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住在高樓大廈裡,以前的原始人是怎麼居住的?
我國幅員遼闊,南方和北方的自然條件存在著較大差異,如北方寒冷,地面乾燥;南方則炎熱多雨,地面潮溼,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們便因地制宜,建造了適合各自居住的房屋。進入新石器時代後,農業的產生為人類的定居創造了條件,生產工具的進步也使人類具備了營造房屋的可能,於是人類結束了「穴居而野處」的時代,開始在固定的地方修建居室,形成了氏族聚落。
人類剛剛開始定居生活時,由於生產工具還很落後,也缺乏營建居室的經驗,為躲避風雨和嚴寒的襲擊,只能用石器、輥棒挖掘坑穴作為棲身之地,這就是最原始的住宅一一穴居。這種穴居比舊石器時代的山洞可進步多了,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表現。
商周以後,窯洞仍然是當地居民主要的居住形式,只不過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它不再是面積狹小的穴洞,已經變成了真正的居住處所了。豎穴居室,是在平原或較寬廣的臺地建造的,這種居室在許多地區都有發現。河北磁山遺址和河南裴李崗遺址中有一些口小底大的袋狀窖穴,其口徑都在0.6-1.94米之間,深0.5-1.28米。其中常放置有石器、骨器和陶器,地面有紅燒土痕跡。
河南偃師湯泉溝也發現過這樣的袋形窖穴,穴底也有燒炊的紅燒土面。這些窖穴很可能是當時人們的住室。這種居室的頂部可能是圓錐形,古史記載東夷原始居民有穴居為「屋形似家」,其時間雖晚,但作為居室的一個發展階段,中原一帶在新石器時代很可能也存在過。
穴居雖然能避風寒,易營造,但空間面積太小、上下出入不便、且又易被雨水衝灌。隨著個體文家庭成員的增多,穴居顯然已經不能適應人們的需要,於是在平原等許多地方出現了半地穴式的建築。這種半地穴房屋的中間,有幾根大的木柱支撐屋頂,周圍有小木柱,小木柱問用草索相連,再於草外抹泥,稱為「木骨牆」。
以後這種半地穴式的房屋逐漸發展成為真正的地面建築。但是在黃土高原,那種橫穴居室也就是窯洞式建築在商周時期依然存在,在二里頭文化的山西東下馮遺址中和陝西西周豐鎬遺址中均有發現。東下馮遺址為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文化遺存。現在我們住在高樓大廈裡,以前的原始人是怎麼居住的?
該遺址中的窯洞多就斷崖溝壁構成,面積在5平方米左右。居室已有圓形、橢圓形和方形多種,內有壁龕和火膛。豐鎬的窯洞則是在地面挖一口徑5至9米、深約5米、平面為二橢圓形的深坑,再從一壁掏出穴洞。坑底有一條供出入的土坡道,將主室分為兩半。
橫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窯洞。最早實例是在山西石樓岔溝發現的一處仰韶文化時期的遺存。這處遺存平面呈方形,入口處小,室中央有灶。後來又在內蒙古涼城圓子溝發現了一處晚於仰韶文化的龍山文化早期的大型人類聚落遺址,其中有橫穴式的房址28座,每3間為1組,按山坡臺地的自然起伏分成五六排,在山坡上錯落有致地排列著。
頗為講究的是,房內地面和牆壁都塗抹有平整的白灰面。當地的人們選擇高原的向陽坡,在溝其斷崖上向裡據洞,利用黃土的鬆軟和粘性結構,掏成拱形的房子。橫穴害室的特點是易挖,防暑防寒性能好,冬暖夏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