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因寺素齋:千年流芳,剎那溢彩,非遺菜點度我饞人

2020-12-18 盡色視界

寺院菜裡的「琉璃藥膳」

圖片原創 / 中泠一石 可人 盡色

文字原創 / 盡色

前幾天,蔡永祥主席組織作協會員到淨因寺採風,事先宣布,每個人須交一篇作業。午飯時,大家剛舉起筷子,就被我憨皮臭臉地打斷:「誰都別跟我搶啊,美食這塊,讓給我來寫!」大家茫然四顧,氣不動笑不動。

同行者都是大筆,一本正經地寫,我要露怯,唯有塗鴉美食,我還能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幾句。

中國的素菜,大略可以分為四種:宮廷素菜、寺院素菜、市肆素菜、家常素菜。家常素菜我多有涉獵,市肆素菜前不久寫過鎮江的「一味素食」,寺院素菜就很少寫到了。

笙歌歸院落,燈火下禪院,且說寺院菜。

寺院素菜,也稱齋食,歷史上擅長的寺院很多,精妙的能達到「一瓜可做數十餚,一菜可變數十味」。比如,唐代湖北梅山五祖寺的煎春卷、燙春芽、燒春菇和白蓮湯,都是鼎鼎大名的,揚州天寧寺的文思豆腐,揚州大明寺的「筍炒鱔絲(主料香菇)」、重慶慈雲寺的「回鍋臘肉(主料麵筋)」也頗有聲名。

你不要跟我說揚州法海寺的扒燒整豬頭,你調皮了。

鎮江歷史上也有好的。《清稗類鈔》裡就說:「寺廟庵觀素饌之著稱於時者,京師為法源寺,鎮江為定慧寺,上海為白雲觀,杭州為煙霞洞。」

這樣說得熱鬧,淨因寺的素齋卻是不同。

前面所說,大多是工藝菜、功夫菜,而淨因寺的素齋,更貼近家常菜。家常素菜,也有家常素菜優點,上手快,經濟實惠,門道卻也不少。

比如這道蕈油豆腐,汪曾祺先生就曾說錯。他說:「祖母的散生日,總要在觀音庵吃一頓素齋。素齋最好吃的是香蕈餃子。香蕈(即冬菇)……」

其實,香蕈與冬菇不可同日而語。蕈油有「素中之王」的名頭,是用蕈子煉的油,而蕈子是一種野生菌,桃花開的季節叫「桃花蕈」,深秋時節叫「雁來蕈」,樣子不周正,卻鮮美絕倫。

既入紅塵,愛恨迷離,冷暖交織,是非對錯,也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素熘鵝皮,且算一道工藝菜吧,屬於蘇菜系。這道菜因樣子像鵝皮而得名,是把麵筋泡一切兩開,內外翻轉,再進油鍋炸制,趁熱淋糖醋汁或勾番茄汁。

我曾吃過烹飪大師俞加仁做的這道菜,口感比葷油渣還要酥脆,根據淋汁的方法不同,又分為「雷打包」和「包打雷」。哎,紅塵一遇,人間煙火,落箸如雨,何問因果?

葷菜裡有葷高湯,素菜做得好,也要用素高湯。所謂「唱戲的腔,廚師的湯」。

這道豆芽豆腐果,就是應該用素高湯。關於素高湯,汪曾祺先生多次提及,比如:「黃豆芽吊湯甚鮮。南方的素菜館、供素齋的寺廟,都用豆芽湯取鮮。」

他說得對:「代表性的素高湯以香菇、海帶、黃豆芽、捲心菜、白蘿蔔、玉米為材料,來熬製高湯……是最佳的調味聖品。

上一世,你為強人,我為駿馬;這一刻直吃得,我為青石,你為月華。歡歡喜喜,大快朵頤。

蒲菜不去說了,是淮揚菜區域內的名菜,也是一道貴菜。明朝顧過詩曰:「蒲菜佳餚甲天下,古今中外獨一家。」要吃到鮮嫩的,須在季節上,且真正上檔次的素齋,都要三天前預訂,因為竹蓀、玉蘭片、猴頭,都要事先發好……

