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真的乖嗎?注意「乖孩子」也可能有討好的心理,是假乖

2020-12-15 騰訊網

很多父母都喜歡乖孩子,因為他們順從、聽話。但就是這些眾人眼中的「乖孩子」,常常會做出一些讓大人們始料不及的舉動,比如:乖孩子平時很聽話,但遇到父母的批評後,就在家裡不吃不喝,甚至離家出走或出現一些心理問題。這些孩子之所以成為問題「乖孩子」,與父母的教育及所處的環境有著根本的聯繫。

在孩子未成年這個階段,他主要是在家庭這個大環境下生活學習。所以,家庭對學生的要求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都影響著孩子努力的方向。在家庭中,孝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傳統美德的精髓。孝順,顧名思義,既要「孝」,又要「順」。

所以,孩子對父母的「順」可以稱之為一種「孝」,而順從的孩子才叫「乖」。在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下,許多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仍舊是做個人人都喜歡的乖孩子,他們認為只有乖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在父母這種錯誤的潛意識下,孩子自然是朝著父母所期望的「乖即好孩子」的方向發展。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朵朵今年12歲,上小學五年級。她的性格有些內向,不管在學校還是在家裡,都不願和人多說話。她本身很要強,但也很敏感。朵朵的學習成績在班裡還算可以,屬於中等偏上,有過當小隊幹部的經歷。父母常說朵朵是個乖孩子;老師也認為,這個學生很聽話,知道認真學習。

有一天,班裡幾個調皮的男生由於說話違反了課堂紀律,班主任就在班會上狠狠地批評了他們一頓,朵朵被無辜連累在老師批評範圍內。朵朵認為自己被冤枉了,尤其在全班同學面前還被罵,簡直太丟人了,特別委屈,覺得老師做事太不公平了。可是,面對被連累、被罵,她沒有任何辦法,又不敢和老師生氣。於是,下課後,朵朵趁同學們不注意的時候,用削鉛筆的小刀在自己手臂上割了好幾刀,其中兩刀有些深,都出血了。

回到家後,朵朵的爸爸發現了她手臂上的傷痕,再三追問下,朵朵才委屈地說出事情的經過。父親聽後,都嚇壞了,趕忙與朵朵的班主任及時進行了溝通。知道事情的原委後,班主任曾專程來朵朵家看望她,並主動向朵朵道歉,承認是自己的判斷有誤。朵朵看起來似乎被老師的主動道歉所感動,但是她表現得很平和。

過了幾天後,一個早晨,到了該起床的時候,朵朵還是沒有起來。父親心想,平時朵朵不這樣啊!於是,趕忙跑到女兒房間,掀開被子看到卻是孩子面色蒼白,臉上滿是汗水和淚水,手捂著肚子悄悄地呻吟。回頭一看,枕頭邊放有兩個空藥瓶。父親以最快的速度將朵朵送到醫院的急救室。經搶救後,朵朵終於甦醒過來。醫生告訴了朵朵父親發病的原因,他們這才知道那兩個空瓶裡原來裝有整整200片安眠藥。

朵朵在醫院的這段時間裡,父母每天無微不至地看護著她,給了她比平時更多的關愛,這才讓朵朵的身體能夠在三天內就康復出院。

帶朵朵回家後,父親在一個比較合適的時間裡,仔細問朵朵,到底出了什麼事。這時朵朵才全盤託出。原來出事的前一天,朵朵所在的小組組長因她沒有參加大掃除而公開批評了她。朵朵當時就和小組長吵起來。她生氣地說:「我下回一個人補做還不成?你為什麼偏要找我的事!」老師聽到了,也說了朵朵幾句……

放學回家後,朵朵聯想起最近發生的這些事,越想越覺得丟人。她覺得這是老師和同學聯合起來在給自己難堪,但是這種事又不能告訴爸爸媽媽。於是,她竟想到了死,於是悄悄準備了兩瓶安眠藥……

從孩子自身發展的天性來說,他們需要通過很多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和宣洩內心的各種情緒。有的時候,調皮、搗蛋是他們宣洩的一種方式,儘管方式有些問題,但如果變得抑鬱、焦慮、自閉,壓抑了自身情緒的宣洩,就會造成更嚴重的問題。

