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待因被「踢」出兒童藥清單 家長勿自行讓孩子使用鎮咳藥物

2021-01-15 西江都市報

記者從市內多家醫院的藥劑科了解到,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藥,醫院早就不使用了。記者還走訪了市內多家大小藥店,在止咳藥物專櫃,記者看到多數是小兒肺熱咳喘顆粒、小兒止咳糖漿等藥物在售,這些藥物並不含有可待因成分。不過,在梧州一些外貿專營店,雖然店內陳列的多為零食、洗護用品等,但只要詢問店員,還是可以買到一些從香港、臺灣等地「代購」的藥物,其中包括止咳藥物。有市民反映,在梧州市區一些外貿店,市民還能通過委託店主「代購」的形式,買到珮夫人克露(含可待因成分)這類的止咳藥物。

    

據悉,2015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公安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公告,將含可待因複方口服液體製劑(包括口服溶液劑、糖漿劑)列入第二類精神藥品管理。不具備第二類精神藥品經營資質的企業不得再購進含可待因的複方口服液體製劑,原有庫存產品登記造冊報所在地的市級食藥監管部門備案後,按規定售完為止。醫療機構需按照相關規定,需使用精神藥品專用處方開具含可待因的複方口服液體製劑,單方處方量不得超過7日用量。

    

據梧州市人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藥師陳莉介紹,可待因最主要的問題就在於它的成癮性,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孩,長期或大量服用,身體會產生依賴性,難以戒掉。


