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下職場人生存現狀調查,有沒有在說你?

2021-01-17 中外管理傳媒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職場人的生存狀態都發生了不小的改變,每個人都被裹挾其中,無一例外……

綜述:莊文靜 責任編輯:胸懷天下

202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幾乎各行各業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衝擊。

一年,可以說,每一個職場人都無一倖免,經歷了事業起伏和心理挑戰。而職場的人才競爭也是非常激烈。

2020年的應屆高校畢業生數量達874萬,再創歷史新高,無疑是「史上最難就業季」。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中小企業倒閉、裁員、降薪事件也是頻頻發生。

因此,在2020年兩會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保就業」已升級為「六穩」之首,「就業」一詞被反覆提及了39次。政府也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保就業,也對於用人單位給予了相關稅務、社保等免繳、緩繳政策。

近期,獵聘網結合了平臺的6000萬+用戶大數據以及上萬調研樣本,並對多個城市百餘名職場人進行訪談,推出《2020後疫情時代職場人生存狀況白皮書》,展現了後疫情時代職場人生存狀況。

那麼,後疫情時代對於職場人的信心重構、工作重構、生活重構和消費重構問題,有哪些影響?職場人的生存狀況如何?如何促進職場生態的良性循環?

1、跳槽難度明顯加大,心態卻成熟了很多

跳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就業市場的活力。儘管2020年整個大經濟環境並不景氣,但也是不少企業彎道超車、不少職場人「跳高」的機會。

此次調研顯示,上海、北京、蘇州、寧波、無錫的中高端人才,希望借力新興科技領域蓬勃發展的態勢(受疫情影響較小)的跳槽意願欲望較強烈。

在後疫情時代,也有近8成人表示:跳槽難度明顯加大。這一人群中,有74.05%的受訪者表示,難度最突出的體現是好工作機會明顯變少;63.1%的人表示「就業市場優秀人才比往年多,競爭更激烈」;46.19%的人表示用人單位對候選人要求變高。

此外,44.05%的職場人表示用人單位不確定性增多;認為「薪資不好談,漲薪空間變小」「招人流程、周期變長」的人分別佔到28.57%、16.67%。

從職場人心態上來看,工作狀態發生積極變化的職場人佔比超6成。其中,有60.93%的職場人表示,會比此前積極、努力;22.04%的職場人表示沒什麼變化;10.74%的受訪者表示比此前消極、懈怠。

在工作狀態發生積極變化的職場人中,有75.38%的人表示「經歷了疫情,自己工作心態成熟了很多」,這是首因。分列第二至第四的原因是「疫情好轉,經濟復甦,看到更多希望」「疫情下萬事皆難,應該積極面對困難」「工作保住了,需要更加珍惜」。因此,疫情對於全國人民來說都是一場考驗,都是一次心智的磨鍊和提升。

2、遭遇降薪:近4成職場人薪資受影響

疫情期間,降薪裁員的新聞時有發生,也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

比如,尚德機構全體員工公積金繳存比例從之前的12%下調到5%,新潮傳媒復工首日裁員 500人,OYO酒店中國區裁員80%,華夏幸福裁員千人以上,水滴高管自願降薪20%,上汽分三個檔位降薪,攜程高管自願降薪,員工輪崗輪休,眾泰汽車停工停產……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間已有數十家知名企業開啟了降薪裁員的大潮,許多中小企業更是生存困難。

此次調研發現,「既沒被裁員,也沒降薪」的職場人佔到59.07%;「沒裁員但降薪了」的職場人佔到38.7%,「被裁員」的職場人僅佔2.22%。

那麼,裁員降薪對職場人會有哪些影響?

在個人或公司遭遇裁員、降薪情況的職場人中,38.79%的人表示裁員、降薪會讓他們有離職準備,雖然「不會馬上離職,但打算騎驢找馬了」。僅有2.69%的人表示這種情況會讓自己「心涼了,想立刻離職」。但即便這種情況發生,31.61%的職場人表示自己不會離職。

由此可見,一方面職場人對於裁員降薪的衝動反應較小,都較為理性;另一方面,公司採取裁員降薪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心離散。

因此,專家也給出了一些建議:對於裁員降薪,公司應儘量保持相關政策的透明、公開,並即使與員工進行充分的溝通,儘量減少裁員降薪對員工和公司產生的負面影響。

3、歸屬感、穩定性成為首選

此次調研發現,66.11%的職場人表示,與公司共同經歷疫情加深了自己對所在組織的歸屬感。

其中,「加深歸屬感」的首因是老闆與員工共渡了難關,其次的原因分別為「老闆帶領大家一起共渡難關,很受鼓舞」「管理人性化,實行彈性工作制」「沒裁員」「增加了健康或醫療等方面的福利」。由此可見,老闆應該以身作則,與員工共患難;同時,多採取一些柔性管理手段,才會得到員工的擁護,凝聚人心。

