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打孩子,只批評教育他」批評方法選不對,照樣傷害孩子

2020-12-22 唯媽養娃

家長們,知道嗎?每年的4月30日,也就是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國際上設立這一「節日」目的是為了宣傳反體罰兒童。

其實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們這一代的父母,相對於上一代的父母,體罰孩子的已經變少,大部分的父母選擇「言語教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批評孩子。

但很多父母發現,雖然很少再體罰孩子,但問題孩子出現的機率反而變大,於是很多父母感嘆「孩子還是要打,打了才能長記性」。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打孩子不可能讓孩子長記性,我在之前的文章《包貝爾打女兒一巴掌,只因不讓保姆抱:打罵一定會讓孩子長記性?》裡也解釋過「打罵不會讓孩子長記性」這一事實,所以父母如果覺得批評教育孩子的方法不管用,不要回到老舊的」打罵孩子「教育方法上,而是要反思自己批評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是出錯了。

因為父母批評教育孩子的辦法不妥當,也會勾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因而父母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恰當的方法,才能既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又讓孩子長了記性。

那麼父母究竟要如何批評孩子呢?何小英在《不急不催:輕鬆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裡分享了」FISH批評法「,總結後我把它分享給各位父母:

在學習方法前,父母首先要意識到批評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宣洩自己的情緒,而是幫孩子認識到錯誤,以及如何改正錯誤。

父母只有意識到批評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才能進一步學習批評孩子的方法。

第一步:講事實

很多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情緒一激動,容易翻舊帳數落孩子,這種」翻舊帳「不僅會讓孩子厭煩,也不能清晰說明孩子存在的問題,而在父母的嘮叨中,孩子也不能及時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比如孩子因為淘氣打了別的小朋友,父母一上來就開啟指責模式:「你怎麼有打別人,上次、上上次你打別人時,媽媽怎麼跟你說的?你怎麼不長記性?」

父母這一通嘮叨下來,孩子不但意識不到錯誤,而且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錯在那。

因而父母批評教育孩子時,第一步就是要講事實,清晰明白說出孩子存在的問題,在說明過程中,父母不要翻舊帳,也不要責罵孩子,要循循善誘,這樣孩子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是什麼。

第二步:講感受

這是很多父母都會忽略的,批評教育孩子時,總是一味說孩子,卻忘了還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

比如孩子因為粗心考試沒考好,父母就可以遺憾地對他表示:「你因為粗心沒考好,我覺得有點遺憾。」當孩子理解了父母的感受時,他們自然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因而父母批評孩子時,不要一味說孩子,也適當表達自己的心理或感受,比如「我很難過、很生氣。」

第三步:講建議

我們批評孩子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出氣,而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

所以第三步父母可以給孩子建議,或者引導孩子自己想出解決辦法,只有彌補了錯誤,才會減輕孩子的內疚心理。

比如孩子打破了鄰居的玻璃,父母表達了感受,說明了事實,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後,就可以詢問孩子要如何彌補錯誤,以後如何做才能減少犯類似錯誤。

不過孩子經驗有限,可能自己想出的建議比較少,因而父母要加以補充。比如打破玻璃這件事,孩子可能只會想到賠別人家玻璃,父母可以對此補充:從自己零花錢裡扣出來補償別人的玻璃錢,以後儘量在空曠的地方玩,這樣才能避免誤傷。

第四步:講希望

沒有人喜歡被別人指出錯誤,即使是和顏悅色的方法,包括孩子。所以父母在批評教育孩子後,一定要對孩子提出願景,表達出期望,讓他們知道,自己在父母心裡依然是最好的。

得到父母的肯定後,會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從而使他們心甘情願做得更好。

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我希望你以後考試可以再細心點、我希望你以後可以和小朋友友好相處。」

最重要的是,父母批評孩子時,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要把握好批評的「度」,否則批評就會變成責罵,成了另外一種形式的體罰。