其實,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在學校裡,孩子受到一些錯怪和冤枉是很常見的,心裡委屈難受,為此而哭泣、生氣也都是正常現象的。但是,像故事中的朵朵這樣居然因此而自傷,甚至企圖結束生命的,就是嚴重病態的反應了。故事中朵朵的這種方式給父母的啟示是多方面的。

1.那些「乖孩子」特別在乎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父母的評價。因此,他們總會按照父母和老師的要求控制、壓抑自己的情緒。此時,父母需要留意的是,這些孩子因為平時積攢了太多的壓抑情緒,本身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甚至有的都順從得意識不到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如果有一天,一旦外界的評價不合乎他的意願,如故事中的朵朵,在遭遇挫折後,認為自己不再是老師和同學眼中的「好孩子」時,就很容易因此而壓抑自己忿恨的情緒,控制不住就會做出如此極端的行為。

2.許多著名的心理學家表明:如果一個孩子的性格外向、開朗,願意與人交往,那麼他們會很少出現心理問題或極端的行為。朵朵的自我傷害和自殺的行為與她自幼性格孤僻、敏感,有事都藏在心裡有關。如果孩子過於內向而拒絕與外界交流,這往往和從小生活的環境以及父母平時的教育方法有著密切的聯繫。故事中沒有提及朵朵的早年生活經歷,但是,十有八九她的早年生活過得不開心。

3.死結如果不及時解開,就會越纏越多。朵朵那天沒有加入大掃除,包括她和小組長的吵架,其實都是因為班主任錯誤的批評這個解沒有完全解開。本身敏感又好強的朵朵對於上次班主任在家中的道歉,似乎是很感動,但其實不然。由於班主任沒有在班裡公開道歉,而對朵朵的批評卻是公開的,這之間的不平等並沒有讓朵朵的心理平衡些。所以,她的情緒依舊很低落。而當一個人情緒低落時可能會導致其行為變得懶散,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朵朵有意或無意忘記做大掃除;情緒低落還會導致行為衝動,如故事中的朵朵,經不起小組長的批評,而進行頂撞。

4.像朵朵這樣乖巧的孩子,她的心理素質其實挺差的。將來如果學業有成,生活特別順利的話,未必會出現什麼大問題;但是,一旦遭遇到挫折,如朵朵覺得自己「好孩子形象」被危及到,就會產生歪曲的心理,認為「老師和同學聯合起來整自己」,這一切的發生都是順理成章的。

所以,父母對「乖孩子」一定要進行分析,這個「乖」到底是哪方面的「乖」;父母一定要經常與孩子進行心理溝通,不要過於苛求孩子。如果動輒就批評教育,孩子受挫後是不會和你心貼心地交流的。

當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爭吵時,先要有耐心地聽孩子講完事情經過,再一起和他分析事情的對錯,指出雙方的不當之處,並教會孩子遇到類似事情如何解決的方法;當孩子受到別人欺負而委屈地跑回家時,父母不能罵孩子「無用」、「活該」,這類傷人的責罵只會讓孩子有委屈而不說。總之,父母要明白:只有讓孩子真正放下戒備,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才有利於他身心健康的發展。

