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孩子在學校和在家的表現判若兩人?

2020-09-16 棒棒老師FM




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學生階段,學習掌握知識,為他們以後的人生獲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們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使命。為了這個使命,他們必須要學會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覺:

孩子在學校是乖乖仔,

在家卻成了小霸王;

學校裡對老師言聽計從,

家裡卻對父母視若無睹;

學校裡積極幫助同學做值日,

家裡什麼家務都懶得做……

生活中這樣「兩面派」的孩子其實並不少見。


為什麼孩子是個「兩面派」


首先,社會心理學中有個理論叫「群體動力學」,主要觀點是,個體的行為是由個性特徵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這個圖告訴我們,環境是影響孩子行為表現的關鍵因素。

一個孩子的行為是由他自帶的人格和所處的環境共同作用產生的。

而人格與環境也是會相互影響,一個人所在的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同伴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都會在他人格形成的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總是喜歡融入跟自己類似的群體。


家和學校三個不同


第一:老師給孩子樹了明確的規矩,而父母沒有。


學生們在學校裡有哪些規矩呢?我們來一起看下:


按時到校。

衣服整潔。

見到老師要問好。

課前準備好書、準備好筆。

坐姿筆直。

低年級的雙手還要背在身後。

認真聽講。

認真做隨堂練習。

積極舉手回答問題。

放學後按要求完成作業。

······



這些規矩是不能違反的:


上學不能帶零食。

上學不準帶手機。

不準說髒話。

不準動手打架。

上課不能交頭接耳。

不準傳小紙條。

不做小動作。

不能影響別人聽課。

不能抄作業。

考試不能作弊。

······


類似的規矩還有很多,有了這麼一套規矩,老師面對班上幾十個孩子才不會慌,才能掌控局面,保證一切井井有條。


再反觀絕大部分家庭,哪有這麼明確的規矩?現在大家都一起回想下,你能清晰明確地說出家裡的3條規矩嗎?家裡有成文的規矩嗎?


第二個原因:老師給孩子兌現了明確的獎懲,而父母沒有。


光有規矩遠遠是不夠的,因為僅僅寫在紙上的規矩都是空話,只有真正付諸實施的才叫規矩。


在學校裡,規矩的實施就是獎懲。只要表現好,學校裡的規矩一定會兌現。老師不會輕易許諾,只要許諾後一定會兌現。可反觀很多父母呢?很多時候都是輕易許諾、從不兌現。


最小的事:你快點吃飯,吃完這一口就讓你看電視。結果,沒有。

大點的事:你快點寫作業,寫完了可以下去玩了。結果,沒有。

更大的事:你好好學習,如果考試進步了就給你買IPAD。結果,沒有。


這至少帶來了兩個問題:


其一,很多許諾是不應該的,孩子做一些事是必須的,不應該許諾給獎勵。

其二,隨便許諾後卻不兌現,一點點蠶食了孩子對你的信任和尊重。


日積月累後,你再說什麼話,孩子都不會相信了。這一點都不奇怪。


兌現獎勵只是一個方面,而兌現懲罰則更為重要。


在學校裡,孩子在某方面犯了錯,老師會及時對照規矩給出懲罰。比如,考試敢作弊,會被取消成績,甚至全校通報批評,最嚴厲的甚至是沒法畢業。同樣來反觀父母對孩子,很多規矩下的懲罰措施都是擺設。


孩子沒按照求做,哭鬧耍賴,只要鬧騰得厲害一點,大多數家長都會心軟屈服。別說懲罰了,反倒變成孩子要挾父母了。長此以往,父母口中所謂的規矩,哪還有半毛錢作用?逢人還抱怨:我們給孩子立規矩了呀,可就是不管用啊。真是這樣嗎?



