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成年人都會和朋友傾訴自己工作、生活壓力大,想回到上學的時候,但卻不知道,其實孩子們也有自己的壓力和煩惱。」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六療科主任李晶告訴記者,近日她出門診時,一天便接診了7個兒童情緒障礙患兒,這些孩子有著共性問題,便是父母和自己都是爭強好勝的性格,且都是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
一次考試失利,孩子開始厭學,
一上學就渾身不適
小剛(化名)今年14歲,是一位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前段時間,他因病在家休息了20多天,等病癒回歸,正好趕上考試,結果成績從前五名一下子滑到班級第20多名。成績的起伏不僅讓母親對小剛學習管理更加嚴格,也讓自我要求非常高的小剛很不開心,甚至不想上學和考試了。
「我不想學習了,我覺得壓力太大,越緊張、焦慮我越學不進去,越學不好我越焦慮,惡性循環。我現在就想成績繼續下滑,讓我父母和我本人接受我不是學習的料,這樣我就不會有壓力。但這麼做我又覺得很愧疚,很對不起父母,這種矛盾心理讓我非常痛苦。」小剛表示,這樣的不良情緒壓抑著他,讓他特別不想去學校。一提上學,就頭疼,家長不讓他去學校了,就自然好了。有一次他到學校門口了,突然肚子疼得他在地上直打滾。父母擔心他,便帶他到綜合醫院檢查,結果沒有軀體疾病,這才想到,可能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了,就來到哈市第一專科醫院就診。
檢查後才發現,
病因在孩子的性格基礎和父母身上
經過檢查,六療科主任李晶診斷他為兒童情緒障礙,頭疼、胃疼也都是情緒軀體化表現。了解病情時,李晶發現,原來不僅是小剛自我要求高,小剛的母親也是一位很強勢的人。「孩子的病因不僅在自己性格基礎上,還有父母施加的壓力。我一解釋,父母還都覺得很委屈,說自己並沒有強迫孩子做什麼,孩子成績下降,他們也是著急才會更嚴格管理他。但其實就是在這個督促的過程中,無形地給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壓力。」李晶告訴記者,經過心理疏導,小剛基本恢復正常生活。
李晶表示,出現精神、心理問題很重要的因素便是性格基礎和認知。建議家長改變認識,不要給孩子過多壓力,不要強求孩子是「最優秀的」,學著把孩子當成平凡人對待,如果孩子做得好,要給予鼓勵和肯定;做的不好也不要過分責備,可以給予適當指導。在學習方面,家長也可以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參與到孩子的學習生活中,而不是站在高處指揮。調整孩子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睡眠。應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或培養一門興趣特長,讓孩子在做喜歡的事時,宣洩自身的不良情緒。家長應多與孩子溝通,一旦發現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劉菊
編輯:劉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