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小夥得帕金森病 一查族譜發現與父母有關

2020-12-11 環球網

原標題:90後小夥得帕金森病!回家一查族譜發現秘密:與父母有關

說到帕金森這種病,

大家都認為這是種老年病。

如今,90後小夥李青(化名)

卻被確診為帕金森症候群。

5年前,90後小夥兒李青開始出現行動遲緩、雙手抖動的症狀,去過其他醫院,診斷不明確,治療效果也不明顯。前不久,李青來到浙大二院神經內科,經過體檢和病史詢問,副主任羅巍教授判定小夥子得的是帕金森病。

羅教授認為,像李青這樣十幾歲就發病的患者,很可能是遺傳因素導致的。

「你的父母有血緣關係嗎?」

遇到這樣的患者,羅教授總是會習慣性地問這個問題。

李青以前從未聽說父母有血緣關係,將信將疑地回老家查了下家譜,發現自己的父母果然在十幾代之前有個共同的祖先,不禁對羅教授的「料事如神」佩服不已。

基因檢測結果也進一步證實了羅教授的想法,李青在PARK2基因上存在兩個致病突變。

「你的父母各攜帶了一個相同的致病突變,都來自他們那位共同的祖先。有血緣關係的夫妻攜帶相同的隱性致病基因突變的可能性很大,後代遺傳病的發病率也就比一般人群要高。所以我一般都會問下患者父母是否有血緣關係,這也是查找根本病因的一條重要線索。」

明確病因後,羅教授結合李青的具體病情,調整了藥物治療方案,沒過多久,這個大學剛畢業沒多久的小夥子又能和同齡人一樣開始正常的工作生活了。

//一家三兄弟40多歲發病//

張斌在家排行老四,家裡兄弟姐妹6個。

2008年開始,他出現了四肢抖動、動作遲緩的症狀,起初輕微的症狀並沒有影響到工作,隨著病情的發展,到2013年,他走路姿勢前衝,雙手也擺動不了,時不時地摔跤。

「我們家6個兄弟姐妹,三個兄弟都是這個毛病。他們發病都有十多年了,二哥現在只能坐在輪椅上,三哥要拄拐杖,就我還能勉強走走路。」

2017年起,三兄弟先後在浙大二院確診為帕金森病。「發病時間相差不大,大約都在40多歲。

三兄弟接二連三得同一種病,難道是遺傳?通過基因檢測,發現他們父母各攜帶了一個治病染色體,在他們身上呈顯性了。

雖然張斌父母沒有血緣關係,但結合早發病史(50歲前發病)和家族史(三兄弟患病),同樣很可能是由遺傳因素導致的。基因檢測結果證實了羅教授的判斷,張斌和李青一樣,也在PARK2基因上存在兩個致病突變。

//藥物、手術都能控制帕金森//

「目前,無論是藥物還是手術都無法根治帕金森病。」羅教授說,但通過腦起搏器,在腦內特定的神經核團植入電極,幹擾神經細胞放電,可以減輕帕金森病病症。腦起搏器手術可以緩解帕金森病的三個主要症狀(震顫、僵直和運動遲緩),但是對中線症狀改善作用不大。

羅教授說,一般情況推薦75歲以下,帕金森病中晚期(2.5級以上),病程5年以上,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能還產生異動症等症狀的患者,可以嘗試手術治療。

看到這條新聞的網友也很緊張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以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和肌強直三大臨床主症為特點,同時伴有便秘、嗅覺減退、情緒障礙等非運動症狀。

5%-10%的帕金森病患者是由遺傳因素致病。目前國際上共鑑定發現27個帕金森病相關基因,可以常染色體顯性、常染色體隱性或X連鎖方式遺傳,其中部分基因的致病性仍存在爭議。

羅巍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帕金森病的臨床和遺傳學研究。

目前共隨訪帕金森病患者數千例,其中父母有血緣關係的患者已超過100例。通過最新的二代測序、純合子定位等多種技術方法,幫助多名患者明確了致病基因。

對於父母有血緣關係的患者,純合子定位技術不僅可以縮小候選基因範圍,省時省錢,也對鑑定發現新的致病基因具有重要意義。

[基因檢測有什麼價值?]

