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在漢代的兩個案例,淺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2020-12-14 大鵬說事

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東郭先生給狼獻愛心,結果差點被狼吃了。

這個故事並非空穴來風,在現實生活中還真有「東郭先生」這樣的,可憐像狼一樣的惡人。

東漢中後期,在彭城(今徐州)有一個叫姜伯淮的,他還有兩個弟弟分別叫姜仲海、姜季江。

由此看出,他們的父母還挺有文化,不然的話,他們三個就會叫姜伯淮、姜二海、姜三江。

他們兄弟三人雖然都娶了媳婦,但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還經常擠在一張床上,蓋一條被子。

讀到這裡,大鵬似乎明白了,在《三國演義》裡劉皇叔為什麼經常和關羽、張飛同榻而眠。

閒言少敘,言歸正傳。有一次,伯淮和季江起了大早,去市政府辦事,結果遇見了土匪劫道。

倆人本打算反抗一下,但一看對方有刀,就投降了。但土匪在搶完他們的財物後,就想殺人滅口。

伯淮就說:「我弟弟年紀還小,很受父母疼愛,你們要殺就殺我一個人吧,求你們把我弟弟放了。」

季江說:「我哥哥是家裡的頂梁柱,家裡不能沒有他。你們要殺就殺我吧,求你們把我哥哥放了。」

土匪聽完他們的相互求饒之後,心裡這個氣啊!小朋友才做選擇題呢,我們大人從來都是兩個全要。

不好意思,又跑偏了。土匪左右為難,不知道先殺誰,後來似乎良心發現,乾脆就把倆人都放了。

不過,這個土匪也夠壞的,為了不讓他們告官,不僅奪走他們的財物,把他們的衣服也給扒了。

土匪心想,這樣你們就得先回家,沒法去城裡報官了。但是沒想到,姜伯淮太生猛了,公然裸奔而去。

姜伯淮光著膀子走進市政府後,工作人員都很奇怪,就問他是怎麼回事,難道不知道禮義廉恥嗎?

姜伯淮就矇騙政府工作人員說,我這是吃了五石散,正在運功行散,到底也不說自己被打劫的事。

那個強盜聽說之後,非常感動,姜伯淮也太夠意思了。於是,就到姜家負荊請罪,並退還所搶的東西。

姜伯淮不接受,堅決要把那些東西送給悔過的強盜,並且好吃好喝的招待他一番,然後把他送走了。

無獨有偶,在南北朝大作家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荀巨伯不棄友人。

東漢晚期,有個叫荀巨伯的人,到邊境來探望生病的朋友,結果來不逢時,趕上了胡人圍攻這座城池。

城裡的人聽說胡兵來了,都拖兒攜女的逃命去了。朋友對巨伯說:「我快不行了,你趕緊跑吧,別連累了你。」

荀巨伯回答道:「我跋山涉水來看你,你卻讓我背信棄義以求活命,我荀巨伯是這種人嗎,我能做這種事嗎?」

說話之間,一隊胡兵已經闖了進來,不由分說就把兩個人抓了起來,然後帶到了胡兵首領面前。

首領通過翻譯對荀巨伯說:「我的大兵一到,全城的人都逃避一空,你倆是什麼人,竟然敢留下來?」

荀巨伯說:「我的朋友生了重病,快要死了,我不忍心丟下他,獨自逃走,可否饒我朋友一命,我願以身相抵。」

胡兵將領一聽,也被荀巨伯感動了,說道:「我們這些無情無義之人,竟然進入了一個有情有義的國度。」

於是,胡兵將領下令,馬上前隊變後隊,後隊變前隊,撤軍離開。全郡不少百姓,都因此而活命。

兩個故事雖然情節迥異,但精神實質相同,就是想告訴大家,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只是,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別的可能呢?大鵬經過分析,認為這種可能是存在的。

搶劫姜伯淮的強盜之所以能夠負荊請罪,很可能是因為沒殺人滅口,導致暴露的風險大大增加,不得不上門和解。

或者是,當初打劫姜家兄弟的目的,就是阻止他們上郡城,這個目的在姜伯淮堅持裸奔的情況下沒有實現,只好和解。

至於胡人首領決定撤軍的真正原因,則可能是漢朝大軍正在包抄而來,胡兵劫掠一番後,正好滿載而歸。

他們之所以會說「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其實,只不過是為自己撤兵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那麼,為什麼搶劫犯和侵略者會被美化成幡然悔悟的「好人」,這大概是受害者為了彰顯愛的偉大吧!

