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新教材、新設計,為貫徹落實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深化地理課程改革,發展地理學科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使茂名高中地理教師研究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提高教育教學研究水平和課堂教學創新能力,茂名市教育局教育教學研究室舉辦了「2020年茂名市高中地理新教材創新教學設計徵集活動」。
為共享優秀成果,進一步發揮優秀資源的輻射作用,特在本工作室公眾號陸續推出一批一等獎獲獎作品,供全市地理教師、學生學習。
今天推送的是高州中學 周燕萍老師的單元整體設計作品:
必修一第五章植被和土壤單元整體設計
高州中學 周燕萍
一、課標分析
第一節植被課標突出「植被與環境的關係」和「識別主要植被」兩個相互聯繫的內容,方法是「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植被與環境的關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第一,關注植被整體與環境的關係,而非具體植物與環境的關係;第二,課標是從地理學的角度分析植被和環境的關係,學習應基於學生的知識基礎,一些難度較大的生物學概念不宜涉及;第三,在自然環境要素中,對植被影響較大的是熱量和水分,可從熱量、水分的差異角度分析植被和環境的關係,結合初中課程的氣候類型分布、乾濕分區等進行講述;第四,植被的特點,如垂直結構、生態特徵,是植被適應環境形成的,可作為植被與環境關係的具體體現。
「識別主要植被」應關注以下幾點。首先,介紹的植被應重點關注地帶性植被;第二,選擇一些典型植被作為案例,不需要系統介紹所有植被;第三,「識別」的重點在於「區別」,學生通過視頻、圖片等可對比不同植被的生態特徵,從而區分不同植被類型。 該部分課標的達成藉助的方法是「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除課堂教學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展示的圖像、視頻以外,應引導學生課下開展野外觀察,介紹野外觀察植被的一般方法,以幫助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第二節土壤課標突出「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方法是「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
「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第一,知識內容是土壤的形成因素,即成土因素;第二,土壤是聯繫自然各圈層的關鍵環節,即土壤的形成是自然各圈層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這裡的土壤是指自然土壤。但是,人類活動對土壤具有重要影響,也可看做是影響土壤形成因素之一;第三,要達到「說明」的行為目標要求,不僅要了解主要的成土因素,還應知道這些因素對土壤形成的作用。在相關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不具備的情況下,講述各因素對土壤形成的作用,重在說明結果,而不需深入機理;第四,結合土壤類型講述成土因素,不僅容易理解各因素對土壤形成的作用,且易於突出不同類型土壤的特徵。課程標準迴避土壤類型,可能是因為土壤類型的劃分較為複雜,且分類依據對於中學地理學習較難理解。因此,在說明成土因素時,不宜強調不同類型的土壤,只需籠統講述各因素對土壤形成的作用;第五,講述各因素對土壤形成的作用,需要涉及土壤的一些特徵,如顏色、質地等,需要做適當解釋。
該部分課標的達成藉助的方法是「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標本」。除課堂教學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展示的圖像、視頻以外,應引導學生課下開展野外觀察,介紹野外觀察土壤的一般方法,以幫助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問題研究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是對課程標準要求的拓展,拓展的主要內容是植被、土壤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問題研究結合土壤的蓄水功能,針對我國很多城市夏季內澇問題,設計「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這一主題,引導學生關注植被、土壤與人類活動的關係,認識人地協調觀在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中的重要意義。
二、教材分析
本章共分「植被」與「土壤」兩節。植被和土壤是自然環境兩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形成和組成要素。
第一節植被分「植被與環境」「森林」「草原與荒漠」三目來具體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
第一目「植被與環境」引導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植被與環境的關係,為後面分析不同類型植被的特徵及其環境適應性打下基礎,是本節的核心。
第二目「森林」和第三目「草原與荒漠」共同落實課程標準關於「主要植被」的要求,並通過主要植被類型特點的介紹,重點說明植被與環境的關係,是第一目「植被與環境」的延伸和具體闡述。
為落實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教材安排了「通過調查,了解校園樹木與環境的關係」的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對校園樹木調查、觀察、分析,加深對植被和環境關係的理解;自學窗 「精品公園『精』在何處」,學生可感知地理學在指導實際工作中的作用,強調因地制宜營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並深化對協調人地關係的認識。
第二節土壤分「觀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養護」三目來具體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
第一目「觀察土壤」 從知識層面上看,核心是土壤的概念及特點。課本以「觀察土壤」為題,意在強調轉變學習方式,即必須以觀察、實驗等實踐性活動為基礎展開教學,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第二目「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的教學要重點通過教材中圖5.19的剖析闡明各因素對土壤形成的作用,逐步幫助學生運用綜合思維深入理解「土壤是環境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同時結合具體案例分析,引導學生理解土壤特徵與各形成因素特徵的關係。分析不同地區土壤特徵形成的主要原因,從而對常見的土壤現象做出解析。
