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東北抗聯第三軍裡的勇敢鄂倫春人
1995年4月,李英格列紀念碑被黑河市委、市政府公布為黑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人民網哈爾濱8月31日電(丁洋、通訊員吳德恆)在興安嶺一帶,居住著一個被稱為「樹中人」的民族,他們最早在文獻中以「俄爾吞」或「俄羅春」的名字出現,最終以「鄂倫春」作為統一的族稱。鄂倫春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東北地區,抗戰時期,鄂倫春族人口不足一千,卻踴躍出了大批抗戰英雄人物,作為東北地區的原住民,鄂倫春人為保衛家園頑強抵抗、奮起反擊侵略者的事跡,展現出了高貴的民族氣節,是東北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母親的家族中,就有許多為家鄉人熟知的少數民族抗戰英雄,他們是鄂倫春李氏家族。
戰火蔓延家鄉,鄂倫春人拿起了武器
黑龍江省黑河市,是中國最北方的一座邊城,是鄂倫春族的主要居住地,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不久,黑河淪陷,作為戰略要地的黑河處在日軍侵華大後方以及日蘇作戰最前線,遭受了不可想像的戰爭摧殘,當地的鄂倫春人率先加入到抗日隊伍中,同東北抗聯部隊一道抗擊日寇,其中孫樹溝鄉鄂倫春李氏家族是最早一批參與抗日的鄂倫春族部落之一。
李保格列,又名李保太,世居在黑龍江省遜克縣松樹溝鄉,1884年生人,出身於鄂倫春族獵戶家庭的李保格列,和胞弟李英格列自幼喪父,兄弟二人以狩獵餬口,相依為命,艱苦的生活賦予了兄弟二人堅強不屈的性格。
1935年冬,正值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在通河方正一帶開展抗日鬥爭活動,李家人經常暗地裡為抗聯部隊帶路、送信、運糧、收集和傳遞情報。當時,抗聯第三軍執法處設在小古洞山,李保格列的家便成了三軍唯一的傷員安置點,三軍的傷病員在李家養傷治病,李家人每天為傷員捕獵野味、採集中藥,並把自家的乾糧,馬匹送給抗聯部隊,李家人和三軍戰士們成了一家人。
隨著抗戰的深入,李保格列和他的兒子離開家鄉,跟隨趙尚志的部隊四處徵戰,憑藉著對地形環境的熟悉,他們協助抗聯三軍在深山密林中與敵人展開遊擊戰,在一系列戰役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立下赫赫戰功。
兩度救下三軍指戰員,「大李」、「小李」戰死沙場
1936年,日本侵略者加緊了對抗聯部隊的圍剿,抗聯活動更加艱險,李保格列在安排好兒媳和孫兒後,毅然和兒子李桂下布、女兒李桂麗豔同時加入抗聯第三軍。李氏父子參軍後,先後在抗聯第三軍執法處、一師警衛連當戰士。父子倆因多年狩獵生活,養成了能騎善射,吃苦耐勞的素質。他們過人的槍法和豐富的山林作戰經驗為部隊指戰員所敬佩,趙尚志將軍親切地稱呼他們為「大李」和「小李」。1936年春季,日偽部署了大批「討伐隊」圍剿抗聯部隊,三軍一師與敵人在通河、方正一帶展開周旋,一次追敵戰鬥中,師長常有君在戰鬥中負了重傷摔下馬背,緊隨其後的李桂下布立即跳下馬,衝過槍林彈雨將常師長背下火線。1937年4月,北滿省委通知哈東司令李福林到通河鳳山溝開會,由少年連和警衛連擔任護送,不料途中被日偽警察發現,連夜報告祥順警察署,祥順敵軍勾結方正、依蘭日偽軍,糾集七百人餘人向二道河子襲來。