相關焦點

  • 邦元英語:乖孩子≠好孩子,別讓「乖」束縛了你的孩子!
    隨著身體、智力的逐步成長,寶寶們的性格也日益凸現出來,「乖」或「不乖」也成為寶媽們嘮嗑的常用話題。「你家的寶寶乖嗎?」「我家寶寶乖得很哩」「寶寶可乖!乖孩子一直都是家長口中的香餑餑,而熊孩子們「遭人嫌」。家長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多麼聽話、多麼懂事」,在我們的認知裡也把聽話和懂事作為一個優秀孩子的專有名詞,然而事實真的這樣嗎?那些聽話懂事的「乖」孩子到最後成了優秀的人?
  • 你還在進行「乖孩子」教育嗎?不「乖」的孩子,往往能走得更遠
    很多情況下,在家長無法用自己的命令使孩子停止動作的時候,就會搬出「乖小孩」這個詞,「寶寶,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只有乖小孩才有糖吃哦...」小孩子感知世界,會通過各種各樣、自由自在的方式去看、去聽、去觸摸,但往往在家長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意的時候,就會給孩子貼上「不乖」的標籤。
  • 別再誇孩子「乖」了,「乖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地用「乖」與否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但這種方式真的科學嗎?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得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 不要做循規蹈矩的「乖」孩子
    也許小時候只要聽話,好好做做作業,就能顯得很不錯,家長老師都省心,所以乖孩子很有市場,很多孩子甚至去>裝乖,通過這個手段來獲得認可和關注還有愛,可是表面上的乖就是真的乖了嗎,背後卻有另外的想法,他日後會怎麼樣呢?
  • 做一個乖孩子好不好?
    做一個乖孩子好不好?曾經有位媽媽留言,我的孩子平時很乖,說幼兒園是非常順利,不哭不鬧,但是一兩周後卻出現了愛打人半夜哭醒了問題,為什麼?如果孩子不哭不鬧,說明她覺得要做一個你們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了,她知道不哭了才會讓你們更喜歡他,換句話說他在壓抑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可是小孩子的感受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宣洩出來,他上幼兒園以後愛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內心的宣洩,孩子能夠在你面前哭,說明他對你有足夠的安全感。
  • 深度思考:你是乖孩子嗎?「乖孩子」是教育下的悲劇嗎?
    寫在前面對於大家來說,什麼樣的孩子是乖孩子呢?有的小夥伴可能會說乖孩子就是那些安安靜靜的呆著,對於父母禁止的事兒絕對不會去做,平時也不怎麼讓父母操心的孩子。可是這樣的孩子真的就是乖孩子嗎?慢慢的兒子確實變得非常乖,每次在爸爸面前都不敢說一句話,爸爸讓他做什麼他都乖乖地照做。可是不管是節目中的嘉賓還是屏幕前的觀眾,都表示非常心疼這個孩子,因為在爸爸的打壓下,他已經從一個活潑天真的小孩變成了只會聽命令的木頭人。和其他小孩交流的時候,他更多表現出來的是害羞和怯懦,和其他自信大方的孩子完全不一樣。
  • 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越容易出現這些問題,家長不要高興得太早
    這種情況,孩子就是「乖」。孩子乖,等同於服從安排,不去反抗、不去逾越,所以「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天性。孩子必須按照別人的要求去做事情。一個很乖的孩子,習慣了服從,習慣了掩藏自己的想法,他心裡能不委屈憋悶,出現問題嗎?所以,乖孩子容易產生心理疾病。
  • 「乖孩子」式的教育,也在傷害孩子的內心
    但是培養一個「乖孩子」真的好嗎?這些「不可以」真的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真的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嗎?其實早有醫學專家說過,乖孩子心理問題太過隱蔽,他們往往更需要親情的呵護和有效的親子溝通。可能有人認為當配角沒什麼不好,社會角色不可能完全一樣。但若是「甘當配角」源於內心深處的恐懼和焦慮、自負以及焦慮,恐怕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人格心理及其社會化過程。
  • 「乖孩子」就不會被欺負嗎?不惹事、多謙讓,孩子應該「不好惹」
    在中國家長的觀念裡,好孩子最基本的一點特質就是「乖」。在大部分中國家長的教育理念中,自己應該對孩子具有很大程度的掌控,一個願意聽話,願意被掌握的孩子就是乖孩子,孩子乖說明願意聽從家長給的安排,自然滿足了家長的「為你好」心理。
  • 有多完美就有多孤獨:乖孩子的人生,別讓自己的娃去複製