基因檢測有助於明確根本病因,不僅是個性化治療的重要基礎,對優生優育也有極大的指導意義。其具體價值如下:

1。 明確診斷後,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就醫和各種多餘檢查,避免上當受騙;

2。 明確診斷後,可以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若暫無針對性治療方法,對於疾病的病情發展能有一定的預估,可以進行相應的對症治療、康復和生活規劃;

3。 明確致病突變,可作為產前診斷的依據,阻斷疾病代代相傳;

4。 明確致病突變,對於家庭裡尚未發病的個人可以進行基因篩查,明確是否也攜帶致病突變,可以指導就業、生活規劃等。

5。 全球範圍內基因治療技術進展迅速、日趨成熟,一旦基因治療成為現實,明確致病突變的患者有望得到根治。

相關焦點

  • 帕金森病具體有哪些症狀?
    後來,人們對該病進行了更為細緻的觀察,發現除了震顫外,尚有肌肉僵直、寫字越寫越小等其它症狀,但是四肢的肌肉的力量並沒有受損,認為稱麻痺並不合適,所以建議將該病命名為「帕金森病」。
  • 帕金森偏愛中老年人,帕金森病12條相關因素,你定要看看,早了解,早...
    為什麼說帕金森病偏愛中老年人,這是因為任何單一的因素均不能圓滿的解釋帕金森病的病因。中年以後,對環境毒素易感的個體,在接觸到毒素後,因其解毒功能出現障礙,出現亞臨床的黑質損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這些損傷不斷加重,多巴胺能神經元漸進性不斷死亡變性,最終失代償出現帕金森病的臨床症狀。
  • 「新發現」地中海飲食結合得舒飲食有助於延緩帕金森症發病,對女性...
    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為散發病例,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近日,加拿大科學家發現,由地中海飲食(MeDi)結合得舒飲食(DASH)而催生的MIND飲食有助於延緩帕金森症發病,尤其是對女性而言。有趣的是,有薈萃分析顯示地中海飲食還可以降低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率,包括阿爾茨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PD)。同樣,得舒飲食(DASH)最初是為了減少心血管疾病而設計的,但也被發現可以促進認知健康。儘管與地中海飲食相似,但得舒飲食還包括了堅果、瘦肉和限制糖/鈉的攝入量。
  • 老年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同時,他們體內有益的抗炎症細菌直腸真桿菌的含量要低得多,而這種細菌可以產生有益的抗炎症的丁酸。研究人員還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抗炎症的物質水平要比正常情況下少得多。12周後,研究人員比較了兩組受試者的認知能力。他們發現,喝了含有益生菌的牛奶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認知能力提高了30%。因此,益生菌具有極大的改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功能的潛力。
  • 食用類黃酮可助男性抵禦帕金森氏病
    近日在《神經學》雜誌上發表的這些發現,為經常食用一些類黃酮化合物可給人們的健康帶來顯著效果增添了新的證據。最近的研究顯示,這些化合物可保護人們抵禦包括心臟病、高血壓、某些癌症及痴呆症等範圍廣泛的疾病。 這一最新的研究是在人體中所做的第一個顯示類黃酮可防止神經元發生諸如帕金森氏病等腦病的研究。
  • 帕金森是什麼病 教你判斷這幾種症狀
    帕金森是什麼病?帕金森病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變性慢性進行性疾病。主要病變在腦內黑質和紋狀體,病因可能與遺傳易感性和環境毒素損傷大腦神經元等因素有關。那麼,如何判斷是否得了帕金森病呢?怎麼治療帕金森病呢?來了解一下吧。
  • 帕金森病不是老人病 臺大醫院最年輕患者僅18歲
    華夏經緯網12月12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全臺灣65歲以上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帕金森病,罹病人數在所有神經病變疾病僅次於失智症,尤其帕金森病並非年長者的專利,門診患者約有2成年輕型帕金森病,最近臺大醫院出現最年輕發病的病例僅有18歲。
  • 帕金森病病理傳遞的腸-腦軸新數據
    5,帕金森病的進化驅動特徵 1,認知負荷通過興奮性網絡對丘腦的影響放大帕金森的震顫 期刊:Brain 作者:CholeFu 帕金森震顫與基底神經節和小腦-丘腦-皮層迴路的大腦活動有關。
  • 直擊帕金森氏病大腦手術 51歲小學教師盼得安寧
    這是目前世界上治療帕金森氏病最前沿的技術。   魔鬼奪走了吳耀恆控制肢體的能力,但真正的病源卻在「黑質」。那不過只是兩個黃豆粒般大小的團塊,黑質細胞減少,多巴胺合成就減少,丘腦底核不斷發出異常信號,這才是引起帕金森氏病的主要原因。   主刀醫生李建宇看起來很輕鬆。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是全球最大的「腦深部刺激器」植入中心。
  • 直擊帕金森氏病大腦手術
    這是目前世界上治療帕金森氏病最前沿的技術。     魔鬼奪走了吳耀恆控制肢體的能力,但真正的病源卻在「黑質」。那不過只是兩個黃豆粒般大小的團塊,黑質細胞減少,多巴胺合成就減少,丘腦底核不斷發出異常信號,這才是引起帕金森氏病的主要原因。     主刀醫生李建宇看起來很輕鬆。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是全球最大的「腦深部刺激器」植入中心。