次日早上四五點鐘,敵人便摸上來,李福林司令帶領部隊邊打邊撤,把敵人引入二站北山,李保格列帶一部分人守東山,兒子李桂下布同少年連守西山,戰鬥異常激烈,從早上一直打到傍晚,激戰中李保格列幾次端起機槍猛掃敵人,打退敵軍數次進攻。但終因寡不敵眾,李福林司令在指揮突圍時雙腿被打斷,李保格列奮不顧身背起司令員突圍,但沒走多遠就被機槍射中,李保格列壯烈犧牲,時年53歲。兒子李桂下布含淚掩埋了父親的屍體後,繼續隨第三軍徵戰各處。同年11月,李桂下布隨三軍一師在通河縣祥順江截擊日軍的軍用爬犁,戰鬥打響後,日軍猛烈還擊,李桂下布見狀跳上高地端起機槍向敵人猛烈掃射,正在這時一顆子彈射中他的頭部,李桂下布緩緩倒下,年僅28歲。
抗聯三軍戰士們沉痛懷念這兩位特殊的戰友和親人,趙尚志將軍親自悼念:「向鄂族兄弟致敬」。為保護李保格列唯一的後人,1937年,黨組織將他的女兒李桂麗豔派到蘇聯學習。一時間,李氏父子的事跡在黑河地區傳開,喚起了更多鄂倫春人投身抗日。
三大部族齊聚沾河口,與侵略者決一死戰
鄂倫春人把最出色的獵人稱之為「莫日根」,李保格列的弟弟李英格列是部落中有名的莫日根,在哥哥的影響下他也走上了抗日道路,李保格列父子壯烈犧牲後,李英格列繼承遺志,繼續為趙尚志的部隊做嚮導、傳送情報。1937年春,趙尚志的部隊襲擊偽遜河縣的日本駐軍小分隊,李英格列將自己的住房騰出,給部隊做戰鬥掩體,因為佔據有利位置,戰鬥大獲全勝,重創了偽遜河縣境內的日軍。
1945年夏,蘇聯紅軍對東北地區的日軍發起全面進攻,一路上日軍節節敗退,蘇軍突破原黑龍縣後,在進攻地勢險峻處於要衝的日軍防線「四不漏子」要塞時,受到猛烈的阻擊,該要塞易守難攻,被當地人形容為「十幾個人便可擋住千軍萬馬」。蘇軍在此久攻不下,傷亡慘重,緊要關頭之下,身為松樹溝部落首領的李英格列帶領部族的另一名「莫日根」瑪哈依爾,二人快馬加鞭趕往另外兩個鄂倫春部落,遜河達部落和山灣子部落。號召他們集合人馬,很快三族部落拉出了一支數百人的獵手隊伍,從「四不漏子」要塞的後方向日軍發起了猛攻,一舉殲滅了鎮守在「四不漏子」要塞的、遜克縣境內日軍最後一股勢力。
李氏家族英勇抗日,英雄事跡被後人銘記
抗戰期間,因為鄂倫春人積極參加抗日,許多他們的部落遭到日軍的整村屠殺,僅黑河市遜克縣境內就有近百名鄂倫春人慘遭殺害。隨東北三軍四處徵戰的李氏家族在抗戰中犧牲了6人,他們的遺體被安放在遜克縣烈士陵園,家族中唯一的倖存者李寶格列的女兒李桂麗豔,與抗聯朝鮮戰士金大宏結為夫妻,成為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高級幹部。1981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編輯的《東北抗日烈士傳》,以《鄂倫春族戰士大李和小李》為題,為李氏父子立傳。他們的事跡還被編輯整理在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走出山林的部落》、香港同濟出版社出版的《普列忠傳》等多部歷史書籍中。
鄂倫春李氏家族積極投身抗日鬥爭,在黑河地區掀起了一場愛國救亡、抗擊日寇的熱潮。他們英勇抗擊法西斯侵略者的英雄事跡,是中華民族爭取獨立寧死不屈精神的集中體現,它驗證了抗戰勝利是全國各民族、各階層人民團結一致,戮力同心的偉大成就。他們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轉化成為了今天家鄉人民堅定不移的發展志向,成為了黑河人民建設家園的永恆動力。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