相關焦點

  • 不敢批評?不會批評?正確批評方法讓孩子變樂觀
    仔細想想,類似的場景每天都在育兒中出現,不知你是否跟我有同樣困惑:孩子犯錯誤了,有時候不敢批評她,擔心好不容易安撫好的情緒又反覆,覺得事情也不大,就算了;有時候不會批評她,說出口的話自己回味都有點過分,但不說又不痛快。不敢批評,不會批評,但是批評孩子又是我們育兒中的高頻場景,那怎麼樣才是正確的批評方法呢?
  • 「媽媽批評你,是為你好」,父母一味地批評孩子,只會傷害孩子
    轉念一想就知道是樓上的鄰居歡歡在教育自家孩子。她家孩子今年上四年級,平時她對於孩子的教育就是:樣樣做第一,一個也不落。當然實際情況也是這樣,她家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狀態,讓我們很多人都感到十分的羨慕。平時不管是語文、數學、英語,孩子好像都顯現不出來偏科的問題。只是有些時候看到陌生人不太願意說話,這在他媽媽看來就是沒禮貌的情形。
  • 採用正確的方法批評孩子
    以前每個家庭有3.4個孩子,家長不會去特別照顧某個孩子的情緒,但是現在的情況是,一家N口人,都圍繞著孩子生活,孩子的成長環境發生了變化,必然教育方式也需要改變。我們在強調給孩子挫折教育的同時,也一定要注意採用正確的方法批評孩子,避語言暴力傷害了孩子!
  • 批評孩子不管用?那是你批評的方式不對!六個原則培養卓越的孩子
    端午節期間跟幾個朋友聚會,朋友阿敏提起她的兒子就氣不打一處來。她兒子上小學四年級了,迷上了玩手機遊戲、刷抖音,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手機玩個把小時,非得讓他媽媽反覆的催促和訓斥,才會戀戀不捨的放下手機去做作業,學習成績下滑的很快,為此,阿敏批評責罵了孩子很多次,卻一點效果都沒有,孩子依舊我行我素。
  • 打罵孩子會引起心理障礙,不打不罵,2個方法照樣讓孩子乖巧聽話
    認為孩子不懂事,父母就要對孩子進行嚴厲辱罵和處罰。 根本美國教育專家經研究表示,與肉體處罰比較起來,媽媽對孩子動不動就破口大罵,更有可能在以後的歲月給他們造成心理傷害。 因此,當孩子在犯錯誤時,媽媽需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平時注意與孩子說話的口氣要溫柔對待。不能用辱罵和暴打孩子來解決問題。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和正確的批評方式
    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克制、忍耐。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只能接受快樂,不能承受一點點痛苦,問題是很嚴重的。適當地讓孩子受一些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 你的否定和批評,只會給孩子造成傷害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鼓勵和讚美,否定和批評只會給孩子帶來傷害,這種傷害不僅體現在當下,它更像一根針,透過綿長的歲月,時時刺在子女的心頭。說一個簡單的例子孩子不小心打破玻璃杯,家長大發雷霆,嚴厲的批評孩子,孩子很委屈,一整天心情都不好。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和正確的批評方式是孩子人生的...
    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克制、忍耐。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只能接受快樂,不能承受一點點痛苦,問題是很嚴重的。我曾看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有個小學生從一年級到三年級都是班長,上四年級時競選班長落選,內心接受不了,乾脆不去學校,甚至絕食,後來休學一年,接受心理治療。
  • 批評孩子時可以「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嗎?批評孩子有講究
    「亮亮媽媽,你也出來散步呀,剛好我想請教一下你,你家孩子平時犯錯誤時你都是咋教育的呀?」「犯錯誤時?就批評教育或者懲罰嘛。」「我也知道批評教育,可是起不了多大效果。就比如,大聲斥責他或打他吧,我有時於心不忍,難以下手,好好的給他提出問題讓他改正吧,他又對我嬉皮笑臉……」「現在的孩子在家裡面都比較嬌貴,尤其是和爺爺奶奶住在一塊的情況下,那孩子更是大寶貝,說不得也打不得,你家就是這種情況吧?」
  • 親子討論 你會批評孩子嗎?爸爸媽媽不可小覷的批評教育……
    根據投票結果,我們可以發現,39%的父母表示會就事論事,孩子犯錯會批評;28%的父母表示,如果還是總不該,可能會打罵孩子;14%的父母表示,孩子犯錯時會嚴厲批評,之後也會時刻提醒孩子,避免TA再次犯此類錯誤。瑞瑞媽一直都奉行著放養與自由的育兒理念,對於兒子瑞瑞的成長,總是希望能給他多點自由,輕易不去幹涉他的言行。
  • 家有孩子的進來看,批評孩子別選這四個時間,別親手「毀」了孩子