第三目「土壤的功能和養護」的教學重點是闡明土壤對各圈層的影響和土壤與人類活動的關係。通過讀圖、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從要素綜合的角度深入理解土壤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繫有機界和無機界的關鍵環節」。從人地協調的高度認識土壤是支撐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土壤功能的可持續性與農業乃至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人類需要改良、養護土壤,維持土壤功能的可持續性。
問題研究: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是對本章植被和土壤內容的鞏固和拓展,探究自然要素與人類活動的關係。伴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城市內澇問題逐漸成為當前社會特別是城市地區的熱點話題。教材設計從發揮土壤蓄水功能的角度探討解決城市「看海」問題的方法,這是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具體應用。
教材主要設計為三個主題:了解城市「看海」與土壤功能缺失的關係;查尋人們為控制城市雨洪所採取的措施或努力;探索我國大多數城市解決「看海」問題的現實困難和可能的應對措施。城市洪水與土壤蓄水功能缺失主要藉助已學地理原理,鞏固水循環的過程與意義,特別是土壤在水循環中的作用。「雨水花園」是局部區域雨洪治理措施,而「海綿城市」則是從宏觀角度反映城市控制雨洪、利用雨水等應對措施。三個主題由微觀到宏觀、由問題到對策、由原理到實踐,層層遞進,帶領學生不斷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三、目標與方法
(一)教學目標:
人地協調觀:
1、通過實地調查或觀看影像,體會珍惜愛護天然植被、因地制宜營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
2、認識土壤對生物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樹立因地制宜利用當地土壤發展生產的人地協調觀;
3、理解雨水花園與海綿城市主要的生態功能。
綜合思維:
1、運用圖文資料,說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2、能夠運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掌握和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過程;
3、了解城市洪水與土壤蓄水功能缺失的關係。
區域認知:
能夠結合各地土壤標本,知道影響該地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地理實踐力:
1、通過實地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主要的植被類型;
2、觀察、了解土壤的構成及特點;
3、掌握我國解決城市「看海」問題的主要措施。
(二)教學方法:情境創設、實地考察、實物觀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等。
四、教學過程
第一節植被
教學目標:
地理實踐力:通過實地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主要的植被類型。
綜合思維:運用圖文資料,說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人地協調觀:通過實地調查或觀看影像,體會珍惜愛護天然植被、因地制宜營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情境創設、實地考察、實物觀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等。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播放《神奇校車》的視頻。《神奇校車》系列叢書是美國國家圖書館推薦給所有學齡前兒童和小學生的課外自然科普讀物,也是全美最受歡迎的兒童自然科學圖書系列,曾榮獲波士頓環球圖書獎,美國《教育雜誌》非小說類神奇閱讀獎。在書中,神奇校車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帶領孩子們在旋轉過程中鑽進地球、觀察地球、了解地球;校車甚至幫助孩子們深入到6000多公裡深外的地核,然後,通過地球的另一側,沿著火紅的火山通道,回到了地球表面的綠色世界;神奇校車會變成潛水艇帶孩子們去遨遊海底世界;神奇的校車變成了一輛蜂巢巴士,而捲毛老師和她的學生們則變成了小蜜蜂;神奇校車變成了時間機器,開啟了認識遙遠的史前世界的一個個時間之窗,帶著孩子們親歷恐龍世界的驚險與神奇……在書中,捲毛老師則會根據不同的內容,有著不同的打扮。
教師:這節課,將由「捲毛老師」來和大家在校園裡認識一下我們校園裡的植被。
教師:展示校園植物圖片及學校旁邊筆架山的圖片。提問:我們學校和筆架山的植被類型是什麼?
學生:略。
【設計意圖】創設「捲毛老師」和「神奇校車」的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活動探究貫穿,學習新課
知識點一:初識植被
探究一:植被的概念
教師:展示操場邊的一棵樹和筆架山(編輯註:作者所在學校旁)的圖片的圖片。讓學生說出植被的概念。
學生:略。
【設計意圖】很多學生都錯誤的認為,一棵樹就叫做植被,用圖片簡單直觀的展示,讓掌握植被的概念。
探究二:植被的分類
教師:展示圖書館前和筆架山的圖片的圖片。讓學生說出植被的分類,並舉例說明哪些屬於天然植被,哪些屬於人工植被?
學生:略。
【設計意圖】學生自己說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初步體會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教師:城市化的發展的今天,城市硬化面積增加,綠化面積減少,如何讓天然植被回歸城市?
學生:小組討論。得出結論:1、在城市現有的公園中隔離出天然植被生長區。2、為城市社區建設以天然植被為主的自然公園。3、讓城市路邊綠地和樹林地中生長出野花野草來。4、讓城市廢棄的鐵路地帶、舊廠房地帶中的天然植被茂盛生長,並使其與城市中的公園綠地、樹林地和荒野地連通,以形成城市中利於野生動物穿行和植物種子傳播的生態通道。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能力。
過渡:我們認識了植被,那麼植被與環境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知識點二:植被與地理環境
探究一:植被改造環境
教師:展示學校飯堂後空地的圖片(圖片略)。學校民校飯堂後面的空地,前幾年,飯堂阿姨在空地上種滿了菜,後來,學校進行整頓,把菜地平整了。空地就變成了裸地,慢慢的,空地上長出了草,再慢慢的,長出了些矮小的灌木叢,大家猜想,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會不會長出喬木?
