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在家和在幼兒園判若兩人?
前段時間,姑姑家3歲的兒子上幼兒園了,期間我給姑姑打電話,問小朋友上幼兒園表現如何,我以為,姑姑的回答會是這樣的:
「他在幼兒園簡直無法無天了,所有的小朋友都怕他,就連老師都拿他沒辦法。」
可事實上,姑姑卻說:
「我兒子在幼兒園可乖了,不僅沒有網上傳的恐怖的「入園焦慮」,在幼兒園裡,也是最配合老師的一個,他在入園第一天,就交到了一個好朋友,兩個人玩得可好了。」
姑姑的回答,讓我有些大跌眼鏡,這還是姑姑嘴裡那個「調皮搗蛋」的小男孩嗎?
我記得,姑姑曾經不止一次跟我抱怨過:
我都恨不得把我兒子塞回到肚子裡,真的是太氣人了——
我讓他把垃圾扔到垃圾桶,他偏要把垃圾甩到餐桌上;
讓他不要吃雪糕了,因為他最近在拉肚子,可他徑直走向冰箱,打開冷凍室,拿出雪糕,打開包裝,把雪糕放進嘴巴裡,整個動作,一氣呵成;
而且,只要稍不如他意,回應你的一定是一場至少持續2個小時的哭鬧。
這一點都不誇張,姑姑家兒子的「戰鬥力」,我也是見識過的,曾經有一次姑姑帶兒子來我家玩,2個小時,連哭帶鬧,吃完了家裡6根雪糕,是不是很恐怖?
後來,我問姑姑:
兒子現在表現這麼好,你是不是省心多了?
姑姑卻苦著臉說:
不,省心的是幼兒園老師,回到家之後的兒子,還是原來那個糟心孩子,我就納悶了,他怎麼在幼兒園和在家就像是兩個人呢?
是呀,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大人總是會犯這樣的錯誤:「一個幾歲的小孩子,能懂多少呢?」
我們只是將關注點集中在孩子身高多少、體重又長了多少?可從未想過,他們在長個變壯的同時,心理也在飛速地發育,而且,遠比我們想像的發育得更快。
事實上,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會用聲音或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把小寶寶喜歡的搖鈴拿走,他們也會噘嘴、皺眉,甚至通過哭鬧錶達自己的憤怒。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於情緒的表達和掌握更加精確,到了1歲半的時候,他們開始懂得驕傲、羞愧、內疚等等更加複雜且具有自我意識的情緒。
可以這樣說,那些我們成人自以為孩子很難理解的情緒反應,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有所理解和感受了。
而且,孩子在感受情緒的同時,也開始自發地思考情緒。
什麼是思考情緒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在給孩子講繪本的時候,孩子看到一隻哭泣的小老虎,孩子會問「它在流眼淚,它是傷心了嗎?為什麼會傷心呢?」
他們試著在一個情緒事件中思考情緒背後的東西,也逐漸認識到別人的感受和自己的並不是完全一樣的,這對孩子來說,是心理髮育中的一大步。
說到思考情緒,這裡還要不得不提另外一個跟「思考情緒」密切相關的概念,就是「情緒的社會化」。
孩子同樣作為社會人,也就意味著他們勢必會跟除家人外的其他人打交道,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觀察周圍人的處事方式、性格態度等等,來決定自己應該在這些人面前做出什麼樣的表現,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說白了,孩子天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會引導他們釋放出合適的情緒應付周圍的人。而這,也就可以解釋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在家和在幼兒園完全不同的行為了。
了解了前面孩子情緒的發展過程之後,孩子出現在家和在幼兒園截然不同的表現,其背後的原因也就顯而易見了:
第一個,作為家長,忽視了孩子的情緒變化。
在面對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得出的結論往往只有一個——不聽話,不管他們哭鬧之前發生過什麼。而這種盲目的決斷,對自我意識已經萌發的孩子來說,非但無法壓制,反而會激化負面情緒,導致孩子鬧得更加厲害、難以安撫。
第二個,規則底線不同,也就別怪孩子「看人下菜碟」。
就拿姑姑家兒子來說,他在幼兒園乖巧懂事溫和,無非是在他看來:幼兒園的規則不能被打破,而老師又是規則的制定者和守護者,他反抗不了,既然如此,那遵守規則,是他能做出的最有利於自己的一個選擇;但在家裡就不同了,只要他一鬧,媽媽就會受不了,制定的規則也就形同虛設了。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改變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不同表現的這種行為呢?
其實啊,家長只需要做好這三步,煩惱很快就會消失了:
第一步:制定規則。
在任何一個家庭中,規則太常見了:不許在沙發上蹦蹦跳跳、不許躺著看電視、不許吃飯的時候玩手機等等。
不管制定什麼規則,大家一定要注意,對孩子來說,太多的規則等同於沒有規則,既然如此,家長不妨就給孩子設定3~5個你認為最為重要、孩子也必須遵守的規則,並不斷跟孩子重複,去加深他們的印象。
至於那些太過細節的規則,家長只需要以身作則,不用去做過多的強調和要求,孩子也會在榜樣的作用下,無師自通。
第二步:遵守規則。
這裡要特別提醒的是,規則適用的對象,不僅僅是孩子,而是所有家庭成員。
就拿吃雪糕這一條來說,當你要求孩子不能吃雪糕的時候,最好其他家庭成員也要同時拒絕雪糕。
我有一次去姑姑家串門,一進門,就看到姑父手裡拿著一根雪糕,兇巴巴地跟他兒子說「你拉肚子呢,不能吃雪糕」。
大家覺得,這樣的要求是不是很過分呢?
第三步:孩子試圖破壞規則時,先認同孩子的情緒。
我們接著第二步說,在實際生活中,作為成人,我們都很難做到時刻都遵守規則,偶爾還會出現「闖紅燈」的行為,更不用說自我控制能力還比較差的孩子了。
所以,在面對孩子破壞規則的時候,不用大驚小怪,這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只是,如果你不想孩子變成「兩面派」的話,最好在孩子破壞規則時,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地思考這麼兩個問題:
孩子為什麼會破壞規則?
在這之前,孩子有什麼不一樣的行為表現?
當然了,如果孩子願意和你溝通,那麼這個問題解決起來會更加容易,了解孩子情緒背後的故事,孩子接受開解會更快;
如果孩子拒絕溝通,那麼,你只需要思考第三個問題——
孩子破壞規則後,會有什麼後果?
若是這個後果並不會給孩子帶來人身傷害,那麼不妨就讓孩子繼續自己的行為,「品嘗」破壞規則的後果,這之後,再溫和地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
其實,想要改善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兩種不同表現的情況,大家還是要記住四個字——「接受」和「體驗」。
孩子只是縮小版的「成人」,他們也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想,在遇到各種事件時,也會根據自己的認知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反應,當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說明他們是聰明。
但是,我們都不希望孩子長大後成為太過懂得「察言觀色」的人,所以,接納他們的情緒,允許他們在規則範圍內「放肆」,相對自由的環境,才能培養出純粹的「新新人類」。
每個孩子都是機智的精靈,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是家長與他們鬥智鬥勇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