    ,有的時候家長批評孩子,自己心裡也不好受,但還是要這樣做,只為了孩子將來能更有出息一些。記得郭德綱談起教育郭麒麟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我的孩子我來教育,我在家讓他受罰受夠了,將來到外面就不會被別人教育了。家長都是這樣的,有的時候對孩子嚴厲,是希望他們長大成人後能夠照顧好自己,別因為不懂規矩被別人踩在腳下。但是教育孩子也要選對時間,不能完全憑藉自己的心情,有四個時間要學會避開,否則孩子會越來越糟糕,別親手毀了自己的孩子。
  • 《高情商孩子的表達課》:別讓不恰當的批評,成為孩子一生的傷害
    對於朋友接下來的道歉還是求饒全都視而不見,曉琴只感覺到憤怒,覺得自己和這個朋友再無話可講。把朋友說這句話的理由拋開,單單是這種憤怒就讓曉琴覺得,一句不恰當的批評,確實能傷害到人。批評孩子是為了讓他改正錯誤,讓他成長,而不是壓制住他,只是做一個乖乖的、低自尊的人。
  • 「我太累了」小學生遺書引發警醒:批評孩子,很多家長用錯了方法
    也有一些家長說,自己的孩子犯錯後,雖然挨了批評,看起來很不開心,但是過後卻能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態度去改正,有的孩子還會在事後感謝父母對自己的批評和指正。為什麼同樣是挨批評,孩子們的反應卻會差別這樣大呢?其實在我看來,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家長在批評孩子時,用錯了方法!
  • 教育孩子:不該批評和威脅!為什麼?
    孩子的教育要因材施教在教育孩子的成長路上,有很多有效方式,家長切不能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去教育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他的成長規律。要有針對性的教育,如果是隨意的教育方式,那麼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孩子有可能會發生各式各樣的問題,比如脾氣暴躁、沒禮貌、不愛說話等。
  • 批評孩子有講究
    孩子犯了錯誤,家長必須及時對孩子提出批評,但有的孩子小,承受批評的能力相對比較弱。所以對孩子批評一定要講究方法,讓孩子很自然的接受你的批評,那麼應該怎樣批評孩子呢?批評孩子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批評前。家長一定要弄清楚事情的原由,尋求恰當的批評方法。
  • 懲罰和批評是必要的,但只有懲罰的教育,培養不出有歸屬感的孩子
    文/霓裳前幾天,有位網友在我的文章《 》下留言說:批評只是教育孩子的一個工具,批評用得好才有效果,用不好會起反作用。沒有人喜歡批評,孩子也一樣。教育好孩子需要更多的智慧,不是更多的方法,智慧多了,方法自然會生出來。最重要的是情感,這才是推動孩子的巨大力量!
  • 別再用語言「傷害」孩子了,批評太多,孩子自卑,快用樂觀批評法
    前幾天在公園散步的時候遇到了幾位媽媽在一起吐槽,有一位媽媽說現在的家長越來越不好當了,以前父母們只管孩子吃好穿好就可以了,但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也完全歸父母管。結果沒想到前幾天打孩子又出事了,老師給他打電話說孩子簡直管不聽了,上課的時候一直跟旁邊的人說悄悄話,影響很多同學上課,老師批評了他好幾次他也不聽,所以沒辦法,只好給媽媽打電話,這個媽媽聽了之後簡直是怒火中燒,不知道該拿孩子怎麼辦才好,孩子回到家他就說了孩子幾句,沒想到孩子的逆反心理上來了,竟然直接跟媽媽說她不要上學了。
  • 孩子被批評負氣出走,教育方式不對?如何正確「批評」
    最近出現了這樣一個新聞,一個7歲的女童,被父母輔導作業的時候一直遭到批評,於是離家出走,幸好被警察及時發現送回,不然還真令人擔心。 無論什麼時候,家長都是關心孩子的,但是有些家長並不知道如何正確的教導孩子。於是就陷入了一個怪圈,越是教育越是適得其反。
  • 越批評孩子,教育越無力?助力孩子學好需技巧,不妨試試新方法
    批評孩子過多會打擊孩子的信心,讓孩子本身樹立的一些東西全部倒塌,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就算批評孩子應應該選擇合適的批評的方法,不僅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能讓孩子懂得怎樣去做這件事情,這才是比較好的批評方法。
  • 孩子犯錯罵不罵?這個時間段不要批評,當心傷害到孩子
    郭德綱曾經說過:我的孩子我來教育,我在家讓他受罰受夠了,將來到外面就不會被別人教育了。事實證明,郭麒麟真的被教育的很好,家長在效仿的時候卻忽略了&34;兩個字。不論什麼時候,只要孩子出現錯誤就狠狠的訓斥,卻忘了他們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也需要自尊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