學生:發表見解。
【設計意圖】從身邊的場景,激起學生興趣,加深體會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探究二:環境塑造植被
活動1:氣候(光照)對植被的影響
教師:生物園的大榕樹枝葉茂盛,透光性不強,但樹下灌木和草本植物卻長勢良好。請結合書本P83,回答下列問題。
(1)自上而下分為幾層?
(2)各層高度和光照強度有怎樣的對應關係?
(3)各層植物種類和形態有什麼特點?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從身邊的場景,激起學生興趣,加深體會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分析事物的能力。掌握光照對植被的影響。
過渡:這種垂直分層結構僅與光照有關嗎?
教師:(強調)植被垂直分層通過爭奪光照實現,但植被垂直結構中的植株高度、種群數量、層級數量等主要取決於所在地區的氣溫和降水。
活動2:氣候(熱量)對植被的影響
教師:進入冬季後,學校的樹木依然綠綠蔥蔥,是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捲毛老師」駕駛「神奇校車」帶我們去到北方校園,看到校園裡的樹木早已漫天黃葉飄落,是典型的溫帶落葉闊葉林。請從氣候角度(包括氣溫、降水、光照等)分析,影響兩種植被分布地域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分析事物的能力。掌握熱量對植被的影響。
活動3:氣候(降水)對植被的影響
教師:實物和圖片展示。「捲毛老師」駕駛「神奇校車」來到了非洲撒哈拉沙漠,帶我們來觀察沙漠裡特有的植被——仙人掌。對比沙漠裡的植被和我們校園的植被——人面子樹樹葉,從氣候角度(氣溫和降水、光照等),分析造成植物葉片形態差異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麼?並且完成表格。
葉(包括葉片的大小、厚薄、形狀、顏色等)特徵
作用
人面子樹
仙人掌
學生:觀察討論,填寫表格。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讓其在圖中以及對實物的觀察中,掌握降水對植被的影響。 活動4:地形對植被的影響
教師:「捲毛老師」駕駛「神奇校車」來到了高州馬貴鎮的「摩天小鎮」,在這裡,正在拍攝《冼夫人傳奇》。播放老師假期中去馬貴「摩天小鎮」時拍的視頻。
陰坡與陽坡、迎風坡與背風坡、山體不同的海拔高度,水熱狀況都有差異,導致出現了不同的植被種類和植被特點。如馬貴「摩天小鎮」所在的那座山的山麓地帶分布著亞熱帶長綠闊葉林,山腰上分布著溫帶落葉闊葉林,山頂上還會出現高山草甸。
學生:觀看視頻後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播放老師隨手拍的視頻,激起學習興趣。得出地形影響著植被的結論。
活動5:土壤對植被的影響
教師:展示學校後山的圖片。鐵芒萁為蕨類植物。喜強酸性土壤,PH值4.5~5.0之間,稍耐陰,極耐乾旱。生於丘陵荒坡或疏林下。學校後山上有大量本地植被鐵芒萁。請結合高州的土壤特點,以及鐵芒萁的生長習性,請說明該地適宜鐵芒萁生長的原因是?
學生:觀看圖片後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用身邊的場景,感受地理身邊的知識。培養學生分析事物的能力。掌握土壤對植被的影響。
【課前調查成果展示】課前布置調查任務。小組合作,分組調查校園樹木,整理數據,網絡查詢、查閱資料或請教相關人員等方式。
調查內容包括:
1、本地樹種和引進樹種分別有多少?
2、本地樹種和引進樹種生長所需的環境條件,如氣溫、溼度、光照、土壤等。
3、引進樹種樹木的生長狀況。
學生:展示調查成果,對校園綠化提出建議。
【設計意圖】學生學以致用,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當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剛剛我們探討了地理環境對植被的影響,植被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
知識點三:植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師:請將森林所具有的環境效應連線。
學生:上講臺連線。
【設計意圖】讓學生參與。掌握植被對環境的影響,真正做到了在生活中能夠學以致用。
教師:如果植被破壞後會對環境產生什麼不利的影響?
學生:思考得出結論:
1、地表徑流增多,地下徑流減少。
2、水土流失加劇,河流含沙量增大,土壤趨於貧瘠。
3、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減弱,物種多樣性減少。
4、空氣品質下降,氣候變幹
【設計意圖】讓學生參與。掌握植被對環境的影響, 認識到人地協調對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課堂小結:本節課的學習,大家有哪些收穫?愉快的校園之旅結束了,帶給我們的思考很多。感恩大自然,讓我們的生活更多彩,也感恩大家為保護植被所做的每一件小事,讓我們的校園,我們的高州,我們的中國,我們的地球更美麗!
