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事說:
某乎這個平臺,它給出身普通的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在這裡, 你可以收穫衝擊性的認知、高價值的乾貨,幫助自己少走彎路,比同齡人更快找到成長捷徑。我每天有空閒時間時,也會刷刷某乎,找選題、找好觀點,以此提高自己的學習工作效率。不過啊,某乎雖然很有料,但我還是建議你,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消化習慣,還是少在某乎上,看以下這些內容。
文章來源:黛西巫巫(ID:dexiww001)
作者:黛西
我發現不少人把刷某乎B站,下意識當做是學習。
特別是刷學習乾貨時,更容易產生「假裝在學習」的沉浸心態。
我也有過這誤區。
那時進入了碼文焦慮期,稿子明天就要發,今天坐在電腦前的我,怎麼也進入不了狀態。
於是,我到某乎搜各種救命乾貨:
如何快速進入專注狀態……
怎樣心無旁騖地學習工作……
(你們肯定也有這種,緊張玩手機的時候!)
看完後,我立馬去整理桌面、去看書,看似特忙,但最終,稿子一個字也沒敲,第二天拖稿……
相信大家也有過類似經歷:
快考試了,想改掉某個壞習慣,第一反應,不是直接面對這些問題;
而是上某乎上各種平臺,找解決方法,做無關緊要的事情,以此緩衝焦慮。
因為這些細枝末節的操作,相比麻煩的正事, 不要輕鬆太多,甚至能減輕玩手機的罪惡感,美名其曰:我在學習!
而這些「超有用!以後再慢慢看」的乾貨,當我們關上界面後,基本不會再看,不然你不會:
收藏很多副業渠道,一分錢也沒進過口袋……
收藏不少自律方法,現在仍是被生活折磨的鹹魚……
收藏一堆乾貨,第一反應還是:好東西!進我收藏夾吃灰去吧!
這樣的習慣,讓我們患上了「倉鼠綜合症」:
愛收集乾貨,看完就打了雞血,特想進步,又不知如何進行下一步,再次焦慮,又繼續收集……如此惡性循環。
最終,手機收藏夾塞得越來越滿,我們的大腦卻仍是一片空白,生活仍一片狼藉。
之所以會造成這結局,是因為我們錯把娛樂當學習,錯把手段當目的。
以為自己在解決問題,實際是躲在網絡暗道裡,只看不做、只學不練,麻痺自己學了很多東西,逃避著現實。
這樣刷某乎的方式,本質上和打遊戲,看小說爽文,沒任何區別,都在娛樂消遣,都在縱容拖延症。
我們的生活,才變得越來越不可控。
這正應了傳播學的「知識溝」理論:
隨著時代發展,人與人之間,並不會因為網際網路獲取知識的便利性,而縮小認知差距。
相反,正因為信息有優劣之分,有些人會利用優質信息迭代升級,有人則被信息吞噬。
因此人與人的認知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最終形成鴻溝。
所以,如果你習慣性把收藏夾當做乾貨的垃圾桶,而非儲蓄站,一丟便會永不相見。
那麼建議你,少在某乎上刷這類乾貨內容。
如:知乎只看成長乾貨,微博只看關注博主/記錄日常,B站從不進鬼畜區……
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能節省大量時間,避免讓我掉進娛樂漩渦裡,明知不對卻無法自拔。
短時間內,這習慣造成的差距,可能看不出來,拉長時間線,便是天壤之別。
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近期,我發現了某乎熱榜,從之前乾貨,漸漸偏向了娛樂風:
一旦你點進去,就會不知不覺,刷掉一上午時間。
並不怪你,這些信息背後的團隊,都在拼命大量研究心理學/傳播學,為的就是在最短時間內,抓住你的眼球,只要你點了,他們就成功了。
在魚龍混雜的信息流裡,我們很容易迷失自我,沉迷於沒營養的事物中,每天輸入來源都是娛樂熱榜、短視頻、獵奇文章……
最終生活失去重心,思考能力退化、價值觀被他人操控,這是很可怕的,你會:
每天想著如何脫單談戀愛、如何為了愛豆噴贏槓精;
如何了解富二代生活後,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這讓我想起某乎曾經一個問題:
抖音是否正在摧毀,當代女性的價值觀?
其實,如果你沒有批判性思維,對所有信息沒有先思考對錯,而是盲目認同,甚至奉為聖旨,去執行,去宣傳。
那麼,無論是抖音微博,還是B站某乎等,所有信息流軟體,都能摧毀所有人的價值觀,不限男女。
比如,一個男生被網文洗腦價值觀,堅信著:去酒吧的女生,一定就是壞女孩。
那他便會帶著偏見的眼光,看待一切去酒吧的女生。
事實上這是對的嗎?
