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孩子發燒 避開這五大誤區

2020-12-20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侯賽

  很多父母一遇到孩子發燒就特別緊張,總害怕孩子發燒引起其他疾病。那麼你知道應對孩子發燒的誤區有哪些嗎?如何正確治療孩子發燒呢?記者就此採訪了海南現代婦女兒童醫院兒科主任王紅怡。

  誤區一: 

  通過「捂熱」出汗退熱

  通過「捂熱」的方式來退燒是很多父母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也有些家長害怕孩子發燒會冷,所以給寶寶蓋上厚被子,但其實這種做法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孩子在發燒的時候,末梢循環變得較差,手腳摸起來可能會有些涼涼的,但這並不是因為孩子穿得不夠多。而且孩子在發燒的時候,包得太過嚴實反而會影響到身體的散熱,使體溫上升,甚至處於高熱狀態。長時間下來,極有可能會導致身體多器官、多系統受累。

  正確做法:當孩子發燒時,要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開,使其充分散熱,並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但要注意寶寶手腳的保暖。

  誤區二:

  孩子高燒沒有及時處理

  有些家長擔心給孩子吃完退燒藥會影響醫生診斷病情,所以不給孩子吃退燒藥,也不採取其他方式來給孩子降溫,一定要等見到醫生才開始處理。

  正確做法:如果孩子已經發燒到38.5℃以上了,就應該先及時給孩子降溫。如果長時間高燒不處理的話,容易造成孩子高熱驚厥、暈厥等。

  誤區三:

  一發燒馬上用退燒藥

  有些家長一見到孩子發燒,就馬上給孩子服用各種退燒藥,吃藥後沒有馬上見效時,又立即換另一種退燒藥。其實這也是不正確的。

  正確做法:一般來說,孩子的體溫在38.5℃以下,醫生建議物理降溫為主,超過38.5℃才在物理降溫的同時服用退燒藥。目前市面上的退燒藥品種繁多,家長在選用時,最好選用兒童劑型的退燒藥。如果服用了退燒藥後孩子體溫還是沒有降下來,要間隔4-6個小時之後才能再次服用退燒藥。同時,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於降溫。

  誤區四:

  發燒不能洗澡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發燒了,不能洗澡,洗澡的話很容易著涼。還有一些家長則認為,孩子發燒的話,幫他用冷水擦浴一下,就可以幫助他降溫了,其實這兩種做法都是不正確的。

  正確做法:發燒的孩子洗溫水澡更有利於散熱,如果洗澡不便的話,用溫水擦浴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降溫方法。用溫水洗浴或擦浴後要迅速擦乾全身,並換上乾爽的衣服,以免著涼。

  誤區五:

  用肉湯補充營養

  高燒會導致孩子體內各種營養素的代謝增加,氧消耗量增加,因此注意給寶寶補充營養是對的。但是通過給寶寶喝肉湯的方法補充營養的做法卻是錯誤的。因為高燒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影響寶寶的消化功能,此時吃油膩的食物,不僅不能吸收,反而會引起嘔吐或腹瀉,加重身體的缺水。

  正確做法:在孩子發燒的時候,應該給以流質、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例如稀粥、菜湯、果汁、雞蛋羹等。另外,還要給孩子充足的水喝,最好是鹽水。這樣一方面可補充丟失的水分和電解質,另一方面可達到降溫的目的。