到了近代,這種現象被有關專家進行了專門研究,並將其命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人質情結。

在這種情結下,被害者會對於犯罪者產生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會反過來幫助犯罪者實施犯罪活動。

這是因為被劫持以後,他們的生死完全操控在劫持者手裡,如果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

1973年8月23日,兩名犯罪嫌疑人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

在警方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歹徒不得不選擇了投降,四名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也得以安全獲救。

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四名被挾持的銀行職員,拒絕出庭指控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資金請律師辯護。

他們表示自己並不痛恨歹徒,因為歹徒不但沒有傷害他們,反而對他們細心照顧。他們恨得是警察。

這還不是最令人驚奇的,更驚奇的是人質中一名女職員竟然還愛上一名劫匪,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了婚。

如果這事發生在中國漢代,各路作家一定會蜂擁而上,寫上幾百篇《奇女子以身感化歹徒》什麼的。

但是很不幸,這事發生在瑞典,當地社會科學家的關注點是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特例,還是一種普遍心理反應。

後來經過研究發現,這種最終被命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事件,在世界各地是普遍存在的。

人所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當人遇上了一個無法戰勝的歹徒,就會把生命權託付給這個歹徒。

相處的時間久了,被害人每吃一口飯、每喝一口水、每呼吸一次,他都覺得這是加害者對他的賞賜。

受害人會把自己的恐懼,轉化為對加害者的感激,然後變為一種崇拜。最後,受害人還會下意識地幫助加害者。

由此看來,姜伯淮和荀巨伯都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無意中美化了歹徒的犯罪事實。您覺得呢?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世說新語》