須知,好的素齋做出來,比一桌葷菜所費都大。

南懷瑾先生就曾寫過:「有一次,這些大人先生們,吃罷素齋,悠遊半日,大為讚賞,對和尚說,大家勞碌半生,今天這次清遊,一頓素齋,太舒服了。老和尚說,各位大人是舒服了半天,可是我們已經忙碌了三天啦。」

這樣一比較,你就能看出淨因寺素齋的好:完全是家常路數,憑的是食材的地道,不在乎廚藝的高妙,最終免去了「勞者弗息」的尷尬。自有悲天憫人之處。

除此以外,還有妙處一樁。

前兩年,淨因寺每周都要舉辦「周末大廚房」,吸引了很多市民前來交流廚藝;不少善男信女還把生日宴等,放在淨因寺;逢臘八等重要節日,信眾還來聚餐念經。家常的素齋,接了地氣,聚了人氣。

其實,淨因寺的素齋,還有些壓箱底的好貨,喚作「琉璃藥膳」,是市級非遺項目。

最主要的品種有3個:艾草餅、桃膠冰糖雪耳湯、淨因寺養生粥。艾草餅是將艾葉碎末拌入麵粉,揉成團餅,用小火煎至熟透;桃膠冰糖雪耳湯,是將桃膠用清水浸泡20個小時以上,與雪耳、冰糖燉湯;淨因寺養生粥,是將赤小豆、蓮子、黑米、薏米等食材浸泡後,文火燉3小時,滑膩無比……

關於藥食同源,《千金食治》《飲饌正要》《隨息居飲食譜》多有記述,不必贅言。妙處是,淨因寺坐落於五洲山上,此處天然藥材遍地,如金櫻子、金飾香、明黨參、黃獨、夏枯草,葛根,艾草等,故而被中國藥科大學定為藥材實驗基地。

淨因寺建於西晉,已逾1700年,北宋尚書左丞蘇頌,曾在此注著《本草圖經》,寺僧也為了生存和健康需要,上山採藥製成藥膳,代代相傳。2017年,常修方丈在五觀堂的基礎上,開設了「琉璃齋」研究藥膳,志在與大眾分享。

淨因寺常修方丈接手弘法時,淨因寺只剩下一座殘碑,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然而,常修方丈慧眼獨具,看到了滿山的寶——這滿山的豐厚底蘊及豐饒山珍。

