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就全世界而言,是一個多災多難的一年,臺灣算是運氣比較好的,經濟還能維持正增長,可能在0.5%~1%之間。但要如何維持經濟正增長?在這個自助人助、得道多助的時代,最需要的是,執政當局能知道民間疾苦,而且知道怎麼去克服困難。
就當前的經濟問題,從人民的角度而言,就是要積極改善家庭經濟環境。以農民為例,農產品要有市場,除了中國大陸是最主要市場外,就是東南亞,但如果民進黨當局與大陸、東南亞的關係都不能有效改善,如何去開拓商機?妥善而積極改善兩岸關係,才是開拓市場經濟的能量前提。
兩岸在「九二共識」下發展出的經貿關係,佔臺灣的對外貿易總量達46%以上。新冠疫情肆虐下,臺灣的出口唯一正成長只有大陸、香港。因此,蔡當局希望兩岸在沒有任何政治前提下,儘快恢復既有的對話機制,其實並不難。如果不認同「九二共識」,那就表現以「憲法」為主軸架構的「統一前」必要作為。
島內執政者解決人民的困境,宜由簡入難。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的紓困和振興措施,固然不可延宕,但當前債臺高築的問題,也要多所顧及。如果兩岸關係改善,必可相對減少許多對外軍購的公帑支出,而且可強化島內的發展性基礎建設,不必債留子孫,這是當下一舉數得的發展政策作為。
「政府」要積極開拓新機運,不能只在「不畏戰、不求戰」打轉,應該在「不要戰、就能贊」的思維架構下,研提改善兩岸關係的「和平漸進策略」。責任政府的表現,就在於政府能解決困境、走向坦途而已。
(作者為臺灣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客座教授紀俊臣,本文發表於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