在疫情之下,職場人的職業不確定性也隨之增加。如果失業降臨在自己身上,人們可接受找新工作的最長期限是多久?調查顯示:34.81%的職場人表示為2-3個月,佔比最高;其次,可接受1個月之內的人佔比為30.93%。

另外,在失業情況下,職場人的現金流可維持生活的最長期限是多久?有25.19%的人表示可為維持12個月以上;22.78%的人最長可維持2-3個月;20.74%的人最長可維持4-6個月。

可見,職場人需要儲備更長時間的現金流,而對於找工作時間的容忍度相對變低,這體現了人們的焦慮感。

因此,後疫情時代職場人的安全感的最大來源就是「所在公司的穩定性」(佔比58.7%)。另外,職場人的的第二和第三個安全感來源為才是:自身的工作實力(53.52%)和自身的工作經驗(46.11%)。此外,40.56%的人表示其職業安全感來自大的經濟、政治環境;37.96%表示安全感來自所在行業的前景。同時,職場人在工作方面最大的顧慮,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就業市場僧多粥少,不論在職或換工作危機感都很重」(59.63%)、「行業或公司受到疫情衝擊,面臨生存危機」(55.19%)、「擔心疫情長尾效應引發下一輪裁員潮」(46.3%)。

通過分析職場人職業安全感的來源可見,職場人對職業安全感的認知越來越務實,越來越偏向「內求」,也就是增強自己的功力,而不是向外探求虛名。

在被問到「當前,你最想去哪種性質的公司/單位」時,超4成職場人表示希望去國企上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以24.81%的佔比位居第二;私企和外企則分別以21.67%的佔比和10.19%的佔比位居第三、第四。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前選擇融資B輪以上的成熟公司和上市公司者合計佔比83.15%,而疫情後的佔比升為94.81%,僅有5.19%的職場人願意選擇初創公司。因此,求穩是當下職場人重要特點。

對於辦公地點的偏好,有近5成職場人最偏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決定辦公地點」。「在辦公室上班」位居第二。相比之下,曾經令不少人羨慕的「在家辦公」在後疫情時代的得票率最低,僅為8.15%。不少訪談者表示,在家辦公儘管更靈活,但由於溝通效率相對差,工作與生活之間界限模糊而導致比辦公室上班感覺更忙亂。

4、返鄉潮:超3成「漂流族」欲返鄉工作

根據此次獵聘調研數據顯示,疫情前逾半數職場人在遠離家鄉之外的城市工作。

疫情後,這些原本在遠離家鄉之外的城市工作的人中,有35.07%的人表示決定回到家鄉或者在距離家鄉更近的地方工作,28.47%的人表示沒想好要不要回去,剩餘36.46%的人表示不想要回去。

經歷了疫情,人們對於情感、對內心安全感的需求更強烈,體現在職場上,就是返鄉工作,隨著中小城市的建設日趨完善,未來幾年職場人返鄉趨勢會更加明顯。

為什麼職場人意欲返鄉工作?排名前三的原因是「回去更方便陪伴、照顧家人」、「老家生活成本低,生活會輕鬆安逸一些」、「更願意生活在熟人圈子中,人熟好辦事」。

5、健康重於工作:職場人「事業觀」正在重構

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是一直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當讓被調研的職場人對「家人、工作、健康、婚戀、朋友、技能學習/深造、興趣愛好、備孕生子、寵物」的重要性進行排序後發現,無論疫情前後,家人對於廣大職場人的重要性都位居第一位。

另外,疫情後健康的重要性超過工作,升為第二。而疫情前,健康是排在家人和工作之後的。疫情後,健康的重要性已經超過工作,位居第二,工作位居第三。

另外,疫情前後職場人擇業要素發生了變化。疫情前,81.48%的職場人最看重「薪資福利」;56.30%的人看重「穩定性」,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第四的要素分別為「公司所處行業發展前景明朗」「通勤距離/時間」。

而疫情後,職場人最看重的擇業要素首選「穩定性「,穩定性以75.74%的得票率超越薪資福利,成為職場人選擇工作時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薪資福利排名第二。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從疫情前的第六名上升至疫情後的第三名,得票率也從疫情前的24.26%上升到疫情後的57.78%。

可見,疫情過後工作是否穩定和公司的抗風險能力成為大多數職場人在選擇工作時更為關心的問題。「公司所處行業發展前景明朗」從疫情前的第三名下降到疫情後第四名;「通勤距離/時間」則從疫情前的第四名下降到疫情後的第五名。這表明對與當下切身利益關聯性小的因素,職場人的態度更加寬容、更加務實。

6、職業取向:醫療健康行業位居第一

疫情下的熱門領域中,職場人最感興趣的職業是哪個?