第三個原因:老師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而父母沒有。


老師給孩子們傳遞的都是積極正面的形象,要求學生做到的事,老師會身先士卒;而父母很多時候卻把自己當成了局外人,只要求孩子如何,卻從不要求自己。


來看看老師的工作狀態:


要求學生不能遲到,老師就會提前先到。很多值班老師和校長,往往都提前很多就到學校門口等著學生。不值班的老師,則會提前到辦公室準備好上課的材料和工具,上課鈴一響,準時出現在講臺上。

要求學生按時完成作業,老師則會加班加點。按時批改完作業和試卷,第二天一早就發給學生。


再看看很多家長的日常:


要求孩子不玩遊戲不玩手機。結果呢?自己成天拿著手機不放。就連吃飯時,都忍不住要摸幾下。這樣怎麼能阻止孩子玩手機?

要求孩子不看電視。結果呢?孩子寫作業時,自己在客廳裡看電視。還開懷大笑。這樣怎麼能讓孩子安心學習?

要求孩子認真寫作業、求進步。結果呢?自己對工作毫不上心、天天倒數。這樣怎麼能讓孩子從你身上獲得正能量?


老師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至少是以身作則的示範。所以老師批評學生時,孩子願意聽,因為老師就是比我做得好啊。


家長沒有給孩子樹榜樣,反倒是反面典型。你再去要求孩子,孩子有足夠的心理優勢反駁你:你自己都做不到,還來要求我?



家長們應該如何做?


1、父母以身作則,為孩子營造環境。


希望孩子安心學習,那麼父母就不要一下班回家就打開電視;希望孩子多多看書,父母也要捧起自己喜歡的讀物看一看。周六日的時候還可以組織孩子和小夥伴一起在家裡或者去圖書館寫作業,在這種氛圍之下,孩子很難不受到感染投入其中哦。


2、父母需要懂點兒時間管理,幫助孩子做規劃。


對於孩子來說,是沒有」自律/主動「的概念的,更不清楚如何為自己安排,家長就應該幫助孩子做時間規劃並且監督執行。



3、父母堅定的要求是關鍵。


從小開始,必須寫完作業在看電視或者出去玩,這應該是家中的鐵律。曾經有家長採取過這樣的辦法:每天規定孩子寫完作業的時間,到了以後就不許再寫,第二天直接交給老師。趕工或者未完成的作業自然會受到批評,當孩子因為自己的拖延吃到「苦頭」,後面自然會給自己「上上弦」了。


4、除此以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點燃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做到這一點的父母基本一勞永逸了。孩子學習的動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來源於成就感。一個對自己嚴格要求、行為自律、高成就動機的人,就會更容易表現出合理安排時間、鬥志昂揚這類的行為。孩子學習上的成就感大多來自於學校——作業的進步受到老師表揚的孩子往往更願意投入寫作業。


在家裡也同樣可以——父母緊盯著孩子作業的時候,別忘了多多給予孩子成就感,當孩子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後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這樣孩子嘗到了「甜頭」,才發自內心地願意去付出行動。


