入大中華網絡,使新加坡華語與大中華接軌,而無需指望政府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或許我們根本無需為新加坡華語的未來杞人憂天。隨著老一代新加坡華人走入歷史,新一代新加坡華人融入大中華圈將指日可待。這是因為本地教育界活躍著許許多多來自大中華圈的大中小學語文教師,他們的存在將使我們融入大中華的努力延綿不斷,繼往開來。

相關焦點

  • 新加坡是如何推行華語和簡體字的?
    事實上簡繁之爭不只存在於中國,周邊國家如日、韓、新、馬、泰等也因受到中華文化影響,不同程度地使用漢字,並有過相關爭論。 據1957年人口普查統計,新加坡的母語群體有25個之多,因此素有「種族博覽會」和「語言(方言)博覽會」之稱。       1959年新加坡脫離殖民統治成立自治邦,出於生存和政治策略的考慮,自治邦憲法規定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和英語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然而由於語言林立、種族摩擦頻發、國家意識淡薄,新加坡需要確立一種各族群都能接受的共同語言。
  • 獅城華語熱:新加坡開展「講華語COOL!」運動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本月15日在今年的「講華語運動」開幕式上語重心長地說。正像此運動的口號「講華語COOL!」一樣,李顯龍用中文進行了演講,用實際行動和新加坡人一道共同掀起了獅城學習中文的熱潮。  中國崛起提升中文熱  在新加坡,華人佔總人口的75%以上。半個世紀前,新加坡有一整套包括中文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教育體系。
  • 新加坡華語怎麼樣?在職場上哪些語言更受歡迎?
    不過,受調查者在評估自己的華語能力時,覺得日常對話還行,但對讀和寫比較沒有信心。*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SCCL)由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2008年宣布成立,宗旨是加強雙語環境下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成效,並滿足以非華語為家庭用語學生學習的需要。
  • 新加坡華人不愛用華語,究竟是誰的鍋
    這個「案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加坡社會對於語言的糾結心態。新加坡超過75%的人口是華人,但很多華人慢慢地對華語失去了興趣,覺得說英文更有格調。漸漸地,新加坡華人不愛說華語的尷尬局面就漸漸形成了。(摘自新加坡文獻館)華語,是華族文化的載體,學習華語也是為了延續民族文化,而且在中國崛起的今天,華文的實用價值不言而喻。李光耀早就判斷過:「中國崛起是大勢所趨,即便美國有意阻攔也無法妨礙實現。」
  • 我們新加坡要堅持不懈地推廣華語
    「講華語運動」是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在1979年發起的,目的是要鼓勵新加坡華人「多講華語,少說方言」,提高華語的水平,在不同方言群體之間建立一個共同的語言橋梁,以加強華社的凝聚力。其實,新加坡還有很多人和加勇一樣,在中國生活了一段時間後,華語水平就大大提升了。他們有些在求學時可能對華文不感興趣,對老師和父母的督促感到不耐煩,但他們現在應該都覺得,聽老師和父母的話,是不會吃虧的。目前,大多數的年輕人都聽得懂華語,也會講華語,雖然有時候說得不太流利。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新加坡的雙語優勢正在相對減弱。
  • 李光耀:華語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這是為什麼?