醫療健康行業位居第一,佔比26.48%;在線教育以20.56%的佔比位居第二。受疫情影響,與健康相關的醫療健康領域和與教育相關的在線教育領域,今年以來備受關注,這兩個領域成為眾多職場人感興趣的領域。

此外,在人社部2020年7月正式發布的十大新職業中,職場人最感興趣的前五個職業分別為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網際網路營銷師、在線學習服務師、社群健康助理員、信息安全測試員,這幾個職業的佔比均超過10%。其中佔比最高的兩個新職業是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網際網路營銷師,佔比均為17.59%;其次是在線學習服務師、社群健康助理員,佔比均為13.52%。

7、斜槓青年:近8成職場人想做副業,補貼家用

2020年7月15日,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聯合公布文件,明確鼓勵發展新個體經濟,支持多樣化自主、分時就業,鼓勵「副業創新」。

調研顯示,當下有78.15%的職場人想發展副業,4.44%的職場人已有副業,只有17.41%的職場人表示沒有開展副業的想法。

「增加收入來源,補貼家用」是開展副業者的主要動力主要原因;其次是「開展副業可以增強安全感,以防失業」。此外,還有8.3%的職場人表示副業是為了發展興趣愛好。

那麼,什麼副業最愛人青睞了嗎?

微商以43.05%的得票率成為最受青睞的選擇;其次是自由撰稿人、家教/培訓老師、直播主播位列第二至第四名。此外,網約車司機、外賣或快遞騎手,也成為了不少職場人想要開闢的第二職業。

職場人在工作上希望得到的訴求更加多元,人們注重對自身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質的提升,以及進一步向上和向外的發展。

8、沒見「報復性消費」,反而「報復性存錢」

疫情後,職場人希望改變的第一大壞習慣就是「作息、飲食不規律」,要改變的第二、第三大壞習慣就是「花錢大手大腳」「不愛鍛鍊」。此外,「不注意個人衛生」「疏於跟家人聯繫」「礙於面子,輕易借給別人錢」也是人們接下來希望改變的不良生活習慣。

疫情對於經濟和就業的衝擊,讓不少人體會到了存款帶來的安全感。因此,所謂「報復性消費」並沒有完全釋放,卻出現了「報復性存錢」的趨勢。而人們更相信:只有捂好錢袋子,才能應對日後的風險。

隨之而來的是,職場人在生活方面的第一大顧慮是「擔心疫情反覆」,第二大顧慮是「怕自己家人/伴侶失業」。在情感方面,一些人經過了此次疫情,更加渴望擁有另一半,23.33%的受訪者最擔心的問題是「還沒找到另一半,面對疫情後的一切挑戰自己身單力薄」。可見在生活方面,人們對安全感既有物質上的訴求,也有精神層面的訴求。

另外,超8成職場人疫情後理財意識增強,其中76.48%的人選擇穩定性強風險最低的「存款」,其得票率最高。隨後,才是「買基金」「買保險」「買黃金」,「炒股」「買期貨」得票率相對較低,這部分人共計不超3成。

9、 「提前消費」大幅下降,「子女教育」攀升為主要支出

疫情後,「勤儉節約」的消費觀逆襲,最受職場人認可,「提前消費」大幅下降。從「任性剁手」到「勤儉節約」,足見疫情後不少職場人在消費方面變得更加保守、節制。隨之而來的是,買車、買車的消費的變化,有買房/車計劃的職場人佔比63.89%下降到了52.90%。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1-9月全國住宅銷售額增長6.2%。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重點18城二手住宅累計成交量同比增長4%,疫情對重點城市二手房市場的衝擊已被填補。疫情後購房欲望的相對穩定與購房需求的釋放,反映了人們對於安全和安定的渴望。而有44.38%的人計劃買車/房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給自己居住或出行帶來安全感和自由」,持這一觀點的人群比例最高。

疫情讓人們深刻認識到了提升財力的重要性,房產作為近些年人們最認可的抗通脹項目,依然受到一些職場人的歡迎。

疫情前職場人三大消費支出:家庭日常支出、房租/房貸、旅遊;而疫情後職場人旅遊支出銳減,醫療健康支出增多升至第三。而「子女教育」的排名從疫情前的第八,在疫情後升至第四名。值得注意的是,「健身」「技能學習」的得票率均有上升。可見,職場人在疫情前後消費支出的變化反映了他們在疫情後,更加關注對家人的投入、對自身的競爭力的投資。