思維導圖小結:
第2課時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播放《神奇校車》的視頻。
教師:今節課,我們將乘坐「神奇校車」,走出校門,跟著「捲毛老師」一起去遊覽中國甚至世界的植被。
【探究一】深林之旅
教師:出發前,老師布置任務;每到一個地方,一、觀察當地森林的生態特徵:1、季相變化(外貌隨季節的更替而發生變化)。2、垂直結構(分層結構、物質豐富度)。3、根莖葉花(有無特殊現象)。二、做筆記:1、森林的分布規律。2、氣候特徵。3、植被特徵。
大家坐穩了,「捲毛老師」準備開車了。我們打卡的第一站是:西雙版納熱帶雨林。
【設計意圖】創設跟著「神奇校車」和「捲毛老師」去旅遊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問題,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參與熱情。
老師:展示熱帶雨林的圖片和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以及熱帶雨林氣候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
學生:觀察圖片,說出熱帶雨林的植被特徵。在圖中指出熱帶雨林的分布。
【設計意圖】給學生感性認識,讓學生結合氣候資料圖等,說出熱帶雨林的植被特徵,掌握熱帶雨林的分布規律,與氣候等自然環境特徵的對應關係。
教師:我們第1站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的遊覽結束了,「捲毛老師」開的「神奇校車」變成了「火箭」,準備我們的打卡第2站——我們高州中學旁邊的筆架山。對於筆架山,我們是非常的熟悉的,大家周末經常去爬山,但可能很少會從植被的角度去探究筆架山。今天,我們就跟著「捲毛老師」去認識筆架山的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設計意圖】利用我們熟悉的筆架山,吸引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師:展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圖片和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以及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圖片略)
學生:觀察圖片,說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植被特徵。在圖中指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布。
【設計意圖】學生能夠根據植被景觀圖,結合氣候資料圖等,分析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植被特徵,及其與自然環境特徵的關係。掌握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布規律。
教師:「捲毛老師」帶著我們認識完我們常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神奇校車」 準備飛向景觀完全不同的地方,打卡的第2站——泰山。領略落葉闊葉林的美麗風光。
教師:展示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圖片和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以及溫帶季風氣候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圖片略)
學生:觀察圖片,說出落葉闊葉林的植被特徵。在圖中指出落葉闊葉林的分布。
【設計意圖】「神奇校車」和「捲毛老師」的情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體現教學的完整性。學生能夠根據植被景觀圖,結合氣候資料圖等,分析溫帶落葉闊葉林的植被特徵,及其與自然環境特徵的關係。
教師:美麗的泰山再見啦!「神奇校車」 和「捲毛老師」要帶我們去感受北國的風光啦!
展示亞海帶針葉林氣候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圖略)
學生:觀察圖片,說出亞寒帶針葉林的植被特徵。在圖中指出亞寒帶針葉林的分布。
【設計意圖】學生能夠根據植被景觀圖,結合氣候資料圖等,分析亞寒帶針葉林林的植被特徵,及其與自然環境特徵的關係。
教師:「神奇校車」 和「捲毛老師」帶我們感受完北國的風光啦!接下來,我們跟著「捲毛老師」去認識一種神奇的植被——紅樹林。
教師:播放紅樹林的視頻(《航拍中國——海南島》)。觀看視頻回答問題。1、觀看視頻,了解紅樹林的特點,說明其適應的環境條件。2、說明紅樹林對所在海岸地區生態環境的意義。
學生:觀看視。思考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掌握紅樹林的特點及生態環境意義。結合實例說明植被如何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能力。
過渡:我們跟著「捲毛老師」,在我們美麗的中國進行了森林之旅,接下來,「捲毛老師」帶領我們進行草原之旅。
【探究二】草原之旅
教師:播放熱帶稀樹草原的景觀照片,以及熱帶草原氣候和溫帶草原氣候的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圖略)
補充:有的熱帶草原中散生著喬木或灌木。播放溫帶草原的景觀照片。補充:也會見到一些較為矮小的灌木。
拿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的圖片對比,提問:1、熱帶草原植被比溫帶草原高,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2、熱帶草原乾季草類枯黃,溫帶草原冬季草枯黃,是為什麼?
學生:觀察圖片,思考得出答案。
【設計意圖】增加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學生能夠根據植被景觀圖,結合氣候資料圖等,分析草原植被特徵,及其與自然環境特徵的關係。
過渡:草原之旅,使我們增長了不少的見識,最後「捲毛老師」駕駛著「神奇校車」載著我們去荒漠之旅。
【探究三】荒漠之旅
教師:展示熱帶荒漠和溫帶荒漠的圖片,以及熱帶沙漠氣候和溫帶沙漠氣候的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圖略)
和播放「智利沙漠中的雨後花海」視頻。
學生:觀看圖片和視頻。
【設計意圖】學生能夠區別荒漠與森林和草原,知道在有些荒漠地區,短生命植物具有年際周期性變化的特點。說明植物對於環境的適應性。
【課後作業】自學課本P87頁的「自學窗」《精品公園「精」在何處》。思考下面問題:
1、我們廣東高州中學校園的綠化與皇城根遺址公園比較,分析校園綠化的優勢和不足。
2、從植被和自然環境關係及城市公園的生態效益兩方面,領會精品公園「精」在何處?
