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東方」們還在為如何降低租金、提高教室利用率頭疼時,日本的同行、世界上最大的輔導機構之一公文教育(Kumon)幾十年前就已經把「自習」做成了一門生意——把家變成教室,把家長變成老師。
幾個簡單的數字已經足以說明這種模式的成功:1955年成立,在日本,超過十分之一的公民接受過公文教育;在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2萬間特許經營教室(不含日本),數百萬學生正在進行公文式學習。
在公文教育的體系中,知識並不是靠老師教授,而是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自己領悟,平時督促靠家長;公文教室開在社區,學員每周到教室兩次(做作業、答疑);平時每天在家做30分鐘作業,集中交給老師批改。比如周一和周四到教室,那麼周一會帶著周五、周六、周日的作業給老師,再帶著周二和周三的作業回家。
看到這裡,一些細心的朋友不難發現,公文模式的核心在於「作業」(教材)。以數學為例,公文教材共分為23個等級(5A、4A、3A……A、B、C……P、Q),每個等級對應不同的難度,5A和4A級是3~4歲幼兒的教材,3A是4~5歲,以此類推。每本教材200頁,學生每天完成3~5頁,完成後進行下一本,直到Q級(最終極,主要內容為微積分)。
入讀前,指導老師會做學力評估,根據每個學員的情況定製學習進度和安排適量材料。所以雖然是同一套教材,不同學員進度和完成量不同,也可以達到因材施教。公文教育主張超前學習,一個臺灣學員的案例:小一的學生,甚至已經做到高中數學題目。
公文模式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定時定量、自己學習、鞏固基礎、難度適宜。通過定時定量(每天固定時段,30分鐘作業)的方式,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自學的習慣;自己學習,而不是老師傳授,知識記憶更牢固,在批改過程中,教師也傾向於幫助孩子自己發現和改正錯誤,提高思考能力;教材上循序漸進,但老師會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反覆布置作業,有的題甚至做五遍以上,以達到強化基礎知識的目的;難度適宜,是根據學員自身的情況,布置適中難度的題目,使其分數較高,幫助樹立學習的自信。
家長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尤其幼兒時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幫助建立學習習慣、及部分答疑工作,實際上扮演了機構中教師的角色。
可能有人會問,這種模式很奇怪,能適應國內的輔導環境嗎?實際上,在日本和歐美,公文教育作為一種補習形態也不是排他存在的,很多時候它和其他的課輔機構相互補充。收費上,它也遠低於多數課輔機構,尤其一對一。
另外,公文教育已經於2006年進入中國,目前在北京、上海、廣州、香港等地設分支機構。
租金、人力成本猛漲,大型機構們都在花心思提高教室利用率,公文教育通過標準化教材,以自習的形式作為課輔補充的玩法,會不會帶來一些啟發呢?(多知網 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