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兩岸不和,臺灣經濟不會好

2020-12-12 海峽導報

2020年就全世界而言,是一個多災多難的一年,臺灣算是運氣比較好的,經濟還能維持正增長,可能在0.5%~1%之間。但要如何維持經濟正增長?在這個自助人助、得道多助的時代,最需要的是,執政當局能知道民間疾苦,而且知道怎麼去克服困難。

就當前的經濟問題,從人民的角度而言,就是要積極改善家庭經濟環境。以農民為例,農產品要有市場,除了中國大陸是最主要市場外,就是東南亞,但如果民進黨當局與大陸、東南亞的關係都不能有效改善,如何去開拓商機?妥善而積極改善兩岸關係,才是開拓市場經濟的能量前提。

兩岸在「九二共識」下發展出的經貿關係,佔臺灣的對外貿易總量達46%以上。新冠疫情肆虐下,臺灣的出口唯一正成長只有大陸、香港。因此,蔡當局希望兩岸在沒有任何政治前提下,儘快恢復既有的對話機制,其實並不難。如果不認同「九二共識」,那就表現以「憲法」為主軸架構的「統一前」必要作為。

島內執政者解決人民的困境,宜由簡入難。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的紓困和振興措施,固然不可延宕,但當前債臺高築的問題,也要多所顧及。如果兩岸關係改善,必可相對減少許多對外軍購的公帑支出,而且可強化島內的發展性基礎建設,不必債留子孫,這是當下一舉數得的發展政策作為。

「政府」要積極開拓新機運,不能只在「不畏戰、不求戰」打轉,應該在「不要戰、就能贊」的思維架構下,研提改善兩岸關係的「和平漸進策略」。責任政府的表現,就在於政府能解決困境、走向坦途而已。

(作者為臺灣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客座教授紀俊臣,本文發表於中時新聞網)