    按道理來說,新加坡是一個華人為主體的國家,華人數量佔據絕大部分,而並沒有其他種族的人來能夠對其形成競爭關係,那麼,新加坡在國語選擇上應該選擇華語才對,但新加坡卻偏偏選擇了英語作為國語,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 新加坡華語資料庫將收錄千個新加坡特色詞彙
    中國僑網10月24日電 日前,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文章,介紹了新加坡華語資料庫和其中收錄的一些新加坡特色華語詞彙。像「樂齡」這類具有本土特色與意義的詞彙接下來會記錄在新加坡華語資料庫。電子版的新加坡華語資料庫由推廣華語理事會創建,目標是收錄1000個新加坡特色詞彙,並介紹這些詞彙的由來、歷史背景、詞義,以及其他地區的用語。資料庫也會收錄報章報導的例句,讓人們認識本地豐富的語言資產。資料庫創立初期會收錄約120個詞彙。
  • 包你猜不出來的新加坡華語詞彙(Singdarin)
    這個國家有75%以上人口是華人,大多數的新加坡華裔的祖先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因為是移民國家,新加坡華語融合了各地方言和外國語言。坡式華語(Singdarin)比我們中式英語(Chinglish)更有魔性,來跟小編一起來開眼。
  • 李光耀為何推廣華語?因為,用普通話對新加坡非常有利
    李光耀立刻開始推行「講華語運動」。港劇在免付費電視臺必須改以華語配音播出,新加坡各家中文廣播電臺也改以華語為聽眾播出新聞、娛樂和音樂節目,禁播方言節目。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明星們(包括成龍、四大天王劉德華等)拍電影是準備了粵語版和普通話版本就是面向東南亞的新加坡等市場。
  • 新加坡和馬來人的華語水平,我大寫的服
    △華人幾乎佔馬來西亞人口的四分之一/AP吳小紅在新加坡當過好幾年華語老師,從補習班到大學的對外華語,她的學生包括不同族裔的中小學生、留學生等。華語對於不同人而言意義不同,它可能是一些人必須了解的母語,也可能只是實用性的語言工具,但它同樣可以成為一種啟蒙的語言。
  • 新加坡教育部長:華語學習與使用不該局限於校內
    新加坡教育部長:華語學習與使用不該局限於校內
  • 外媒: 新加坡推廣華語卻寫錯字? 照片在網上瘋傳
    綜合新加坡《聯合早報》、《南洋商報》等報導,有沒有搞錯,推廣華語卻寫錯別字?近日,新加坡第38屆講華語運動推介儀式大擺烏龍,活動看板上的「讀」字誤寫為「瀆」。雖然推廣華語理事會已就此事道歉,但是相關照片仍在網上瘋傳,引發爭議。
  • 新加坡教育部鼓勵學校開辦華語馬來語會話課
    中國僑網9月21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過去10年來,新加坡的學校學習項目和活動增多,開辦華語和馬來語會話課的學校,正逐漸減少。近日,新加坡教育部正在探討賦予學校在安排課時方面更大的靈活度,以鼓勵學校開辦華語和馬來語會話課。
  • 新加坡通商中國組織鼓勵年輕人用華語與中國聯繫
    中新社香港十月十日電 新加坡消息:新加坡中華總商會「通商中國」組織九日表示,將把握中國發展的機會,激發新加坡年輕一代熟練使用華語,以更有效開拓中國市場。  新加坡《聯合早報》十日報導,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已在上個月十八日正式成立以華語為主要溝通語言的「通商中國」組織。
  • 星報評論:新加坡應創造有利環境讓華語變Cool
    中新網12月17日電 今年新加坡十分隆重的推出了講華語運動
  • 李光耀:華語的劣勢顯而易見,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
    地處東南亞的小國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為主要組成的國家,在新加坡的民族構成中,華人所佔比例達到了百分之七十五。正因如此,1965年新加坡剛剛獨立之際,曾有不少華人找到李光耀,希望能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但都被李光耀一口回絕。
  • 新加坡教育部長:華語學習與使用不該局限於校內
    中國僑網9月9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日前,新加坡教育部長黃循財主持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舉辦的「華文作為第二語言之教與學」線上國際研討會開幕式時,用華語致辭時強調母語學習的重要性。他表示,母語學習與應用不該局限於校內,家長應支持孩子,鼓勵他們努力學習華語。他指出,即便沒有疫情,教育工作也需要適時的改變。
  • 李光耀:我為什麼寧願得罪華人,也不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祖籍廣東梅州市大埔縣,是一位華人後裔,不過他對祖國的情感就要淡化很多。1965年,新加坡獨立建國之初,中華總商會的兩位華人董事康振福和郭佩弦就找到李光耀,希望能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遭到了李光耀的嚴詞拒絕。李光耀曾在其著作《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這樣記錄當時的場景:「新加坡於1965年獨立時,中華總商會的一組代表向我遊說希望將華語選為國語。
  • 華媒: 新加坡推廣華語卻寫錯字 細數用語烏龍
    中新網7月12日電 有沒有搞錯,推廣華語卻寫錯別字?綜合新加坡《聯合早報》、《南洋商報》等報導,近日,新加坡第38屆講華語運動推介儀式大擺烏龍,活動看板上的「讀」字誤寫為「瀆」。雖然推廣華語理事會已就此事道歉,但是相關照片仍在網上瘋傳,引發爭議。
  • 新加坡「講華語運動」宣傳語現錯別字 組織方道歉
    新加坡「講華語運動」已經進入第38個年頭,該項由新加坡已故前總理李光耀發起的運動,旨在鼓勵新加坡人說標準的華語,替代方言。同時也是為統一語言使用,促進社群更多相互了解,並支持雙語教育政策。 不過據環球網7月12日報導,就是這樣一個華語推廣活動,今年卻因主辦方的一個「失誤」而遭意外打臉。 事情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