相關焦點

  • 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今天來跟大家探討一下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剛剛莫妮卡又來舉案例,我們藉此粗淺的分析一下。 其實這種情感就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情感是被完全馴化的,被操控的,無論被對方怎樣對待,都不願意離開。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剖析權力與情感的隱秘聯繫
    在《以愛求生》一書中,迪伊·格雷厄姆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一詞,以此對父權制進行了分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揭示了權力與情感之間的隱秘聯繫,也讓我們看到不對等的權力關系所具有的複雜的表現形式,以及反對不對等權力關係的艱巨性。「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源於發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起綁架案。
  • 管理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基於本體詮釋學的視角
    對於這種受害者對加害者產生的變質情感,即扭曲的「人質情結」,瑞典犯罪兼心理學家尼爾斯·貝耶洛特(Nils Bejerot) 創造了一個新詞來解釋——「斯德哥爾摩病」,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Stockholm syndrome)。隨後幾起類似的反轉案例使得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加入探究其成因的行列中,他們不僅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當作心理範疇的一種疾病,還發現這一現象在其他領域也廣泛存在。
  • 人也可以被馴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遠古時期,人類祖先通過捕捉、關押、虐打、餵食、共同生活等途徑對野生動物進行馴化,於是狼變成了狗,野馬變成了家馬,野獸變成了寵物。如果這些手段運用到人類身上,會發生什麼呢?這種屈服於暴虐的狀況,心理學上叫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或人質情結、人質效應。是指受害人對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種情感造成受害人對加害一方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者。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真的存在嗎?
    可凡事總有例外,比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舉個例子,假如很不幸,你被綁架成了人質,該怎麼辦?按照正常邏輯,肯定是「喂,110嗎,我要報警」。可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反應則是,「警察你們走開,不要傷害我和劫匪!」這……不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嗎?
  • 《兩隻老虎》聊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提到綁架者與被綁架者之間的「同盟」關係,就要談談一個常會被提到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來自於一起真實的綁架案件:1973年8月,兩名劫匪劫持了位於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並綁架了一男三女共四名銀行職員作為人質,在與警方對峙130個小時之後,劫匪放棄了掙扎而被捕。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十問:我為什麼「愛上」傷害我的人
    一般來說,患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受害者會表現出兩個關鍵特徵,一個是對綁架者的積極情緒,一個是對執法人員的消極情緒。目前引用最廣泛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量表來自Dee L. R.Graham[4],更著重於分析年輕女性中的斯德哥爾摩現象,通過49個問題分析了三個主要因素: 1)核心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否發生了認知扭曲,以及其應對虐待的策略; 2)心理損傷,是否產生沮喪、自卑和自我喪失感; 3)愛情依賴,即一種失去伴侶的愛就無法生存的感覺。
  • 讓他緘默的,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圖)
    專家們分析,讓肖恩始終保持緘默的是一種名叫「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心理疾病:這是一種「人質情結」,指的是被綁架者在長期關押下,對綁架者的身份漸漸產生了認同感,某些時候,被綁架者甚至會對綁匪無比忠誠。  最早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病例出現在1973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幾名劫匪在持槍搶劫銀行時挾持了4名銀行職員長達5天。綁匪投降後,人質卻和綁匪產生感情。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十問:我為什麼「愛上」傷害我的人-虎嗅網
    在之後的新聞報導中,這個現象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二、如何判斷受害人出現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位研究人員這樣描述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現狀:「這個詞兒在新聞媒體中出現的次數可比醫療報告中出現的次數多多了。」
  • 《水滸傳》扈三娘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原來人也是可以被馴養的
    197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有兩名歹徒搶劫了一家銀行,並劫持了四名銀行職員做人質,瑞典警察接到報警,包圍了銀行。兩名歹徒和警察對峙了6天時間,最後以歹徒投降而結束。
  • 美國電影無人生還影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口味愛情故事
    無人生還影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愛情故事其實這部電影就是一個關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口味愛情故事,一個心理變態但卻勇敢追愛的怪大叔,喜歡把年輕漂亮的姑娘囚禁起來,還劃破自己的靜脈賭的就是認定小姑娘一定會救她。
  • 勞容枝案庭審結束,她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嗎?
    在庭審過程中,勞榮枝否認自己殺人,始終辯解系遭法子英脅迫、指使,沒有合謀,自己不是主動犯罪,她的這一說法,將自己說的好像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受害者,自己是無辜的,她的這一辯解合理嗎?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 李陽妻子kim,但願你沒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 從勞榮枝法子英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和「邦妮和克萊德」症
    由於很多罪案題材的影視作品的表現,我們都知道了一個名詞,叫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直白的說法就是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這麼多的名字其實就說了一個事: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 舌尖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是的,我說的,就是一種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舌尖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需要指出,「舌尖」的使用,其實並不準確,因為人的味蕾主要集中於舌尖之外的部位,但《舌尖上的中國》揭示了「舌尖」的主要功能,其實是用來「舔」的,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情與貌,略相似。在很多年裡,我不僅有吃野菜的愛好,還經常吃野味——我指的是野生動物的肉。
  • 動物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沈石溪的短篇集《野豬王》也有兩個引人深思的故事:《馴化誘雉》、《野豬囚犯》。《馴化誘雉》講的是作者馴化一隻雄雉,指使誘雉引誘同類出來讓作者捕獵的故事。野豬囚犯這個故事讓筆者想到有一種心理疾病叫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他們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
  • 阿乙:我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
    [摘要]寫作它是綁匪,而我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有時我覺得它還是一種癮,我是不能擺脫它的賭棍。阿乙說,寫作就像是綁匪,而他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卡夫卡代表了一種逾越晶報:新書《陽光猛烈,萬物顯形》收錄的是你2011年至今寫的隨筆,這些文章通常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就的?阿乙:我的寫作分兩塊,一塊是小說,一塊是小說之外。《陽光猛烈,萬物顯形》和此前的《寡人》就是後一種。
  • 錢江晚報:衡水中學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原標題:衡水中學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12月3日的《鄭州晚報》用兩個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調查報導《衡水中學:「高考夢工廠」裡的孩子們》,披露並質疑該校的管理、「教育」方式以及學生的不滿。   這是一篇可能挨耳刮子的報導。11月3日,教育界著名學者楊東平發表了一篇博文《假如我是衡水中學校長》。
  • 斯德哥爾摩的愛與恨:為什麼這些女人,愛上一個傷害過她的男人?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許你不會陌生,簡單來講就是:受虐者在遭受到施虐者的虐待後,依舊離不開施虐者,並且最後通過改變自己的想法,愛上了這個施虐者。   換個說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可以稱之為:愛情斯德哥爾摩。   為什麼會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個說法?來源在哪裡?
  • 人質幫劫匪不說還愛上了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怎麼產生的呢?
    人質幫劫匪不說還愛上了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怎麼產生的呢?人質情結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就是一個人被劫匪綁架以後由於長時間只能接觸到劫匪,所以把自己的生存希望全都寄托在劫匪的身上,劫匪對人質稍微好一點,就會被無限擴大。甚至人質被解救之後,還會幫劫匪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