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2020-12-09 我從書中來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漢哀帝去世,並未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在皇帝駕崩後當天,就起駕到未央宮,收回傳國玉璽。王太后於是下詔,要求朝中公卿推舉大司馬人選,群臣會意,於是紛紛舉薦王莽,只有前將軍何武與左將軍公孫祿表示反對。兩人互相推舉對方,以示對王氏外戚專權的不滿。

不久後,王太后詔命王莽再任大司馬,錄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其後王莽擁立九歲的漢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務,得到朝野的一致擁戴。此後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漸暴露。他開始排斥異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趕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後拔擢依附順從他的人,誅滅觸犯怨恨他的人。

王莽知道要維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強化自己在朝中的勢力,於是他主動巴結當時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后和朝野的敬重,但為人膽小怕事,過于謹慎。王莽一邊主動接近和拉攏他,引薦他的女婿甄邯擔任侍中兼奉車都尉,一邊以王太后的名義逼迫孔光為自己宣傳造勢,利用孔光上奏的影響力充當自己排斥異己的工具。於是,上奏彈劾何武與公孫祿,將他們免去官職。後又以各種罪名陸續罷免了中太僕史立、南郡太守毋將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內太守趙昌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剝奪了高昌侯董武、關內侯張由等的爵位。與此同時,王莽逐漸培植了自己的黨羽,以其堂弟王舜、王邑為腹心,用自己的親信甄豐、甄邯主管糾察彈劾,平晏管理機要事務。

王莽平時表情嚴肅一本正經,當想要有所獲取利益的時候,只須略微示意,他的黨羽就會按他意思紛紛上奏,然後王莽就磕頭哭泣,堅決推辭,從而對上以迷惑太后,對下向平民百姓掩蓋自己的野心。

元始元年(公元1年),大臣們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廟」的功績與霍光一樣,應該享受與霍光相等的封賞。王莽得知後,上書表示,他是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只獎勵他們四人,以後再考慮自己,他不顧太后的多次詔令,堅決推辭。大臣們不斷向太后建議,王莽推辭再三之後接受了「安漢公」的稱號,但始終拒絕接受封給他二萬八千戶食邑俸祿;此外,王莽與其三大親信升任「四輔」之位:王莽為太傅,領四輔之事;孔光為太師、王舜為太保、甄豐為少傅,位居三公上。「四輔」大權獨攬,除封爵之事外,其餘政事皆由「安漢公、四輔平決」。

王莽先是建言應該首先對諸侯王和功臣後裔大加封賞,然後封賞在職官員,增加宗廟的禮樂,使百姓和鰥寡孤獨都得到好處,對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從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后王政君帶頭過儉樸的生活,自己又貢獻錢百萬、田三十頃救濟民眾,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災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國大旱,並發蝗災,受災最嚴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帶頭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獻出土地住宅救濟災民。災區普遍減收租稅,災民得到充分撫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銷,改為安民縣,用以安置災民。連長安城中也為災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大司徒司直陳崇為宣傳王莽,於是上表讚頌王莽的功德,說他可與古代的聖人相比。

王莽從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計八年,即露出原型,篡漢自立。初始元年冬(公元9年1月15日),建立新朝,年號「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統治期間,復古改制,引發天下大亂。最終也沒什麼好結果,自取滅亡。

類似王莽這樣巧言令色,表裡不一的人還不少——

太平天國天王,清末農民起義領袖洪秀全在起義之初許下的天堂理想,在現實中並未實現。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了大半個中國,歷時十四年,給中外反動勢力沉重的打擊,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留下深遠的影響。洪秀全為太平天國運動做出了巨大貢獻,乃至孫中山也自詡「洪秀全第二」。但洪秀全奉行的盲目排外政策和不切實際的綱領以及他後期腐化的生活作風等,都具有負面影響。

他在私生活上儼然就是一個言行不一的人。

建都天京後,迎來的卻是太平軍中上下尊卑、等級森嚴、苦樂不均的腐敗現象。洪秀全當初所宣傳的一切平等的諾言,首先遭到創立者自己的踐踏。

洪秀全簡樸的生活作風急轉直下,他為江南的繁華所迷惑,追求聲色,大興土木,動用成千上萬的勞力建設天王府。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大量拆毀民房的基礎上修造的。除此之外,他還模仿封建帝王的排場禮儀,規定眾多的服侍人員。在洪秀全建立起政權之後,開始樂享其成,不思進取,最終太平軍內部爭權奪利,失敗而終。從這方面來說,洪秀全也沒有逃出權力欲望,缺乏足夠的遠見和意志力。

對於知而不行的時弊,王守仁有這樣一段一針見血的話:「今人卻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他認為,「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又強調「聖學只是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王守仁把執行範疇中的知理解為良知,認為聖學功夫即致良知。

一個人也唯有做到知行合一,表裡如一,才能得到別人真正的尊重。孔子觀人,都是「聽其言而觀其行」,他希望他的學生們不只是說話篤實誠懇,而且要言行一致。儒家認為,唯有做到自性俱足,知行合一,才算得上是一個真君子。

孔子說:「聽到人說話篤實,誠懇,就表示讚許,這樣的人就是真君子嗎?還僅僅是從容貌上偽裝成端莊的君子呢?」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相關焦點

