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不重視孩子運動,這些負面影響會在學齡期爆發!

2020-12-14 阿瓜阿果

最近有媽媽說,她家的小男孩迎來了讓人欣喜的改變。

原來,小傢伙從幼兒園起,就是班裡的「搗蛋大王」,老師上課時,他亂跑;老師要求安靜時,他興奮大叫;連午睡時間,孩子也要作弄身旁的小夥伴……後來,孩子參加了籃球和足球活動,每天的運動量非常大,孩子竟然變得較規矩和安靜了。

這位媽媽的心得是,「累了就不搗蛋了」。兒童行為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結論,「運動得足夠多,就能安靜下來」。為什麼?

你不得不知的兩項兒童行為研究

2010年,美國心理學期刊有研究證明,運動能幫助孩子培養專注力。研究顯示,如果一個孩子持續運動較長的一段時間後,他的大腦顯示注意力投入狀況的腦波P3波振幅,會比沒運動習慣的孩子大。從而證明了,足夠的運動是能增加孩子的專注力的。

除此之外,東芬蘭大學曾經追蹤一群學齡前小朋友至8歲,發現那些學前運動少的孩子,學齡期入學後前兩年,他們不僅閱讀能力進步慢,數學能力也往往比較差。相比之下,學前有運動習慣的孩子,入學後閱讀能力進步快,數學也往往不錯。據說芬蘭是全球最酷愛運動的國家,九成的小朋友從小就有運動習慣。零下10度的下雪天,父母們都鼓勵孩子外出活動。芬蘭孩子不僅快樂成長,他們在各種行業也出類拔萃。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家庭有讓孩子從小較多地運動的意識,孩子也堅持每天有足夠的運動量,這個孩子未來開始真正學習時,會比同齡孩子更專注,並且他們在閱讀能力和數學方面,比其他孩子更有優勢。

學齡前,孩子們每天運動多長時間合適呢?

一般來說,孩子們每天的運動量要達到三小時,才能稱之為「充足」。當然,三小時的運動量,並不是說三小時都是劇烈運動。孩子年齡越小,越建議以輕柔、低強度的活動為主。孩子越大,越要適當地多參加一些中高強度的運動,例如籃球或足球等。雖然每個孩子的身體素質都不同,但我們常常建議,即使是6,7歲的小朋友,劇烈運動也以一小時內為宜,其他運動可以有走路、玩耍、踩三輪車、玩過家家遊戲等等。

學齡前,孩子們的運動選擇有哪些?

0-2歲,寶寶遊泳、攀爬、走路、推球、玩玩具、親子遊戲等。

2歲以上,踩兒童三輪車、溜滑梯、投球、擲球、奔跑等。

3歲以上,蕩鞦韆、走獨木橋、拍球、做操、老鷹捉小雞遊戲等。

4歲以上,舞蹈、短距離跑步、遊泳、輪滑、家務勞動等。

5歲以上,毽子、跳繩、武術、桌球等。

6歲以上,足球、籃球、羽毛球、騎自行車等。

(上面的年齡與運動建議僅為參考,非絕對。因為孩子們的身體素質是有差異的,只要孩子們喜歡,適合身體生長需求,並且孩子們能長期堅持,就是一項合適的運動。)

哪些運動不適合學齡前小朋友?

1、長跑、負重跑、馬拉松。

2、練肌肉類健身。

3、搏擊、拳擊。

4、舉重。

5、長距離、高坡度的自行車運動等。

以我家兒子阿瓜為例,去年,他開始打桌球,至今已經打了大半年。我欣喜地看到了他的進步,不僅是桌球方面的進步,還有就是專注力有了非常顯著的提高。這個一年級的小朋友能專心、獨立地完成作業,晚上也習慣閱讀繪本一小時。他的小妹妹阿果也受到了積極的影響,很喜歡翻圖畫書。

「靜」是「動」中的一抹小菊,「動」是小菊的肥沃土壤……

關鍵字:專注力培養、運動習慣、親子互動、育兒方法、早期教育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相關焦點

