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上演英語版《西廂記》 加拿大人演張生

2020-12-13 搜狐網

  《西廂記》是中國戲曲代表作之一,導演沈廣仁將之改成了英語版音樂劇,參與演出的都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戲劇系學生,其中,飾演張生的是一名加拿大人。該劇曾在新加坡演出6場,並應邀赴澳大利亞演出,受到不少年輕人的歡迎,原因無它,只是因為其添加的Rock&Roll、現場樂隊等元素,讓他們覺得有趣、好玩。

沈廣仁告訴記者:「在新加坡,傳統戲曲通常只能演1場,但我們這部戲,不少年輕人邊看邊跺腳、大笑,傳統戲曲能演6場這在新加坡是非常不容易的。」

  ■形式

  原著故事串燒英文流行曲《TheWestWing》分30折,故事參照明代改編本《南西廂》,張生(Zhang)、崔鶯鶯(Oriole)、紅娘(Scarlet)、崔母(Madam)等人物一應俱全,英語譯文花過一番功夫,服裝、化妝、身段則向崑劇看齊,但與專業崑劇演員相比較顯得簡陋與業餘。除了臺詞,演員的唱段也改自原著,但並沒有沿用崑劇唱腔,而是將歌詞譯成英詩,並運用英語流行歌曲為旋律,如音樂劇《貓》中的「Memory」、《歌劇魅影》中的「AllIAskofYou」、德國世界盃主題曲「WeWillRockYou」,以及埃爾頓·約翰、麥當娜、甲殼蟲樂隊、羅比·威廉斯等歌手的經典歌曲,看整臺演出就如同看一場音樂劇一般,觀眾笑聲連連,氣氛完全不似觀看傳統崑劇。

  如此大膽而顛覆性的改編,難以避免爭議。對此,沈廣仁表示,《南西廂》中的崑曲唱腔在當時就是流行歌曲,因此自己的改編算得上是繼承戲曲傳統,且能讓現代觀眾親近傳統戲曲、產生共鳴,「讓現在的觀眾去聽自己不熟悉的幾百年前的歌曲,這是傳統戲曲逐漸失去觀眾的原因之一。」

  ■效果

  語言、文化背景成欣賞障礙拋開顛覆性改編的爭議,如此形式的演出在中國會有市場嗎?

  英語臺詞成了觀眾欣賞的一大障礙。與英語為官方語言、民眾長期受西方文化薰陶的新加坡不同,在中國,只為唱段打上字幕的英文劇只可能在大學演出,這也是《TheWestWing》選擇復旦大學的原因;其次,熟悉英文流行歌曲的中國人畢竟還是少數,因此在中國演出時難以引起在新加坡、澳大利亞演出時的強烈共鳴,前晚觀看該劇的一些觀眾就「卡」在了英語這一關上。

  如果改成中文呢?沈廣仁表示,原班人馬暫時不會將該劇改成中文版,而中國的劇團,幾乎不可能有意圖與膽量做如此嘗試。上海京劇院副院長單躍進就在觀看過程中告訴記者,自己不懂英語,觀看過程中有困難,但該劇的創新思路不錯,只是上海京劇院絕對不會對名著做如此改編。

(責任編輯:炊煙)

