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吼退出家長群後,家校之間到底該怎麼溝通?

2021-02-15 山東教育電視臺

(此前報導:「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退群可能會少了信息的叨擾,然而只能算是一時的逃避,退出不了的,是孩子的成長路程。退群意味著雙方從溝通不當變成不溝通,這無異於掩耳盜鈴。從本質上看,家長群只能作為雙方溝通的橋梁,家長和老師矛盾的根源,還是在雙方就孩子教育問題上,責任承擔的意見分歧。

為了避免家長與老師的雙重苦惱,不少地方開始給家校微信群「立規矩」。早在2017年年底,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便發布通知,規範中小學教師使用網際網路群行為,劃出了學生家長群管理的「底線」,將教師在學生家長群的言行進行規範。2018年10月,河北省衡水市出臺新規,說明了家校聯繫通訊軟體的主要職能是用於教師發布通知和家校信息交流溝通,不得發布與家校聯繫無關的信息、言論,更不得做聊天使用。同年,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出臺《家校網絡交流平臺「五要五不要」管理規定》,比如休息時間不要發,信息發布要在工作時間內;作業、成績排名等不要發,學生作業教師要當堂布置等等。今年10月26日,山西省太原教育局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讚轉發各類信息等。

一直以來,有這樣一種現象,就是老師不知不覺做了父母應該做的事,當起了學生的「全職保姆」,生活起居、事無巨細;另一方面,也有家長在抱怨「家長作業」,有了微信群,在這種「零時差」通訊的情況下,這種情況似乎比以前嚴重了。大家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大家還說:老師要像父母一樣,對待每個孩子;但是,果真是這樣的嗎?其實,在教育中,「老師」和「家長」扮演著完全不同的兩種角色。父母是父母,老師是老師,雖然都要對孩子有愛,但是誰該負責什麼,界限清楚、涇渭分明!如果老師不像老師,家長不像家長,又怎麼要求學生像學生呢?教師和家長的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時要尊重家長,要以熱情、關心、委婉、含蓄的語氣與家長談話,如果再加上幽默和風趣,就更能使氣氛融洽、和諧而輕鬆。此外,孩子的情況也是他們的隱私,批評孩子時要顧及家長和學生的自尊和面子,可以找個相對私密的地方,和家長靜下心來談。除了藉助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來提高自己,還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包括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優點缺點、家庭基本情況,有了準備,在與家長交流時就能言之有物,信息量越多,就越能在溝通中佔主導地位,也方便引導整個溝通的過程。家長要明確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去評判老師,認為老師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有意見,可以先私下找老師溝通,相互理解和尊重,注意方式方法。多明確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對孩子以人格影響人格,以身示範、以身示教。在生活中要多關心孩子,哪怕再忙,也要多聆聽孩子,因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陪伴是最好的禮物。

作為學校管理來說,既要善於構建家校溝通的平臺,又要善於管理和優化。家長群的管理方式可以通過對家長和老師們的調研,從孩子教育成長的角度出發,明確家長群的功能,清晰家長群的管理,哪些內容可以有,哪些現象不可以在家長群出現,學校做一個統一要求。

老師和家長之間真正的關係是換位思考,老師和家長之間目標一致,相互尊重信賴,才能更有利於孩子的發展。對此,山東省家校(園)共育系列課程建設成員、山東省「家庭教育萬名種子教師」指導教師、寧陽縣首屆家庭教育講師薛克幹,也有一些他的觀點。

一、明確家長和老師是教育孩子成長道路的同路人。

家校共育關鍵在「共」,宗旨在「育」。家校合力,二者缺一不可。這就如用左右兩隻船槳划船,一邊用力不當或者不均衡,船的方向就會把握不好或者走偏。老師不要因為孩子一時的學習問題懷疑家長不管自家孩子,可能因為家長工作或者家事原因這一段時間沒能顧上孩子;家長也不要懷疑老師對自己孩子有偏見心有怨言。

家長不要害怕和老師交流,比如:老師布置作業量不一定適合自己孩子的問題,孩子早上起床拖拉、作業磨蹭、貪玩手機、青春期等問題可以電話、微信告訴老師自己孩子情況,尋求老師幫助,老師知道後就會在學校及時和孩子交流引導教育,孩子的問題就能及時得到解決。老師和家長出現的一些誤解都是因為溝通不暢或交流不及時造成的。

三、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家長不要和老師賭氣。

都是為了孩子嘛,就出現的問題家長心平氣和地和老師坐下來談一談,如果家長和老師雙方鬧得不可開交,受傷最深的或許是最無辜的孩子們。

總之,只有家校之間密切交流,有效溝通,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凝聚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作者:王雨婷

本文編輯:CHEN°

責任編輯:劉龍 林美妮

  遇見更多朋友,探索更多可能!