    父母一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乖孩子,懂事、聽話、順從,最好無可挑剔,卻不知道乖孩子的內心其實很孤獨,在被外人羨慕的光圈下,「乖」仿佛是無形的緊箍咒,牢牢地鎖住了孩子的行為舉止,甚至連想一想出格的事,都覺得是有罪的。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乖孩子,是那種壓抑自己欲望,無條件順從型的娃。
  • 《乖孩子的傷,最重》
    精彩書摘「我倒希望這個世界上不再有什麼乖孩子了,大家都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尊自重的好孩子。如此,孩子才可以從成人的語言魔法中站起來,長成頂天立地的大人。」親愛的健雄:看到你在報紙上的文章,對你們這些體制內的「乖孩子」,有很多很多的同情。
  • 不要培養乖孩子
    想想自己的成長經歷再想想身邊比較熟悉的一些人的成長經歷告訴自己不要再做乖孩子 不要培養自己的孩子做乖孩子唉 真的是後背發涼我半輩子做父母的乖孩子也沒見父母多尊重多信任我我失去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誰 想要什麼我又在哪裡半生糾結 蹉跎歲月想想表妹永遠都在做乖孩子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心理問題越多呢?
    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故事,大概是講述有個網友小時候奶奶帶他出去玩,走到路邊的糖果攤時,奶奶指著他說:「好孩子,你想吃嗎?」奶奶開心的表揚孩子:「我孫兒真乖,從來不亂要東西」。我們都知道,小孩子哪有不想吃糖的,自己面對想要的東西卻強忍拒絕,有人覺得這是「延遲滿足」,但我想說,如果這樣長期下去,孩子大概慢慢會變成一個以滿足他人意願,甚至討好他人,忽略自我真實感受的「工具人」。
  • 孩子,你不可以學壞,但是可以不太乖
    可是我真的很想抱抱他,告訴他不要再逞強,你也是個孩子。」做一個乖孩子,總是把別人的心願看得更重要,卻只能委屈自己。不想讓別人為難,便為難自己。乖孩子總是討喜的,因為他讓成人免去了為難,省卻了麻煩。但他自己的內心感受,卻最容易被忽略。在心底,我一點也不希望我的孩子也那麼「乖」。
  • 乖孩子可能並不快樂:希望父母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
    其實我內心是很討厭「乖孩子」這樣的話的,我變成一個乖孩子,並非是我想的,而是父母想的。他們表面上說,我們沒怎麼管過孩子,是孩子自然變成這樣的。可是原生家庭對孩子來說,影響是巨大的。孩子人格的形成,父母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我自己知道,這樣聽話的我並不是一出生就根正苗紅,然後一路水到渠成變成這副模樣,是父母一次次無意的影響、引導讓我變成這樣。
  • 父母都喜歡的乖孩子真的好嗎?不乖孩子家長學會引導,更容易成功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時常存在一個誤區:「我想讓我家孩子變得更乖。」對於乖孩子可以得到大人更多的寵愛,而且家長通常非常喜歡這樣的孩子。可是乖孩子長大之後一定會有更好的發展嗎?鄰居家的孩子年紀比我小一些,我們也算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髮小。那時候我媽總是誇鄰居家孩子聽話,而且總是把他家孩子當作我成長的榜樣。
  • 毀掉孩子的正是大家所希望的乖孩子式教育,你還在追求嗎?
    相信沒有父母不喜歡乖小孩,乖小孩意味著不用擔心孩子成績的好壞,是否會叛逆。家長一直都在追求自己的孩子成為乖孩子,以便能讓自己省省心。可我們所追求的乖孩子式教育對孩子而言真的是好事嗎?並不是,乖孩子大多都會因為長期對父母的唯唯諾諾而變得沒有主見,完全按照父母的安排行事,缺乏自信,喪失否定的能力,將來到了社會上也是難以被接受,所以,我們還要繼續要求孩子乖嗎?真的愛孩子就用下面這三種方式去教育孩子吧!第一: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主思想先說乖孩子吧!
  • 當孩子長大以後就會發現,孩子太乖,未必是件好事
    在很多家長眼裡,好孩子那一定就是聽話的乖孩子。我們經常會聽到來自他人的誇獎:「你家寶寶真乖。」「你家孩子這麼聽話。」但是,孩子太乖真的好嗎?因為我的乖,我沒能為自己的夢想拼一把,這是我終身的遺憾。在我們看來,聽話不鬧就是乖孩子,但是等到孩子長大以後就會發現孩子乖巧未必是件好事,他們通常都有以下三點特徵: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
    沒想到,如此懂事的女孩,有一天會出現心理問題,並且在醫生的開導治療下才知是因為從小懂事留下的後遺症。看著閨蜜的消息,想起電視劇《想見你》中的陳韻如,她也是這樣一個乖孩子,每天照顧晚歸的媽媽,叫任性的弟弟起床,做著出名的「校規達人」。
  • 你喜歡聽話的乖孩子嗎?
    大部分中國人教育孩子的時候,說的最多的就是「乖,聽話」這樣的話了。很多家長,也把孩子乖和聽話當做自己的驕傲。看起來不乖不聽話的孩子,基本上就是家長的煩惱了。很乖很聽話的孩子一定好嗎?從長遠的眼光和孩子一生的發展來看,我們一定要從小把孩子培養得很乖很聽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