3、借鑑皇城根遺址公園的成功經驗,給我們學校校園綠化提出建議。
【布置下節課預習的任務】大家閱讀課本P91~92頁內容,分組討論,組員共同把討論成果以PPT的形式呈現,下一節課,組長代表小組和大家講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和時間共5個,分5組,組長抽籤決定每組回答的主題。)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地理實踐力。更好地在真實情景中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增強社會責任感。
課堂小結:(略)
思維導圖小結:
第二節土壤
教學目標:
區域認知:能夠結合各地土壤標本,知道影響該地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地理實踐力:觀察、了解土壤的構成及特點。
綜合思維:能夠運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掌握和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過程。
人地協調觀:認識土壤對生物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樹立因地制宜利用當地土壤發展生產的人地協調觀。
教學方法:情境創設、案例分析、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等。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拿出一個用透明瓶子裝著土壤,上面栽著一顆小小的龍眼樹。
教師:上節課「捲毛老師」開著「神奇校車」帶領著我們進行了一次奇特的植被之旅。昨天,「捲毛老師」交給我一盆盆栽。叫我帶給大家,說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土壤。
【設計意圖】創設「捲毛老師」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問題,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參與熱情。
【探究一】認識土壤
活動1:土壤的概念和組成
教師:大家閱讀書本P88正文第一段,回答:土壤的概念是什麼:
學生:看書,集體回答。
教師:土壤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四種物質組成。介紹土壤四種物質的作用。強調:土壤≠土地。土壤只是構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則是指陸地的表層部分,除土壤外還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巖石和巖石風化物(成土母質)。
教師:提問:是不是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越高,肥力就越高?為什麼?(提示:不是,有機質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土壤肥力的高低取決於水、肥、氣、熱的協調程度,以及能否滿足植物生長的各種需求。)
學生:(回答略)
【設計意圖】直觀的呈現土壤的物質組成。
過渡::我們知道了什麼叫土壤以及學習了土壤的物質組成。接下來,由「捲毛老師」開著「神奇校車」帶大家去野外觀察土壤。
活動2、土壤的顏色
教師:「捲毛老師」先開著「神奇校車」到達了黑龍江,請大家認真觀察一下黑龍江土壤的顏色,並收集一些土壤樣本回來。
教師:「捲毛老師」接著開著「神奇校車」到達了華北平原,請大家認真觀察一下華北平原的土壤的顏色,並收集一些土壤樣本回來。
教師:「捲毛老師」接著開著「神奇校車」到達了四川,請大家認真觀察一下四川盆地的土壤的顏色,並收集一些土壤樣本回來。
教師:「捲毛老師」最後開著「神奇校車」帶大家回到我們高州,請大家認真觀察一下高州的土壤的顏色,並收集一些土壤樣本回來。
教師:展示黑龍江的黑土、華北平原的黃土、高州的紅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的圖片,和我國主要土壤的分布區域圖。
學生:觀察土壤顏色。歸納總結
土壤類型
我國主要分布地區
成因及特點
黑色土壤
東北地區
夏季溫暖溼潤,草類生長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動較弱,土壤中有機質分解慢,積累較多,土壤顏色較黑
紅色土壤
南方地區
夏季高溫多雨,土壤中礦物質的淋溶作用強烈,氧化鐵含量高,所以土壤呈紅色
黃色土壤
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地區
風力搬運的黃色粉土沉積物
紫色土壤
四川盆地
紫色土是在頻繁的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下形成的,有機質含量低,磷、鉀豐富。由於紫色土母巖松疏,易於崩解,礦質養分含量豐富,肥力較高,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觀察土壤顏色,能夠結合實例說出土壤的顏色。
過渡:「捲毛老師」開著「神奇校車」帶我們觀察了土壤的顏色,大家也收集了土壤的樣本,認真觀察土壤的樣本,看看土壤的質地如何。
活動3、土壤的質地
教師:投影礫質土、砂土、壤土、黏土分布圖片。
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土壤樣本,讓學生觀察、觸摸。
學生:觀察土壤樣本。做好筆記。
【設計意圖】用實物,讓學生能夠從觸摸質地和觀察顏色掌握土壤的顏色和質地。
過渡:「捲毛老師」說高州馬貴鎮的「摩天小鎮」正在施工,挖路的時候,保留了很好的高山草甸土的剖面,她叫大家看看登上「神奇校車」,帶大家去觀察高山草甸土的剖面結構。
活動4、認識土壤的剖面構造
教師:投影在野外考察時拍下的高州馬貴鎮的「摩天小鎮」高山草甸土的剖面結構圖。
學生:觀察高山草甸土剖面圖,比較書本的森林土壤剖面圖和耕作土壤剖面圖的異同。
【設計意圖】用老師隨手拍到的照片,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增加高山草甸土剖面圖,加深學生對土壤剖面構造的理解。
過渡:我們認識了土壤的顏色、質地和剖面構造,是不是很好奇:這些土壤的形成,是什麼因素影響著?