  • 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出爐 建議全天身體活動3...
    新京報快訊(記者張秀蘭)6月9日,由北京體育大學、首都兒科研究所與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共同研製的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專家共識版)》正式發布,首次提出我國學齡前兒童每天運動的指導原則和具體推薦量。
  • 如何教育學齡前兒童
    根據我多年的教育教學經歷,結合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思考,我認為教育學齡前兒童應該重點關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於兒童教育問題。家長都很重視,千方百計地要給孩子最好的啟蒙。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例子:有一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幼兒園老師曾教育他「東西從哪裡拿的,要放回哪裡去」。也有這樣一句話,叫習慣成自然,有好的習慣就有好的人生。在幼兒階段,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很重要。另一方面是關於學齡前兒童怎麼學問題。
  • 超詳細的學齡前兒童運動指南解讀來了!你的孩子運動對了麼?
    兒童運動一直是家長們關心的話題,可是孩子每天需要多少運動量一直沒有一個權威的數據。小狀元找到了國內發布的《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為大家解讀學齡前兒童到底該如何運動!學齡前的兒童在肢體運動上還不夠熟練,應該多進行一些基礎動作的的運動,比如行走、跑步、跳躍、投擲、踢等動作,這些動作能為孩子將來掌握許多運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 學齡前兒童運動指南
    ●多種形式是指學齡前兒童的運動應兼具獨自遊戲、親子遊戲和同伴遊戲。同時,根據活動的組織形式,又分為非結構化活動和結構化活動。 ●非結構化活動是指兒童自主選擇和主導的、沒有特定目的、形式,較為隨意的各種活動。由於不受組織形式的影響,非結構化活動使兒童有時更容易達到中等以上強度水平 。
  • 學齡前兒童 學齡前兒童是什麼意思
    學齡前兒童9月份了,又是一年開學季,很多小朋友都要進去學校學習知識了,3-6歲兒童教育是很重要的階段,一般是在幼兒園度過的,學齡前兒童教育當然也是很重要的了,那麼,學齡前兒童是幾歲?來了解一下吧。學齡前兒童是幾歲學齡前兒童指:尚未達到入學年齡的兒童。
  • 分享育兒經驗,了解學齡期孩子的特點,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
    一、學齡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情緒逐漸穩定,意志力、自覺性、紀律性比幼兒期加強,能有意識參加集體生活,開始形成個性。善於幻想,富於想像力、自尊心強,在學校裡,教師的一切行為,教育方式、方法,對他影響很大,學生時代的生活會為他將來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 六歲前最好別讓孩子做這些運動,不僅傷身又影響長個,父母要重視
    導讀:六歲前最好別讓孩子做這些運動,不僅傷身又影響長個,父母要重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六歲前最好別讓孩子做這些運動,不僅傷身又影響長個,父母要重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學齡前兒童適合什麼運動
    為了有一個健壯的身體,家長們都希望讓孩子從小開始鍛鍊身體,多做健身運動,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學齡前兒童適合什麼運動,給家長們一個參考。制定和選用基本運動必須科學掌握運動量,如果運動量太小,對身體鍛鍊的效果就不大;而運動量過大,又沒有節奏,則身體健康也會受到不良影響。兒童運動注意事項家長們監督孩子們多做運動固然是好事,但是一定要注意運動的適度,以下的一些運動項目是需要家長們多加注意的。1、練肌肉。
  • 學齡期孩子的恐懼和焦慮轉化為身體症狀的家長應對策略
    學齡期孩子的恐懼和焦慮轉化為身體症狀的家長應對策略家長群2020年第3本書《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讀書筆記像學齡前的孩子一樣,學齡期孩子的恐懼和焦慮也會轉化為身體症狀,例如胃痛或頭痛。不要陷入爭論或指責孩子病由心生。事實上,這些身體上的症狀對孩子而言是真實存在的。儘管孩子起初的壓力可能來自心理層面,但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孩子們會真的覺得身體不舒服。
  • 每天要運動3小時!中國學齡前兒童運動指南
    一個良好的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身,比如運動,3~6歲小朋友該如何運動? 近日發布的《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就小朋友運動的時間、運動類型以及運動的監測與評估給予了推薦。