相關焦點

  • 上海與臺灣學者參加研討會 研討兩岸經濟轉型互補
    昨天,由上海市政府參事室和臺灣《旺報》社主辦,市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上海東亞研究所協辦的「兩岸經濟轉型發展:方向與優勢互補」2016年滬臺研討會在上海國際貴都大酒店舉行,來自滬臺兩地共50餘人參加了研討會。市委常委、統戰部長沙海林於5月12日會見了來滬出席滬臺研討會的臺灣學者。
  • 兩岸好臺灣才會更好--臺灣頻道--人民網
    臺灣「中國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日前於上海舉辦的「兩岸關係三十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提出的這個問題,反映了臺灣社會「臺獨」取得話語權的現實。圍繞這個問題,一場「兩岸好,臺灣才會更好」座談會今天在中國時報舉行,學者、資深媒體人、教師等圍繞臺灣人國家認同、兩岸一中原則等問題,從歷史、現實、未來的角度提出各自的觀察與研究。
  • 臺工商業界:兩岸關係好 臺灣經濟才會好
    臺工商業界:兩岸關係好 臺灣經濟才會好   對於臺灣當前低迷的經濟狀況,島內工商界人士表示,臺灣經濟要發展好,最重要的就是兩岸關係要好,民進黨目前強推的所謂"反滲透法",已經在臺灣企業界造成恐慌。
  • 臺灣經濟找出路需處理好兩岸關係
    新春伊始,臺灣競爭力論壇於日前舉辦「2019豬事大吉新春記者會」,邀請專家圍繞兩岸關係走向及臺灣政局發展等議題進行研討。在記者會上,多位專家就「新的一年,兩岸關係何去何從」「臺灣如何應對當下全球經濟形勢」等議題發表意見建議,其中不乏一些有建設性的聲音。
  • 臺灣學者:迴避兩岸同屬一中,兩岸關係前景堪憂
    新華社臺北5月20日電(記者 陳鍵興 章利新 李來房)針對臺灣地區新任領導人20日就職演說中涉及兩岸關係的表態,臺灣學者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表態仍缺乏真正的善意,仍在玩文字遊戲,對兩岸關係的性質仍採取迴避、模糊策略,兩岸關係的前景堪憂。
  • 兩岸學者齊聚廈門 探討「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
    新華社廈門4月17日電(記者 許雪毅)「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論壇」17日在廈門開幕。兩岸專家學者就兩岸融合發展的歷史文化,以及新時期兩岸融合發展等話題進行廣泛交流。此次論壇由福建社會科學院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聯合主辦。
  • 臺灣經濟學者:兩岸經貿合作創造互惠雙贏
    中新網廈門12月9日電 (黃詠綢 彭莉芳)儘管面對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等諸多不確定因素,「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兩岸經貿合作一定可以創造兩岸互惠的雙贏。」臺灣政治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林祖嘉如是說。
  • 臺灣旅遊業者:期待兩岸關係向好 帶動臺灣經濟
    新華社臺北11月9日電(記者許雪毅、趙博)「希望大陸遊客多來臺灣,這樣不僅我們飯店好,大家都好,整個臺灣經濟就熱絡起來了。」遠雄悅來大飯店股份有限公司行銷業務部副總經理白清芬對新華社記者說。由臺灣觀光協會主辦的「2019臺北旅遊展覽會」8日至11日在臺北舉行。在「花蓮遠雄悅來大飯店」展位前,白清芬告訴記者,飯店能容納近千人,依山傍海,推窗就能看到太平洋,受到很多大陸遊客喜歡。2010年前後兩岸交流熱絡時期,飯店近兩成住客來自大陸,但現在跌至一成。當前,由於民進黨當局不斷挑動兩岸對立,導致大陸赴臺遊遇冷。
  • 臺灣學者:蔡英文「維持兩岸現狀」是緣木求魚
    資料圖:蔡英文。中新社發 陳小願 攝   中新社臺北10月7日電 (記者 劉舒凌)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所長吳東野7日在臺北指出,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目前有關兩岸政策的言與行來看,所謂「維持兩岸現狀」是緣木求魚。   吳東野當天在臺北出席「2015第三季臺灣民眾『國族認同』研討會」時指出,影響兩岸和平發展的關鍵,是執政者對兩岸關係的基本立場和意識形態。
  • 臺北舉行座談會提出:兩岸好,臺灣才會更好
    臺北舉行座談會提出——  兩岸好,臺灣才會更好  本報臺北11月9日電 (記者陳曉星、孫立極)「要承認自己的祖先和自己是中國人,有那麼難嗎?」臺灣「中國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日前於上海舉辦的「兩岸關係三十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提出的這個問題,反映了臺灣社會「臺獨」取得話語權的現實。
  • 臺北舉行座談會提出——兩岸好,臺灣才會更好
    臺灣「中國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日前於上海舉辦的「兩岸關係三十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提出的這個問題,反映了臺灣社會「臺獨」取得話語權的現實。圍繞這個問題,一場「兩岸好,臺灣才會更好」座談會今天在臺北舉行,學者、資深媒體人、教師等圍繞臺灣人國家認同、兩岸一中原則等問題,從歷史、現實、未來的角度提出各自的觀察與研究。
  • 「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兩岸學者介紹史觀由來
    兩岸學者指中華民族歷史記憶不會「了斷」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 楊程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8日在北京召開「『臺獨』『去中國化』歷史教育批判」座談會,邀請兩岸近30位涉臺研究學者介紹「臺獨」史觀的由來,研判臺灣新課綱上路後的實質影響。
  • 臺灣問題專家談「大三通」與兩岸經濟社會一體化
    全國臺灣研究會十四日在北京融金國際酒店舉辦「『大三通』與兩岸經濟社會一體化研討會」。劉國深與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助理教授陳先才共同提交論文《「大三通」與兩岸社會一體化問題研究》。  「大陸有機會了解臺灣民眾的真實想法;我們也可以學習臺灣方面一些好的東西,推進大陸自身不斷進步」,劉國深表示。  同時,他指出,兩岸社會一體化將會帶來現實挑戰。大陸方面,在經濟、社會、文化管理體制要面對兩岸社會一體化帶來的挑戰,對於臺灣的衝擊,主要體現在經濟安全和社會治安層面。
  • 臺灣學者:美國靠不住 蔡英文有可能調整兩岸政策
    有輿論認為,川普的當選,令未來臺美關係充滿變數,臺灣的處境會越來越困難。一向「反陸親美」的蔡英文當局到底為何恐慌與憂慮?川普的當選,對未來臺美關係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蔡英文當局的兩岸政策會不會也隨之改變?
  • 臺灣學者發來「跨海視頻」:兩岸文化交流不應中斷
    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在廈門舉行  華夏經緯網12月2日訊: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2日在廈門舉行,海峽兩岸近70餘位出版業界代表及專家學者與會共同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兩岸出版交流拓展深耕
  • 兩岸學者齊聚上海共憶臺灣光復苦難與輝煌
    其中,中華統一促進黨在中山堂廣場祭祀兩岸抗日烈士英靈,祈願兩岸和平團圓,並結合各地民間信仰團體在傳統老城區舉辦巡遊活動。中新社記者 任海霞 攝     中新網上海10月25日電 (記者 陳靜)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周年,兩岸學者匯聚華東師範大學對兩岸議題進行討論。
  • 跟大陸互動有利臺灣經濟!蔡英文第二任期,兩岸破冰很重要
    對蔡英文高票連任,學者認為,這不代表臺灣經濟上不需依賴大陸,蔡如何進行「兩岸破冰」還是很重要。其他部分,像是臺商回流的「五缺」配套、「非核」後的北部缺電能源議題、如何加入CPTPP等區域經貿組織,都是蔡第二任內亟待解決經濟問題。
  • 兩岸經濟增長,臺當局:大陸根本離不開臺灣
    導讀:近年來,大陸和臺灣地區的貿易往來逐漸增高,如今,大陸已成為臺灣地區最大的貿易順差地。那麼這是為什麼呢?今年的「兩岸企業家峰會」針對逐漸增加的「出口額」給出了答案。從會議數據中不難看出,臺灣地區之所以能在疫情期間維持增長的經濟狀況,很大的原因來自大陸。如果沒有大陸,臺灣地區的經濟增長將難以實現。
  • 臺灣學者指當局對兩岸問題必須少講話多做實事
    中新網12月11日電 臺灣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所長陳文俊教授談到兩岸關係時表示,現階段要推展兩岸關係,關鍵是臺灣當局必須「少講話、少講刺激兩岸關係發展的話,多做事、多做有益兩岸人民交往的實事」。  據香港中通社報導,陳文俊教授表示,兩岸民眾之間的交往近10年來已有很大發展,兩岸民眾在文化、經濟上的認同合作,並不存在問題。
  • 蔡英文再打"反中牌" 大陸學者:臺灣經濟不幸的開始
    (原標題:蔡英文勝選後再打「反中牌」,大陸學者:可能是臺灣經濟不幸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