【探究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重點、難點)
教師:上一節課大家閱讀課本P91~92頁內容並且分組討論,把討論成果做成了PPT,下面請組長代表小組和大家講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和時間共5個,分5組,組長抽籤決定每組回答的主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和時間共5個,分5組,組長抽籤決定每組回答的主題。)(課前提前布置,讓學生收集資料,做成PPT。)
學生:上講臺用多媒體展示小組討論的成果。過程略
【設計意圖】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討論,自己得出結論,有利於學生間的思維碰撞。
【課堂練習】請結合生物對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圖,說明秸稈還田技術的好處。(提示:①增加有機質,②補充營養元素,提高土壤肥力;③改善土壤結構,緩解土壤板結,增加通氣透水性。)
學生:思考回答。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
【課後作業】在校園空地,清理地表的植物或雜物,自地表向下挖出邊長為20釐米的土壤立方塊。完成下面的任務:
1、拍照,說出裡面包含了哪些土層?
2、取小塊土壤,用手捏緊,觀察體積變化,說明原因?
3、取小塊土樣用手捏緊,感受其中的水分?(通常分為幹、稍溼、潤、潮、溼五級)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地理實踐力。更好地在真實情景中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增強社會責任感。
課堂小結:(略)
思維導圖小結:
第2課時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創設「捲毛老師」開著「神奇校車」帶領大家去亞馬孫熱帶雨林考察的情景。播放熱帶雨林的圖片,回憶熱帶雨林特徵,播放課本P88頁提供的情景——亞馬孫人用生物炭改良當地土壤,提問:1、繁茂的熱帶雨林之下,自然土壤為何非常貧瘠。2、生物炭除了改變了土壤的顏色,還可能改變了什麼?
教師:首先我們來觀察一下土壤它在地理環境中位置,土壤在地理環境中位置非常的特殊也非常的重要。(土壤的重要性的講解過程略)
學生:看書總結土壤的功能。①聯繫了四大圈層,是聯繫有機界和無機界的關鍵環節。
②為植物生長提供了紮根立足的條件,改變了地理環境。③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④土壤是人類種植農作物的物質基礎,是珍貴的自然資源。
得出結論: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壤資源,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耕作土壤尤其需要人類的呵護。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認識到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壤資源,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耕作土壤尤其需要人類的呵護。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有助於更好地分析、認識和解決人地關係問題。成為和諧世界的建設者。
過渡:土壤不僅僅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可以利用的珍貴的自然資源,人類生存必須發展農業,以取得食物。但有些土壤,不適合種植農作物,或者種植農作物產量較低,不能滿足耕作的需要,人們就會設法對其進行改良或改造;還有,即使是優良土壤,也要注重種養結合,以保持土壤持續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案例一】亞馬孫河流域人們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教師:「捲毛老師」今天又準備帶我們去旅遊了,大家快快上「神奇校車」,出發亞馬孫流域。
教師:提問:1、為什麼要改良土壤?2、當地土著人用什麼來改良土壤?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有助於學生從區域的角度,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教師:我們高州屬於紅壤,我們是否也可以借鑑一下當地印第安人改良磚紅壤的成功例子,來改良紅壤?
學生:發表意見。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會知識遷移,學以致用。
過渡:「捲毛老師」帶我們研究了亞馬孫流域的紅壤的改造。「神奇校車」將帶我們到達我國的黃淮海平原,到那裡探究一下怎樣改造中低產田。
【案例二】我國黃淮海平原鹽鹼地的綜合治理
教師:展示黃淮海平原鹽鹼地的圖片。
教師:從圖中,我們看到黃淮海平原的耕作的土地表面上,有很多白花花的,這是什麼?