  想和我們在線互動交流嗎?

  想分享您的教育理念或想法嗎?

  想讓您的名字出現在作者欄嗎?

  歡迎掃描左側二維碼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怒吼退出家長群,然後呢?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結果,這位家長反倒被老師踢出了群聊。事件的具體情況不同,但都反映出相同的本質:部分老師利用手中的「權力」,為家長增添了太多不必要的負擔。本該起到家校溝通作用的家長群,就這樣被異化了。
  • 2021山東事業單位面試熱點:「退出家長群」背後,是異化的家校關係
    2021山東事業單位面試熱點:「退出家長群」背後,是異化的家校關係 2020-12-15 11:58:26| 中公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陳小平 2020山東事業單位面試陸續進行,為了方便大家備考山東事業單位面試
  • 家長自導自演給老師送錦旗,家校之間怎樣做好溝通?
    但是從這段視頻引發的熱烈討論中,我們不難發現,家校矛盾對很多家長來說,已經有些「習以為常」。造謠者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製作這樣的視頻來博人眼球。另一方面,之前我們報導過的一些新聞事件,如「家長怒退家長群」,「杭州一學校建立微信公約」等,也把家校關係的話題,推上了風口浪尖。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家長群變味兒,家校共育如何做才好?
    「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家長批改作業」等話題引起熱議。本來建家長群是件好事,可以加強老師和家長的溝通,攜手共同做好家校教育,可是,這座溝通的「橋梁」卻不斷出事,反而激化了家長和老師之間的矛盾,成為了一個「壓力群」,甚至被人民日報點名,家長群變味兒!近日,家長批改學生作業,成為「編外教師」一事引起網友熱議。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理想的家校關係是怎樣的?
    網絡上流傳的「家長群約架」截圖。除此之外,在「家長群」中炫富、攀比的現象更比比皆是,原本應該用於家校溝通交流的家長群,變成了「炫富群」「拼家群」「誇誇群」「爭寵群」。學校裡每個班級都會組建的「家長群」,儼然成了小社會,以致於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一種拍馬屁叫『家長群』,有一種炫富組織叫『家委會』」。網絡上流傳的「家長群炫富」截圖。
  • 「家長退群」事件上央視,家長:教是我教,改是我改,到底誰辛苦
    最近關於江蘇一位家長在視頻中,怒懟老師:你們上課不用心教,下課叫我幫忙改作業。改完作業,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你辛苦了。說實在的,辛苦什麼,教我教,改我改,是誰辛苦?那我要你們幹什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是什麼,把家校關係越拉越遠?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可即便是這樣,學校和家長、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依舊越拉越遠。是什麼,把家校關係越拉越遠?家長上學的年代,家校關係是非常和諧的。這種只存在於回憶中的形式重新復出,告訴我們:家校之間的溝通存在多種途徑,家長群並非唯一的方式。
  • 家長心聲:我想退出家長群!
    近日,江蘇一家長 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從視頻內容來看 這位家長認為 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
  • 退出家長群之後
    家長們的強烈共鳴之下,視頻獲得了大量點讚和轉發。有人留言說自己曾在半夜想起作文沒改完,打著手電筒改,老公醒來被嚇一跳;也有人說起,為了輔導小孩作業,自己的工作報告做到凌晨三點……媒體評論:家長群本應該是家校溝通的橋梁,卻無形間成了「壓力群」。除此之外,還有「苦力群」和「誇誇群」。
  • 方便聯繫溝通的「家長群」被質疑,「家長群」,到底怎麼了?
    某地有位家長吐槽,聲稱老師布置作業,最後變成家長負擔,於是憤而退出家長群,還聲言:「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我佩服這位家長的牛氣。換了我,絕對不敢退出家長群。孩子還要上學,還要學習。而目前老師布置的作業,安排的任務,都是發布在家長群裡的,你不加家長群,兩眼一抹黑,老師布置的作業做不了,上面安排的活動、任務完成不了,孩子給老師交不了差,老師給學校交不了差,那是絕對不行的。除非你的孩子不上學。其實站在老師這一邊看,有的時候也是出於無奈。
  • 退出家長群後,孩子的語文成績反而提高了,因為家長做到了這3點
