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懶,學習動機不強,在家裡不會主動幫父母幹活,自己也不能好好照顧自己,學習上,不想動腦筋,不愛學習,多一個字不想寫,多一句話不想背,父母讓做事,有時候根本叫不動,很多父母比較著急,孩子這種狀態該怎麼辦?
那麼,首先要搞清楚,孩子懶惰是天生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孩子的懶惰一定是後天養成的。是因為父母在養育過程中過分的滿足了孩子,讓孩子養成了懶惰的狀態。
有一位幼兒園的園長說,孩子入學的第一天,當提到吃飯喝水的時候,有一個孩子就會捂著嘴,根本對這些食物不感興趣,那是家長長期的錯誤餵養方式造成的,孩子還沒有體會到飢餓,家長就追著餵飯餵水,讓孩子懼怕。
作為家長,我們現在把孩子照顧的太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但是,我們了解孩子需要什麼嗎?
「知子莫若父」bai這句流傳了幾千年du的古訓,今天看來已經有zhi些過時,至少是不準確的。有關部門的調查結果顯示了一個讓人意外的事實:50%左右的中學生覺得「父母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他們說:「父母給了我最好的東西,可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
孩子說的話都是肺腑之言,作為家長,或許根本不懂得孩子需要什麼,對於現在的孩子而言,調查結果顯示,溫飽已經不是問題,而是愛的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
當我們學會去愛孩子,每天能夠抽出一點時間去陪伴孩子,給孩子高效率的陪伴,盡情的玩,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想問題,我們是否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我們只有弄清楚了孩子需要什麼,再用這種需要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如「孩子,我們現在一起收拾房間,收拾好了,我們一起出去玩會」,或者是,「孩子,等你認真做好了今天的作業,我們一起去打打球」,可能更能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作為父母,我們要換一種方式和孩子相處,而不是一味地強制,壓迫,嘮叨,讓孩子又懼怕我們,又煩我們,最後又懶又難教育。
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我們怎樣滿足孩子的需要,我們又該如何合理的運用需要層次理論來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