學生:鹽。
教師:鹽鹼地是如何形成的:
學生:討論總結:(1)自然原因:地勢低洼,頻繁的旱澇災害;氣候變化影響水鹽運動(地形和氣候因素導致的地下水位變化);氣候乾旱,蒸發旺盛。(2)人為原因: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灌溉措施,導致地下水位上升,蒸發旺盛使得土壤中的鹽分向地表積聚。②沿海地區過度開採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導致土地鹽鹼化。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認識到人類社會要更好的發展,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協調好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教師:展示「我國鹽鹼地分布圖」,請同學們觀察圖,找出我國鹽鹼地的分布。(提點:次生鹽鹼化)
學生:看圖回答。(略)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練習:在我國廣大的黃淮海平原地區,分布著大片的鹽鹼化土地,足有幾十萬公頃之多,是農業的低產區,產量低而不穩。自1986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在山東禹城北丘窪建立綜合試驗站,對鹽鹼地進行綜合治理,實現糧食高產。
(1)該地區鹽鹼地的形成與水鹽運動有關,試分析水鹽運動的過程。
(2)推斷該地區土壤表層鹽分最高和最低的季節。
(3)列舉調節和控制水鹽運動的方法。
學生:思考完成。(答案略)
教師:講解治理方法(過程略)
【設計意圖】用習題來講解知識點,讓學生掌握治理鹽鹼地的方法。學會知識遷移,培養人地協調觀。
過渡:上面我們學習了治理中低產田的方法,對於優良的土壤,我們是否就不需要養護了呢?並不是,我們平常也要注重種養結合。
【案例三】種養結合的常用方法
教師:同學們,請你們列舉常用的種養結合的例子。
學生:發表意見。(略)
教師:歸納總結:
1、輪作:用地養地相結合——你方唱罷我登場
2、休耕:恢復地力以提高土地質量,進而提高單產——勞逸結合
3、種植綠肥:綠肥作物是指一類主要當作肥料種植的作物。這類作物養分含量豐富,翻入土壤中,具有豐富土壤營養物質、改良土壤物理性狀等作用。綠肥作物一般與主產作物輪作,多數可兼作飼草。
4、廣施農家肥
5、土壤消毒:藥劑、日光法(夏季撤棚深翻,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殺菌)、高溫(高溫季節灌水悶棚)、冷凍(冬季撤棚深翻,凍死病蟲卵)。
【設計意圖】讓學生發言,增加學生課堂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
過渡:「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地理環境對區域的發展有著深刻影響,今天我們就從一碗蘭州拉麵來說說當中體現的地理知識。
教師:提到嗜酸人們就會想起山西人,蘭州人也有同樣的愛好,進入蘭州一家普通的拉麵館,就會看到餐桌上放著一個較大的瓷壺,裡面盛滿醋,比外地的盛醋器皿大得多,可以看出蘭州對醋品的喜愛。(1)食醋是一種常用的酸味調料,其主要成分為醋酸。當然蘭州人愛食醋品與當地環境是分不開的。蘭州土壤的pH 值偏高,土壤中的鈣元素的聚集和土壤性質的鹼化,土壤中的元素通過人們的日常飲水,食物攝取流入人體,影響人體的健康,食醋中的醋酸分子能溶蝕鈣元素,平衡人體的酸鹼度;(2)水質礦化度較高,屬於硬水。如果長期飲用硬水,會導致腎結石發病率升高。醫學證明經常食用醋品可以有效的緩解或者避免結石的發生;(3)風沙較大。蘭州是一個多風的城市,大風(瞬間風速達到或超過17.0 米/秒)平均每年有大風日11.3天,最多可達26天,多出現在每年的4~8 月,4、5、6 三個月最多,沙塵暴每年常發生3~4 次,因此空氣中的浮塵對呼吸會產生一定影響,經常在室外活動,會吸收到空氣中的粉塵顆粒,因此食醋有效的減少體內鈣的積累和多餘的鹼性物質;(4)拉麵中的一種添加劑,蓬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在拉麵裡加了後,可以增加拉麵的口感,使拉麵更「筋」,蓬灰含鹼性強,食醋中含有大量的醋酸分子,吃拉麵時加入醋能降低蓬灰的鹼性。
教師:蘭州人為什麼喜歡吃拉麵?吃拉麵時為什麼喜歡喝醋?
學生:思考回答。(略)
教師:人體的微量元素主要來源於飲食,飲食中的微量元素主要受水、土壤等地理環境要素的影響。由於一地環境中某種微量元素缺乏或含量過高而導致的人體病變,是一種地方病。明確地方病的病因,就可以相應地預防和治理。地理學家告訴我們,廣泛食用來自不同地方、不同種類的食物,不僅可以有效減少此類地方病的發生,還有利於人體的健康。
【設計意圖】從「一碗蘭州拉麵中的地理知識」,引出地方病與土壤。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也讓學生認識到,人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要從區域的角度,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培養學生區域認識能力。
課堂小結:(略)
思維導圖小結:
問題研究: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
教學目標:
綜合思維:了解城市洪水與土壤蓄水功能缺失的關係。
人地協調觀:理解雨水花園與海綿城市主要的生態功能。
地理實踐力:掌握我國解決城市「看海」問題的主要措施。
教學方法:情境創設、案例分析、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連結高考等。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高州這2年全力突破攻堅,推動「雙創」工作,「雙創」即創建文明城市和創建衛生城市。聽說,「雙創」遇到了瓶頸,就是高州的排水系統不達標,下面,由「捲毛老師」把「神奇校車」變成「時光穿梭機」帶大家去來看看暴雨後高州。
教師:展示高州暴雨時高州城內澇的圖片。
教師:城市內澇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創設身邊情境,激起學生的興趣。
【小組合作探究一】城市洪水與土壤蓄水功能缺失
2012年7月21日,北京大雨傾盆、四處「汪洋」。北京遭遇了61年來最大的暴雨,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最大降雨點房山區河北鎮達到460毫米。暴雨引發房山地區山洪暴發,拒馬河上遊洪峰下洩,市區多處內澇嚴重,部分中小河流和水庫出現汛情。
但這場暴雨中,身處暴雨中心的北海團城無一例積水報告。無論下多麼大的雨,在這座城池上,都會雨過地皮溼,很快就滲流得一乾二淨,地面只略顯潮溼,而秘密就在地面鋪設的青磚和地下的涵洞中。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團城「服役」。下圖分別示意北京市地形和北海團城雨水滲排流程
【資料分析】
資料1:城市洪水與土壤蓄水功能的缺失
探究下列問題:
1. 分析本次強降雨造成北京西部山洪暴發、東部城區內澇嚴重的自然原因。
2.城市大面積土地面積被硬化,改變了水循環的哪些環節?