新冠肺炎疫情還未完全結束,未來仍然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因此,職場人除了希望獲得外界的支持和幫助,更應向內不斷發掘自己的潛能,積極地擔負起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各種角色的責任,加強心理建設和疏導能力,不斷提升自我的技能與價值。

畢竟,春天遲早會來的。

數據來源:獵聘網《2020後疫情時代職場人生存狀況白皮書》

相關焦點

  • 2020後疫情時代職場人生存狀況白皮書
    聚焦這個群體,獵聘特此推出《2020後疫情時代職場人生存狀況白皮書》,主要研究後疫情時代職場人的信心重構、心態重構、工作重構、生活重構和消費重構問題。結合獵聘平臺6000萬+的用戶大數據和上萬調研樣本進行分析,並對多個城市百餘名職場人進行訪談,進一步展示後疫情時代職場人生存狀況,為相關用人方、求職方和研究機構提供參考。
  • 《2020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揭開職場女性生育...
    2020年「三八」國際婦女節之際,寶寶樹聯合智聯招聘共同發布《2020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全面呈現了女性職場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挑戰,旨在發揮其在廣大家庭用戶尤其年輕媽媽群體的品牌號召力,呼籲關注與幫助中國女性自我成長、推動女性職業發展,進而推動社會逐步實現性別平等。
  • 2020年疫情影響下中國留美學生現狀調查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18年中國有60多萬中國學生出國留學,其中很大一部分選擇去美國留學。而年初的一場疫情,也讓數以萬計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鳳凰網教育發起2020年疫情影響下中國留美學生現狀調查問卷,以期了解留美學生所面臨的困難,呼籲各方關注並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 《2020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職場女性整體薪酬低於男性17%
    「你要是個男的,我們一定會錄用你!」 「憑什麼她生孩子,工作分給我們幹?」 同樣的工作、同樣的加班、同樣的努力,但僅僅因為性別就受到莫須有的「惡意」!
  • 2020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
    2020年,對於中國女性來講也是特殊的一年,今年是北京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北京宣言》和《行動綱要》通過25周年。2020年的春節,新冠肺炎肆虐,在抗疫活動中,不少女性的醫學專家、科學家、政府領導以及白衣天使都讓我們重新見證了女性的力量。
  • 「新冠疫情下的肝炎診療現狀調查」在京啟動
    近日,由中聯肝健康促進中心、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聯合主辦的「新冠疫情下的肝炎診療現狀調查」在北京啟動。中聯肝健康促進中心、北京大學感染病研究中心、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的項目牽頭單位負責人、技術支持專家,以及全國協作醫院專家代表出席啟動儀式。
  • 2018年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
    如果說,在婦女解放運動初期,女性爭取勞動權利是為了獲得「麵包和水」,那麼,當代職場女性所追求的就不僅是物質收穫,而更是個人能力和價值的實現,從而豐富人生閱歷,提高生命質量。因此,我們希望通過了解女性在職業發展中的特徵、困境和挑戰,號召政府、企業和社會能夠更具針對性的制定實施有效措施,共同助力女性職業成長,充分實現自我,收穫更有價值的人生。
  • 調查稱今年年終獎普遍縮水 56%職場人不確定有沒年終獎
    一份2019年年終獎調查顯示七成90後擁有年終獎。不過今年情況可能不一樣了,根據BOSS直聘的《2020職場人年終獎調查報告》顯示,今年有56%的職場人不確定有沒有年終獎,甚至有近10%的職場人明確告知今年肯定不會發了。
  • 職場攻略:遭遇職場天花板,讀MBA到底有沒有用?
    如果問你:「工作中最困擾你的事情是什麼?」相信很多職場小白會說:「剛步入職場,很多工作都覺得無從下手。」但是,在這個問題之上,還有一個問題,正在困擾著更多的人,那就是工作多年後「遭遇了職場天花板」。如果你對現在的工作已經非常熟練了,想往上晉升時,你能勝任的崗位沒有空缺,你心儀的崗位又「看不上你」;不往上晉升吧,又不甘心就這樣耗著,不想一直重複做著許多熟悉、瑣碎的工作,耗盡對工作的最後一分熱情。你想要從現狀中脫離出來,卻又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 什麼樣的人,職場生存能力更強?
    以我15年的職場經驗,能在工作單位順利生存下來,並且有不錯發展的人,大都具備以下3個特質——【鑽石心】「李姐,今天經理看見我,面無表情,是不是對我有什麼意見啊?」「中午吃飯時,他們幾個人坐在一桌,偏偏等我過去時,沒有位置了。是不是我被排擠了?」……我想說,人在江湖混,就不能太玻璃心!否則你會分分鐘被負能量包圍。