  • 孩子四歲前最好別帶娃做這些運動,父母要重視,不然對娃影響很大
    導讀:孩子四歲前最好別帶娃做這些運動,父母要重視,不然對娃影響很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四歲前最好別帶娃做這些運動,父母要重視,不然對娃影響很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課堂筆記:主任醫師張立琴談學齡前兒童體格生長發育
    近日,市婦女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張立琴教授在一場公益講座上詳細為家長們解答了關於學齡前兒童生長發育的問題,樂學小編前往現場聆聽並認真做了二十三條筆記,希望這些知識能對家長朋友們有所幫助。
  • 學齡前三件事決定孩子一生成就
    因此,人的一生如果是一棟大樓的話,那麼學齡前更多便是打地基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讓孩子養成正向的、積極的心理行為模式,這棟大樓將來才會牢固,有個風水草動,甚至是地震來襲,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那麼,學齡前應該著重注意那幾個方面呢?
  • 學齡前兒童在家這兩種情況,得重視
    好多媽媽,在養孩子的時候,會隨口而出說這麼一句話,「煩死了,整天跟在我屁股後面」。01 最近帶孩子出門去玩的時候,聽起幾個女人在聊起孩子的時候,不斷地在重複這幾句話。只是後來孩子的變化,媽媽從來就不知道,這其實是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正是由於有的媽媽,會有這種心理的產生,所以她就特別希望孩子能夠安靜下來。當孩子回到家,孩子要麼一個人看電視,要麼一個人在玩。這個時候,有的媽媽,就感覺此刻自己終於可以解放了,可以讓自己放鬆一會了。甚至於有的媽媽,給孩子買一大堆玩具,讓孩子自說自話。媽媽覺得還挺好。
  • 美媒:學齡前兒童宜每天至少運動三小時
    新華社記者王雷攝  參考消息網11月15日報導外媒稱,和專注於某一項運動的孩子相比,接觸多項運動的孩子體育成才比例更高,且他們受傷的機率要比只專注於某一項運動的孩子低40%左右。  據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11月12日報導,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孩子們在周末的足球比賽中揮灑汗水,卻只有一小部分能夠成功進入最頂級的大學校隊。
  • 學齡前兒童必須睡午覺?強迫孩子,可能會影響身高!
    對於媽媽來說,學齡前兒童午睡or不午睡,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經歷了抱睡、奶睡、晃睡等「大風大浪」之後,好不容易迎來了孩子睡整覺的幸福日子。然而,好景不長,熊孩子又開始不!午!睡!了!我們希望孩子午睡,根本上是出於媽媽們的擔心,擔心他們睡不夠,長不高、變笨了等等健康問題。
  • 學齡前兒童腦結構和功能聯接組如何發育
    這些變化不僅為理解這一階段的認知和行為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神經科學解釋,而且對青少年期甚至成年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表現產生重要影響。早在20世紀初期,神經解剖學家們已經能夠通過屍檢腦組織考察胎兒和嬰幼兒階段的腦結構發育特點,這為認識腦的早期發育規律提供了大量的知識和線索。
  • 3-6歲上海學齡前兒童睡覺時間太少 低於全國水平
    據《勞動報》報導,昨天,在由市衛計委和市第一婦嬰保健院主辦的「嬰幼兒運動發展與睡眠健康」專題公益講座上,滬首份《學齡前兒童運動發展與睡眠健康萬人問卷報告》正式出爐。該調查涵蓋浦東、靜安、松江、閔行4個區內的174所幼兒園的9833名兒童。
  • 孩子在學齡前的異常行為,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視,幫忙改正
    引言:中國兒童往往在6歲後便要接受系統的教育,比起在家庭中的生活來說,學校的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影響要更加深遠,為此讓孩子做好上學的準備很有必要。然而,在入學之前卻有些孩子會出現較多的異常行為,此類行為既是孩子沒有被家長教育好的表現,也是基因遺傳所導致的情況。
  • 寶寶查出房間隔缺損,會影響孩子走路運動嗎?不急,答案在這
    一般缺損的越大,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就會影響越大。房間隔缺損會影響寶寶走路、運動嗎?首先說明下,房間隔缺損是否會影響走路?房間隔缺損是不會影響孩子走路的。行走功能障礙是肌肉與骨骼出現了問題,與心臟無關。房間隔缺損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臨床上比較常見,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明顯表現,之後慢慢出現無力,活動以後呼吸急促,與呼吸道感染情況相似;會引起循環血流量的不足的疾病,一般會影響小兒體格的正常發育。這是因為沒有血液供養,就無法分配給肌肉和骨骼所需要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