如果孩子內在有了學習動力,外在養成好的行為習慣,那麼學習就會更輕鬆,父母也會更省心。

孩子們都不愛聽大道理,他們都愛聽有趣的故事。


讓孩子在故事中輕鬆收穫好習慣。(☄⊙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比在家更聽話?讀懂依戀理論,你就明白了
    小麗是一位年輕的寶媽,她對於自己的孩子就是非常擔心的,但是最近小麗發現了一個問題,好像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裡面變得更加聽話,從來不會像在家裡那樣無理取鬧了,這讓小麗感到非常不解。一、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比在家更聽話?
  • 孩子為什麼在幼兒園很乖,在家卻「判若兩人」?
    常有家長和小編抱怨,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時判若兩人:在幼兒園裡
  •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裡判若兩人?看看這3點,有沒有說中
    平時在家閨女可不是這樣的,在家就是一個寄生蟲,可是到了幼兒園簡直就是大姐姐,艾米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這是為什麼?家長經常有疑問,為什麼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表現不一樣?1.制定要求家長要想讓孩子在家和幼兒園表現的一樣,那就給孩子制定要求,然後不光孩子執行,家長也要一起配合執行。因為有些時候家長在家裡對孩子表現太過隨意,所以孩子也沒辦法按照幼兒園的標準執行,所以家長要想讓孩子表現的規矩一些,有些時候可以適當的制定規則,家長和孩子一起遵守。
  • 你的孩子是在學校乖乖仔,在家小霸王的「兩面派」嗎?
    小編的小侄女在家時是「無法無天」的小霸王,但是聽說到了學校,就變成可憐巴巴的「小鵪鶉」啦!正值開學季,我們今天一起來談一談這個話題~為什麼寶寶會「窩裡橫」?現在很多小朋友,從小在家裡眾星捧月,成長過程中家長們都給予了極大的愛,在家多少有些「釋放天性」「格外自我」。有些家庭管束較松的,還可能出現「不餵不肯吃飯」「耍賴打滾」等等的行為。
  •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在家中與在幼兒園中判若兩人?
    在幼兒園和在家簡直就像兩個人,真不知道該怎麼辦?這種情況估計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在幼兒園和家裡的表現判若兩人,在家裡好像誰都不怕,可一到幼兒園就乖乖的了,而且只聽老師的,只要是老師交代的都能好好完成。孩子為什麼會變成兩面派?
  • 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在學校卻是唯唯諾諾,這是為什麼?
    安安的媽媽去開家長會,老師要求安安的媽媽多給孩子一些自信。因為孩子在學校表現的有些膽怯,說話聲音小。安安的媽媽也感到有些納悶,孩子在家裡動不動就發脾氣,有什麼要求爸爸媽媽趕緊就滿足他,不然他就會哭鬧不止,不是一個讓人省心的孩子。
  • 孩子為何在學校和在家是兩個樣子?
    相信很多家庭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孩子為何在幼兒園、學校,與在家的表現有天壤之別?為何在集體中養成的好習慣,回家後不能延續下去?這恐怕是許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可他在家裡的表現卻是:脫下的衣服扔得滿屋都是;洗腳時蹺著兩隻腳,要奶奶幫著脫鞋脫襪。
  •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完全不同?快來看看你家有沒有同款娃?
    一個班級裡面,有聰明的,乖巧的,活潑的等各種差異性的孩子,當某個孩子表現好得到老師的表揚後,其他孩子的表現欲望也會有所刺激到,所以他們在學校就會表現得好一些,因為這樣就能得到老師的表揚了。孩子的世界既簡單又明了,他們認為老師誇我了,就是喜歡我,誰不願意被老師喜歡啊。
  • 孩子在家正常,一到學校就表現的差,別急,可能是觀眾效應作祟。
    樓上的姐姐,她的兒子是小學一年級,學校是本地有名的名牌學校,人才濟濟。學校每隔一段時間各個年級都會考試,來檢驗學生們的學習成效。她的孩子成績還不錯,但是每每家長會總會有單科的老師攔下她,告訴她孩子在課堂上種種不如意的表現。這樣的情況次數太多,別的家長都對姐姐報以異樣目光。
  • 我就不明白了,孩子怎麼在幼兒園和在家就跟兩個人似的呢
    孩子為什麼在家和在幼兒園判若兩人?後來,我問姑姑:兒子現在表現這麼好,你是不是省心多了?姑姑卻苦著臉說:不,省心的是幼兒園老師,回到家之後的兒子,還是原來那個糟心孩子,我就納悶了,他怎麼在幼兒園和在家就像是兩個人呢?是呀,這是為什麼呢?