相關焦點

  • 在戲曲《西廂記》中,張生究竟是「傻」,還是「精」?
    你自己寫的,讀給人聽,也還可以原諒,鶯鶯寫的情書,總應該知道保密了吧?不。「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三本二折)他不僅讀給人聽,還向人詳細解釋了詩意--豈不荒唐?而且不止一次.當鶯鶯下定決心與他私下結合的時候,瞞著紅娘給他寫了一封約會的情書,他完全應該從紅娘口稱「藥方」的語氣裡知道,鶯鶯是瞞著紅娘的,信裡又明明囑咐他:「仰圖厚德難從禮,謹奉新詩可當媒。
  • 《西廂記》從元雜劇到河南豫劇的傳奇延續
    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文採斐然,情節上也是引人入勝,給人以詩情畫意般美的享受。《崔鶯鶯待月西廂記》被明代的李日華改編成南曲《西廂記》,清代以後崑曲、京劇等各種地方戲都在演出,而且對湯顯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紅樓夢》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如《紅樓夢》第二十三回的回目「《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詞警芳心」即直接關涉《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 《紅娘》故事來源於王實甫《西廂記》
    《紅娘》的故事來源於王實甫的《西廂記》,在《西廂記》中主角是崔鶯鶯和張生,而在京劇的舞臺上,經過了改編後,紅娘成為了故事的主角。而對於這齣戲,開創荀派的荀慧生演得最好,他在50多歲時扮演的「紅娘」,觀眾看到後,依然拍手稱讚。也正是因為荀慧生對這齣戲的改編,而讓京劇票友有機會在京劇舞臺上看到紅娘這個人物。
  • 大名鼎鼎的《西廂記》你了解多少,不了解沒關係,我來給你介紹下
    可以毫不心虛地說,《西廂記》是中國戲曲歷史上的最高峰!同時,一直以來,《西廂記》和《紅樓夢》都被稱為是「中國古典文藝中的雙璧」——能夠和《紅樓夢》相提並論,由此也可見《西廂記》的地位絕對非同一般。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最拿手」的文學類型。
  • 《西廂記》連環畫:配合婚姻法宣傳婚姻自由,卻被判為『毒草』?
    《西廂記》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崔鶯鶯和張生這一對也可以說是國民CP了,他們是古代文學作品中虛構出來的一對具有代表性的情侶。這部由元代王實甫創作的雜劇故事,其實講的不僅僅是情人終成眷屬這麼簡單。在故事中,崔鶯鶯和張生陷入愛情,密約偷情,遭到崔母等人的重重阻撓,最終歷盡千辛萬苦,才得到一個圓滿的結局。
  • 文化山西:《西廂記》故事發生地——山西永濟普救寺
    元代王實甫的作品——《西廂記》是國人家喻戶曉的古代名著,然而知道《西廂記》發生地的人卻著實不多,甚至很多山西人都可能不會想到,這個「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山西省永濟市的普救寺。
  • 一個流傳千年的愛情故事《西廂記》的前世今生
    」這令人拍案叫絕的詞句中的離別愁緒深感震撼;也許,你曾因為書生張生與崔鶯鶯相遇結緣,在女侍紅娘的幫助下,衝破重重阻礙,終得圓滿的愛情故事感動不已;也許,你是越劇迷,曾在越劇舞臺上領略過《西廂記》的風採;也許,你是雜劇作者當時號稱「天下之魁」的王實甫的忠實粉絲
  • 張生為何對崔鶯鶯薄情始亂終棄?
    簡單回顧下《鶯鶯傳》的故事,崔鶯鶯是前朝崔相國之女,與母親因故被困於廟中,得到張生的解救,因為紅娘牽線搭橋,也因為鶯鶯對愛情的渴望,所以鶯鶯與張生,成就了好事,崔母得知,恨極,逼張生考取功名來娶鶯鶯,後來張生考中了狀元,被當朝重臣看重,選為女婿,鶯鶯自然被拋諸腦後,多年後,故地重遊,鶯鶯拒絕見這個「外兄」——《西廂記》裡給了一個光明的尾巴,寫成了張生與鶯鶯大團圓。
  • 書評的介紹之西廂記
    西廂記是我最近的讀書物,人們都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所以小編開始努力的寫書評了,促使自己看書。《西廂記》是由元代王實甫創作的元雜劇,不過故事的靈感來自於唐代元稹的小說《鶯鶯傳》。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因為情節集中、高潮迭起、人物活靈活現、劇情比較生動感人的特點,使很多人都對它記憶深刻,主要講的是一段愛情故事,最後以悲劇結局,但是在有些朝代的時候,卻讓他們喜劇結局,表達廣大青年男女渴望實現愛情自主的美好理想和願望。
  • 元雜劇大多是一本四折,《西廂記》卻為何開了二十折的先例?
    元雜劇的通例是一本四折演一個完整的故事,也有的一本五折(如紀君樣《趙氏孤兒大報仇》等)、六折(如張時起《賽花月秋幹記),已供,曹様亭本《錄鬼簿)注云:「六折「),而王實甫的《西廂記》卻洋洋細細寫了五本二十折(有的版本把第二本的楔子也作為一折,則全刷為二十一折)。王國維說:「若《西廂記》之二十折,則自五劇構成,合之為一,分之則仍為五。此在元劇中,亦非僅見之作。
  • 西廂記故事源於唐代短篇小說 王實甫改編最完美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許建中稱,王實甫的《西廂記》(簡稱《王西廂》)是元雜劇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戲曲史和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極高地位。所謂「曲中春秋」,是元代戲曲家宮天挺在《範張雞黍》中對《西廂記》的認識;所謂「騷人之趣」,是明初戲曲家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對《西廂記》的評價。