  • 既非君子又非小人的普通人,也可以作為行為標準和追求目標。|...
    11.20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筆者注】本章講的是篤這一價值的特點。朱熹《論語集注》:言不可以容貌取人也。李澤厚先生的解釋就是根據朱熹的註解而來。根據這一解釋,「莊」字被譯出「裝」字,意思是裝出來。筆者有兩處疑問:一是忠厚老實就是君子嗎?未必。即使一個人是真的忠厚老實,也不能與君子劃等號。剛談一談忠厚老實,就往君子身上靠,明顯不妥,距離君子遠著呢。二是忠厚老實能夠只通過臉色裝出來嗎?欺騙小孩子還行。根據一個人的臉色就稱讚他忠厚老實,說明稱讚別人的這個人沒腦子。還有一處疑問,筆者限於工具無法確定,即「莊」字與「裝」字有沒有通用的先例?
  • 學論語做君子,孔子論君子之道40大金句!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2.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的知識也不穩固。要以忠信為主。不要與志趣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 呂國博士:《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試譯:孔子說:「一邊效法聖賢如何做人做事,一邊適時實習誦習,不也高興嗎?朋友同學遠道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理解自己,心裡卻不怪人家,不也算個君子嗎?」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 論語中有關君子的語句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30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31、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32、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 《論語》「君子」之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第一章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乎」是什麼意思,幹什麼的?我們先說第二「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定靜安慮得」是實現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向的方法論和態度論,我把它稱為五字真經。
  • 【成長之家第287期】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本期圖片作者:王冬冬(淮南分公司)編者按:君子無所爭。
  •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中國的士大夫們自古以來就是熱衷追求理想、崇尚氣節,而程顥,程頤兄弟倆的道德修養、道德境界,以及學問深度在北宋當時都是屬於頂級的水平。請程氏兄弟客、送程氏兄弟禮之人,當然就絡繹不絕。
  • 《論語》晨讀,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那麼,孔子認為的「實」是究竟什麼呢?怎麼樣才算是最後有了成果了呢?我們需要看看孔子給學生們提出的期待是什麼。我們通過孔子對學生們問「仁」、「君子」「成人」等問題時的回答,分析怎麼樣算是達到了孔子所期望的成果。多數情況下,孔子對學生們的要求,是達到某種特定的行為方式,即君子之德,或依禮而行。這種行為方式,能夠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個人內心的和諧狀態:(樊遲)問仁。
  • 什麼是「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孔子謁見齊景公,景公送給他廩丘作為食邑。清代金纓《格言聯璧·處世類》中更是直言道:「小人處事,於利合者為利,於利背者為害。君子處事,於義合者為利,於義背者為害。」這說明什麼?說明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把義看得比利重的。「利」,這個字甲骨文中有一個刀的圖形和一個表示「莊稼」的「禾」組合而成,本義是用刀收割莊稼,引申出「收穫,好處,利益」。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三種解讀
    《論語》第一篇中第一句末是這樣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君子懷德,再讀論語,大公者無私
    君子懷德,行書、白文印《論語·裡仁》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說:君子自律、自省,胸懷遠大,考慮的是公義與準則;小人念念不忘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牢記自己獲得的小恩小惠,只考慮個人得失。
  • 《論語》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就是孔子理想中的人的樣子;教化萬民成為君子就是孔子為之一生傾注心血的事業。可是從來做小人遠比做君子來得容易得多。有的教授講這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指學習並且不斷溫習,難道不是很愉快的事嗎?這樣講多多少少就有點曲解孔子原意了。說的嚴重一點就有點誤人子弟了。學習,不斷溫習,這有什麼快樂可言呢?有的只能是枯燥吧!我們學習首先要端正學習態度。不拘我們學習什麼,端正學習態度是首要的。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處世哲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人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小時候搖頭晃腦跟著老師讀,只覺得朗朗上口,其實根本不解其中深意。哪怕現在的成年了,或許大家都耳熟能詳,背誦默寫不在話下。
  • 論語學習心得——顏淵第十二(29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Sima Niu asked about the superior man.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顏淵第十二的第四章,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朱子說,「讀《淪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讀論語手舞足蹈的,愛之深是必然會有的。《論語》常讀常新,朱子說,「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這就是《論語》的魅力,越是深入,越是曲徑通幽,像潘金蓮開窗的回眸,讓人心痒痒,乃不知如何得止。
  • 制義小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人聞八股二字,俱眄而嘲之,偶有雲八股亦有其利於當時者,然則,二者皆不知制義為何物,遑論有觀其一二篇者。蓋人云亦云,不過如此耳。今吾試製小文一貼,姑且玩之,諸君亦姑且一覽。 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聖人知成德有先後,故教人以樂。蓋樂只君子,德音是茂。
  •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①:「學而時習之②,不亦說乎③?
  • 不亦悅乎?
    數十年前,有談《論語》者,題為「論語隨喜」;此題既隨機對應,又充滿喜氣,甚覺其好,故沿用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篇)《論語》開篇,這頭一章,劈頭「不亦悅乎」,再來「不亦樂乎」;此「悅」「樂」二字,真是打緊;這兩個字,依我看來,不折不扣,是孔學的「正法眼藏」;凡讀論語,都該時時莫忘。兩千多年來,自稱仲尼門下、孔子之徒者,其數不可數。這些奉孔子之名的儒者,各色各等,爭議甚多,論辯極豐。但他們之中,究竟孰高孰低,誰是誰非,其間的判劃,直令人眼花繚亂。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加關注原文:子曰
  • 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的第一條章句的最後一個分句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而所謂「人不知而不慍」就是說別人不理解自己,但是自己連一點點怒意都沒有,表達了君子寬厚的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