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涉嫌激素超標抑菌霜「大頭娃娃」事件持續引發關注,家長在選購嬰兒霜時變得膽戰心驚。17日,福建漳州市「歐艾抑菌霜」事件處置工作組通報「歐艾抑菌霜」事件調查處置進展情況:經有檢測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檢測,已確認召回的涉事產品「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和「開心森林一抹舒寶寶皮膚抑菌霜」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企業涉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
連日來,圍繞這一事件的熱議,折射出全社會對母嬰用品質量的高度關注。伴隨電商、微商發展和新興細分市場出現與成長,國內母嬰用品市場迅猛壯大,為五花八門的母嬰產品在線上線下流通提供土壤。然而,質量參差不齊的產品與服務也帶來了新的難題——雖然國內市場監管總體力度不斷加強,但各地仍時有爆出母嬰用品質量問題。母嬰用品市場監管之路,為何如此之難?
層層代理,母嬰用品行業門檻極低
由於進入門檻較低,覆蓋人群廣、渠道成本低,幾年之內母嬰微商、電商發展勢頭迅猛。企查查大數據研究院推出《2020中國電商行業大數據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在業/存續的電商市場主體共265.1萬,母嬰電商以11.78萬家市場主體位列第一。
記者在淘寶網與閒置物品交易平臺「閒魚」上,輸入母嬰產品代理或母嬰代理關鍵詞,可檢索出眾多招聘母嬰代理的連結,發布連結信息的人幾乎遍布全國各城市。在「閒魚」平臺,這些發布人都顯示「芝麻信用極好」(含信用歷史、履約能力、人脈關係等),有的連結被上百人點了「我想要」,有的則只有個位數。
多數招母嬰代理的連結標著8.8元、9.9元等價格,在部分連結中,這只是吸引關注的「噱頭」,進一步問詢,發布人會讓添加微信,告知真正需要交的代理費。也有一些連結在發布信息中明確說明,「全品類母嬰用品一手貨源,就是將各位代理拉進各種供貨商的群,二手價格買到一手貨品,隨隨便便節約幾十幾百上千塊。提供的貨源絕不比那些花198元、238元代理的貨源差。」產品從紙尿褲、尿不溼到嬰幼兒輔食、奶粉、紙巾、推車等應有盡有。
此外,幾乎每條招母嬰代理的連結都指出:「我也是寶媽,給寶寶用的東西肯定是好的,正品的。自用省錢,賣貨賺錢。」
「閒魚」平臺名為「真的假的ss」發布的連結中,更是直接寫道:「母嬰代理,沒有套路直接拉你進一手貨源群!9000多種貨源。自己有600多個代理,也算是資深了!深知母嬰圈水很深,來找我,避免你入坑……會不斷更新更好的貨源,我的代理都有很多個代理了。」
記者點選其中一條8.8元的招募連結後,賣家隨後發來12個售賣各種母嬰用品的微信群入群資格,其中,8個群的人數都在400人以上。各個群異常活躍,入群後短短幾分鐘,各種母嬰產品照片及價格信息便撲面而來。「成長拉拉褲2箱162元」「護臀膏37元」「寶寶的無添加輔食,禾泱泱營養金槍魚酥50g,原價59元,代理價6折,5個包郵」……群主刷屏般在群內發布母嬰產品類型、價格,有的群至深夜快12點還在更新。
產品都是正品嗎?其中一位代理告訴記者,自用過才推薦,支持全網驗貨,假一罰萬。「賣假貨會坐牢的」。在她們這裡,做紙尿褲代理198元,包含100多種紙尿褲品牌及各種維生素、益生菌等產品,再加50元可拿到國內外奶粉代理價,母嬰全品類產品代理388元,0-10歲寶寶的吃喝玩樂用產品都有,貨源很多,可以比對價格,誰家便宜拿誰家貨。
在這些售賣各種母嬰產品的微信群,群主是貨源發布者,也是客服。群內成員無論是購買產品自用,還是做代理拿代理價,從中賺差價,都需將產品名稱、數量、收貨地址、電話等信息發給群主,由群主聯繫相關倉庫發貨。
入群後,一位主動添加記者的群主安娜說,她剛開始向母嬰產品微信群引流,目前免費招代理,如果想當母嬰代理,要自建一個微信群,或者每天在微信朋友圈發她在群內更新的產品,具體發布哪些產品,可根據自己周圍的目標客戶需求自由選擇。群裡的價格即為母嬰產品代理價,發朋友圈時可根據情況修改價格,吸引客戶下單賺差價。「價格去比對一下淘寶網,小東西賺5塊錢左右,奶粉或者一些大物件,可以通過定價多賺一些。這些價格比實體店和天貓旗艦店低不少。像天貓旗艦店那些有平臺費,有統一零售價,價格肯定比我們高。我們是直接從倉庫發貨。」