  • BOSS直聘發布《2020職場人年終獎調查報告》:年終獎,還是別人家...
    (原標題:BOSS直聘發布《2020職場人年終獎調查報告》:年終獎,還是別人家公司好)
  • 2020「最難就業年」,你選擇跳槽了嗎?
    據界面職場了解,雖然許多職場人在2020年都產生了跳槽的想法,但介於疫情,大多沒有付出行動,他們告訴界面職場:「最難的一年就當做是對於這份工作的考驗。」但也有一部分人卻在2020年「被迫跳槽」了。唐明跳槽前是上海某科技公司的一名程式設計師,今年3月,唐明的公司突然出現大批量的裁員,而唐明便是其中一員。
  • 46萬公司倒閉,200餘人競聘一個職位!疫情下,我們如何生存?
    然而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全國不同行業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低迷趨勢。那麼疫情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就業環境怎麼樣,身處建築業的我們又該如何順利度過這次變化呢?今天建工社微課程就帶大家來看看。本期看點1、2020:一邊在就業,一邊在失業。2、疫情影響下的建築業。3、建工人,如何面對此次挑戰。
  • ...2020年《零食現狀報告》 疫情下全球零食消費凸顯新趨勢與新變化
    2020年11月24日,上海——億滋國際近期發布了第二份年度《零食現狀報告》(State of Snacking™ report),這是一項全球性消費趨勢研究報告,其中研究了享用零食在全球消費者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今年的報告圍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消費者習慣的變化分享了億滋獨家洞察和數據,包括飲食習慣、購物趨勢以及越來越重要的正念零食消費等。
  • 2020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出爐 女性收入低於男性17%
      半島網3月7日消息  在一年一度的「三八婦女節」之際,智聯招聘繼續聯合寶寶樹發布《2020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本次調研共回收有效樣本65956份。女性能否勝任公司高層   現實的職場中,女性在職場中依然普遍處於領導活動中的被動追隨角色,即便是男女達到同工同酬的理想狀態,女性在領導角色中的普遍缺位依然限制女性在職場中的話語權和整體薪酬水平。本次調研顯示,男性職場人中31%處於普通員工層級,而女性職場人中有46.3%處於該層級,也就是說幾乎半數女性職場人在基礎崗位任職。
  • 職場媽媽生存狀態大起底! 65%認為自己有抑鬱傾向, 74% 迫於壓力未...
    原標題:職場媽媽生存狀態大起底!65%的職場媽媽認為自己有抑鬱傾向,74%迫於壓力未休完產假 深圳晚報2019年5月9月訊 隨著社會發展,女性在勞動力市場參與度越來越高,存在感越來越強,但生育負擔仍是她們職場路上前進的一大阻礙。"
  • 2018母嬰門店店主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你的生意好做嗎?對手的生存狀態又如何?為了能讓廣大母嬰店主及時掌握行業動態,了解行業現狀,以便調整自己發展方向,新母嬰店近期發起了一次母嬰門店店主生存現狀問卷調研,本文將對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梳理,所得數據僅供業內參考。
  • 蟻族生存現狀調查:多為窮二代有家難回(組圖)
    」、名校精英和草根「蟻族」等多個層次,每個「80後」都應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奮鬥路上——『80後』生存現狀大調查」系列報導之③作為國家級課題《潛在危機:中國「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與社會穩定問題研究》的項目主持人,廉思帶領著課題組和深訪團隊花費兩年時間進行實地調查,撰寫了有關這一群體的報告,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
  • 國際博協最新報告: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館現狀
    雖然一些博物館已經重新開放,但仍有一些機構閉門應對疫情的後果。 我們的第一份報告發表於2020年5月,報告顯示了世界各地博物館和博物館專業人士面臨的嚴峻形勢,約95%的機構被迫關閉,以保障工作人員和遊客的安全,從而導致了嚴重的經濟、社會、文化影響。
  • 疫情當前,職場人應該怎麼做?
    最近,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全國蔓延,全國人民「被迫」放了一個應該算是有史以來最長的一個假期。隨著假期的結束,如何回歸正常的工作成為了現在熱門的話題。疫情當前,有很多的企業都延長假期停工停產,也使得很多職場人陷入了不安和焦慮之中。隨著經濟形勢的嚴峻,如果企業生存艱難,作為職場人自然也會缺乏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