  • 《西廂記》六大經典名句,古文醉人,意境優美!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之一,描寫的是張生與崔鶯鶯這一對有情人衝破困阻終成眷屬的故事。它的曲詞富於詩的意境,我們一起感受下。一、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出自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溶溶:月光蕩漾的樣子。寂寂:寂寞冷落。這兩句大意是:月光蕩漾,花蔭散亂,春夜啊,如此靜寂,如此清幽!這是張生至鶯鶯居處側近所詠的詩句,通過對春夜月色的詠嘆,表現了張生四漂泊的寂寞和對愛情的追求。二、嬌羞花解語,溫柔玉有香。
  • 《西廂記》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嗎?仔細閱讀,這是一碗「毒雞湯」
    我相信當你聽到元代的戲劇《西廂記》時,你會想到一個詞,那就是才子佳人。你可能只知道這齣戲講述了秀才張生和大家閨秀崔鶯鶯突破重重障礙和終成眷屬的故事,我們認為他是一個好的愛情故事模型,但事實上我們都忽略了悲劇。你知道,在古代,和終成眷屬交談並不容易!
  • 元雜劇:古人社會生活的寫照,《西廂記》演繹浪漫的愛情故事
    咱們都知道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故事,兩人一起讀過唯美的愛情故事《西廂記》,這個《西廂記》是作家王實甫作的元雜劇,今天啊咱們就來講講什麼是元雜劇。元雜劇,又叫北雜劇。下面小茜和大家說說黛玉和寶玉所讀的《西廂記》的故事:一個叫張生的小夥子來到普救寺,遇到了相國家的小姐崔鶯鶯,兩人一見鍾情。但因為身份地位懸殊,兩人無法在一起。這時來了個機會:叛將孫飛虎率兵包圍了寺廟,要強索鶯鶯為壓寨夫人,為了救鶯鶯,張生就求崔母將鶯鶯嫁給他,崔母為了女兒,就口頭許下了這婚約。
  • 《西廂記》的真面目,原作結局原來是這樣,才子佳人沒有好結果
    說到這樣的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最出名的作品,就是《西廂記》了。《西廂記》這部戲曲雖然成書於元代,是由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改編而成,但故事卻並非由王實甫原創。王師傅改編的版本,是由清代的一位姓董的解元郎所寫的。今天這位董解元,所寫的名為《諸宮調西廂記》。但本文也不是由他原創的,再向上追溯,董解元所寫的故事,則是以唐代元稹所作的《鶯鶯傳》為藍本。
  • 山西普救寺因《西廂記》而聞名,它是天下唯一可以談情說愛的寺廟
    唐貞元年間,前朝崔相國病逝,夫人鄭氏帶女兒鶯鶯、侍女紅娘和小童歡郎一行30餘人,護相國靈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暫住,當時就住在這梨花深院。河南洛陽書生張珙(字君瑞)赴長安趕考,路過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馬將軍,順便遊覽普救寺時與鶯鶯相遇,兩人一見鍾情。張生為了追求鶯鶯,遂不往京師,在寺中借廂住下。
  • 逛山西普救寺,聽《西廂記》中的愛情故事
    山西普救寺始建於隋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元代王實甫《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從塬上到塬下,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依塬託勢,逐級升高,給人以雄渾莊嚴,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廂記》故事密切關聯的建築:張生借宿的「西軒」,崔鶯鶯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馬解圍之後張生移居的「書齋院」穿插其間。寺後是一地勢高低起伏,形式活潑的園林花園。園內疊石假山懸險如削,鶯語雙亭飛簷翹角。荷花池塘上橫架曲徑鵲橋,亭橋相接、湖山相銜。鶯鶯的「拜月臺」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 地方戲演地方事 在戲曲中尋找山西旅遊打卡地
    ▲蒲劇《西廂記》劇照(運城市蒲劇青年團版)蒲劇《西廂記》——運城市永濟市普救寺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中描繪了書生張生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侍女紅娘的幫助下,衝破孫飛虎、崔母、鄭恆等人的重重阻撓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撼動著人們的心靈,《西廂記》成為全國各大劇種的保留劇目。新中國成立後,京劇荀慧生、越劇袁雪芬、豫劇常香玉、蒲劇王秀蘭均以該劇為看家戲,並稱中國戲劇「四大《西廂記》」。劇中,「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西廂村的普救寺內。普救寺始建於唐武則天時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禪院。
  • 論元雜劇《西廂記》中的評論幹預,值得一看,漲知識!
    從《西廂記》文本出發,其中不僅有唱詞,而且有說白,科。不僅有作者自述,同時還有演員演述,作者評述。那麼,這裡就關涉到「代言體」這個問題。代言是「作家運用一種語言表現的取述角度和話語表達形式」。1那麼,筆者認為,元雜劇不僅僅是「代言體」,而且是「演述體」。
  • 英文唱詞,百老匯配樂版《西廂記》被指惡搞藝術
    東方網5月29日消息:新加坡國立大學戲劇系教授沈廣仁,最近異想天開,他將元代戲劇大家王實甫的代表作《西廂記》翻譯成了英文,並配以美國百老匯名劇《劇院魅影》的音樂,推出了新版《西廂記》,這個版本近日在復旦大學演出,引起軒然大波。有人直指這是在糟蹋傳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