「藍河綿陽奶1210元6罐裝、澳優愛優900元6罐裝……」安娜介紹了部分奶粉價格表,說她有時會去多個倉庫問最低價。這些價格低的奶粉並不是誰都可以買,要求提供在微商買東西1個月的截圖,證明是安全的顧客才可購買。「因為新顧客,尤其是江浙滬顧客會舉報低價,倉庫會被罰很大一筆錢。」安娜直言,一般母嬰產品基本沒售後,除非是剛收到貨發現貨物破損,在24小時內拍照拍視頻反饋賣家(群主),才會重新換貨,24小時後便不再受理。只有個別大件如嬰幼兒推車、安全座椅等有售後,和網上旗艦店一樣。
像安娜這樣的母嬰代理群主,在微商圈通常稱為「合伙人」。「貨品有問題發給合伙人,合伙人對接倉庫負責人,廠家才沒時間管這些。」安娜說。
另一個名為「一縷陽光」的群主介紹,做母嬰產品「合伙人」,拿價比代理更便宜。正值年底,交1888元便可成為合伙人,享受和她們一樣的資源,對接倉庫負責人,提供經銷商名片、頂級貨源群等。
記者調查發現,在很多微商、微信群售賣的母嬰產品,成本普遍較低,代理人、「合伙人」、倉庫等作為一個個中間商,通過層層調價、賺取差價。「合伙人」與倉庫、代理人與「合伙人」之間,都不籤任何合同,也無需提供資質證明。抵達消費者的母嬰產品並不經過代理人、合伙人之手,品類繁多的貨物究竟來自哪裡,產品質量是否合格,這些微商並不知悉。儘管標註了「貨品保真保正、有售後」,但若出現質量等問題,消費者維權投訴都很難。
海量小企業湧入,鑽商標註冊「漏洞」
「各地開花」的電商、微商代理等,是嬰幼兒用品監管難點。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初,我國共有178.2萬家母嬰用品相關企業,近兩年市場增長迅猛,2019-2020兩年註冊量之和達到驚人的135萬家,其中2020年新註冊企業為85.1萬家,同比增長70.7%。而從企業規模來看,目前註冊資本在100萬之內的母嬰用品企業數量最多,有134.6萬家,佔比總量的76%。
淮安市愛巧嬰兒用品有限公司法人劉素明認為,眼下迅猛壯大的國內市場中,母嬰用品的快速迭代、產品市場的加速細分與商戶數量「雨後春筍」般的漲勢,也讓逃避監管「打擦邊球」的行為更加隱秘。「即便監管氛圍總體非常嚴格,但近年來人們消費習慣轉變下,市場需求的劇烈增長還是令更多生意人看到,『普遍願為寶寶健康花錢買安心』的消費心理在擴張,以及由這種心理帶來的市場『紅利』,在持續放大。」這就是關鍵的「撬動點」,他說,與六七年前相比,近兩年國內母嬰用品市場生態的變化,尤其是部分國產品牌效益的「抬頭」,一下吸引了大批商戶「進場」,其中既有大牌,也不乏眾多想跟著大牌「沾光」的小微企業。
隨之而來,便是嬰幼兒市場內,品牌數量「呈幾何形態遞增」的結局。線上線下競爭是變激烈了,但市場細分與成長的速度更快,「不論高、中、低檔嬰幼兒用品,還遠未到達飽和的地步。」劉素明透露,言下之意,大多新老商標生產、批發、代理的產品「都能賣出去」,「即便存在時間再短的品牌,找到大體合適的『價格接受圈層』,都不愁沒人來買。」
但「隱患」也正出於此。劉素明坦言,行業內據傳,因為好走貨,總有少數「敢冒風險」的廠家在註冊商標時「就開始動歪腦筋」——廠家註冊商標過程中,大多會經歷「TM」標(Trade Mark縮寫,商標)向「R」標(Register縮寫,註冊)的轉變,「因為『TM』是商標標識,而『R』是註冊商標標識,它們受法律保護的程度是不同的。在商標標識還未成為註冊商標的時候,就標『TM』標記。」也因此,母嬰市場海量新主體湧入時,帶來部分僅僅臨時登記「TM」標、卻從未想過將標識真正轉為正式註冊商標、單純以追求賺快錢作為「投機之道」的人。
「TM商標是國家已經受理的商標申請,但商標審查可能通過也可能通不過,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會有鑽空子的人。」劉素明說,雖然按理講,有TM標也可以從事生產銷售,同樣需要出具每個生產批號的第三方質檢報告跟出廠檢測證明,但「畢竟跟完成商標註冊的企業不同,賺快錢、做短線的人,不在乎商標最終能否註冊下來。而在此過程中,他們也抱著僥倖心態能跑掉多少貨,就賺多少錢。」
「這帶來一定的風險。」另一家註冊地在南京的嬰幼兒用品小微企業主告訴記者,如果產品賣出後,消費者提出維權時,商標註冊已被駁回,並且該TM標退出市場了,監管部門追查源頭確有難度,「這種時候,查生產源頭就像尋流動攤販一樣難,況且要找的還是『退出市場的源頭』」。
鑑於此,令正規廠商擔心的還有,當新生嬰幼兒用品細分市場的快速擴張與成長,同海量商標品牌「過眼雲煙」式的存在效應疊加時,會給「跟在後面跑」的監管帶來更大挑戰。「市場蛋糕太大,抱僥倖心理進場圈錢的人其實並不算少。」上述小微企業主說。
而記者經查詢也發現,一般商標申請批覆時間為13-18個月左右。這便意味著,在這一年半左右時間裡,抱著僥倖心理的投機廠商存在頂著作為「臨時商標」的TM標「招搖撞騙」的可能。
監管難點頻現,產業鏈信息亟待統一
「大頭娃娃」事件曝出後,母嬰用品的質量、監管都引起諸多網友討論。