相關焦點

  • 18歲以下禁用含可待因感冒藥 這些常用藥裡就有
    也就是說含有可待因的藥品被踢出青少年用藥了為什麼青少年不能用?哪些藥物含可待因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兒童禁用(慎用) 藥 你還不知道的?經專家論證會表決, 認為含有可待因的感冒鎮咳藥在18歲以下人群中使用,其風險高於獲益 ,要求將含可待因或氫可酮的阿片類感冒鎮咳處方藥適應症範圍限制在18歲及以上成人。「正因為借鑑了國際其他監管機構的監管策略及風險信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藥品審評中心決定,將含阿片類成分的用於感冒或過敏引起咳嗽的藥物禁用於18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韓瑩說。
  • 可待因止咳藥老人兒童慎用 藥物存不良反應
    近日,美國FDA發出一則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信息稱,可待因類鎮痛劑應慎重用於外科手術後的兒童。根據去年8月收集到的可待因鎮痛劑嚴重不良反應監測,美國有四名兒童在扁桃體切除手術後因使用可待因藥物止痛出現危及生命的不良事件,其中3名兒童死亡。  作為一種阿片類藥物成分,可待因除了有止痛作用,還有較好的止咳效果,因而不少止咳藥都含有可待因。
  • 18歲以下禁用含可待因感冒藥,止咳選藥這些更安全
    2018年9月6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關於修訂含可待因感冒藥說明書的公告(2018年第63號),要求含可待因感冒藥藥品說明書的禁忌症相關內容修訂為「18歲以下青少年兒童禁用」、兒童用藥中的相關內容修訂為「18歲以下青少年兒童禁用本品」,簡單說來,就是18歲以下的人群都禁用含可待因的感冒藥。可待因是什麼東西呢?為什麼18歲以下的人群都被禁用呢?
  • 【兒醫提醒】兒童咳嗽別買含可待因藥
    霧霾肆虐,很多患兒出現咳嗽狀況,醫生提醒:不要隨意給孩子購買服用含可待因的止咳藥物。 有家長發現,孩子愛喝止咳藥水,這背後的真相驚人。有些止咳水因其成分中含有可待因、麻黃鹼成分,可刺激中樞神經,達到鎮痛、鎮靜、止咳作用,大量服用會產生快感和幻覺,長期飲用易上癮。 食藥監總局官網最新發布《關於修訂含可待因藥品說明書的公告(2016年第199號)》,表示將其踢出「兒童藥」領域。
  • 12歲以下禁用「止咳藥水」 可待因被踢出兒童藥範疇
    國家食藥監總局最新修改說明書,12歲以下兒童禁用含可待因藥品!  「實際上,監管部門早就開始整治『止咳藥水』濫用了,此前曾曝出有中小學生濫用『止咳藥水』成癮的現象,這次乾脆直接禁用,相信臨床醫生可以找到替代治療藥使用。」一位行業觀察人士認為。
  • 使用鎮咳藥應注意什麼
    鎮咳藥可分為兩種類型:凡能抑制咳嗽中樞而止咳的藥物,稱為中樞性止咳藥;凡能抑制其他環節而止咳的藥物,稱為外圍性止咳藥。中樞性鎮咳藥又分為兩類。①成癮性,如可待因等;②非成癮性,如咳必清、咳快好、克咳敏等。外周性鎮咳藥也可分為兩類:①局部麻醉性,即對呼吸道黏膜末梢感受器具有局部麻醉作用,如退嗽等。
  • 12歲以下兒童禁用 含可待因藥物
    原標題:12歲以下兒童禁用 含可待因藥物   近日,根據藥品不良反應評估結果,國家食藥總局發布關於修訂含可待因藥品說明書的公告,要求對含可待因藥品說明書的「不良反應」、「禁忌」、「兒童用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等項進行修定。其中,禁忌一項修訂為,12歲以下兒童禁用含可待因藥品。
  • 兒童止咳口服液應慎用,給孩子選藥看清成分再決定
    孩子咳嗽了,吃止咳藥是很多家長常用的處理方法,但我們經常給孩子喝的藥物裡含不含可待因?可能大部分家長都沒有考慮過。可待因,又稱甲基嗎啡,屬於阿片類藥物,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有強力鎮咳作用,可謂鎮咳界的「槓把子」,同時還有鎮痛、鎮靜作用,被廣泛用於止咳藥水中。
  • 每日一藥-可待因
    可待因 【化學結構】【結構特點】1.嗎啡的3位甲醚衍生物,為中樞性鎮咳藥,直接抑制延腦的咳嗽中樞,鎮咳作用強而迅速。2.口服後迅速吸收,體內代謝在肝臟代謝後生成嗎啡(有成癮性)、N-去甲基可待因、去甲嗎啡、氫化可待因。
  • 孩子感冒了?家長自行藥店購藥誤區多,兒童「明星藥」也要悠著用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媛 實習生 沈書羽 近日,冷空氣多次光顧長沙,感冒患者隨之增多,孩子免疫力低,更容易患上感冒。記者在湖南省兒童醫院採訪時了解到,寒潮來襲後就診的患兒大幅增加。與此同時,許多家長覺得帶孩子到醫院看病太麻煩,便選擇在藥店購買感冒藥。家長自行用藥存在哪些誤區?
  • 止咳類藥物不可隨意用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咳嗽並不需要使用止咳類藥物,咳嗽本身是一種自我保護,盲目使用反而會讓痰排不出來,不利於病情恢復。    彭韶鄭大一附院小兒內科主任醫師    □本報記者曹萍    初秋時節,季節更替,兒童感冒又到了高發季節。
  • 家長請注意!複方甘草片、強力枇杷露不要給孩子吃了
    近期,國家藥監局發布公告,要求對含可待因感冒藥藥品說明書進行修訂,將「禁忌症」及「兒童用藥」中相關內容均修訂為
  • 鎮咳效果好但含易成癮成分 專家:慎用甘草類止咳藥
    止咳藥是治療咳嗽效果明顯的藥物,在正常劑量下服用無需擔心成癮。然而,許多人在咳嗽時都會隨意購買止咳藥,這種做法並不安全,因為濫用止咳藥有成癮的可能。 藥學專家提醒,複方甘草片、複方甘草合劑就是臨床常用的鎮咳藥之一,其療效明顯且價格低廉,深受廣大患者青睞。但大多數患者對複方甘草片及甘草類藥物的使用存在一定的誤解及盲區。}
  • 濫用含「可待因」藥物易成癮
    那麼,可待因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藥物成分?如何正確使用含「可待因」藥物?記者就此採訪了我省專業人士。    可抑制咳嗽不適用於有痰者    「可待因是從罌粟屬植物中分離出來的一種天然阿片類生物鹼,有鎮咳、鎮痛和鎮靜作用。」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藥務科主任張慧芝說,目前可待因作為鎮痛藥在臨床上已不常用,廣泛應用是在止咳藥領域。
  • 國外為啥不建議小於6歲兒童使用OTC感冒咳嗽藥
    來源:藥評中心 作者:Gcplive普通感冒是兒童最常見的一種疾病,感冒藥也是兒童最容易濫用的一類藥物。很多家長不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不了解複方感冒藥的成分,也不了解感冒藥還會引起致命的不良反應,給孩子帶來了較大的用藥風險。
  • 注意「可待因」這三字!國家藥監局宣布: 這類藥, 18歲以下全部禁用!
    ▍含可待因感冒藥18歲以下禁用含可待因感冒藥藥品說明書修訂要求一、【禁忌症】中相關內容修訂為「18歲以下青少年兒童禁用」。 二、【兒童用藥】中相關內容修訂為「18歲以下青少年兒童禁用本品」。 【藥物過量】項下,應註明「長期使用可引起依賴性」「超大劑量可導致死亡」。 2018年6月27日,就含可待因類感冒藥修訂說明書,國家藥審中心還發布過徵稿意見的通知。 通知指出美國FDA梳理了阿片類藥物(尤其是可待因和氫可酮)用於兒童鎮咳的治療背景、臨床應用趨勢、嚴重不良反應及濫用情況。
  • 含可待因止咳藥的333用藥原則
    為什麼用了可待因會出現「嗎啡」中毒?    可待因(又稱甲基嗎啡)吸收進入人體後,在肝臟代謝解毒,60% ~90% 經尿排出體外,約10% 可待因在肝臟經肝藥酶CYP2D6 作用代謝成為嗎啡。大部分人按照說明書推薦劑量服用可待因,僅有少量轉變為嗎啡。
  • 兒童用藥黑名單:醫生給孩子開了4類藥物,爸媽應主動說不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身體不適,給孩子吃藥是本著想讓孩子早日康復的原則,不料,有很多家長會「好心辦壞事」,給孩子吃了不該吃的藥,最終悔恨一生!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哪些藥不能隨便給孩子吃。2011年,我國規定此藥禁止用於退燒藥使用,禁止用於12歲以下兒童。全國各地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監測報告顯示,兒童使用尼美舒利發生肝臟和中樞神經系統損傷風險較高。
  • 又一兒童感冒藥被禁!國家藥監局宣布:18歲以下全部禁用
    近期,國家藥監局連續對兒童用藥舉起「重錘」這已經是今年以來第22種新增禁止用於兒童或要求增加兒童用藥提醒項的藥物(後附完整清單)含可待因感冒藥18歲以下禁用含可待因感冒藥藥品說明書修訂要求一、【禁忌症】中相關內容修訂為「18歲以下青少年兒童禁用」。
  • 夏至後小兒高燒40度怎麼辦 專家建議合理使用退熱藥物」
    有家長看到孩子發燒,不測量體溫就急忙奔往醫院;有些家長認為體溫下降後不利於醫生診斷,帶著藥也不給孩子服用;還有一些家長排斥藥物,堅持讓高燒孩子「自愈」;一些媽媽焦慮不安給孩子混服各類藥物以求快速降溫……專家指出這些方式都極為不妥。  首先,發熱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是機體與感染進行對抗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