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兒-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宋孝宗淳熙六年春天,辛棄疾由湖北轉運副使調任湖南轉運副使,他的好友王正之設宴為他餞行。面對朋友的勸慰,看到明媚的春光,作者不由得想到自己的處境,想到自己長期被朝廷閒置,頻繁地調來調去,自己光復河山的雄心壯志無法實現,因而萬分感慨地寫下了這首詞,表達了自己對於國事的憂慮和不得志的沉重而煩悶心情。
四季之中,春秋最易撩動人的情思,所以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多有傷春懷秋之作。辛棄疾的這首詞,時值暮春之際,朋友置酒相送,看到風雨陣陣,落紅滿地,想到國事飄搖,自己前途渺茫,不由感懷萬端,於是由春景觸動春情,有感而發,把詞人的憂憤、傷感、哀愁、焦慮、苦悶等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詞之上片,以「春景」入筆,表達了詩人惜春、留春、怨春的動態心理變化,委婉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惆悵傷感和哀愁失落的心緒。開篇一句「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以簡潔的語言繪出一副哀景。風雨催春歸,春景不勝風雨,而接連的風雨就更讓春不堪承受,所以春便早早地歸去了。這一句表面上是寫春景的破敗,實際上則是對風雨飄搖的南宋政權的形象寫照,表達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
「匆匆」二字,表面上是寫春的腳步匆匆,更是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歲月流逝,年齡徒長而功業無成的憤懣之情,一語雙關,表意深刻,為後文的進一步抒情打下了基礎。「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如果說前面的惜春之情的表達還是含蓄的,那麼這一句就是直抒胸臆了。表達惜春之情更上層樓,那麼作者為什麼惜春呢?春夏秋冬,自然規律,顯然作者不是惜的季節的春,而是借惜春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懷。
「一年之計在於春」,於人而言,人生的春天是人生的青壯年,一個人要成就功名、建功立業,也必須在自己人生的春天設法達成。否則,年華老去,就只會留下遺憾和傷感了。作者的惜春之情是作者希望在自己的青春年華的歲月裡大有作為,建功立業。可是現實呢,「何況落紅無數」。自己虛度了光陰,理想抱負都成了泡影,所以作者只有悵惘和傷心了。「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寫留春,作者用「天涯芳草」阻住歸路的想像,來表達留春的感情。作者是希望上蒼能多給自己一些時間,能賦予自己更大的能力,好讓自己去完成夙願。但是春是不可留的,春終究要歸去,所以作者不免要怨春了:「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春天你怎麼不回答我的請求呢!看來只有屋簷下蜘蛛網能粘住紛飛的柳絮,殷勤地挽留住春天。「畫簷蛛網」在這裡是暗指議和派秦檜之流,「惹飛絮」指的是他們對金的妥協獻媚的無恥行為。這幾句委婉地表達了作者對南宋君臣的怨恨以及對國事危急的憂慮。上片,構思巧妙,託物寄興,寫景言情抒懷,渾然一體。惜春、留春、怨春的情感表達逐層深入,環環相扣,合乎邏輯。
詞之下片,通過幾個典故的運用,表現了作者被壓抑的苦悶,和對統治者消極抗金的不滿。「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長門事」是用漢代陳阿嬌的典故。陳阿嬌是漢武帝劉徹的皇后,最初夫妻的感情很好,後來漢武帝不喜歡她,遷她別居於長門宮。陳阿嬌聽說司馬相如善於寫賦,就送他百兩黃金,請他作賦。司馬相如為她寫了篇《長門賦》。漢武帝讀了這篇賦後,非常感動,便和陳皇后和好如初。
「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離騷》中有「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這句是說自己無望再被朝廷重用,而不被重用的原因是因為有人嫉妒自己。「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即使我用千金買到司馬相如的文章也不起什麼作用的,我的滿懷愁苦又向誰去傾訴呢?抒發了作者對不被理解和重用的抱怨。「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一句「君莫舞」在此處一頓,「君」的所指比較豐富,主要是指以獻媚取寵、擅權朝廷、投降賣國的秦檜之流,又暗指被架空、不了解實情、懦弱無能的宋孝宗,和那些不問國事苟且偷生的平庸之輩,還指霸佔了南宋國土,氣焰甚囂塵上的金軍將士。你們不要囂張,你們不要得意忘形,你們不要竊喜,像歷史上的紅極一時,炙手可熱的趙飛燕、楊玉環也早已化為塵埃了,你們有什麼可張狂的呢。
你們也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浪花,是匆忙世界中的過客,最終也會化為塵土,煙消雲散的。作者對宵小的警告和蔑視,對國事糜爛的心痛之情溢於言表。「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這幾句寫出了作者無可奈何的憂國之情。以斜陽煙柳,一片慘澹迷離,暗示國家前途的危險,但仍以勸慰之語作結,既是對朋友的贈語,又是對自己的暗示和提醒,同時,也照應了送別的場景。
和辛棄疾同時代的另一個詞人王觀也寫過一首著名的惜春詞,《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這首詞也寫得情致綿綿,讀者朋友不妨把這兩首詞對比著來欣賞,對古人惜春戀春之情懷的認識可能會更深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