相信你們已有了正確答案。
為了避免生活變得渾濁,真心建議大家,少在某乎等信息流軟體上,接收毫無營養的獵奇消息。
並且,在接收信息和結論時,包括我現在跟你說的觀點,一定不要下意識認可。
先去質疑,在心裡打個大大的問號:
她說的一定對嗎?是客觀存在的現象嗎?從其他方面,也解釋得通嗎?
這樣,才能隔離沒用的膚淺信息,篩選出高質量信息,讓你真正看清,有關世界的一切真相。
說這麼多,只是為了提醒大家,警惕所有信息流。
包括某乎B站這類,看似是學習平臺的軟體,本質上也會是,披著糖果外衣的炸彈;
只要不小心,就會將你的獨立思考能力,炸得粉碎。
我看過不少人,因為時常刷某乎B站,覺得自己認知格局提高不少,產生莫名優越感,開始認為身邊的人很平庸,不想與他們合汙同流。
然而,這類人變成了毫無主見的鸚鵡,卻毫不自知。
他們表面看似提升了自己,實際上,不過是把他人結論,照搬分享給他人聽。
這不是鸚鵡,又是什麼呢。
單純輸入外部知識,不思考、不沉澱,便永遠不是自己的知識。
我很喜歡一段話,它能喚醒,每一個迷失在信息流的人:
不把信息當做知識,不把收藏當做學習,不把閱讀當做思考,不把儲存當做掌握。
不提煉總結、不應用學習、不深入思考、不實踐反饋,就不會變成自己的能力。
別把閱讀中得到的觀點,當做你自己觀點,在任何時間都不要不加思考,就輕易接受某種觀點,必須要養成批判性思維。
如果你願意清醒過來,想儘快糾正自己的價值觀,操控好信息流軟體,而非被它們控制;
那麼我接下來分享的,3種網上衝浪的正確姿勢,一定要做好筆記啦,能在最快的時間內,讓你的現狀有極大改善:
1、裝上大腦的「信息過濾網」
首先,學會篩選信息,不再盲目接收信息,主動過濾幹擾信息。
比如,不看娛樂熱榜、獵奇新聞、抖音同質化視頻……其次, 學會分離和提煉有用信息。
能夠對看到的結論,不盲目附和,多追問幾個為什麼,直到自己能完全接受,這個信息的合理性,再讓它儲存在大腦中,真正實現提升作用。
2、讓刷某乎,變得不那麼簡單
我們都喜歡,不用任何付出,就能得到立刻反饋的東西,大數據會無限寵溺我們,滿足我們所有要求,久而久之,我們退化成沒有分辨能力的巨嬰。
所以,我建議你,如果可以,少刷某乎B站抖音等平臺。
沒有好的吸收能力,就算從15歲開始看某乎,也沒有多大用處,我絕沒誇大事實,有圖佐證:
但如果你喜歡刷這些平臺,又想從中收穫有價值的內容。
那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刷某乎,變得不那麼簡單,養成「看完信息後,輸出個人見解」的習慣。
比如,看完知乎乾貨,寫讀後感,寫新想法;
給關注的博主,提出更適合的互動風格、更好的運營意見;
看文章看書時,發現不合理的觀點或錯別字時,適當反駁,及時糾錯……
從消費者,轉變為生產者,這個角色轉變的方法,非常好用,只要嘗試一段時間,真的能人間清醒。
3、多批判,多創造,多分享,多玩「正和遊戲」
刻意鍛鍊批判性思維,才能發現自己眼界的狹窄,改變唯唯諾諾,毫無主見的性格。
多創造有個人想法的作品,才能主動思考,真正擴展自己的認知邊界。
多和不同的人交流分享,用輸出倒逼輸入,才能減少自己的知識盲區,站在更多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多玩玩正和遊戲,不再將好乾貨藏著掖著,不再把別人當敵人,害怕分享後變得比自己還強;
才能掙脫固步自封的限制,打破井底圈子的束縛,和更多人碰撞出思想火花,收穫到更多資源和成長捷徑。
比如你給這篇文章點個「在看」,留條留言。
你得到的,會是多樣化、有價值的觀點探討,會是1+1>2的資源收穫,而非個人單一有限的感想。
文章最後,我想說:
這個世界的聲音太多,不是每一種聲音,都是對的,都值得參考。
你所能做的,就是篩選判斷出,你認為正確的聲音,然後去完善它,執行它,宣傳它,竭盡全力把身邊值得的人,拉出娛樂的牢籠。
適當玩玩正和遊戲,適當多和對的人分享交流,你們會將勝利的蛋糕,越做越大。你吃到的蛋糕, 也會越來越多。
共勉。
作者簡介:黛西,90後女生,一個激進的自我精進者,想帶你看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