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是中國戲曲代表作之一,導演沈廣仁將之改成了英語版音樂劇,參與演出的都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戲劇系學生,其中,飾演張生的是一名加拿大人。該劇曾在新加坡演出6場,並應邀赴澳大利亞演出,受到不少年輕人的歡迎,原因無它,只是因為其添加的Rock&Roll、現場樂隊等元素,讓他們覺得有趣、好玩。
沈廣仁告訴記者:「在新加坡,傳統戲曲通常只能演1場,但我們這部戲,不少年輕人邊看邊跺腳、大笑,傳統戲曲能演6場這在新加坡是非常不容易的。」
■形式
原著故事串燒英文流行曲《TheWestWing》分30折,故事參照明代改編本《南西廂》,張生(Zhang)、崔鶯鶯(Oriole)、紅娘(Scarlet)、崔母(Madam)等人物一應俱全,英語譯文花過一番功夫,服裝、化妝、身段則向崑劇看齊,但與專業崑劇演員相比較顯得簡陋與業餘。除了臺詞,演員的唱段也改自原著,但並沒有沿用崑劇唱腔,而是將歌詞譯成英詩,並運用英語流行歌曲為旋律,如音樂劇《貓》中的「Memory」、《歌劇魅影》中的「AllIAskofYou」、德國世界盃主題曲「WeWillRockYou」,以及埃爾頓·約翰、麥當娜、甲殼蟲樂隊、羅比·威廉斯等歌手的經典歌曲,看整臺演出就如同看一場音樂劇一般,觀眾笑聲連連,氣氛完全不似觀看傳統崑劇。
如此大膽而顛覆性的改編,難以避免爭議。對此,沈廣仁表示,《南西廂》中的崑曲唱腔在當時就是流行歌曲,因此自己的改編算得上是繼承戲曲傳統,且能讓現代觀眾親近傳統戲曲、產生共鳴,「讓現在的觀眾去聽自己不熟悉的幾百年前的歌曲,這是傳統戲曲逐漸失去觀眾的原因之一。」
■效果
語言、文化背景成欣賞障礙拋開顛覆性改編的爭議,如此形式的演出在中國會有市場嗎?
英語臺詞成了觀眾欣賞的一大障礙。與英語為官方語言、民眾長期受西方文化薰陶的新加坡不同,在中國,只為唱段打上字幕的英文劇只可能在大學演出,這也是《TheWestWing》選擇復旦大學的原因;其次,熟悉英文流行歌曲的中國人畢竟還是少數,因此在中國演出時難以引起在新加坡、澳大利亞演出時的強烈共鳴,前晚觀看該劇的一些觀眾就「卡」在了英語這一關上。
如果改成中文呢?沈廣仁表示,原班人馬暫時不會將該劇改成中文版,而中國的劇團,幾乎不可能有意圖與膽量做如此嘗試。上海京劇院副院長單躍進就在觀看過程中告訴記者,自己不懂英語,觀看過程中有困難,但該劇的創新思路不錯,只是上海京劇院絕對不會對名著做如此改編。
(責任編輯:炊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