3.說明土壤對蓄積雨水和減輕洪澇的意義。
4.北海團城免受雨澇之苦的「秘訣」是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過程略)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於案例城市洪澇產生的地理背景和問題癥結全面、深入地了解。從而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和運用地理視角分析現實地理問題的能力。
【高考連結】
(2012年天津卷)在城鎮建設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鋪設「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質地面。採用「可呼吸地面」之後,圖中四個環節的變化符合實際的是
A.a增加 B.b增加C.c減少 D.d減少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一下高考真題的魅力!
【小組合作探究二】雨水花園
教師:從小區域環境來講,在花園中建設雨水花園主要是節約水資源和淨化水質,雨水花園可以把屋頂雨水或者把洗菜、拖地的水收集利用,通過植物、土壤有效去除徑流中的懸浮固體顆粒、有機汙染物以及重金屬離子、油類物質及病原體等,相當於一個小型溼地的作用。
從城市防澇角度來講,雨水花園在豐雨季節臨時儲藏雨水,植被的截留作用以及土壤的滲透作用還能降低雨水徑流的流速,削減徑流量 ,減少洪澇災害,從而減小城市排洪壓力。
從改善大區域生態環境的角度來講,一方面,雨水花園是對水資源的再利用和保護,通過自然的方式淨化後的水不再流入城市排水管而是直接補充地下水,另一方面,雨水花園則是對周圍環境的有效調控和改善,蓄積雨水的蒸發吸熱及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調節空氣溼度和溫度 ,減輕熱島效應。
探究下列問題:
1、雨水花園自上而下分成哪些層?
2、各層的物質組成各有什麼特點?
3、各層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4、為何要設置最大蓄水高度?
5、導水管的作用是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過程略)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高考連結】
(2015年全國卷一)雨水花園是一種模仿自然界雨水匯集、滲漏而建設的淺凹綠地,主要用於匯聚並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並通過植物及各填充層的綜合作用使滲漏的雨水得到淨化.淨化後的雨水不僅可以補給地下水,也可以作為城市景觀用水、廁所用水等.圖1示意雨水花園結構.據此完成1~3題.
1.鋪設樹皮覆蓋層的主要目的是( )
A.為植物提供養分 B.控制雨水滲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汙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對下滲雨水淨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層是( )
A.樹皮覆蓋層和種植土層 B.種植土層和砂層
C.砂層和礫石層 D.樹皮覆蓋層和礫石層
3.雨水花園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園林觀賞景觀 B.保護生物多樣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調節局地小氣候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一下高考真題的魅力!
【小組合作探究三】海綿城市
我國部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10月印發《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是指導意見勾畫出的未來生態型城市圖景。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
探究下列問題:
1、雨水花園可布置在途中哪些地區?
2、圖中有哪些水體?其補給關係是怎樣的?
3、樹木、草坪、溼地公園、攔水壩、湖泊和河流對控制雨洪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4、汙水處理廠的作用是什麼?還有哪些事物能起到淨化水體的作用?
5、圖中地下儲水通過哪些途徑實現?儲水又通過哪些途徑「釋放」?
6、土壤在上述補給、控制、淨化、存儲、釋放過程中分別起到什麼作用?
7、圖中箭頭所示的循環過程和水循環過程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學生: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層層深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考連結】
(2016年上海卷)「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下雨時蓄水,需要時「放水」。
1.上海建設「海綿城市」,除能夠提高地下水位外,對地理壞境產生的影響還有
A.加強城郊間熱力環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減緩地面沉降 D.減弱酸雨汙染
2.上海建設「海綿城市」可以採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復溼地 B.鋪設防滲路面
C.完善排水系統 D.增加綠地面積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一下高考真題的魅力!
【小組合作探究四】高州解決「看海」問題的現實困難有哪些?
教師:為高州的「雙創」給力,請大家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高州「看海」問題的實現困難有哪些?為高州解決「看海」,提出建議。提示:可從政策落實、融資層面、相關法規、舊河道管網改造、城市道路建設、公眾參與意識等方面分析。
學生:發表意見。(過程略)
【設計意圖】前後呼應。學生能夠運用科學的語言、準確的圖像、正確的邏輯關係表達個人或小組論證的結果,對他人的研究成果進行點評,對自己的研究過程進行反思,對如何充分發揮植被、土壤的攔蓄功能讓城市不再「看海」,達成開放而有方向性的共識。
思維導圖小結:
五、思維導圖小結
來源:2020年茂名市高中地理新教材創新設計徵集一等獎作品
編輯:趙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