    自己的孩子,寫幾句話都寫不通順,永遠需要家長去催作業,不管就不寫,你想和孩子溝通,他只會回答沒有,好的,行,恩……家長苦惱,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提高成績呢?目標也會隨著其他孩子的成績標準而越來越高,逐漸迷失在不知道該怎麼學習語文的一個怪圈中了。當然,這並不是要家長不比較,因為適當的對比,我們才知道每一個階段的語文學習應該達到一個什麼能力。只是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焦慮,容易讓家長亂了陣腳,只有認清家庭輔導教育的本質,在退出朋友圈等讓人焦慮的社交網後,我們才知道該從哪3個方面去幫助孩子提高語文成績。
  • ...怎麼變成了「壓力群」「衝突群」——「微信群」能否將家與校擰...
    原標題:本該成為家長和老師之間融合溝通好幫手的微信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衝突群」——「微信群」能否將家與校擰成一股繩本該成為家長和學校之間融合溝通好幫手的微信群,每次出現在與家校合作有關的新聞裡時,卻總是與「壓力」「衝突」有關。
  • 退出家長群之後|百家故事
    我們找到了三位曾退出家長群的家長,他們中,有人因為看不慣家委會成員的「積極主動」,又因為發言過多給自家孩子帶來壓力,於是退了群;有人陪孩子寫作業到深夜,在完成無望時直接自己動手寫完了卷子,被老師在群裡「點名」後退了群;還有人乾脆逃離了公立學校體系。
  • 壓垮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孩子爸爸退出家長群引熱議
    兩個孩子16個群,哪個也不能退最近,江蘇一個家長戴著口罩,面對鏡頭,強烈控訴老師。「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名男子還發出「靈魂拷問」:「教我教,改我改,之後還要賠著笑臉說著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同樣情形還有前幾日也有一個家長只因為沒有及時回復家長群消息,這名家長被老師點名「批評」。這位父親哭著解釋:「加班,開會,盯著孩子,怎麼看得過來?」
  • 「家長退群」輿情觀察:「茶壺裡的風暴」撕裂家校關係
    該事件經央視晚間新聞、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報導後,「全國至少十省份叫停家長批改作業」在微博的閱讀量達到了2.5億次,討論量1.3萬次。人民網主持的新浪微博話題「壓垮成年人只要一個家長群」閱讀量則達到了7.2億次,討論量超過6萬次。
  • 申論歷年真題高分作文:壓垮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
    ★公務員考試5G資料包領取★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近日,江蘇一位家長因不滿老師要求批改作業憤而退出家長群,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這位家長在視頻中說,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之後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
  • 家校微信群的「熱鬧非凡」是福還是禍?
    及至今天,最為曖昧的一個細節就是家校溝通平臺的「蓬勃與熱鬧」。本人力拒班主任工作,但從從教的班級家校溝通平臺,看出了家校溝通平臺給教師帶來的無限困擾。現在盛行的家校溝通平臺,對於老師來說,到底是邀功的福利,還是沉重的負擔?
  • 孩子作業要家長批改?家校如何分工?
    家長群裡出現的問題 引發不少家長共鳴 家長群本應是家校溝通的橋梁 昨天,《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探討了家長群的規則,不過,在我們看來,實質是家長群裡的內容: 作業到底由誰來批改? 家校責任的界限在什麼地方? 作業到底由誰批改?
  • 如何讓微信家長群成家校溝通的「綠色樂園」?
    筆者認為,微信家長群曬學生成績,最關鍵的是老師要不越尊重底線,切實做到保護學生自尊心,尊重家長面子。   老師建立微信家長群目的,是方便老師與家長交流溝通,進行家校聯繫,共商教育管理學生辦法,一般是發揮「大家智慧」,以討論「普遍性」問題為主,「個案」不宜「群聊」。
  • 家長群變「壓力群」「誇誇群」,到底誰之過?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 題:家長群變「壓力群」「誇誇群」,到底誰之過?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日前江蘇某家長的一句心聲,激發了很多家長的強烈共鳴。原本為幫助孩子成長、加強學校與家庭溝通而設置的學校家長群,演變成「壓力群」「誇誇群」,到底是誰的責任?背後折射了教育領域哪些深層矛盾?