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知道嗎?每年的4月30日,也就是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國際上設立這一「節日」目的是為了宣傳反體罰兒童。
其實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們這一代的父母,相對於上一代的父母,體罰孩子的已經變少,大部分的父母選擇「言語教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批評孩子。
但很多父母發現,雖然很少再體罰孩子,但問題孩子出現的機率反而變大,於是很多父母感嘆「孩子還是要打,打了才能長記性」。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打孩子不可能讓孩子長記性,我在之前的文章《包貝爾打女兒一巴掌,只因不讓保姆抱:打罵一定會讓孩子長記性?》裡也解釋過「打罵不會讓孩子長記性」這一事實,所以父母如果覺得批評教育孩子的方法不管用,不要回到老舊的」打罵孩子「教育方法上,而是要反思自己批評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是出錯了。
因為父母批評教育孩子的辦法不妥當,也會勾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因而父母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恰當的方法,才能既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又讓孩子長了記性。
那麼父母究竟要如何批評孩子呢?何小英在《不急不催:輕鬆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裡分享了」FISH批評法「,總結後我把它分享給各位父母:
在學習方法前,父母首先要意識到批評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宣洩自己的情緒,而是幫孩子認識到錯誤,以及如何改正錯誤。
父母只有意識到批評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才能進一步學習批評孩子的方法。
第一步:講事實
很多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情緒一激動,容易翻舊帳數落孩子,這種」翻舊帳「不僅會讓孩子厭煩,也不能清晰說明孩子存在的問題,而在父母的嘮叨中,孩子也不能及時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比如孩子因為淘氣打了別的小朋友,父母一上來就開啟指責模式:「你怎麼有打別人,上次、上上次你打別人時,媽媽怎麼跟你說的?你怎麼不長記性?」
父母這一通嘮叨下來,孩子不但意識不到錯誤,而且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錯在那。
因而父母批評教育孩子時,第一步就是要講事實,清晰明白說出孩子存在的問題,在說明過程中,父母不要翻舊帳,也不要責罵孩子,要循循善誘,這樣孩子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是什麼。
第二步:講感受
這是很多父母都會忽略的,批評教育孩子時,總是一味說孩子,卻忘了還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
比如孩子因為粗心考試沒考好,父母就可以遺憾地對他表示:「你因為粗心沒考好,我覺得有點遺憾。」當孩子理解了父母的感受時,他們自然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因而父母批評孩子時,不要一味說孩子,也適當表達自己的心理或感受,比如「我很難過、很生氣。」
第三步:講建議
我們批評孩子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出氣,而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
所以第三步父母可以給孩子建議,或者引導孩子自己想出解決辦法,只有彌補了錯誤,才會減輕孩子的內疚心理。
比如孩子打破了鄰居的玻璃,父母表達了感受,說明了事實,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後,就可以詢問孩子要如何彌補錯誤,以後如何做才能減少犯類似錯誤。
不過孩子經驗有限,可能自己想出的建議比較少,因而父母要加以補充。比如打破玻璃這件事,孩子可能只會想到賠別人家玻璃,父母可以對此補充:從自己零花錢裡扣出來補償別人的玻璃錢,以後儘量在空曠的地方玩,這樣才能避免誤傷。
第四步:講希望
沒有人喜歡被別人指出錯誤,即使是和顏悅色的方法,包括孩子。所以父母在批評教育孩子後,一定要對孩子提出願景,表達出期望,讓他們知道,自己在父母心裡依然是最好的。
得到父母的肯定後,會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從而使他們心甘情願做得更好。
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我希望你以後考試可以再細心點、我希望你以後可以和小朋友友好相處。」
最重要的是,父母批評孩子時,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要把握好批評的「度」,否則批評就會變成責罵,成了另外一種形式的體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