相關焦點

  • 寶寶發燒避免五大降溫誤區
    第1頁:寶寶發燒避免五大降溫誤區 第2頁:寶寶發燒避免五大降溫誤區 很多年輕父母抱著發燒的寶寶,一臉焦慮……在處理寶寶的發燒這一問題上,家長們辦法多多,但卻讓寶寶因此而「受苦」不少,存在諸多誤區。  寶寶一發燒,家長就給寶寶捂得嚴嚴實實,穿得「裡三層,外三層」,搞得像個裹蒸粽。
  • 海南日報數字報-老花眼需警惕配鏡五大誤區
    日常生活中,老花眼需要警惕配鏡的5大誤區。  誤區1:貪便宜,圖省事,不驗光直接購買。  不驗光隨意買的現成老花鏡很難與佩戴者實際視力狀況相匹配,反而會產生視覺幹擾,出現視疲勞等現象。長期佩戴不合適的老花鏡可能會損害視力,加重老花程度。  誤區2:一副老花鏡一戴到底。
  • 海南日報數字報-孩子突然流鼻血怎麼辦?
    本期坐診  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  耳鼻喉科主任、主任醫師周學軍
  • 海南日報數字報-奏響孩子成長和弦
    在桓大集團支持下,海南省校園足球基金會成立,給力海南校園足球發展。  提高教育質量  國內率先全省中小學開海洋課程  學前教育,要堅持科學保教保育,為孩子的一生發展奠基。「十二五」期間,我省普惠性幼兒園覆蓋比例達到了51%,公辦幼兒園入園幼兒佔全部入園幼兒的比例提高到22.3%。位於鄉鎮農村的公辦幼兒園,成為鄉間最漂亮的建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美景帶回去 友誼留下來
    海南人民的善意、熱情和充滿智慧的民族文化,就這樣無障礙傳遞給了前來採訪海南之美的韓國記者們。  少數民族文化吸引韓國客人  「海南是個國際旅遊島」、「一個在熱帶的旅遊目的地」、「是個打高爾夫的地方」……在11月26日之前,韓國亞洲經濟社產業部記者裴祥喜和她的6名同行、以及大多數韓國民眾對海南的印象還停留在上述「據說」中,然而這幾天的所見所聞,讓韓國記者們徹底改觀,並且毫不保留地表達了對海南的喜愛。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如果你居住在城市裡,卻又恰巧有過這樣的生活經歷,微信公眾號「村語在線」的這首《大雁翁》或許能喚醒你對海南最深遠的鄉土記憶。  在海南島的中西部地區,一條全長232公裡的河流自東北向西南,流過瓊中、五指山,在樂東轉向西北,最後從東方穿過昌江的昌化港西流入海……這條河流叫昌化江,所到之處兩岸林木蔥鬱,山巒延綿,層層疊疊直至遠方。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100組10位數字記憶一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韋思瑤  1月26日下午,在海南大學東坡湖邊見到吳光仁的時候,我們一眼認出那張和電視上一樣的微笑著的慈祥臉龐。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在許多國家,很多孩子可以說是在博物館長大的,博物館經常成為歷史課、美術課的課堂。  在海南,除了大家熟悉的公共博物館,海南高校博物館數量也不少,不僅免費對外開放,更有不少「看家」展品,如:三亞學院的相機博物館陳列了500餘臺不同時期的相機;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承擔起部分公共博物館的社會職能;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收藏展出種類豐富的瓊北地區火山石生產生活用具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942年4月日軍在海口市創辦了海南師範學校。該校主要招收來自日本國內或臺灣、朝鮮等殖民地區的學生,進行六個月的培訓後分配到島內各地做教師。除此之外,該校還承擔了中國人教師的再教育任務。從中國人教師的教育內容看,日語課所佔時間最多,為每周12節。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他們的特殊年夜飯
    除夕,在萬家團圓的日子裡,海南日報記者探訪了4個堅守在崗位上的人,記錄下他們除夕夜特殊的年夜飯。  鏡頭1  急診科裡的年夜飯 為守護病患吃「冷」飯  本報海口2月7日訊 (記者馬珂)「記得回家後要吃清淡,最好喝點粥。」今天晚上7時,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胡志高送走了他一天中第131名患者。終於可以吃晚飯了,而此時胡志高的盒飯已經涼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年紀輕輕為何「老掉牙」?
    ■ 本報記者 侯賽 通訊員 全錦子 徐善應  提到缺牙,很多人都覺得這大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
  • 海南日報數字報-隨班就讀 特殊孩子不「特殊」
    讓輕度殘疾孩子  隨班就讀  普通學校不願意接收,特殊教育學校沒條件就讀,偏遠地區輕度殘疾孩子就學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家長。為破解這一難題,定安縣近年來大力推進隨班就讀工作。  據定安縣教育局副局長王龍介紹,隨班就讀是指部分肢殘、輕度弱智、弱視等輕度殘疾孩子進入普通學校普通班級接受教育的一種方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  「這是文椰3號,是從馬來西亞引進後經篩選改良培育出的新品種,我們管它叫『金椰子』。」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客從海南來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漢書·地理志》中的這段文獻,是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有關東南亞的最早記錄,也是東南亞歷史、馬來西亞歷史開始見諸文字的最早記錄。  據海南大學周偉民、唐玲玲教授和馬來西亞史學家的考證,《漢書》記載的「都元國」,就是今馬來西亞丁加奴州的龍運,那裡是當年中印之間海上交流必經之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