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由於筆者好久沒更文,今天興致來了把話「一瀉千裡」,竟沒剎住車。文章3000餘字,大家可以先收藏再慢慢看~!
2019年1月6日上海春季高考已落下帷幕,上海教育考試院給出的觀點是命題設計合理,兼俱:基礎性,綜合性,應用型,創新性。正是在這樣的四好考題下,不少上海學霸都考哭了:為什麼我會生在上海???
簡單來講,現在的考題潮流就是,越合理越難!越合理越難!越合理越難!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並且這個趨勢已經不僅僅是高考才會出現了。我們來看看前段時間剛剛發生在深圳的大事件——深外和百外的小升初考試試題。
2019年sw真題
口語題:(準備時間3分鐘,作答時間1分鐘,作答方式為:聽錄音答題)
你的夢想是什麼?你從學校能夠獲得什麼來實現你的夢想?英語題目還原如下:
What is your personal dream? What help can you get from our school to realize your dream?
2019年bw真題
Part 1 觀看名著英文片段,要求說出名著書名
a. 《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
b. 《八十天環球地球》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 y s
Part 2 辯論「考試時鼓勵還是壓力?」
分正反方,每方各三組(ABC組一方,DEF組一方)
環節共10min左右,每方只有四次發言機會。
Part 3 二諺語一古詩中英互譯
(1)欲速則不達
(2)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3)英文古詩
The Snowbound River
Over mountain and mountains no bird is on the wing;
On thousand lines of the pathways theres no footprint.
In a lone boat on the snowbound river, and old man,
In palm-back cape and straw hat, drops his angle string.
縱觀以上題目,除了「看英文片段說中文書名」和「英文古詩」這兩題是不涉及到能力考察,只需混眼熟就能得分的題目以外,其他題目都是在考實際英文水平。(隨著英文教學的進步,未來考法也可能不僅僅要求能出說名著出處,還要能分析作品特點,作家生平等等,可能會成為一個人文修養及英文修養的考察)
倒退到十年前,如果我們在看這些英文原著或者在研究中英文的差異,顯得是那麼格格不入,那麼的「不務正業」。學語法啊,背單詞啊,看原著看嘛?原著就是小說,浪費時間!跟分數無關的東西為何要去了解,但是抱歉,現在出題人考的對象是「學得正確的人」,而不是考「學得多的人」。從小學到大學皆是如此。
孩子們一看到詩歌翻譯題,瞬覺覺得頭大。紛紛抱怨怎麼考的這麼難吶?如果我們細細看來,其實,這不是難度問題,是你英文的學習思路問題。舉個例子:欲速則不達。如果你沒有背過「More haste, less speed」 這樣的標準譯文,那我們要做的就是先把英文理解透徹。為什麼要做這一步呢?我們常常覺得奇怪,英文我也學過很多年,也說過不少英文。為什麼一到我想把內心的話用英文表達出來的時候我就不知道怎麼說了呢?因為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漢譯英的過程。你把握不準白話文的漢語結構,自然也就把握不準古文的機構,就更別談你要把中文結構替換成英文結構了。這些內容並非多少高深莫測,而是我們學習語法的「核」。「欲速則不達」,中文理解就是「性急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我們要知道,中文和英文本來就不是字字對應的翻譯出來的。比如,你不能把「你看你一天天的」翻譯成「you see you one day day的」。在翻譯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翻譯。「性急圖快」其實就是英文一個詞代替「haste」,「達到目的」理解為「成功」。那麼這句話簡單來講就是「性急圖快 不等於 成功」,知識面寬一點的同學可以翻譯成「 Haste doesnt bring success」,而「保守治療」的同學翻譯成「Haste doesnt mean success」不也可行。這些語法是何等簡單,不是我們不知道,只是咱們學語法的時候不曾考慮這個方面。
我們再回答前面談到的高考。我們都知道北京上海的英文教育一直走在前列,深圳作為特區更不可能堅守陣地不為更先進的英文教學模式和教育理念所動。上海的高考試題選自國外原文不只是去年和今年的奇異現象。早從1985年上海高考自主命題開始就一直選用英美報刊語篇,它們來自《紐約時報》/《衛報》/《金融時報》/《芝加哥論壇》等英美報刊。
為什麼高考會往這個方向考呢?大概也有不少家長會感到困惑。
其實不難理解。這不就是為了順應和逼近雅思託福的閱讀考法和測試標準嗎?你作為一個中國人,閱讀好不好要拿出去檢測才知道,自己人說了不算。所以,閱讀,當然要往「土味」讀,而且越「土」越好。
這樣,就衍生了另一個觀點。體制內和國際學校學生的閱讀標準已經越來越接近。或許不僅僅是閱讀,聽力口語也如此。
高考中最為基礎的就是詞彙。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考的詞彙總量是4000-5000,並不僅僅是考綱要求的詞彙量3500。那其他的詞彙量從哪裡來呢——閱讀。單從應試角度來考慮的話,需要我們的學生不僅僅要低頭看書,還要有廣博的見識,在英語考試上,要求我們的學生平時要多多關注國外的各大報刊/媒體/新聞。如果是泛讀的話,先不說到底能多大程度的提高閱讀水平,但是對學生拓寬視野,增長見識也是極有好處的。但是,願望都是美好的。對於時間如此緊張的中學生來講,沒有精讀底子的泛讀如同抓瞎,沒有目標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通過這個行為得到進步。
都說學習要有策略感,要有未來感。無論未來是否出國,是否參加高考,但凡是需要學好英語,閱讀就不能不被重視。如果想學語法更輕鬆,精讀是必備的;如果想提高詞彙量,泛讀是必須的。一項牽扯多方能力的技能,大家也必須從小就備起來!
最後,我用《上海市中小學英語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中明確規定的聽說讀寫的六級水平標準結束今天的原創分享——
聽:
1,能聽懂外籍人士所作的報告大意;
2,能從廣播/電視電影等有聲媒體中獲取信息;
3,課外視聽量不少於100小時(累計)
說:
1,能就一般話題進行比較順暢的交談;
2,能參加辯論,表明自己的觀點;
3,能承擔一般性內容的演講和報告等現場的口譯任務;
4,能參與英語小品和戲劇的演出/表演
讀:
1,能較為流利地朗讀多種體裁的話語材料;
2,能藉助工具書讀懂報刊,雜誌,網絡等媒體上的語言材料;
3,閱讀一般的科普讀物;
4,能閱讀通俗的文學原著;
5,課外閱讀量不少於50萬詞(累計)
寫:
1,能作會議摘要,採訪簡錄的文字記錄;
2,能製作圖表,能撰寫簡單的報告;
3,能製作體現英語文化體徵的廣告和海報;
End
原創文章推薦:
英語應試和國際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做不偏不倚的英文教育
聽力和口語都有問題,怎麼做才能出國旅遊自如交流?
我該如何擺脫你,英文學習中的中文母語思維?
英語原著精讀,到底該怎麼讀?
擁有閱讀意識的家長,都是了不起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