相信方丈還會把淨因寺的「琉璃藥膳」,精進弘揚。到那時,我再來賞菊品饌,再生歡喜心。

文圖原創

感謝轉發

相關焦點

  • 宋代王陵旁的千年古剎——汝州陵頭淨因寺
    宋帶王陵旁的千年古剎——汝州陵頭淨因寺劉孟博/文美篇雲上/配圖淨因寺,乃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追溯淨因寺之建於何時,清道光《直隸汝州全志·寺觀》卷九記載曰:「淨因寺,在州北二十五裡,宋元符庚辰建,有魏王勅旨臥碑悼園在焉。明代重修,州人何讓記云:「距汝城西北僅一舍許,有寺曰:「淨因」。峴山、崆峒遠揖於前,嵩嶽二室重奠於後,玉羊、鹿臺諸峰綿亙起伏,夾持於左右,松檜陰森,佳果繁碩,儼然一勝槩也。
  • 南說—「寺廟道觀中的素齋」
    許多寺院建於名山大川之中,遠離人市煙火,乞食之制難行,才開始自辦夥食。寺院自辦食堂,取「香積佛及香飯之義」,故夥房稱為「香積廚」。寺院設有「香積廚」後,也並非只吃素不茹葷。佛典《十誦律》中說,凡是沒有看見、沒有聽見、沒有懷疑是殺生的肉,就是淨肉,淨肉就可以吃。
  • 杭州這座千年名寺,素齋特別好吃,大素鵝一條才7元
    從寺廟出去後,我還專門留意了下,不遠處西湖還真有綿延不絕的荷花。此時恰好也是初夏,荷花嬌豔盛開,荷葉蒼翠欲滴,只可惜我才情有限,寫不出絕美詩句來。淨慈寺原本叫壽寧院,宋高宗趙構遊覽後大為心悅,將其改為了「淨慈禪寺」。後來寺廟因災受損,宋高宗又親臨察看,聚集工匠重建殿宇,耗費五年而成。
  • 千年古寺的素齋、網紅御守……本地人每周都要來的超靈驗上天竺法...
    同為四大古剎,位於上天竺的法喜寺名氣沒有靈隱寺大,地理位置也沒有西湖邊的淨慈寺好,常常會被人錯過。 但是如果提到法喜寺的周邊,以及寺裡五塊錢管飽的素齋,杭州人一定會想起它。
  • 大足:素齋美食吸引眾多香客體驗佛家素齋文化
    華龍網4月4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黃小倩 毛雙文)我國素食文化源遠流長,起源於佛寺素齋,融合了民間時蔬和宮中御齋,後來素食的養生之道也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日前,重慶大足聖壽寺的素齋師傅們精心準備的素齋美食吸引了眾多香客前來品嘗,體驗佛家素齋文化。  4月3日是2018中國重慶大足石刻國際旅遊文化節暨第839屆寶頂香會,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匯聚在寶頂山,除了參觀石刻、燒香祈福、觀看民俗表演等,遊客們對本地美食興趣濃厚,特別是以當地農家時蔬為原材料製作的素齋美食宴,更是吸引了不少遊客。
  • 善哉善齋,慢生活由此打開
    善哉善齋坐落於姚江邊青林渡的北岸 一座歷經千年風雨的古剎——寶慶講寺的西側 一整面的白牆搭配素雅的綠植 善哉善齋不是參佛之所 卻緊挨著寶慶講寺 簡單來說 善齋就是寶慶講寺的
  • 江蘇「最優秀」的寺院,不但風景優美而且素齋美味,求姻緣最靈
    我相信大家在學生時代讀過杜牧的《江南春》, 裡面有千古絕句, 我至今仍對小編印象深刻, 「南朝四百八十寺,在幾個樓臺煙雨中」, 南朝四百多個寺院中最先住的是今天的南京雞鳴寺, 建於西晉,是南京最古老的梵谷剎那之一。
  • 網紅打卡點:徒步天台山佛隴景區,從修禪寺、真覺講寺到高明講寺
    我們徒步的行程是從修禪寺出發,經過真覺講寺,再到高明講寺吃素齋,下午再回到修禪寺。針對陰雨天,走這段路最好帶雨衣、登山杖,鞋子防滑性能一定要好。早上,我們整裝出發,先開車到還在修復當中的修禪寺外。(修禪寺始建於578年,陳朝陳宣帝敕建。)
  • 舌尖上的禪意——五臺山素齋美食
    來自寺廟的素食被稱為"齋",僧侶們在寺廟的園子裡種植蔬菜瓜果,以新鮮蔬果入饌,順時而食,得天之味,處處體現出禪意,清淨自持。這些蔬食菜餚,所展示的不僅是素食之美,更是從舌尖到心靈的返璞歸真。世間唯愛和美食不可辜負,美食和愛一樣溫柔,她是有溫度和靈魂。品味五臺山素齋美食是一種情趣,享受美食是一種幸福。這就是美食的誘惑,更是大自然的饋贈。
  • 揭秘寺院裡的「素齋美食」,原來長期吃素有這麼多驚人秘密……
    在大家心目中,寺院應該是清修之地,出家之人清心寡欲,素齋清淡,與美食扯不上多少關係。然而,你卻不知道許多美味卻都出自寺院的素食。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漢地就已存有素食之風,《黃帝內經》等醫書中記載了古人「養、助、益、充」的飲食觀念,提倡「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並將素食視為一種美德。
  • 令人驚豔的自助素齋,20元/位天天排隊,「佛系商業」可行嗎?
