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菜裡的「琉璃藥膳」
圖片原創 / 中泠一石 可人 盡色
文字原創 / 盡色
前幾天,蔡永祥主席組織作協會員到淨因寺採風,事先宣布,每個人須交一篇作業。午飯時,大家剛舉起筷子,就被我憨皮臭臉地打斷:「誰都別跟我搶啊,美食這塊,讓給我來寫!」大家茫然四顧,氣不動笑不動。
同行者都是大筆,一本正經地寫,我要露怯,唯有塗鴉美食,我還能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幾句。
中國的素菜,大略可以分為四種:宮廷素菜、寺院素菜、市肆素菜、家常素菜。家常素菜我多有涉獵,市肆素菜前不久寫過鎮江的「一味素食」,寺院素菜就很少寫到了。
笙歌歸院落,燈火下禪院,且說寺院菜。
寺院素菜,也稱齋食,歷史上擅長的寺院很多,精妙的能達到「一瓜可做數十餚,一菜可變數十味」。比如,唐代湖北梅山五祖寺的煎春卷、燙春芽、燒春菇和白蓮湯,都是鼎鼎大名的,揚州天寧寺的文思豆腐,揚州大明寺的「筍炒鱔絲(主料香菇)」、重慶慈雲寺的「回鍋臘肉(主料麵筋)」也頗有聲名。
你不要跟我說揚州法海寺的扒燒整豬頭,你調皮了。
鎮江歷史上也有好的。《清稗類鈔》裡就說:「寺廟庵觀素饌之著稱於時者,京師為法源寺,鎮江為定慧寺,上海為白雲觀,杭州為煙霞洞。」
這樣說得熱鬧,淨因寺的素齋卻是不同。
前面所說,大多是工藝菜、功夫菜,而淨因寺的素齋,更貼近家常菜。家常素菜,也有家常素菜優點,上手快,經濟實惠,門道卻也不少。
比如這道蕈油豆腐,汪曾祺先生就曾說錯。他說:「祖母的散生日,總要在觀音庵吃一頓素齋。素齋最好吃的是香蕈餃子。香蕈(即冬菇)……」
其實,香蕈與冬菇不可同日而語。蕈油有「素中之王」的名頭,是用蕈子煉的油,而蕈子是一種野生菌,桃花開的季節叫「桃花蕈」,深秋時節叫「雁來蕈」,樣子不周正,卻鮮美絕倫。
既入紅塵,愛恨迷離,冷暖交織,是非對錯,也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素熘鵝皮,且算一道工藝菜吧,屬於蘇菜系。這道菜因樣子像鵝皮而得名,是把麵筋泡一切兩開,內外翻轉,再進油鍋炸制,趁熱淋糖醋汁或勾番茄汁。
我曾吃過烹飪大師俞加仁做的這道菜,口感比葷油渣還要酥脆,根據淋汁的方法不同,又分為「雷打包」和「包打雷」。哎,紅塵一遇,人間煙火,落箸如雨,何問因果?
葷菜裡有葷高湯,素菜做得好,也要用素高湯。所謂「唱戲的腔,廚師的湯」。
這道豆芽豆腐果,就是應該用素高湯。關於素高湯,汪曾祺先生多次提及,比如:「黃豆芽吊湯甚鮮。南方的素菜館、供素齋的寺廟,都用豆芽湯取鮮。」
他說得對:「代表性的素高湯以香菇、海帶、黃豆芽、捲心菜、白蘿蔔、玉米為材料,來熬製高湯……是最佳的調味聖品。」
上一世,你為強人,我為駿馬;這一刻直吃得,我為青石,你為月華。歡歡喜喜,大快朵頤。
蒲菜不去說了,是淮揚菜區域內的名菜,也是一道貴菜。明朝顧過詩曰:「蒲菜佳餚甲天下,古今中外獨一家。」要吃到鮮嫩的,須在季節上,且真正上檔次的素齋,都要三天前預訂,因為竹蓀、玉蘭片、猴頭,都要事先發好……
須知,好的素齋做出來,比一桌葷菜所費都大。
南懷瑾先生就曾寫過:「有一次,這些大人先生們,吃罷素齋,悠遊半日,大為讚賞,對和尚說,大家勞碌半生,今天這次清遊,一頓素齋,太舒服了。老和尚說,各位大人是舒服了半天,可是我們已經忙碌了三天啦。」
這樣一比較,你就能看出淨因寺素齋的好:完全是家常路數,憑的是食材的地道,不在乎廚藝的高妙,最終免去了「勞者弗息」的尷尬。自有悲天憫人之處。
除此以外,還有妙處一樁。
前兩年,淨因寺每周都要舉辦「周末大廚房」,吸引了很多市民前來交流廚藝;不少善男信女還把生日宴等,放在淨因寺;逢臘八等重要節日,信眾還來聚餐念經。家常的素齋,接了地氣,聚了人氣。
其實,淨因寺的素齋,還有些壓箱底的好貨,喚作「琉璃藥膳」,是市級非遺項目。
最主要的品種有3個:艾草餅、桃膠冰糖雪耳湯、淨因寺養生粥。艾草餅是將艾葉碎末拌入麵粉,揉成團餅,用小火煎至熟透;桃膠冰糖雪耳湯,是將桃膠用清水浸泡20個小時以上,與雪耳、冰糖燉湯;淨因寺養生粥,是將赤小豆、蓮子、黑米、薏米等食材浸泡後,文火燉3小時,滑膩無比……
關於藥食同源,《千金食治》《飲饌正要》《隨息居飲食譜》多有記述,不必贅言。妙處是,淨因寺坐落於五洲山上,此處天然藥材遍地,如金櫻子、金飾香、明黨參、黃獨、夏枯草,葛根,艾草等,故而被中國藥科大學定為藥材實驗基地。
淨因寺建於西晉,已逾1700年,北宋尚書左丞蘇頌,曾在此注著《本草圖經》,寺僧也為了生存和健康需要,上山採藥製成藥膳,代代相傳。2017年,常修方丈在五觀堂的基礎上,開設了「琉璃齋」研究藥膳,志在與大眾分享。
淨因寺常修方丈接手弘法時,淨因寺只剩下一座殘碑,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然而,常修方丈慧眼獨具,看到了滿山的寶——這滿山的豐厚底蘊及豐饒山珍。
相信方丈還會把淨因寺的「琉璃藥膳」,精進弘揚。到那時,我再來賞菊品饌,再生歡喜心。
文圖原創
感謝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