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的母嬰用品,產品在流入市場前應經過怎樣的審查工序?「在產品質量保障方面,我們公司制定了完善的產品質量控制體系,在新供應商開發時,對供應商的產品質量、經營資質、品牌等會進行嚴格篩選。合作過程中,公司也會定期、不定期地對供應商產品質量進行抽檢,確保生產過程中質量的穩定。」孩子王兒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產品入庫時,公司質檢人員會根據產品品類,按照不同的抽檢比例嚴格檢測質量,抽檢合格方可入庫。此外,他們還會根據供應商的生產能力、供應質量等數據定期對合作的供應商進行評估和淘汰,所有母嬰商品均有PICC(中國人民保險集團)承保質量保證險。
「對於嬰幼兒用品,電商平臺在產品抽查、監管上,包括對商家資質的審核,應該推出更嚴格的管理措施,這是平臺應盡的義務。」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蒙慧欣直言,在一些微商等平臺售賣的母嬰用品,多數欠缺商家資質、商品是否合法合規等審核,由於群體廣泛,進一步加大了監管難度。
蘇州市小哈王母嬰服飾用品有限公司主要做母嬰用品的跨境電商,該運營總監趙明全介紹,他們的產品主要銷往美國、日本、歐洲。產品的材質、顏料、甚至小孩帽子帶子長度設計等都要嚴格要求,海關會嚴格檢查。在他看來,國內母嬰用品的質檢標準也很高,只是對一些新出產品,在質檢標準、監管上可能存在滯後性。「不管是母嬰用品,還是其他用品,市面上產品極大豐富,政府都監管到很吃力。政府在加強監管的同時,應該給予線上電商、包括微商,線下實體商超等渠道反向監管的壓力,可能更有利推動母嬰市場規範發展。」
「從消費者協會的角度出發,我們雖無行業監管權與行政執法權,但會積極履行建議權和引導權,一方面給予市場監管部門行政建議,一方面引導消費者如何更好的維權。」南京市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表示,消協對消費者維權的提示一般是「前置提醒」,重在購買前的引導,比如建議大家要去正規場所、保留購物發票、購買有正規標識的產品,但對嬰幼兒用品出廠前後的產品品質,更多還需依靠質檢部門出手維護。
事實上,不論消費者協會還是市場監管部門,近年來也都深切感受著市場生態變化、新興市場快速發展給監管帶來的壓力。南京市消協向記者提供的《南京市消費者協會2020年投訴分析》指出,過去一年裡「線上購物糾紛增多」,主要原因是網上購物活動「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而在網上購物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一系列問題——除購物平臺種類繁多,在迅速發展中存在管理跟不上、自營非自營標準不一等問題外,也有一些商家打價格戰,以低質低價吸引消費者,或者虛假好評,刷虛假數據。
不止於此,記者注意到,按「投訴性質」劃分,在投訴較為集中的幾類問題中,「廣告」涉嫌的虛假宣傳問題,僅僅排在「銷售合同」「售後服務」「質量問題」「食品安全」與「價格投訴」之後。對此劉素明感觸頗深。「其實,現在真正敢冒風險,在產品中『亂加激素』、不顧後果的人應該不多,因此更多廠商產品可能出現副作用的概率並不大,但要細究使用效果能否達到廣告宣傳中講的那麼『靈』,倒也未必。」劉素明說,可是,消費者一旦支付,廠家真金白銀就到手了。
「母嬰用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使用群體的特殊,一些產品可能大人用沒問題,但對嬰幼兒不合適,對特殊群體的產品應有特殊的監管方式。」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蔣昭乙認為,母嬰用品產業鏈長、銷售端對資質等缺乏相關限制,加大了監管難度。比如,一般食品都在加工廠加工,像嬰幼兒奶粉,從養的牛羊、草原就需監管起來,加之現在很多家長購買國外奶粉,從國外進口會涉及多行業多部門監管。此外,母嬰用品尤其是嬰幼兒食品銷售端,對銷售門店和資質未有明確規定、限制,導致監管面很廣。他建議,一方面,未來可利用大數據,政府層面將母嬰用品各產業鏈信息統一到一個地方扎口監管。另一方面,需進一步明確母嬰用品銷售門店資質、限制,像什麼藥在醫院買、什麼藥可到藥店購買一樣,細分母嬰用品,特殊類嬰幼兒產品由有資質的專門門店銷售,這樣更利於監管,促進母嬰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白雪 李睿哲 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