    一山一水一寺廟,一堂一餐一素齋!遠離城市的喧囂,告別身心疲憊的煩惱,感受寺廟的萬物眾生,來一場說走就走的佛系遊走,擇一素齋堂,拋開魚肉主義的繁複,享受食材原味的素食,已經成為許多佛系人的選擇。外面看似一佛堂,裡面卻是標準的素齋餐廳,吃齋念佛的眾生,以老人和家庭群體居多。最重要的是,裡面經常有義工在穿梭忙碌著,每個吃完齋的人,基本都是光碟,也會自覺地把碗盤帶到指定處,亂中有序,巨大的滿足感。也許你覺得這種用餐環境不夠佛系!
  • 粵菜「雲」聚⑧ | 「雲浮十大名菜」之六祖素齋之羅漢齋
    粵菜「雲」聚⑧ | 「雲浮十大名菜」之六祖素齋之羅漢齋 2020-06-03 18: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少林寺都被商業化成這樣了,中國還有佛門淨地嗎?
    第一次看到「佛門淨地」這四個字應該是在看西遊記電視劇的時候。那時候,我心中的和尚是這樣的----心懷慈悲,不殺生,不吃肉,清心寡欲;寺廟是這樣的----木魚聲鐘聲聲聲悅耳,青燈古佛,戒律清規,不理紅塵事。
  • 九華素齋,不一樣的素食文化從九華山開始解讀,雲水別院邀您品嘗
    九華山素食久負盛名,素食文化特色鮮明,九華山是佛教名山,歷史上不僅僧尼要嚴格戒律,禁葷吃齋,而且嚴禁山民和遊客食葷,千百年來,相沿成習,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長久以來,這裡的人大部分以吃素為主,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盛名在外的九華素齋。
  • 感應寺水陸法會 開啟自性大悲祈願眾生離苦
    因此,水陸是不分內壇、外壇的,齋主們隨自己發心,共同成就此一法會,就是最大的功德。誦經功德貴在自己的發心虔誠,發心愈大,虔誠愈深,則功德廣大愈是無可限量。  感應寺於七永日中恭請諸佛菩薩、護法龍天證盟功德。禮請中國佛學院副教授理淨法師、感應寺主持智慧法師、北京靈光寺監院法住法師、江蘇泗洪護國禪寺住持大慈法師為法會主法。
  • 08-28 淨覺寺中元普渡追思、報恩、放生超度法會
    「盂蘭」是救倒懸的意思,形容眾生在惡道裡所受的苦痛極難形容,就好像人被倒吊起來那麼難受。「盆」是指在舉行法會時,用這個容器盛裝著食物,為了回報哺乳之恩,解救累生父母的「倒懸」之苦,故在七月十五日啟建「供佛齋僧」法會,按照《盂蘭盆經》儀規誦經,供養三寶。祈願在世父母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福慧增長,往生父母親眷,遠離惡道,蓮品高升,獲究竟樂。
  • 打卡杭州清心素齋,清心素食的自助餐廳,素食主義不再是宗教束縛
    看一下杭州受歡迎的小吃排行榜,你就會發現,在杭州排行榜靠前的,並不全都是食肉主義,打卡杭州的這家清心素齋,你就會在素食中找到非凡的快樂了。清心素齋是在靈隱寺腳下的一家素食自助餐廳,這裡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素食食堂,還是一個溫暖的小家一般的存在。
  • 動漫版《南煙齋筆錄》,剎那芳華只為你品讀陸馥與安朔的愛情故事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動漫版《南煙齋筆錄》曇逝開篇即是李白的秋風詞,將相思之情娓娓道來,讓人為之動容。雖只見轉瞬即逝的剎那美麗,卻徒留相思而已。我對曇花本不知,只是原居住之處,有一盆綠植放置芒果樹下,那日正值夏秋節令夜深人靜時,恰逢路過此處,見花開,素淨芬芳,美極了,詢問方識此花為曇花。翌日清晨,再見時,花卻已閉合凋萎。唯見一地花瓣。曇花即便是剎那間的美麗,也是一瞬間的永恆。原本曇花一現,只為韋陀開。
  • 千年古剎之三塔寺,原來羅漢是十六個
    位於全椒縣城西北20公裡處的三塔寺是許多文人墨客,春秋佳日遊宴期間的優雅境地。三塔寺建於隋朝,北宋徽宗年間,在寺前造塔三座,故名三塔寺。步入三塔寺,滿院的春色。寺院山門,古樸而高大。兩邊有一副對聯寫到,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近相親,怎不滿腔歡喜。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度包容。這是佛家認為進寺參拜佛像的人都是夙願善根與福有緣的人。彌勒佛的勒佛兩字,是梵語譯音,含有慈的意思,佛教中說他在釋迦牟尼身邊聽法。佛教傳入中國後,僧侶們根據自己的想法,把他塑造成具有中國式的好好先生的樣子,滿臉一團和氣的坐在大殿之上供人朝奉。背面是韋馱立像,手拿長鞭,這神與眾不同,天庭裡多出一隻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