  • 孩子在學校做作業很快,為什麼在家就不行?
    孩子在學校的作業都能夠按時按要求完成,可是一放學到家,書包一甩,作業仿佛就跟他沒關係了。你催他吧,他一會兒說學校很累了,要休息一會兒;一會兒說餓了,先吃點東西。磨磨蹭蹭就到吃晚飯的時間了,吃完飯還是一催再催。到了七、八點才慢慢著手開始寫,你說這麼晚開始寫,寫快點也就算了,偏不,還是慢吞吞慢吞吞,學校裡十五分鐘的作業,回家能寫一個小時。
  • 孩子在學校做作業很快,為什麼在家就不行? | 精選
    文章授權轉自 | 王崧舟(ID:wangsongzhou2018)作者 |
  • 在家上學適合您和您的孩子?
    隨著越來越多的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接受和接受與公立學校系統不同的教育,家庭學校每天都變得越來越受歡迎。目前,美國約有200萬兒童在家接受教育。而且這一數字每年增長約10%。雖然一些美國人堅決反對在家上學,但研究表明,在家上學的孩子在標準化考試中表現良好,在大學中表現優異,成為自主學習者,並成為成年員工。
  • 為什麼孩子在家的表現和在晚託機構的表現差別那麼大?
    託管機構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化場所,裡面的託管老師在孩子心目中有一定的權威形象,老師的教導和要求他們大多數是選擇認真聽從的,即使是頑皮的孩子,也多多少少懂得機構的老師和家裡人之間的親疏有別,行為有所克制。家對於孩子來說,那就是自由與庇護的港灣,自然可以輕鬆的張揚自我。你要說到底哪個是真實的表現,我可以告訴你,兩個都是。
  • 孩子在幼兒園表現比在家好?善用親子依戀理論,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每一種行為的背後,都有一種正在作用的心理值得我們去深思探討,對於孩子來說,尤其如此。有時候我們只看見了孩子表現出了怎樣的行為,只針對行為採取措施,而這確會讓我們忽視了背後的心理因素,導致情況的惡化。今天,筆者想要和大家討論一下關於孩子在家與在幼兒園表現不一致,這背後所蘊含的心理因素及應對措施。
  • 孩子在幼兒園表現比在家好?善用親子依戀理論,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每一種行為的背後,都有一種正在作用的心理值得我們去深思探討,對於孩子來說,尤其如此。有時候我們只看見了孩子表現出了怎樣的行為,只針對行為採取措施,而這確會讓我們忽視了背後的心理因素,導致情況的惡化。今天,筆者想要和大家討論一下關於孩子在家與在幼兒園表現不一致,這背後所蘊含的心理因素及應對措施。
  • 為什么女性生完孩子後會判若兩人?如果換做男性,也會這樣
    正如很多人問的那樣,為什么女性生完孩子後會判若兩人?看看網友們怎麼說?網友1:生完娃才發現自己嫁對了,因為羊水崽拉粑粑,開四指,順轉剖。永遠不會忘記老公讓剖,籤字那兩分鐘,還有做完手術出來的時候,老公哭著,說要他去結紮,再也不生了。
  • 別愁孩子玩手機,別煩孩子在家不學,氛圍和環境,才是關鍵
    今年一月,因為疫情的原因,孩子回到家裡了。培訓學校就通過網上進行指導,但畫了沒幾天,孩子就煩了,不再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作業了,甚至有一天,因了我們的督促而和我們發生的嚴重衝突。可以理解,沒有老師的現場指導,沒有同學一同作畫,哪裡能來那麼多耐心?不畫就不畫,反正疫情也嚴重,反正幾天後就來了通知,美術校考要等到七月七號高考完了才進行,那就先進行文化學習吧。
  • 學校一套,家裡一套: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兩面性」?
    老師表示可可在幼兒園表現特別棒,聽話、獨立、易相處,還經常主動幫助老師和同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頗有領隊範兒。我聽了一度懷疑老師是為了讓我安心而在刻意放大孩子的優點,畢竟可可在家裡還是衣服鞋子到處放,吃飯要餵、睡覺要陪、什麼都要和妹妹搶,還動不動就哭鼻子的主啊。 我把自己的疑慮告訴了鄰居寶媽,她家兒子和可可一個班,經常一起玩兒。
  • 為什麼網絡中的我們,往往和現實裡判若兩人?
    但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網絡中的我們,和現實裡往往判若兩人呢?由於現在是大數據時代,只要你開始接觸某個題材,系統就會不斷進行推薦。所以當你在上網的過程中,往往會因此產生一種「全世界都在發生這種事」的錯覺,情緒完全是被內容創作者跟平臺大數據帶著走的。這就導致了許許多多的網友能夠說出很多極端甚至於惡毒的話語,跟現實裡判若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