  • Neurology 65年隨訪:吸菸和帕金森病的風險關係
    但對於帕金森病,它似乎起到了保護作用。近年多項國內外的回顧性及前瞻性研究均得到了一致的結論,吸菸與帕金森的發生呈負相關。在基線上對吸菸習慣進行分類後,目前仍吸菸者與不吸菸者相比,帕金森病的粗略死亡率較低。死於帕金森病的醫生平均隨訪42年,平均死亡年齡為82歲,而死於帕金森病以外原因的醫生平均隨訪35年,平均死亡年齡為77歲。在基線模型中,1951年目前吸菸的醫生與參加研究的不吸菸者相比,患帕金森病的風險降低了約30%。
  • 腸道感染會引發帕金森病嗎—新聞—科學網
    SchoolL ■本報記者 唐鳳 腸道感染可以導致小鼠模型出現一種類似帕金森病的病理現象。 這一發現表明,某些形式的帕金森病可能是由一種機制引起的,即免疫細胞對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作出反應,從而導致多巴胺神經元受到攻擊。這為治療策略提供了新途徑。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自然》。
  • PNAS:帕金森病並不是一種朊病毒病,而是一種澱粉樣變性病
    2019年9月15日訊/生物谷BIOON/---帕金森病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全球健康問題,影響著全球的老齡化人口。日本的人口老齡化速度超過地球上的任何其他人口,這一因素加快了該國對幾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EHO)的數據,全球有1000多萬人患有帕金森病。
  • 腦起搏器治療帕金森病應納入醫保報銷範圍
    省人大代表林志國說,隨著人口老齡化,患帕金森病的老年人越來越多。腦起搏器對治療帕金森病有較好效果,但由於價格昂貴,我省應用腦起搏器治療帕金森患者較少。林志國建議,我省可以學習部分省市的做法,將腦起搏器治療帕金森病納入醫保報銷範圍。
  • Nature:腸道感染竟能引發帕金森病產生?
    這一發現擴展了他們近期的一項指出帕金森病具有主要的免疫成分的研究,這為開發治療這種疾病的策略提供了新的途徑。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7月17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testinal infection triggers Parkinson’s disease-like symptoms in Pink1−/− mice」。
  • 帕金森症候群是什麼病?
    服用它已在多項動物實驗、人體臨床體現出抗衰老效果,近來不少研究更發現,W+NMN對難攻克的老年痴呆、帕金森病亦有裨益。 大腦有數百億神經元,相互連結成網,而突觸是神經元的「通訊站」,能夠放大或縮小神經信號,最終產生學習、記憶等認知效應。
  • 帕金森病有哪些症狀?1分鐘帕金森病自查了解一下
    帕金森病最早由英國醫生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報導,為了紀念他,歐洲帕金森聯合會(EPDA)在1997年將他的生日 4 月11日定為「世界帕金森病日」,而今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2020年4月11日註定是個不平凡的帕金森病日。
  • 42歲女兒辭職照顧得帕金森病的母親,一個月有20天一起睡
    「我是一個42歲的普通婦女,家裡有個患帕金森的母親,母親自理能力減退得厲害,身邊離不開人照顧,我現在辭職在家,專門照看她……」我趕去蕭山,見到了母女倆,聽了她們的故事。媽媽今年70歲,患帕金森病7年了。這7年,她行動越來越慢,每天吃的藥劑量也在增加。
  • Cells: 帕金森病白質和灰質的自由水成像
    這些發現支持以下假設:帕金森病神經性炎症先於神經元變性的假設,而WM微結構改變先於GM的變化。Subjects這項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包括20例Hoehn和Yahr 1-2期帕金森病患者,20例年齡和性別匹配的對照組,無神經或精神疾病病史,結構磁共振成像(MRI)無異常信號。帕金森病患者由專家根據運動障礙協會的帕金森病臨床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 帕金森病有最新療法
    帕金森病是困擾人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長期引發醫學界和民間的廣泛關注。10月3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舉行的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腦起搏器」之父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教授,介紹了一種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病最新療法。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Alim Louis Benabid)是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對帕金森病及其他運動障礙腦深層刺激手術的發展產生了全球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